查看原文
其他

書|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

2018-01-02 早6点👉 每日读本书

去年今日荐书▼

不懂带人,你就自己干到死


这是 每日讀本書 的第397本书

注:点击本文底部阅读原文 ¥4.99获取1电子书

黑匣子思维

豆瓣评分:8.2

1.4万+人评分


每早六点 15分钟 阅读一本书】

书虫评论:

  • 泰戈尔说:“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 我说:如果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成功地避免了所有失败的可能性,那么他也将错过更伟大的成功。 《黑匣子思维》,这本新书,为我们传递了很多实用的思维理念:精益创业、边际收益等等。这些并不只是商业名词,它们对我们来说,还有着更广泛的意义。

  • 引用了很多各行各业的例子,说明了接受失败并且从失败中学习的重要性。不仅企业和行业如此,其实对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也是如此,PDCA循环不可少,复盘反馈再改进,才能越来越好!推荐阅读!

  • 作者通过大量案例资料,重申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颠覆不破的真理。更重要的是,他告诉我们如何看待失败,从失败和错误中汲取教训的思维和方法。比如自下而上的“试错思维”,局部分解,个个击破的“边际思维”等。通过这些,让我们普通人也可以从容面对失败,甚至为失败而兴奋。

  • 失败的人最难面对的,是自己的心理难关。

  • 认定犯错是成长的一部分,那么,“凡是杀不死我的,都会让我更强大”

  • 非常精彩!


作者语录:

  • 要多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毕竟你没那么长寿,不可能把自己所有错误都犯一遍。

  • 我们常常因为过于担心失败而给自己定下一个模糊的目标。这样一来,在我们没能成功的时候,就没人能指责我们了。在开始尝试以前,我们就已经在为维护自己的面子找借口了。

  • 我们很难接受自己的失败。即使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 犯错时找替罪羊是人类的本能。

  • 没有人是生来害怕失败的。这不是一种本能,而是随着我们长大而逐渐发展的观念。很小的孩子是完全不怕失败的,他们很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学习速度非常快。我们要做的是让失败有价值,要善于失败。我的意思是要去冒险,如果行不通,也要从中学到东西。

一部充分理解世界复杂性并对抗人类固化思维的神作,失败不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威胁,而是机遇。《黑天鹅》作者塔勒布、《引爆点》作者格拉德威尔诚挚推荐

推  荐

  一本得到英国卫生大臣推荐,引发英国上下反思其医疗制度与文化的振聋发聩之作。

  在一次简单的鼻部手术中,几名经验丰富的英国医生因无法插入导气管而造成患者死亡。

  一名11岁女孩被害后,面对显示凶手另有其人的DNA鉴定结果,一群美国检察官不断提出离奇的解释,拒绝还嫌疑人清白。

  带少年犯去监狱接受恐吓教育以助其改邪归正,曾是被美国社会广泛接受的行为矫正方法。然而,一出极具讽刺性的反例打碎了它的神话。

  制度的缺陷、人性的弱点和对数据的偏见等因素,让失败成为现实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如何正视失败并从中学习,是决定一项事业能否成功和持续成功的永恒论题。

  英国乒乓球名将马修·萨伊德以优秀成绩毕业于牛津大学,是《泰晤士报》专栏作者、TED演讲者和畅销书作家。怎样的失败是好的?怎样的成功是坏的?他集结丰富的事例进行发酵,从心理、经济、管理、文化等角度入手,探寻对失败和犯错的态度对商业、司法、医疗、体育以及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  

简  介

  “黑匣子思维”是一种记录和审视失败并从中吸取经验的积极态度。无论是开发新产品、提高运动技能还是做出正确决策,黑匣子思想者们从不惧怕面对失败,反而视失败为学习的途径。他们不会否认过失、推诿责任和想方设法脱身,而会把失败作为样本深入研究,这也是他们获取成功的策略的一部分。

  “从失败中学习”也许已经成为老生常谈,本书却揭示了这一已知有效的学习方法背后令人惊叹的事实,也介绍了世界上一些创新力的组织采用的总结失败经验的技巧。缺乏从失败中学习的态度、勇气和能力,会对个体或行业带来严重危害,这些反面例子在生活中并不罕见。千方百计避免犯错并不是我们的目标,相反,从个人生活到组织运转,再到社会文化,无论在哪个层面上,我们都需要学习如何聪明而有意义地犯错,将每一次失败作为测试我们成绩的机会。

作  者

  马修·萨伊德,英国乒乓球名将,凭借自学考入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学、哲学与经济学,以一等成绩毕业。他雄踞英国乒坛榜首近十年,并两次代表英国参加奥运会。萨伊德现为《泰晤士报》知名专栏作家,英国广播公司时事节目《新闻之夜》(Newsnight)撰稿人,也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常客。

短  评

  我们无法用外力扭转行业现状,改变只能在内部发生。我对这一点的认识来自一对在医疗事故中痛失爱子的夫妇送给我的一本书,他们希望医疗业能吸取教训,不再有人重历他们曾经的悲痛。这本书就是《黑匣子思维》。

  ——英国卫生大臣杰瑞米·亨特(Jeremy Hunt)


  马修·萨伊德对失败的重新定义,是石破天惊的一举。他表示,我们不该耻于失败、回避失败,而应该对失败感到兴奋,并视其为学习的机会—它们是通往成功不可或缺的一环。《黑匣子思维》中充满精心阐述的事例和有严谨心理学依据、一针见血的论述,读过后,你再也不会为搞砸事情而消沉了。

  ——丹尼尔·品克(Daniel Pink),畅销书《全新思维》作者



 



就这样看清失败,走向下一寸可以成功的人生

作者:李出来

时间:2017-08-19


(一)闭路循环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讲到一个小女孩,她十二岁便开始给别人做团圆媳妇,婆婆每逢不开心便靠打她出气,甚至嫌她走路太快,而用烧红的烙铁烫她的脚心!类似的折磨一茬接一茬。在后来折磨出一次大病来后,便请人跳大神作法、念咒语、把她摁在开水里烫,昏过去了就拿冷水浇,再挣扎再用开水烫,烫三次下来,她终于再也起不来了,过了些日子就死掉了。这时就有人怀疑了,她的病真是太重了,连巫师和有经验的群众这样大费周章也没能救好她!


这就把问题导向了某种神秘、复杂、谁也解释不清的境地。在今天看来,我们会觉得很荒谬,但在牛津大学,以一等的政治学、哲学与经济学成绩毕业的乒乓球名将:马修·萨伊德所著的《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的犯错》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解释了这种失败的行为,叫"闭路循环",如古代的放血疗法一样,那些因为没有在这种疗法中活下来的人被认为病太重。


这从根本上说明了人们的认知有问题。想象一下,巫师和群众轰轰烈烈的一群人把一个大活人硬生生的给搞死了,这说不过去呀,他们的经验如此丰富,小病小灾都不在话下的,唯一的解释只能是病太重了。


(二)认知失调


据英国审计委员会估算,2005年,英国约有3.4万人因为医疗失误死亡,而发生的整体医疗事故(致命和非致命的)有97.4万起。针对医院急诊部门的一项研究表明,每10名患者中就有1人因诊疗失误或制度问题受伤或丧命。

这种情况并不是少数疯狂嗜血或不学无术的医生到处破坏造成的结果。根据统计,医疗事故的发生呈正态分布,并不是由于医生和护士们感到厌倦、玩忽职守或心生恶意,事故往往是在这些医护人员以医疗从业者应有的勤奋和道德标准来认真对待工作时发生的。


是的这一切同样是因为疾病的复杂性,解释不清性。我们对错误的态度会削弱我们审视证据的能力。比如大多数人会认为贵的东西就是好的,即使不适合,甚至很丑。当别人说出事情的真相时,当事人会非常不开心,因为在当事人的认知里,他们赌上的不仅是金钱,还有自己的审美观,更重要的是这其中夹杂着让别人不能侵犯的那么一些自尊。也就是说当我们赌上自尊的时候,错误的判断就会产生。这就是"认知失调"。当事人会想尽一切办法拿出很多证据来证明他们是对的,因为认知失调的多米诺效应:修正认知的过程是无穷尽的。


在英国一个小女孩被奸杀后,抓到了一个犯罪嫌疑人,当然这个人并不是真正的凶手,但是警方为了证明他们没有抓错,经过很多次的验证,抛出很多可能,到最后甚至拿出"嵌合体"这个词来抵挡外界的质疑。嵌合体是指一个人在胚胎阶段因为其双胞胎兄弟姐妹在子宫中死亡而同时具有两种血型的情况,整个人类历史上大约只有30次这样的记录。

震惊不?这就是对证据认知的无限修正。别说历史上还有30次这样的记录,即使没有,他们也会创造别的证明证据的东西。


(三)选择偏倚


像古代的放血疗法就没有经过这样的历程就及早断定了它的作用,是因为他们只对接受放血疗法的患者做了统计,而没对没有接受放血疗法的患者统计,这就造成了"选择偏倚"。也就是证据虽然听上去很有力,却是不完整的。


当有人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时,他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这个社会上的工作都一样,以无限压榨一个人的心灵为主,以至于对这个社会上听过的很多精彩失去信心。很多会符合他愿望的工作已和他失之交臂。这就是接触不多以为全面,从而得出片面的结论。


为了能更全面的看待问题,我们还是要学学联合利华。

以上是联合利华最终由生物学家设计而成的喷嘴,经历45代改进和449次的失败,最终喷嘴的形状是任何数学家都不可能预测的。也就是说生物学家对事物演化的摸索研究是自下而上的,而数学家的理论推导是自上而下的,不能完全说谁的更有道理,应该使它们共同结合,经过不断的推导,不断的演化,让事物慢慢朝着更能证明事物本身的价值方向而发展。这就需要不断的试错,不断的推翻,要把事物发展的全部可能都摆到桌面上。


(四)因小失大


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会首先想到别人,几乎很少有人从自己下手,因为一旦问题关键浮出水面,那会太疼太难堪,但罪责一旦有人承担,事情就会变得简单。所以对于管理层来说,这个问题通常会发生。之前接触过一个连锁的西餐厅,为了相互制约,他们会在店里和公司同时出一部分人来统计盈亏平衡情况,最后上报。如果这两个部分的人得出的答案是一致的,那么就是正常情况,如果得出的结果不一样,那么其中一方定是出现漏洞了,要继续追查,以免给公司带来损失。小A就属于公司的那一部分人,在一次统计结果上报中,他的结果和店里的结果相差甚远,于是就开始追查,这个结果经过很多人好几轮统计下来,就把小A开除了,说他失职,工作不严谨。


其实真正的结果并没有得出,只是管理层怕公司查出更大的纰漏,提前找个人堵上枪口,这一切就都结束了,一切又会回归到以前有条不紊的运行中。但好花不常开,后来公司出现更大的漏洞,狠狠地亏了一笔。


所以我们要抗拒自己心中不问青红皂白就谴责别人的冲动,并深入调查错误的因素,才会在错误中得到经验,进一步提升我们学习的能力。


(五)边际收益


英国职业自行车队天空车队利用对照试验找出了渐进优化循环的方法。为了找出最有效率的车型设计,他们车队制作了一个大型风洞,这样一来,他们就能通过调整车型设计并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试的方法把空气动力的效果分离出来。为了找出最具效率的训练方法,总经理布雷斯福德建立了一个新的数据库,能让他对车手生理状态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追踪。


他说:“这是一个边际收益问题,如果你把一个宏大的目标分解成许多小部分,然后对每个部分加以改进,再把它们结合起来,你将获得巨大的进步。”

通过对微小失败的认识,我们能不断获得微小的成功,边际收益作为一种观念,完全取决于察觉微小,潜在的弱点,并从中学习的能力。

就像我们每一次玩一个单机小游戏一样,在一开始我们就是勇往直前的打怪兽,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的遭受袭击,我们会记下这些不利的步骤,从第二次开始走到相同的步骤便有所防范,然后逐渐打赢怪兽。

小时候我妈总教育我说你把打游戏一半的精力用在学习上,你都能进步不少。当时就觉得游戏和我妈是天敌,现在想想其中还有很多道理,因为再打游戏的时候我们从不害怕失败,而且会总结经验,可能是因为:很多时候这其中可能不涉及自尊。而我们在其中得到的一切是因为我们玩了这个游戏。

学习的道理和游戏的道理一样,无论怎样,迈出第一步是关键,即执行力。


(六)自我妨碍


在《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的犯错》一书中,作者在最后一部分中提到两种思维模式


你是否曾把一次失眠、一次感冒当成发挥失常的借口,没错这就是明明白白的借口,别人一眼就能看穿,真正发挥失常或许是学习不够,但为什么要搬出很多理由呢?因为怕承认自己不够聪明,这就是"自我妨碍"。它和固定型思维以及认知失调有很密切的关系。


可以从图中检测自己是固定型还是成长型,我个人属于固定型,书中一段话更鲜明的指出了我的类型:有人发现,年轻女孩格外容易陷入这种情况,在小学保持优异成绩,被教师评价为“能力卓越”的女生,在失败后所受的打击往往更大。

甚至不堪一击!

我个人深有体会,只要有一点点纰漏就会无限指责自己,然后放弃自己,想着我果然是没有天赋,我被上帝抛弃了。这种思维模式其实是很可怕的,在之前的20年中只要有困难过不去,我就经受不住打击,就会想我是一个被上帝抛弃的人,怎么努力都没用的。即使有史铁生那样的榜样,在很多时候我依然那样思考,像一个失恋的人靠酒精麻醉自己。


后来看过很多书,这种思维渐渐在生活中淡去,但只要发生重大的阻碍挫伤,这种思维就像隐含在灵魂深处的因子,一经触碰,波涛汹涌。


已经说太幸运看到这本书,从根本上让我看清了病根所在。有人会问,思维方式早已成型,还怎么改变,就像一个湖怎么能变成海呢?这就是这本书最能救赎心灵的地方了,只要一句话:毅力是推动长期成功的关键因素。


书中也同样提到了一个人:大卫·贝克汉姆,想必都听过,但不一定知道他今天的一切是如何做到的。贝克汉姆在6岁的时候,会每个下午练习颠球,6个月后,他可以颠50次了。再过6个月,他能颠200次了。到9岁的时候,他的颠球记录是2003次,整个过程用时大约15分钟。

他的母亲从厨房的窗口看了整整3年,在她眼里,这不是什么天才的奇迹。她见证了造就进步的无数次失败,见证了儿子的所有挫折和失败,也见证了小贝克汉姆从每一次挫折中学习的过程。

在那个赛季曼联队的首场比赛中,曼联以1比2落后,并获得了一次任意球的机会,罚球点就在禁区边缘。这对贝克汉姆来说是一次重大考验,因为当时距圣埃蒂安的红牌事件只有几个星期,整场比赛他都面对着对方球迷的嘘声。但最后他成功了!像一个奇迹一样点染了赛场甚至是赛场外的每个角落,可谓激动人心!这完全得益于他在风雨中踢过的几万次任意球。他说是那种练习给了他信心。

这是他长期练习的结果。


我们生怕做的不够好,而白白耽误了这一生。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错误并不自知,比如认知失调,自我妨碍,这些就在我们身边每天上演的错误我之前却感受不到。

《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的犯错》就是这种会帮助我们一寸一寸的感受它,然后一寸一寸的改变。让我们更理性的犯错。





如何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失败

作者:魔云兽

时间:2017-07-28


认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到底有多难呢,给大家讲一个《黑匣子思维》引用的故事。


1954年,美国有一个邪教组织的头目在报纸上声称接触过外星人,外星人告诉她世界将会在12月21日毁灭。她把这个消息扩散给了朋友,于是受其蛊惑很多人抛家弃子去追随她,因为她公开宣称真正的信徒会在末日被拯救,宇宙飞船会来把他们接走。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得知这一消息后,就设法赢得信任,匿名打入了这个组织。他特想知道一旦预言失败,这些人会作何反应。按照常理讲,世界末日肯定不会到来,这些人被打脸应该会承认自己的错误。


然而真相让人大跌眼镜。


“末日”那天,宇宙飞船并没有来,信徒们一开始很期待外星人的降临,接着因为没看到飞船,渐渐变得闷闷不乐。但令人吃惊的是,到最后,那些成员非但没有觉得自己受骗,而是更加信仰邪教头目了,一些核心成员还去招募更多信徒。


费斯汀格发现这些人对预言的失败做出了新的解释:


“外星的神明对我们的信仰感到很满意,于是决定再给地球一次机会。”


“我们拯救了世界!” 


……


当外界的信息对信仰产生挑战的时候,这些人篡改了证据。


你可能会想,这些毕竟是邪教,普通人应该不会这样吧,但结论可能是比较悲观的。


《黑匣子思维》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心理学家查尔斯·罗德设计过一个实验,他们找了这样一群志愿者,他们不是坚定地支持死刑,就是坚定地反对死刑。


罗德让这两组人阅读两份研究报告。一份报告尽其所能地质疑死刑的合法性,另一份则明确地罗列了支持死刑的论据。两份报告都很有分量。


直觉是不是会让你认为,他们看过这种对立观点后,有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是有讨论空间的,意见会有所折中?但事实却与此相反,两方观点的分化被加剧了。支持死刑的人对自己的逻辑更加确定,反对者也是如此。


死刑的支持者对支持其观点的报告印象深刻。另一份报告则被他们批为充满漏洞,不堪一击,甚至会有人说:怎么会有自尊自爱的学者出版这种垃圾呢?


死刑的反对者不但不同意支持死刑的研究报告,而且认为观点中立的数据和研究方法也难以令人信服。在阅读完全相同的材料后,这两组人的观点分歧不减反增。他们各自修正了自己对证据的认知,以使其符合自己已有的信念。


这并不是特例,事实上,我们越笃信自己的判断,就越容易对质疑这些判断的证据进行认知上的修正。这就是一种人性,即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所谓的“认知失调”。


我们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自己是理智而且聪明的,我们会认为自己善于做正确的选择,而不会上当受骗,所以,一旦真的搞砸一些事情的时候,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我们会感觉坐立不安。有的人会反思过错,而有的人就会否认错误,忽视那种能证明自己错了的证据。因为这样就可以自我安慰说:我没错,我是对的。


这种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黑匣子思维》一书中,作者讲了美国司法部门和医疗业很多事情就深受这种心理特征的影响。


比如发生冤假错案的时候,司法机关的有些工作人员拒绝认错,甚至会为错误顽固地辩护。书里讲了一个非常让人无语的真实案例。


1987年3月20日,一个小女孩在家被人强奸,犯罪分子完事儿后偷了东西跑了。警方根据受害人描述锁定了一个嫌疑人,不过受害者本人无法百分百确定,但是检方专家提供了关键证据,这个嫌疑人因此被定罪判了40年监禁。事实上,关键证据是被专家组捏造的。后来DNA技术开始推广,这个案子在2000年由非营利性组织“无罪计划”重新调查,结果发现受害人内衣上的精液DNA不属于嫌疑人,这基本可以证明是抓错人了。但州检察官却不承认错误,他为新证据找到了一个新的解释,说这是嵌合体。所谓嵌合体说得是一个人因为其双胞胎兄弟姐妹在子宫中死亡而同时具有两种血型的情况,整个人类历史上大约只有30次这样的记载。


州检察官找的这个理由,简直太罕见了。但这也恰恰说明了他自己对证据认知的修正意愿到达多么惊人的地步。


当然后来有证据证明被错抓的人并不是嵌合体,但检察官依然找了很多奇谈怪论来解释内裤上的精液。比如说受害人是与别人发生了性关系;或者是她的11岁的姐姐穿着她的内裤和别人发生了性关系;等等等不一而足。法庭记录有249页,上面都是类似的辩解。


事实上,在DNA技术开始用在刑侦方面后,美国有很多冤假错案被平反,但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比想象中的大多了。


某种程度上说,检察官们并不是为了掩盖什么。一直以来,他们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正义的,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让这个世界变好。但真相却是,他们把错误的人投进了监狱,毁掉了无辜者的人生,受害家庭的伤疤被重新揭开,这是他们无法接受的,认知失调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书里举的几个冤假错案,其中责任人的认知失调反应非常值得深思。


医疗业也是一样,配套的制度,行业性质(飞机失事,行业人员会死亡,医生误诊,行业人员并不会受到实质伤害)以及认知失调的倾向,使医生和护士在出现误诊的时候,更愿意大事化小,掩盖错误,逃避责任。


《患者安全季刊》有数据说,美国每年死于可预防的伤害的患者人数高达40万,所谓“可预防的伤害”说的主要是误诊、误用药品、手术中误伤等等等伤害,这个数字相当于每24小时就有两架大型喷气式客机从空中坠落。


换作其他行业,这种数据是无法容忍的。


与医疗业和司法部门不同,航空业几乎不会逃避问题,他们在飞机上安装黑匣子。这些黑匣子被用来记录飞行实验数据、或者飞机失事后进行事故分析。航空从业人员会从黑匣子的记录中,获得有用的数据,然后为下一次飞行做准备。这种机制好处多多,在航空发展史上很多重要的改革都来自于对黑匣子的分析,有的分析结论影响很大,甚至会使整个行业都受益。


美国联合航空173号班机事故就是这样的。


173号班机是一班从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起飞,前往俄勒冈州波特兰国际机场的定期航班。1978年12月28日,飞机在即将降落波特兰国际机场时,在起落架放下后代表鼻轮及主起落架的三盏绿灯只有两盏亮起。正副机长在排除故障时,不断盘旋于波特兰周边地区,一小时后燃料耗尽,坠毁在了城市边缘。机上189人中10人遇难、24人重伤,事故发生时距波特兰国际机场仅11公里。


在这起事故中,航空公司从黑匣子里发现,机长在整个过程中专注于一个起落架的故障排查,而忘了时间。而其他两名机组人员则没有能把关键信息完全传达给机长。这里有一个关键细节,机组人员之一一直在提醒机长,但是他无法让自己直接对领导发起质疑。社会等级对个体自信的压抑,使得机组成员与权威人士(机长)的对话,变得委婉而没有力量。在机长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其他人没有能有效地对机长进行提醒和干预。


对事故的反思很快就在进行了。联合航空在NASA的协助下,于1980年导入航空业界首套“机组资源管理系统”CRM。其后CRM系统因其有效管理而逐渐普及于民航业界,并成为标准。这套标准里有对其他机组成员的自信训练,以及其他的制度改革。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航空业把出事率降得很低,以至于我们都知道:从概率上说,坐飞机是目前最安全的出行方式。


以上几个行业的反应,实际上代表了人们面对失败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害怕错误,逃避错误;一种是从错误中发现价值,修正行为。


第一种情形的特点就是容易给自己找借口,经常会扭曲一些信息来努力证明自己是对的。这种思维在书里被称为“闭路循环”,这是一种不会进步的思维方式。为什么要叫“闭路循环”?我们以放血疗法为例来讲讲这个事情,可以说闭路循环典型的例子就是放血疗法。


在公元2世纪,佩加蒙的盖伦鼓吹放血疗法,但其实这种疗法会让病人更加虚弱。不过当时的医生却不这么认为,如果放血后患者病好了,他们会认为:“放血疗法救了他的命!”而如果患者死了,他们则会叹息:“他病得太重了,就连神奇的放血疗法也救不了他。”这种闭合逻辑使放血疗法立于不败之地,一个理论立于不败之地,那自然也就没有进步了。直到过了几百年,才有人做了随机对照试验,经过对比,这才打破了关于放血疗法的迷信。再比如说占星术,它会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无论什么事情,它都能说得通,这就让占星术有了充满诱惑的优势:它永远不会“错”。但这个优势却是最大的劣势,占星术本身永远无法通过学习达到进步。几百年来,占星术可以说没有发生过任何有意义的改变。


与闭路循环相反的是开路循环,开路循环能让有关错误的反馈信息得到妥善的处理,从而带来真正的进步。这也与卡尔·波普尔关于科学的论述是一致的,他认为科学理论必须是可被证伪,并且仍未被证伪的。好像有点绕,我们反过来理解,有人如果主张人是神创的,那么这个命题就很难被证实,同时也很难被证伪,你无法证明一个人是或者不是由神创造的。相反地,如果有人说“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那你只要找到一只黑的,就可以推翻它。这就叫可证伪性,可证伪代表一种开放性。你像占星术就是不可证伪的。占星术士对他们所相信的证据极端重视和极端迷信,以致他们对任何不利的证据都完全无动于衷。说到这里,你有没有觉得这与我们之前提到的邪教信徒和死刑例子里的志愿者很类似?


所以说,能否进步的差别在于对待错误和失败的认知,这也是这本书叫做《黑匣子思维》的原因所在,飞机上的黑匣子总是记录错误,人们会从中学习到很多经验和教训,这是一种力求进步的思维方式,能为很多事情带来深刻的变革。


别小看这个结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这样的看法。很多人会被错误和失败打得灰头土脸,一旦自己做了傻事,要么羞愧难当,一蹶不振,要么就是否定自己觉得是被天赋限定。但如果你把改进错误视为推动进步的方法,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联合利华生产洗衣粉,采用了这样一种技术:沸腾的化学制剂通过一个超高压喷嘴喷射出去,压力下降后,这些化学制剂就分解成了蒸汽与粉末。这个技术在早期总出问题,喷嘴总是堵住,维护设备浪费很多时间,而且还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那他们就想解决这个问题。


一开始,公司请了数学家和流体力学专家,这些专家用复杂的理论做指导,研制出了一个新的设计。遗憾的是这个设计也没有什么用处,几乎没有解决问题。联合利华没办法又找了一群生物学家,这些生物学家不懂流体力学,但是他们懂另外的东西,他们研究大自然,研究进化,对于失败与成功之间关系以及累积的力量有不一样的理解。


他们在原喷嘴的基础上,制作了10个喷嘴。这10个喷嘴每一个都相当于对原喷嘴做了微调,然后对其进行测试。哪个喷嘴效果最好,就算是“胜出”,接着以胜出的喷嘴为基础又制作了10个稍微不同的喷嘴,继续测试。以此类推,重复了测试了45次,经历了449次“失败”后,他们做出了理想的喷嘴。


无独有偶,今天很多以算法分发著称的新媒体平台,他们也有一项技术叫做双标题,有一些网站会把两个标题随机发出来测试一段时间,单位时间内更容易被点击的标题就会被固定下来,而另一个则会被删除。


登峰造极的要数流行的互联网精益创业模式,在这个领域,“完美主义”是行不通的,创业者不能在一开始就试图做到面面俱到,因为很多情况是想象不到的,另外,时间也很宝贵,你要做到面面俱到,就要耗费时间,这个时候如果被别人占领先机,那就麻烦了。其实,你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这种完美主义倾向也暗含对失败的恐惧。很多人花了大量时间去设计和策划,不允许自己失败,直到太晚才发现这是不可能的。太害怕搞砸,干脆不敢上场。这是典型的闭路循环行为。


精益创业模式要求你要“尽早开始试错”,这才是正确的做法。创业公司的技术人员不会从零开始设计产品,而是先做出一个“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即MVP。 它是一个最初形态下的产品,与设想中的最终完成品有很多相同功能,做到这样就可以给早期用户测试使用了。然后通过用户的反馈,创业者就能发现消费者喜欢哪些功能,不喜欢哪些功能,也能发现设计中的缺陷,并在制造最终产品的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这就是所谓的迭代思维。


动画行业也很喜欢迭代思维。《玩具总动员2》这个电影在制作初期就连皮克斯的联合创始人艾德·卡特姆都说很烂。但是皮克斯真心相信直接的反馈和迭代过程的力量。返工、返工再返工,直到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找到内在联系,或者一个空洞的人物找到自己的灵魂。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舍弃了“完美主义”,卡特姆在回忆《海底总动员》时写道:“我们当时相信,尽早锁定故事不但可以让电影更加出类拔萃,而且还能节省制作成本。但最后我们在制作过程中做出的调整丝毫不比之前的影片少。这部电影唯一没能做到的就是改变我们的生产过程。”


在商业中,这种“以失败为基础”的经营方式正逐渐增多,试错机制的系统本身就能从这种机制中获益。换句话说,我们不应该让自己远离失败,相反,我们应该主动与失败建立联系。


《黑匣子思维》后来还举了布雷斯福德带领天空车队的案例和小林尊吃热狗的故事。这些案例,无一例外都在讲一件事:每一个错误、每一个漏洞、每一个失败,无论有多小,实际上都可以看作边际收益。失败不再被当成威胁,而是被看作机遇。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人就像是飞行安全专家,把每一次化险为夷的经历都当成一次宝贵机会,好在日后防患于未然,他们分析那些微小步骤中失败的原因,一次次改进,这些微小的改进累积起来产生了质的飞跃。与失败共舞还有更多的好处,比如能激发创新等等,这里就不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另外一个小案例。2010年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家贾森•摩瑟(Jason Moser)与同事们招募了一批志愿者,并对其进行了一次测试。受试者需要头戴脑电帽,上面有许多电极,用来测量脑部活动时的电压变化。他们观察到脑部信号有2组关键波,“错误相关负波”ERN和“错误正波”Pe。这两组次第出现时,意味着大脑发现了错误,并吸取了教训。研究人员把志愿者按照某种方法分成成长型思维者和固定型思维者两组。实验结果显示,当出现错误的时候,成长型思维者的Pe波要远高于固定型思维者。这就意味着相比较而言,成长型思维者更能够直面错误,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逃避错误,不敢关注错误,这是固定型思维者的特征。这种特征的人,往往过于夸大天赋和先天智力对人的影响,他们遇到困难就更愿意甩锅给自己的能力。2013年以前,我的状态就是这样的,一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消沉,反省自己的能力,把问题都归因于自我不行。后来我听到一句话:“当年轻的你遇到难题,受阻消沉时,请不要试图反省并把一切归因于自我,进而设法改变自己,你需要做的只是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然后解决问题就行了。”现在再看这段话,才知道这位贵人教会了我如何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失败。这对我的触动是非常大的,那一年可以说是我一个阶段的分水岭了。


对于每个普通人而言,《黑匣子思维》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不应该把错误当成是肮脏和羞耻的事情,而应该视之为一种机会、鞭策或者教育。我们要知道失败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你逃避失败,意味着你放弃了进步。


这也要求我们的社会要宽容一些,惩罚机制并不会真正带来进步,相反,过于苛刻的环境中,为了不被惩罚,我们粉饰太平的冲动太过于强烈。


一旦你拥有了这种思维模式,你就可以试着去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你的失误,把获取“错误信号”的方式制度化。利用随机对照试验的办法,去考虑一些事情的真伪性。然后以迭代试错的方式,逐渐获得真理或者逼近目标。


耐克曾经拍过一条迈克尔·乔丹的广告片。在那个片子里,乔丹说:“我投失了9000多个球,输掉了近300场比赛。我曾26次投失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一球。”很多人不太懂为什么广告里要展示乔丹的失误。乔丹是这样说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强悍比好的身体条件更为重要。我总是这么说,也总是这么想的。”


最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勇敢地面对并接纳失败的人。

今日推送     《黑匣子思维》

电子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