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日一书|时间地图:讲述从宇宙大爆炸到地球形成,生命起源到现代文明长达130亿年的历史及《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

2018-03-05 早6点👉 每日读本书

去年今日荐书▼

我是猫


这是 每日讀本書 的第431本书

注:点击本文底部阅读原文 ¥9.99获取套装电子书

时间地图

豆瓣评分:8.5

出版时间:2017-07

2800+评分


每早六点 15分钟 阅读一本书】

书虫评论:向下滑动查看

  • 一本重新定义时间和历史的大历史奠基之作

  • 将整个人类甚至宇宙的历史作为叙述范围,从而“重新定位人类在宇宙演化过程中的历史坐标”。按照宇宙、恒星、太阳系、地球、生命、人类、农耕、现代化的顺序来叙述历史。要处理如此庞大的信息,并力图将自然科学与人类历史结合在一起,决定了这类书籍已经不可能有足够篇幅展开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事件分析和人文思考,只能依靠各类数据、宏观分析、简略的制度变迁来构建。这类书能够给读者一种“毕其功于一役”的感觉,帮助读者迅速建立一套完整的、成体系的自然观、世界观、历史观;弊端则在于过于庞大、宏观和整齐,以至于我在翻完之后,并不知道这类大历史的意义在哪里。个人觉得,此种叙述必不长久。

  • 这是真正的大历史,从宇宙诞生到未来。最近国内引进了不少国外的宏大历史叙述

  • 这类大历史的学者很多都是理工科出身,这位早年虽研究俄国史,但本书的取径也是进化论视角的,借用了许多物理和生物学的隐喻,这的确能为从大尺度理解历史提供许多启发。在此,人类的历史仅是一个“物种”的历史。

  • 大历史的奠基之作,一本书了解从宇宙大爆炸至今130亿年的历史

  • 历史读物,大尺度有大尺度的好

  • 个人价值=能力*行动*包装*平台*机遇,所以价值,从来就不是一个因素所能决定的,有时候过分执着于某个单点,有可能会得不偿失,甚至陷入执迷。 提高自身能力的认知,搭建协作网络,认清发展趋势,还要一些运气和风口,等等。成功,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 “刀锋竞争力”和“边缘竞争力”,是指一种你自己都知道,却很少用的能力,但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巨大作用的能力,类似于汽车的气囊。 它与隐秘力量的概念非常相似,只是一个从内部看,一个从外部看。

  • 现代、科学的起源故事 打破地域、种族界限的历史 改变了比尔·盖茨的思考方式 大历史能做的,是向我们展示我们自身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以及我们面临的危机;它同时也向我们展现我们拥有集体学习的力量。我希望遍布全球的下一代都能够了解大历史,并通过大历史了解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及机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一群人要为全世界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建立一个免费的大历史在线教学纲要。

  • 好顶赞的一本大历史,比黄仁宇好5倍,把重头戏放在物理、化学、生物进化上是十分聪明的做法,8道门槛里前面的大爆炸、恒星、元素、行星、生命、智人都没有人的自觉意识在内,农业按《人类简史》说法是被植物裹挟了,唯有现代世界还残余了一点自由意志。。。目前看到的唯一批评是高知党人对三位作者履历的不满,哈哈。。。

  • 一本堪称伟大的通识课教材,强烈推荐父母们买给孩子看,皇皇68万字将几大重点自然学科融会贯通,整合文科理科,从天地玄黄、日月盈昃到观往知来,跨越亘古以来寰宇万物的前世今生,以恢弘的视野纵览人类在文明进步征途中的伟大以及不可回避的愚昧丑陋,对比138亿年,已知明确的人类历史又是何其渺小,让人体会到何为真正的“沧海一粟”,而在书中极具高度与广度的审视下,暴露出的许多共性或特性的问题则极易引起更为深入的思索,不带偏见,尽可能全局的、客观理智的科学思维方式更是对每一个人都极具教育意义


作者语录:向下滑动查看

  • 大历史与世界史迥然不同的地方,显然在于它的跨学科本质,及其试图在过去与历史不相关的学科叙述中寻求某种潜藏的一致性。大历史所研究的内容,跨越物理、天文、地质、人类历史。正因为如此,它在寻求共同主题、范式、方法的同时,也试图更清晰地理解历史学派中各领域的主旨、方法和范式中所存在的差异。

  • 对于现实的完美描述是不可企及的,也是不必要的,而且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懂得学习的生物体来说实在也是非常昂贵的。不过可操作性的描述则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知识体系就像地图一样,乃是一个由现实性、灵活性、有用性以及灵感所混合而成的复杂事物。它们必须对现实做出某种程度上与常识经验相符合的描述。

  • 我探索了断代革命,即为历史事件提供准确日期的技术革新的观念,对于大历史研究的至关重要性。[1]在20世纪中叶前(正如H. G. 韦尔斯在20世纪20年代悲伤地说)是无法精确而科学地写下整个宇宙的历史的,因为确凿的日期仍基于文本记叙,因此他们无法追溯到几千年前。这或许解释了为何人们有着非常强大的习俗,即“历史”不会指早于有文字记载的人类社会的历史。直到C14及相关的断代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问世后,大历史研究才成为可能。

  • 然而,早在 17世纪晚期,地质学和生物学领域就有人开始提出质疑,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化石表现出日益强烈的兴趣。像三叶虫(现已不复存在)这类生物的化石表明,物种的混杂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高山上(比如阿尔卑斯山脉)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表明地貌在过去发生了剧烈变化。很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地球和自然世界都有其“历史”。不过,如果没有确切日期,我们也就无法精确地重建这种历史。如此一来,“历史”依旧是“人类的历史”,而“科学”的研究对象依然被认为是世界上未曾随时间流逝而发生重大变化的方方面面。

  • 历史事实上仅仅是政府、战争、宗教和贵族的历史。

  • 大历史考察的,不仅仅是人类甚或地球的过去,而是整个宇宙的过去。阅读本书,教师和学生都会回溯一段旅程,它始于138亿年前的大爆炸和宇宙出现。大历史吸收了宇宙学、地球和生命科学、人类史的成果,并且把它们组合成关于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之位置的普遍性历史叙事。

大历史开山之作,讲述从宇宙大爆炸到地球形成,生命起源到现代文明长达130亿年的历史,将人类史融入整个宇宙的时间线,被全球史奠基人麦克尼尔誉为比肩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进化论的经典著作

推    荐


1. 大历史开山之作,讲述从大爆炸到地球形成,生命起源到现代文明长达130亿年的历史,将人类史融入整个宇宙的时间线;新一轮认知革命,比尔·盖茨主力投资的全球公开课,被全球史奠基人麦克尼尔誉为比肩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进化论的经典著作;

2. 《时间地图》具有《人类简史》的通俗和宏观视野,《时间简史》和《物种起源》的知识深度,讲述整个宇宙、人类的历史,建立起整个世界起源直到未来的时间架构,一本书讲完“我从何而来,到底谁,又将去何方”三大基本问题;

3. 比尔·盖茨斥资千万倾力支持“大历史”项目,向全球推广大历史教育;比尔·盖茨高度赞赏大历史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它提供的新世界观,更新了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

4. 首次将自然史与人类史完美结合,重新定义时间和历史:《时间地图》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起,多尺度考量宇宙、地球和人类的历史演进,整合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弥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断裂;

5. 打破学科界限,摒弃针孔世界观,抵制知识碎片化的时代病症,综合天文学、生物学、考古学、物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为今天的读者提供统合性新知识;

6. 打通时间线,更新世界观,引发认知革命的“大历史”开山之作:大历史(Big History)将人类的历史置于生物圈甚至整个宇宙的历史之中,讲述从宇宙大爆炸至今,宇宙、地球、生命、人类长达130亿年的大历史。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开创了大历史学派,本书即为奠基之作;

7. 装帧设计别具一格,不为“造型”,而是“造空”,通过中文书名的设计展现作品主旨。见识丛书封面装帧皆为黑白双色,经典而独特。封面用纸采用国际FSC环保认证的特种凯斯棉,内文纸为72克月白纯质,精装圆脊,再加上内封独特的压纹工艺,为读者呈现浑然天成的阅读体验;

8. 超级畅销书《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作者赫拉利·尤瓦尔重点参考书,荣获美国世界史协会2004年度*佳图书奖;《时代周刊》《卫报》《新科学家》《美国科学家》等全球前沿杂志好评如潮;多位知名史学大家击节赞赏: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麦克尼尔、全球史知名学者杰里·本特利、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国际大历史协会专家弗雷德·斯皮尔、巴利·罗柏安、辻村伸雄等都予以高度评价,麦克尼尔更将本书与牛顿、达尔文的成就相提并论。  

内容简介


  如果把130亿年比喻成13年的话,那么宇宙大爆炸就发生在13年前,太阳系出现在4.5年前,*早的生命有机体出现在4年前,恐龙大约在3个星期前灭绝,*早的智人在非洲进化大约在50分钟以前,农业繁荣大约在5分钟以前,工业革命发生在大约6秒钟以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大约2秒钟以前,此后,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原子武器,人类登月,电子革命……都只不过是*后1秒钟的事。

  更换了时间尺度,人类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时间地图》打通时间线,将人类的历史置于生物圈甚至整个宇宙的历史之中,讲述从宇宙大爆炸至今,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大历史”(Big History)。

  大历史是一种新的尝试,在一个学术和知识日益碎片化的时代,打破学科界限,综合生物学、考古学、物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为今天的读者提供统合性的新知识。

  《时间地图》是大历史的开创之作,荣获美国世界史协会2004年度*佳图书奖。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麦克尼尔将本书与牛顿、达尔文的成就相提并论,《美国科学家》杂志称它“开创了一种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史观”,比尔·盖茨则称它“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时间地图》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更新了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

作者简介


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1946— ),历史学家,“大历史”(Big History)学派创始人,国际大历史学会(International Big History Association)主席。主要著作有《时间地图: 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Maps of Time)、《极简人类史》(This Fleeting World)、《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Big History,与辛西娅·布朗、克雷格·本杰明合著)等。

与传统世界史不同,克里斯蒂安倡导的“大历史”不再局限于民族、地区、国家的历史,而是将人类史视为宇宙历史的一个章节,重新定位人类在宇宙演化进程中的历史坐标。“大历史”深刻影响了大众读者对人类历史的认知。比尔·盖茨斥资千万美元,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大历史教学项目”(Big History Project)。


短 评


《时间地图》将自然史与人类史综合成了一篇宏伟壮丽而又通俗易懂的叙述。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类似于17 世纪艾萨克·牛顿运用匀速运动定律将地球与天体联系在一起的那种方式,甚至更接近于19 世纪达尔文所取得的成就,即用进化的过程来展现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之间的联系。

——史学大师、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麦克尼尔


Big History能创造出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许多知识的构架,它能够改变我们观看世界的方法。大卫·克里斯蒂安真的打动了我。这个家伙将各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铸造了一个单一的框架。真希望我年轻的时候就能学到大历史,因为它能为我提供一种思考学校作业和阅读的全新方式。它在非常有趣的历史语境中讲述科学,它做到了这一点,并且解释了如何将科学应用到大量当下议题之中

——“微软之父”比尔·盖茨


《时间地图》根据*近的科学和学术见解,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大胆、清晰、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现代史上*本将人类的历史与我们的星球、宇宙以及宇宙作为一个整体来讲述。有了这本书,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也就是“大历史”的创始人,已经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趋势。在阅读《时间地图》之后,你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用同样的眼光看待历史了。

——阿姆斯特丹大学“大历史”讲席教授、《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作者弗雷德·施皮尔


我在美国南缅因大学教授了十年的“大历史”。每个学期,我都要为我的学生寻找*好的材料,修订我的教学大纲。我一直在使用大卫·克里斯蒂安的《时间地图》。这是关于“我们是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观念、人类的神秘起源以及人类未来往何处去的*好叙述。《时间地图》是一部堪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媲美的伟大作品。

——国际大历史学会成员、美国缅因大学教授巴利·罗柏安(Barry Rodrigue)


克里斯蒂安的*大贡献是让人从此能够学术体面地谈论宇宙演化背景下的人类历史。他曾是位传统史学家,但他又是大历史当仁不让的先驱。他的《时间地图》虽可能并非如麦克尼尔所言堪比牛顿和达尔文的巨大贡献,但却是塑造史学界的牛顿和达尔文不可或缺的作品。 

——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教授孙岳


《时间地图》无疑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作品。一部经典的绘制我们所知的整个时间的历史。通过奇妙而精炼的8条时间线,你可以得到关于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全部历史概述。大卫·克里斯蒂安在1989年开始教授“大历史”,他花了15年的时间把这些浩瀚的知识整合到这部《时间地图》之中。这本书首先在美国出版,而今你可以在中国读到它。而在未来,将会有人将“大历史”写得更好,这就是克里斯蒂安所谓的“集体知识”。我们可以以一种压缩和累积的方式*时间(代)和空间(地区)。

——日本大历史项目推广人辻村伸雄 (Nobuo Tsujimura)


《时间地图》开创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史观!

——《美国科学家》


《时间地图》是一部引人注目的历史佳作,它向传统史学观发起了重大的挑战!

——《时代周刊》


《时间地图》是一部卓越的充满真知灼见的上乘之作,他对时间的重新认识令人振奋,开启了一个人类认知的新时代。

——《卫报》


《时间地图》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更新了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

——《新科学家》


“大历史”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将我们的宇宙起源和人类发展编织成一个迷人的故事。大多数人可能会熟悉这本书中的许多信息,但是当这些信息被放进一个新的环境下,你开始看到不同的东西,这是我*喜欢的。另外,我真的很喜欢克里斯蒂安教授有关宇宙演化的解释,从*简单的结构复杂性到社会组织发展,从夸克到恒星的星系,从长碳链的生物和生物圈到人类能够发明语言、写诗和作曲,等等。如果想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必须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克里斯蒂安教授的“大历史”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Goodreads网站读者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历史”结合宇宙学、天文学、地质学、微生物学、进化论、考古学、政治学、宗教学、经济学,还有历史学,共同建立了一个更宽广的时间尺度。它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新鲜的思考维度,进一步想象人类在世界所处的位置。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任何一位普通读者,尤其对大学生来说,这是一本可以让你的生活发生改变的作品。

——美国读者






推荐序

作者:威廉•麦克尼尔

时间:2017-7-10


《时间地图》将自然史与人类史综合成了一篇宏伟壮丽而又通俗易懂的叙述。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类似于17世纪艾萨克·牛顿运用匀速运动定律将地球与天体联系在一起的那种方式,甚至更接近于19世纪达尔文所取得的成就,即用进化的过程来展现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之间的联系。


封面


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在本书第1章中所涉及的自然历史,基本上是早期自然史的延续与转化。它起始于大约130亿年前的大爆炸,根据20世纪宇宙学家的推测,我们所居住的宇宙就是从那时开始膨胀与变化的。随着时间与(或许)空间开始出现,物质与能量彼此分离,以不同的密度散布各处,而不同速度的能量四处游荡,形成各种强弱不等的力,这一过程持续至今。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凝聚成块,成为耀眼的恒星并形成星系。围绕着这样的结构,周围逐渐产生了新的复合状态和新的能量流。接着,大约46亿年前,围绕着一颗恒星即太阳旋转的行星—地球开始形成,并很快成为包括生命以及生命的全部形式在内的更为复杂过程演进的场所。就在25万年以前,人类又增加了另一种层次的行为,那时候,语言和其他符号的使用形成了一种新的能力,也就是克里斯蒂安所说的“集体知识”(collective learning)。这又导致人类社会具备一种独一无二的能力:共同协作,改变并且分别拓展他们周围各不相同的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龛,直到今天在我们周围形成了唯一的全球体系。


克里斯蒂安将人类历史纳入最新阐述的宇宙自然史范围,这也是20世纪一项学术创新。就在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不懈努力,历史性地推动自然科学发展的同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也在马不停蹄地拓展关于人类在地球上的历史的知识。他们在时间上追根溯源,在空间上几乎将之扩展到整个地球表面,从而包括了植物食物采集民族、早期农民以及其他一些没有留下档案记录而被排除在19世纪基于文献的“科学”历史之外的其他民族。


当然,大部分历史学家并不注重“史前史”(prehistory),或者那些无文字民族的生活,只是一如既往地忙着在他们自己的研究领域展开争论。在整个20世纪,这些争论和对于大量欧亚民族的文献以及部分非洲、美洲文献的研究,对于地球上那些城市化的、有文字的以及开化的民族所取的成就,无论是在历史材料的数量上还是在我们的认识范围上,都有了实质性的增加。为数不多的世界史学家,就像我本人这样,曾试图将这些研究综合起来,以便于对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形成一幅更加恰到好处的图景;也有的历史学家探究了生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我甚至写了一篇纲领性的论文《历史与科学世界观》[载《历史与理论》第37卷,第1期(1998年),第1—13页],描述了自然科学的进展,鼓励历史学家要勇于概括,将他们的学科同我们身后发生的历史化的自然科学结合起来。事实上,若干学者正在朝这一目标努力,但只有当我开始与大卫·克里斯蒂安相互通信时,才知道这位历史学家已经在撰写这样一部著作了。


克里斯蒂安的成就真正令人惊讶之处在于他发现每一层面的变化模式都是相似的。例如,关于恒星与城市,他这样写道:


在早期宇宙中,引力抓住了原子云,将它们塑造成恒星和银河系。在本章所描述的时代里,我们将会看到,通过某种社会引力,分散的农业共同体是如何形成城市和国家的。随着农业人口集聚在更大的、密度更高的共同体里,不同团体之间的相互交往有所增加,社会压力也随之增加,突然之间,新的结构和新的复杂性便一同出现了,这与恒星的构成过程惊人地相似。与恒星一样,城市和国家重新组合并且为其引力场内部的小型物体提供能量。



他字斟句酌,用下面这一段话为这本不寻常的著作画上了句号:


我们自己就是复杂生物,我们从个人的经验知道,要爬上那台下行的电梯、抗拒宇宙滑向无序是何等的困难,因此我们免不了对其他似乎也在做同样事情的实体深感兴趣。因此,这个主题—虽然存在第二热力学定律,但仍能实现秩序,没准正是在它暗中相助下实现的—交织在本书所述故事的各个篇章里。混沌和复杂性的无尽的华尔兹为本书提供了一个统一观念。


我不揣冒昧地说,克里斯蒂安所发现的暗藏于“混沌和复杂性中的无尽的华尔兹”里面的规律,不仅仅是一个统一的理论,而且是这部著作中最重要的成果。


这是一部历史与智慧的杰作:清晰明了,学养丰富,文字优雅,言简意赅且充满了冒险精神。在过去几百年里,学者与科学家从我们周围的世界中所获得的各种知识的巨大综合,由此展现在了广大读者的面前,表明人类社会仍然是自然的一部分,恰到好处地居住在宇宙


的家园里面,尽管我们具有非凡的能力、独一无二的自我意识,以及获取集体知识的用之不竭的力量,但这仍是一件多么奇特而又意味深长的事情啊。



或许我应该略述大卫·克里斯蒂安的生平,作为这篇序言的结尾。首先,他的身份具有国际性,他的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美国人,他们在土耳其的伊兹密尔相识并结合。不久,他的母亲回到了纽约布鲁克林,于1946年生下了大卫·克里斯蒂安。此时,她的丈夫刚刚从英国军队退役,投身于殖民地公职机构,成了尼日利亚的一名地方官员。他的妻子随即也来到了那里,因此克里斯蒂安的童年是在尼日利亚的内陆地区度过的。7岁的时候,他来到英国就读于一所寄宿制学校。毕业后,他考入牛津大学攻读近代史,并于1968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在牛津大学,这意味着掌握了相互独立的历史片段:罗马时代以来的英国及欧洲其他地区的历史,甚至还包括数十年被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美国历史,它们正好是“大历史”的对立面。)随后的两年,他在加拿大的西安大略大学担任助教,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接着,他决定专门研究俄罗斯历史,又回到了牛津大学。1974年,他以一篇研究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改革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像他的父亲一样,他娶了一个美国妻子,有两个孩子。



1975年至2000年间,大卫·克里斯蒂安在澳大利亚悉尼麦考瑞大学教授俄罗斯历史,以及有关俄罗斯文学和欧洲历史的其他课程。在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下,他的兴趣转向了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他有两部关于俄罗斯人饮食的著作:《面包和盐:关于俄罗斯食品与饮料的社会史与经济史》(1985年,与R. E. F. 史密斯合著),以及《活水:解放前夕伏特加与俄罗斯社会》(1990年)。之后xviii,他又受邀撰写了一些普及读物:先是出版于1986年的《权力与特权:19世纪与20世纪的俄罗斯与苏联》,随后又于1998年出版了《俄罗斯、中亚和蒙古史》第1卷《从史前到蒙古帝国时期的欧亚内陆史》。



这些书籍拓展了历史研究的地域与时间范围,表明早在1989年大卫·克里斯蒂安已经开始了在教学领域的冒险行动,当麦考瑞大学讨论各系学生使用何种历史学入门教材之际,克里斯蒂安不假思索地说:“为什么不能从宇宙的起源讲起呢?”他的同事们当即请他讲述自己的观点。与其他那些把授课范围限制在世界史之内的历史学家不同,克里斯蒂安决定从宇宙本身讲起;在他开玩笑地将这项研究称为“大历史”的那一年,也曾有过犹豫,此时其他院系致力于各研究领域讲授不同课程的同事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大历史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没过多久兴趣转化成了热情。不过反应最为强烈的专业读者首先出现在荷兰和美国,在那里,大卫·克里斯蒂安一项新的任务就是说服少数具有冒险精神的教师开设类似的课程。1998年的世界史协会(The World History Association)暨美国历史协会(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年会,是一次关于大历史的会议,尤其引人注目。三年后,大卫·克里斯蒂安决定接受邀请,去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担任教职,继续讲授他的大历史。


克里斯蒂安其他的一些专业兴趣也非常活跃。《俄罗斯、中亚和蒙古史》第2卷正在编撰之中,这是一部描述20世纪20年代早期俄罗斯禁酒运动日渐衰微的著作。在业余时间,大卫·克里斯蒂安也撰写一些有关历史研究以及其他各学科的重要论文。简而言之,他是一位历史学家,具有异乎寻常的能力和大无畏的勇气,而且硕果累累。


你马上就要仔细阅读这本书了,在你面前已经有了很多的体验。


请读下去吧,惊奇吧,赞叹吧!






进化论视角下的大历史

作者:维舟

时间2018-01-26


通常来说,当我们说到“历史”的时候,指的是人文历史,甚至仅限人文历史中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其跨度最多不过“上下五千年”。至于在此之前的,那就是茫无可考的传说与神话,可信的只有考古挖掘出土的那些不会说话的证据。再往上推便是自然史,涉及到诸如人类起源、生物演化之类的古生物学领域;继续向前追溯,则是诸如地质年代、地球诞生乃至宇宙起源,那通常是物理学和天文学才会探究的问题。“大历史”这个概念在国内的盛行大抵是从黄仁宇作品引入之后开始的,但那通常也不过在几百年的尺度里“放宽历史的视界”,以求在历史细节之外看到某些更具普遍意义的变迁,至于将“大历史”拉长到从宇宙起源至今的130亿年,那似乎是只有少儿科普读物中才有的事,这对历史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


根据常识可以想见的一点是:时间可以改变事件的意义。就像你在25岁、50岁和75岁之际分别回顾自己的人生,即便是对同一件事,你的体会也会大有不同,因为后来发生的事,会赋予早先一些事截然不同的意义。对大历史来说,在时间跨度拉长之后,很多近景细节也变得模糊不重要了,很多人读历史时所偏好的宫廷恩怨、悲欢离合也大多无足轻重,因此在《时间地图》一书中甚至都没有提到苏格拉底、恺撒、耶稣、穆罕默德、秦始皇,它在意的“历史”并不是“故事”,而是在超大时空下的物种进化和社会演变规律。换言之,在这样的“大历史”中,人类是被当作一个“物种”在被研究,带有生物进化论的意味。


在这种情况下,的确某些特殊人类个体或帝国兴亡都是意义不大的,不是说这些完全不重要,而是说这对人类社会整体的演进而言未必有什么直接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另一些“大问题”则相应浮现出来:事物如何从无到有?作为一种复杂的生命形式,为什么人类的进化特别成功?这种思考框架本身也破除了人类中心主义,因为要解释这样一个历程,势必会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人类所创造的,相反,人类才是各种机遇之下的创造物。这里面潜藏着作者的一个雄心:从进化论的视角出发提供一种关于宇宙起源、人类进化的统一性创世故事,以便从整体上重塑一种理解人类过往生活的普遍历史。这就是“时间地图”的意义:就像使用一张世界地图那样,从总体上观察过去的历史。这看上去像是在向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致敬:在历史中寻找潜藏在“混沌和复杂性的无尽的华尔兹”里的规律,看看是哪些在影响着我们这个特殊物种的社会适应能力。


作为一个生物体,人类的进化遵循着与昆虫、鸟兽、植物一样的规则:通过复杂而精确的机制处理巨大的能量流,也同样需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按照这样的视角,一个人类社群及其独特文化,也可以说是在进化过程中被塑造或逐渐适应的特定生活方式——借用生态学术语来说便是“生态龛”(niche)。如果说与它们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人类不仅适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环境来适应自己的需要;动植物是通过无目的的自然过程来实现进化的,也就是说,他们不会“试图”去适应,而只是让更具适应能力的基因生存下来,但人类却可以“学习”,因而在一生的时间里就能不断调整适应;不仅如此,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人类在25万年前还发明了语言和其它符号来相互沟通,通过“集体知识”(collective learning)的方式达成一种强大而又独一无二共同协作能量,改变并拓展了周围各不相同的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龛,直至形成如今连为一体的全球体系。正是这样的能力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的进化,使我们这个特殊物种在短短五千年的时间里就改变了整个星球的面貌。


在这里不难得出几个要点。首先,很多对后来极具重要性的进化变异都是随机的,进化没有目的性,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失控”的,它也未必按照“优胜劣汰”的确定机制进行,如果是这样,那么像市场和科技发明这样的领域也一样,重要的是允许开放的不断试验,鼓励那些新事物源源不断地涌现,谁知道其中会不会出现某个对我们未来生活带来不可预计的重大影响的“新物种”?其次,进化成功的标志是新层次的复杂性,而这伴随着能量流的密集使用——作为一种智能生物,人类在结合成相互依存的大型实体之后,汲取了地球上提供给所有陆上物种总能量的至少25%。这个原理在政治学上与生物界一样,现代国家的政治结构在汲取能力上显然远远超过古代社会,而国际社会中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也以5%的人口消耗了全世界能源的30%。第三,要加速进化,提升竞争力,就得通过复杂精确的符号系统来分享信息,创造知识的资源共享池。人类共有的能力便是可以将习得的知识代代传递、并与人群分享,共享的人群越大、资源越多、传播越迅速,带来的变革就越快,如今网络时代正是这种习性的最新升级版。值得补充的是,人群不止可以集体学习,还能通过规则、纪律和法令带来超越个体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拿破仑当年说,法军如果与埃及马木鲁克骑兵单打独斗不是其对手,但如果是军团对决就能轻易击败他们。


就生物进化的长期过程来看,最佳的生存策略是不断适应,并使这种适应力最大化,但即便一个物种适应特定环境的能力再强,它终究还是会遇到一些无法设想的意外冲击。既然自然选择是随机的,像小行星撞击地球毁灭恐龙这样的事件不可预期,那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或许是预见可能的危险与机会,或者即便不知道将有什么危险/机会,但仍然提高警惕,以适度灵活的预见性做好准备,一旦出现情况就能迅速作出合理反应。这种生物学上称之为“预适应”的能力证明在现代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极为关键,可以说,西欧率先完成现代化,正是因为它原有的社会结构“预适应”了地理大发现后新出现的全球交换网络,正如王国斌在对中国和西欧早期现代化进行比较时所说的,“欧洲政治经济学并没有创造工业化,欧洲政治经济学也没有故意设计一套方案去推行工业化。相反,欧洲政治经济学创造了一套制度,一旦工业化出现就能推动它发展。”


如果把中国文明也看作是这样一个“物种”,那或许也可以这么说:中国在近代遭受那么深远的冲击,这一失败正是由于它原先太过成功了,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这种预适应能力。在东亚的这个“生态龛”里,中国已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发展出一套复杂的文明体系,高度适应了这样一种生存环境,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基础。正如政治学家保罗·肯尼迪曾说过,在这种情况下,“当环境持续不变,这些社会就能持续繁荣,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却也因为成功而面临更严重的危机。”过分的适应就成了“技术锁定”,意味着无法突破。事实上,如果中国没那么强大、并处在一个不断有挑战的环境中,那它或许早就被迫作出调整适应了。“预适应”意味着能力上有冗余(就像一个人每天走路1小时即可,但却要练习马拉松,为可能的挑战做准备),这本身就是在多变的环境中获得的能力,因而是动态挑战所锻造的。不过,在经历了近代的挫败之后,中国得以复兴的最关键点之一仍是传统时代的遗产:庞大的人口规模及其人口密度被历史证明更易于促发创造力,只要信息网络的规模、多样性和效率得到保证,通过人群的密切互动焕发革新是迟早的事。


《时间地图》中常常用一些物理学隐喻(“社会电压”、“权力的集线器”)来描述这种不断加速的社会进化机制,确实,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集聚、联网、效率是创新与速度的关键,无论是人口还是资本,一旦密集化结合互动,便能产生巨大的能量,正如细胞结合能组成新物种,零件组装也能创造出新事物。这幅画面多少是线性进化的叙事,因为作者似乎认定,物种进化尽管是随机的,但至少就人类社会整体而言是不可逆的,即便短时间中断倒退,但长远来看算不得什么,也迟早会重新启动。在这样一种乐观的进化论论调下,不免也会遗漏一些问题,例如,如果说效率和汲取是进化的关键,那么这与多样性可以兼得吗?巴别塔的故事表明,语言的多样性影响人群协作效率,那么许多语言的灭绝与濒危是好事吗?


从生物学视角来理解人类社会的确能带来许多启发,正如书中所说,很多成功的致病细菌,到后来都毒性减弱,以便更好利用而非杀死宿主,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的统治者最终也是如此:他们逐渐学会保护自己的民众,将原先的纯粹残酷剥削寄生关系转变为一种共生关系。不过,如果这么说的话,那么人类也可以说是与这个星球共生,如果我们缺乏自制力地过分利用地球这个“宿主”,那最终可能是两败俱伤:宿主死亡后,寄生者也活不了。《血疫》一书的末尾,将环境灾害和新病毒看作是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它开始对人类这种寄生生物做出反应,人类的泛滥仿佛感染,混凝土的坏死点遍布全球,欧洲、日本和美国犹如癌症的烂肉,挤满了不停复制的灵长类动物,人类群落无限扩张和蔓延,很可能会给生物圈带来大灭绝。……地球的免疫系统察觉了人类的活动,开始发挥作用。大自然在试图除掉人类这种寄生生物的感染。说不定艾滋病只是大自然的清除的第一步。”如果是这样,这或许也是大自然最后的报复手段。虽然我们在谈论“生物入侵”,但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本身就到处都是在上演着同样的剧目,因为从共生关系来看,人类已经没有天敌,可以为所欲为,这最终要看我们能否像细菌们那样聪明,学会自我克制,不至于杀死自己赖以为生的宿主。(已刊2018-1-22《三联生活周刊》)






你我皆星尘(大历史)

作者子文东 

时间2017-02-04


书是出版公司赠书,太厚太重,收到后拖了几个月才终于趁着过年读完,年假期间几乎所有阅读时间都花在上面了,但非常值得。因为是理工科背景,历史基本只靠自己看闲书,我的知识结构一直很不完整,虽然也啃过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此外零零碎碎读过某些特定区域特定阶段的历史,可始终没能建立起来一个连贯的认识。不敢说读过这本后就有了,但至少清晰了很多,尤其对那些相距遥远的地域在同一历史阶段的发展进程,似乎能够做一些横向的比较了。而且如果需要深入了解,每一章末尾的扩展阅读也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心里这块悬着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如果有人和我的情况类似,这本真的值得力荐。


但也不是说完全没问题。刚翻开时第一反应是怀疑,因为居然是从宇宙大爆炸讲起,之后人类历史上的种种事件也都有涉及,看上去野心实在太大。再加上导论中提到的“复杂性渐增”的模型和“金凤花环境”(诸多因素巧妙平衡,某些特定事物才可能从出现到繁荣),作者显然是想通过总结规律去构造一种世界观。我只能把它作为一种 假说 暂时接受下来,读下去也是为了看看作者们何论证这一假说。


虽然最后没被彻底说服,但这算是目前为止我最愿意相信的一种历史叙述。在这个背景下,初看上去的野心正是其重点所在,因为要构造一种以科学成果为佐证的历史观或者世界观,必然要超越人类文明史的短暂阶段。所谓的大历史,其实就是用已被认为发生过的事件,来论证整个宇宙演化的模式。所以大爆炸要讲,地球的演化当然也要讲,甚至对人类历史概览式的介绍,也不可或缺——正如卡尔·萨根说的(忘了最近在哪里看到),“We Are Made of Star Stuff”——我们是尘埃,但我们也是星尘,所以我们的历史,也是宇宙演化史的一部分,如此宏观的叙述并非狂妄,而是在认识到宇宙浩瀚之后的一种基本自知。或者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已经把“宇宙大爆炸”、“地球板块构造论”和“自然选择的进化论”,认定为历史的三大基本范式,那么他必然选择以这样的布局来讲历史。


但发生过的事情那么多,有了基本布局后选择哪些来讲,是另一个需要作者显示出自己观点的地方。不同于传统的历史教材,这本书用了更多篇幅来介绍美洲、太平洋诸岛以及非洲这些区域的人类历史,即使在述及欧亚大陆时,也更注重文明之间的交往互动,甚至还有专门的小章节来讲述女性的境况。这还是我第一次读到彻底褪尽了传统文化与性别中心主义的历史书,尽管以科学为基础的历史叙述理应如此,可还是很感动。这与欧洲中心主义或者所谓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相比,即使仍然是一种意识形态,毕竟是努力追求公允的那一种。如果学生代时能读到它该多好(虽然我也担心以目前国内的教育,如果没有读一些历史甚至哲学类的课外书,一个学生恐怕也不容易消化这本)。


当然,也有不那么认同的地方,比如作者在叙述到非洲-欧亚大陆农耕时代时,使用了“能量流”这一概念,来描述财富通过商业和贡赋发生的转移。作者并没错,可以理解他这么讲,是因为在这一阶段人类控制能量的能力增强了,这些承载能量的资源更多的在人类社会发生了流动(以前更多的发生在别处)。可我认为这里的流动还是用“财富流”更合适。因为“能量流”一词太容易让人以为这一时期能量因为人类的参与增加了。可本质上增加的只是人类参与其中的比重、以及因人类行为影响产生的“熵”。当我们给越来越多的能量单元贴上财富的标签,我们只是看到标签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容易注意到流动的发生,但总能量还是那么多 —— 如此想澄清这个概念,也是因为“能量”这个词被滥用得太严重,不知有多少伪科学假其名而行,用它来描述历史发展的模式时尤其要慎重(也就是说,没必要用这样的大词时最好别用)。


其实对于宇宙而言,人类及整个生物界的存在会增加的“熵”微乎其微,即使最近这一百年科技相对高速发展,地球能源被人类大量开采,这增加仍然不值一提。所谓的“能源危机”,说到底是我们利用能量的能力不足,危机也只是我们自己的危机。宇宙和地球对我们根本不在乎。


除此之外,书中很有趣的是“趋同性”这个概念,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趋同性不难理解,但人类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趋同性却很微妙。为什么分隔在不同地区的人类会演化出相似的社会结构?这和人的认知与“自组织”可能有什么样的关系?甚至这种“趋同性”和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趋同性,是否应该视为同一种演化模式?—— 我还没有想清楚,非常欢迎讨论。


在书末作者写到了未来人类的移民,以及这种移民的难度。可我在想是否还有另一种可能性—— 人类的进化会因科技水平的爆发而加速?就像最初化学进化让生命突然出现,是否我们也会慢慢改变自己作为人类的一些基本属性,变得越来越不像“人”,却越来越适合去宇宙探索和移民?当手机等等电子设备已经变成了我们的一部分,ghost in the shell 恐怕就是我们进化的未来。像之前曾有朋友笑谈过的,我们最终会从碳基生物变成硅基,或者别的什么。如果“一生”将不再只有百年,如果生命的延续不再依赖近似地球的“金凤花环境”,宇宙的浩瀚是否也不再让我们惊惧?—— 当然,那或许也意味着人类的消亡,就像即使有鸟儿在飞,恐龙的时代也已经彻底结束了。



《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

现代、科学的起源故事 打破地域、种族界限的历史 改变了比尔 盖茨的思考方式

推  荐



适读人群 :历史爱好者、科学爱好者

  这是一个现代、科学的起源故事,讲述我们周遭的一切是如何形成的。

  这是打破地域、国家、民族、种族、宗教界限的普遍性历史,作者总结出138亿年历史演进中的八大突破,称其为八大“门槛”。

  它交叉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在20多年教学实践、听取全球500余所高中及大学师生反馈基础上撰写而成。

  国际大历史学会创会主席、世界史学会会长联袂编写,“微软之父”比尔 盖茨倾情推荐。


内容简介


  《大历史》所考察的不仅仅是人类的过去,还包括地球的过去,乃至宇宙的过去。阅读本书,读者将会追溯一段始于138亿年前的历史,这段历史以大爆炸和宇宙出现为开端。大历史包含了宇宙学、地球与生命科学、人文历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将它们融合为一种单一的、具有普遍性的历史叙述,对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做出了尽可能科学、全面的介绍。

  书中总结出大历史演进中的八大突破,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某种全新事物的出现。他们将这些突破称为“门槛”。从宇宙到地球,从最初的生命到人类,从农耕文明到现代革命,作者按照从“无”到“有”的顺序,以八次突破为线索,勾勒出世间万物的产生与发展。最终,本书以大历史的视角,对我们的近期未来和遥远未来做出了预测。

今日推送   《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电子书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