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日一书|毒木圣经:无论生活给予我什么,我必按我的心意去生活( 2017年豆瓣年度外国文学总榜Top 1)

2018-03-19 早6点👉 每日读本书

去年今日荐书▼

南渡北归


这是 每日讀本書 的第441本书

注:点击本文底部链接 ¥5.99获取1折电子书

毒木圣经

豆瓣评分:8.7

2000+评分


每早六点 15分钟 阅读一本书】

书虫评论:向下滑动查看

  • 绝对是2017年的最爱。丰富、好读、引人入胜。翻译好评。

  • 文字深沉、机敏、言之有物而美。读里面一些句子仿佛对上一双注视自己已久而睿智透亮的眼。

  • 沉重而惊艳的作品。世上没有正义可言,所有对岸的生命,本都可以自在地生活。干预和教化或许不仅是徒劳,甚至也是罪孽。可这罪孽又不可避免——只有伤痕与罪孽,才是我们标记存在与可被继承之物。关于改变的野心,最深切地,却是改变了我们自己的轨迹。

  • 上帝无需惩罚我们。它只需让我们活得够长,让我们自我惩罚便足矣。

  • 我们能谈论的,只有我们所携之物,以及我们所取之物。——细腻的笔触,女性的视野,在信仰与图腾的碰撞中有着殖民者的反思,在蛮荒和文明之间找寻人与自然的真相,在霍加狓的隐喻里投射出身份的觉醒。

  • 花了一整个周末。文字中的某种力量似乎在强迫我一口气读完。有爱情、婚姻、亲子关系、有琐碎而生动的家长里短,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令人惊诧的洞察力与互不理解;有魔幻的巫术,以往只给人留下刻板印象的遥远非洲在她笔下有了可触摸的亲切性格;甚至有政客秘辛,初看似乎儿戏,或许也还有别种视角去投望,但这就是围绕我们、影响我们的真实世界。

  • 前段时间,梅姨在那场刷爆朋友圈的演讲中说:“一个演员的唯一职责,就是进入另外一种人的生活,并让观众感同身受。”这句话倒是非常适合用在金索沃身上。刚读了开头就被深深吸引,虽然故事主要发生在刚果,但竟丝毫不觉得有距离感,反而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刚果人、一个个如在眼前似曾相识的故事,想要迫不及待地读完,不知不觉就跟着踏上了那片神秘的土地,从中看到曾经的自己和身边人。这本书的语言也堪称一绝,五位女性视角各具特色,可以深沉如诗,也可以直白搞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人去了刚果,这件事本身就包含一出大戏,再加上金索沃细腻饱满的表现力,让这场戏更加值得称赞叫绝。


作者语录:向下滑动查看

  • 空自守候端倪隐现的远方毫不足取,勇敢的灵魂总是无所不能。

  • 上帝无需惩罚我们。它只需让我们活得够长,让我们自我惩罚便足矣。

  • 生活不是一道数学题。好人身上会发生坏事,坏人也会走运。但我还是稍稍爱上了这个世界。

  • 我们都很无知,但并非真正无辜,人人都是共犯。

  • 从这时候起,我就决定不要再假装自己知道很多事情。我要成为我自己,利娅· 普莱斯,渴望学习一切有待了解的东西。只需看看父亲,我就明白,当你想显示自己是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时,就会什么东西都学不到了。

  • Move on. Walk forward into the light. 继续向前,走入光亮之中。

  • Everything you're sure is right can be wrong in another place. 你确信正确的事情换一个地方就可能是错误的。

2017年豆瓣年度外国文学总榜!《百年孤独》之后,你为这样一部小说等了多久?既是饱满细腻的家庭史诗,又是磅礴锐利的历史寓言,全球销量超过400万册!“无论生活给予我什么,我必按我的心意去生活。”

推     荐


★《百年孤独》之后,你为这样一部小说等了多久?

★希拉里、奥普拉推荐,每一个家庭必备的“人生之书”

★全球销量超过400万册,盘踞《今日美国》畅销榜137周,创下惊人纪录!

★美国公共图书馆“25部极有价值图书”;《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年度图书

★我们都很无知,但并非真正无辜,人人都是共犯。

★无论生活给予了我什么,我必按我的意愿去生活。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要遇到这么一本书,它将陪你一起呼吸,共同成长。

★当你在爱的名义下迷失自我;当你在汹涌的人潮中被抛在最后;当这颠倒的世界完全不是你想象的模样……你,会如何面对?

★我希望每个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汲取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愿它赋予你强大的力量,有勇气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前行。——芭芭拉·金索沃

★罕有一部作品能如此野心勃勃、富有魅力且大获成功。我们何其幸运,见证了《毒木圣经》的问世。——《华盛顿邮报》

★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作者用沉稳的笔触,抵达了难以言喻的美丽。——《洛杉矶时报书评》

★作者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本书的人物与故事令人无法忘怀,久久萦绕于心。——《纽约时报书评》

★作者是语言的魔法师,具备很高的天赋。——《泰晤士报》


内容简介


普莱斯牧师带着妻子和四个女儿从美国来到比属刚果,把种子、蛋糕粉和圣经带进了遍布毒木的丛林。牧师眼里,这里是一片蛮荒之地,满是需要救赎的灵魂。然而,他不但没能拯救那些“无知”的土著,反而将一家人拖入了危机四伏的动荡人生。一场惨剧悄然而至。他们要在生命的丛林中兜转挣扎多久,才能继续向前,步入光亮之中?

《毒木圣经》以五位性格迥异的女性视角叙述,将历史的洪流与人性的幽微交织,犹如一片绚烂神秘的森林,美丽凄切,令人震撼。


作者简介


芭芭拉·金索沃(BarbaraKingsolver):美国当代作家,美国人文领域荣誉“国家人文勋章”获得者。生于1955年,在肯塔基州乡间长大。迄今出版了7部长篇小说,其中有5部全美销量超过100万册。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入选美国高中和大学文学课程。曾获英国橘子文学奖、南非国家图书奖、爱德华·艾比生态小说奖、戴顿文学和平奖等。代表作有《毒木圣经》《豆树青青》《纵情夏日》《罅隙》等。


短 评 


罕有一部作品能如此野心勃勃、富有魅力且大获成功。我们何其幸运,见证了《毒木圣经》的问世。

——《华盛顿邮报》


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作者用沉稳的笔触,抵达了难以言喻的美丽。

——《洛杉矶时报书评》


作者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本书的人物与故事令人无法忘怀,久久萦绕于心。

——《纽约时报书评》


毫无疑问,这本书是一场文学盛宴。

——《波士顿环球报》


作者是语言的魔法师,具备很高的天赋。

——《泰晤士报》


书    摘 


想象一片废墟。这废墟怪异之极,绝不可能存在过。

首先,勾勒出森林。我要你成为它的良心,成为树之眼。树,一列列地立着,长着滑溜的、条纹状的树皮,犹如肌肉发达的野兽,不可思议地疯长着。每一寸空间都充盈生命:精致而有毒的蛙,斑斓的纹路有如骷髅,攫住对方交媾,将珍贵的卵分泌到滴水的叶片上。藤蔓紧缠着自己的同类,无止休地角力,要迎着阳光。猴子在呼吸。蛇腹滑过树枝。排成纵队的蚂蚁大军将猛犸象般庞大的巨杉树干啮成清一色的颗粒,再将之拖入地底的暗黑之中,供它们那永不餍足的蚁后享用。与之相对,幼苗如同一支合唱队,拱着脖子,从朽烂的树桩中探出,从死亡里吮吸着生命。这片森林啃啮着自身,永生不息。






生活有毒,这里有药——被命运套牢的你,如何自我脱困

作者流念水

时间2017-02-15

《毒木圣经》是今年开春磕掉的第一本书,厚厚的大部头一气读完有种既虐且爽的成就感,更有种想要到处显摆的急不可耐。(捂脸)

也许每个菇凉都可以看一看《毒木圣经》,这不是有关植物的“葵花宝典”,这堪堪就是一本有关生活、有关婚恋家庭的“九阴真经”。 全书由五位女性的叙述构成——一位母亲和她的四个女儿。五个女人同出一门又性格各异,彼此的命运走向也迥然相别。“三个女人一台戏”的时代已经Out啦,如今且看“毒木五美”搭起的这台家庭版《欢乐颂》。 无论看官的个人画风多么特立独行,总有一款毒木女让你找到代入感。 书中那位漂亮妈妈就有几段很戳心的叙述: “我们结婚时心中都怀着朴素的希望:有吃有喝,孩子活得比我们长。” “男人的法则和自然的法则数不胜数,却没有一条站在我这一边。” “你问我为什么不离开他?我太安于现状,这就是原因。我只向前挪移,每天清晨醒来后都会再一次觉得,最糟糕的状况已成为过去。” 可不是吗。 有人因为爱情难舍难分而结婚,有人因为大家都结婚而结婚,有人因为搭伴过日子更经济而结婚……然后,有人发现这是个坑。 这本书,至少让我以庸俗的眼光来看,探讨了一个永恒的话题: 女人如何活出自己? 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她把这世上最典型的女性心态和性格浓缩到了书中的五个女人/女孩身上,她们在各自的关系网中兜转挣扎,演绎了一幕幕普遍又现实的男女百态。 纵使生活一地鸡毛,日子仍要踏踏实实地过。 【露丝•梅万物有灵且美小女儿露丝•梅是书中最有灵气的角色。用她姐姐的话来说,“露丝•梅似乎仅凭借意志力就能飞檐走壁”。她并不促狭狡黠,或许连古灵精怪都算不上,她的灵气源于她的单纯和直接。 这样的率真使她从来不会迷茫,想做什么就立刻去做——好奇心起,就径自爬到鳄梨树上去偷看非洲童子军;抗疟疾的药片太难吃,就假装吞了骗过妈妈再把药片吐出来藏到床后面。 她没有姐姐们那么多烦恼和顾虑,她对每一个人乃至每一种生物都等而视之,大大方方,和和气气。她可以和这世上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交上朋友。她可以很快和丛林里语言不通的孩子打成一片,教他们玩“妈妈我可以走吗?”游戏;她可以把那些偶然撞上门来的小动物—闯进院子的獴啊,溜进家里的变色龙啊——都变成自个儿的宠物;她听得懂所有生物的声息:角落里的狼蛛心血来潮了,墙上的蜥蜴跑开了;她还知道丛林里所有不能说的秘密…… 她默默坐在灶间吃香蕉,便能听到大人们说那些不会在孩子面前说的可怕的事。玩捉迷藏的时候,她可以静静地待在叶片底下很长时间,睁着圆滚滚的蓝眼睛从幽暗处往外张望。爬树摔断胳膊去城里求医的路上,她发现浑身臭烘烘的飞行员偷偷将采挖到的钻石往外运。 她是家里最有种的女孩。在象征意义上,露丝•梅(借助恩基西)非常自主地选择了自己的立足方式——她将成为洞晓一切的眼睛,成为那片土地的灵,一如将她永远留在了丛林里的绿曼巴蛇,“它们一动不动。你就在它边上,却根本不知道。” 【艾达我就静静地看着你们演双胞胎女儿中的妹妹艾达是书中对立性最强的角色。她先天患有脑疾,影响了半个身子的运动机能,却是个天才。文字、数字这些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演化出来的符号仿佛只是她的掌心的玩物。兴之所至,便能作出一首可以正着反着双向阅读的回文诗,且表达力不俗;小小年纪,便能心算超市的杂货账单,还比收银机快得多。她非常有主见,但也十分不独立。这种不独立不仅仅在于她躯体上的残疾,更在于她心理上非常依赖那种被所有人亏欠的舒适与自负——“这世界欠我的,根本无以偿付。”她看起来不太理会周围的事,只专注于自己的世界,但她却把几乎每个人都从里到外琢磨了个透。她活得特别冷静、理智、清醒,内心深处却特别容易陷入慌乱无助、患得患失、自卑恐惧。她不跟人说话,但她的叙述最为犀利。她很快就能发现别人的弱点,但她也很怕被人遗忘。 在天使与魔鬼熔炼而成的天才少女艾达眼中,他们一家的丛林之旅或许荒诞可笑,但既然来了,她便一双冷眼一副冷心肠,看着大家折腾。正如她开篇所言:“世界是座舞台。”“她们就像丝毫未意识到自己正身处舞台的芭蕾舞演员。我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她们。” 由于艾达的残疾,使她的道德负担比家里其他成员都相对要轻。毕竟,还在母亲子宫中时,就已发生这样的事——“我被我姐同类相食了。”或许也正是因此,艾达才能如此通透敏捷,也更容易对笼罩着整个家庭的“罪过和拯救”论嗤之以鼻,对她那位疯魔荒谬的牧师父亲冷嘲热讽。这样的个性与词锋令读者痛快。 但生活从未放过谁。眼明心亮如艾达也终究没能一生只做看戏人。她亦需要自己找到继续向前的办法。蚁灾降临丛林,她猝不及防地迎面撞上自己生命中的黑暗中心。被营救还是被放弃?当自己的命运被捏在别人的手中掂量,即便那人是母亲,也足以令天才的艾达领会到:一个人配不配活着,配不配好好活着,非关他人,全在己心。右侧身体偏瘫又怎样?“我伸出完好的左手犹如伸出爪子,紧抓着生命不放,将自己从尘埃中拉起,绝望地想拯救自己。”“即便不正常的女孩也会珍视自己的生命。在王国里做个野兽,就是这个意思。” 【利娅模范生双胞胎女儿中的姐姐利娅是最让我心疼的。她活得非常努力,乃至吃力。她对许多人许多事都怀有沉重的负疚感。她有着和艾达一样聪明的头脑,却因过于乖顺而被消磨。 或许是因为前面有个高颜值的姐姐,后面又有个残疾的胞妹让她不得不为自己的肢体健全而抱歉,利娅十分自卑。自卑的利娅拼命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可。可悲的是,她父亲是个不折不扣的直男癌。直男癌的症状之一就是尽力尊高自己的地位,在幻想中营造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假象。这样的假象令这女孩奋不顾身。 利娅跟在父亲身后亦步亦趋,努力让自己去理解、去体会他那些圣经教义,唯恐行差踏错。因自卑而拘谨,因拘谨而短视,她小心翼翼地对父亲的乖谬选择性失明,尽心尽力地维护着他虚妄的权威。然而他自私得只看得见自己。不但不曾回顾女儿的仰望,还动辄降下毫无道理的惩戒——抄书、谩骂、殴打。 模范生相信,这世上的所有题目都有一个正确答案。模范生最怕,自己给出的那个不是正确答案,以及,给不出答案。 对父亲的失望,和丛林学校老师的鼓励,让利娅终于觉醒和成长起来。当那个爽朗的非洲小伙子对忧郁的姑娘说出“和你无关”时,利娅自缚多年的精神枷锁松动了——“从这时候起,我就决定不要再假装自己知道很多事情。我要成为我自己,渴望学习一切有待了解的东西。只需看看父亲,我就明白,当你想显示自己是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时,就会什么东西都学不到了。”当他接下来告诉她“你理解得很好了”,利娅初初松绑的心几乎可以为这简单而直接的赞赏开出花儿来。 有了哪怕是这样一个微小的契机,一个人的自我也会慢慢形成,慢慢完整,慢慢强大起来。 【蕾切尔你以为我傻,那只是你瞎漂亮的大女儿蕾切尔是最具表演天赋的人。她和艾达,一个爱演一个爱看,眼光都很毒,处世的方法却截然不同。 表面上看,蕾切尔是个无脑又爱瞎嚷嚷的妖艳贱货,实际上这姑娘心中自有一本账,她几乎在踏上丛林土地的第一时间,就意识到这个家“要遭罪了”。但她看透了父亲物化女人的臭德性,她不愿像利娅那样对他顶礼膜拜,也懒得像艾达那样以无声的不屑来反对他。不如干脆做个玛丽苏逗比,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她是这个沉重又苦难的家庭里唯一一支轻松的调子。她时常说出文不对题的大词,既有一种一本正经敲黑板的效果,也是一种滑稽系数七米三的二百五演技。她不太介意自己在妹妹眼中心智浅薄的形象,这样的形象令状态紧绷的双胞胎妹妹放松,也令疲惫忧愁的母亲不觉莞尔。当疟疾放倒了整座村子,大家被关在屋子里无聊地磨时间,她就揭开了搞笑封印,开始模仿电视广告又唱又演…… 她对察言观色特别在行,但她并不像艾达,看得越明白批判越深刻。蕾切尔很会看眼色,也很会做姿态,是拿捏人情世故的高手。面对她那个狂妄自大的老爹,她非常清楚:“就算他回过神来开始关注某件事情了,你也最好能明白那并不意味着他已从这场打击中恢复了。”当爱抽风的老爹因为学舌的鹦鹉爆了句粗口而对几个女儿申斥质问时,只有蕾切尔挺身认错:“父亲,我们错了。”领来的惩罚只是抄书,否则不知这暴跳如雷的疯汉会不会又拳脚相加。 但非洲是她最大的不适,她以前是娇气小姐,到了这儿却因为白得发光的皮肤和金发,成了引人侧目的怪物。她回家的愿望最为迫切,为此挨骂、挨揍,她宁可嫁给一个渣出天际的男人,只要他能带她离开。 然而核心事件的爆发,令她无家可归——“直到那一刻之前,我还一直坚信自己回到家后,仍能假装刚果这件事从来就没发生过。穷困,狩猎,蚂蚁,我们亲眼所见、忍辱承受的种种困窘——那些故事,有朝一日我会带着微笑讲给人听,还会甩甩头发。那是非洲早已远去,犹如历史书里的人物一般毫不真切。非洲的种种悲剧不属于我。我们之所以截然不同,并非仅仅因为我们是白人、打了疫苗等等,更因为我们本就是那种运气更好的人。我将回到佐治亚州伯利恒的家中,还和以前的蕾切尔一般无二。我会出落成无忧无虑的美国妻子,拥有美好的东西,合情合理的生活方式,有三个长大成人的妹妹和我分享种种想法,经常会煲电话粥。我坚信会这样。我从未计划过要成为截然不同的人。从未想象过我将成为这样一种女孩:别人见了她就会移开目光,一脸悲哀地低声耳语,因为她经受了莫大的损失。” 蕾切尔的命运殊为无奈,她不缺“起身自我保护”的觉悟和能力,也不乏“用手肘开路,再把脚抬高”的魄力,只是自欺欺人的表演如果连观众都失去,便如同釜底抽薪,难以为继。此后返场的,不过是保命的交易。 【奥利安娜被直男癌殖民的女人《毒木圣经》中的这位母亲可以说是最复杂的角色。 她一直很被动,她似乎只是接受命运、承受生活。自从嫁为人妇,她就跟随丈夫四处奔波;战争爆发,她就把男人送上战场,再安然等他写信、等他归来。家境并不宽裕,却一下子迎来了三个孩子,其中一个还患有偏瘫。“母亲这个身份着实让我沮丧到家。”“每一天我都在奋力战斗,抓住她们的手,不让她们大喊大叫,直到瘫倒在床,睡上短短几个小时,梦见自己被一片一片地生吞活剥。”操持这样一个家已然不是轻松的活计,但丈夫的脾气越来越差,敏感又自私,一言不合便暴跳如雷,常常陷入谵妄的激烈臆想中。这样一个男人,要把全家带进那神秘的刚果丛林中去,去传布上帝之言,她便也就跟着去了。拗不过他的意志,她只好尽力护住自己的孩子。 但她又并不盲目。她很清楚那男人的直男癌秉性:“我并不是这世上第一个眼看着自己女儿受尽支配的女人。一直以来,就存在像拿单那样的父亲,除了把女儿视为他占有的一小块土地之外,根本想不出别的养育方式。使唤她,在她身上耕作,在她身上浇下可怕的毒药。”她也明白自己太过委曲求全,对他听之任之——“为什么?……没钱,当然是这样。没影响力,碰到那种情况没朋友可以倾诉,没办法否决那统治我们生命的强权。还有一个并不新鲜的说法:我太低三下四。”她甚至也意识到,男人是因负罪感作祟,扭曲了心智,变成了一个刚愎自用的暴君——“这种类型的男孩对爱所知甚少,极易为自己的错误而指责他人。这种类型的男孩长大后会一门心思地想让所有人都看到他能干出什么名堂。”但她就像所有那些被强权殖民的土地,循着经年累月强大的惯性越陷越深:“我栖居于黑暗之心,彻底被婚姻的形状束缚,几乎看不到竟然还有其他的路可走。尽管我的灵魂向往群山,却发现我没有翅膀。” 好在她从未失去行动的力量。这力量有时强大得让人吃惊,尤其当一个女人逼近心力交瘁的边缘,它能化为一种直觉,牵引着她逃离悲伤。 要想挣脱命运的摆布,按自己的心意生活,首先得有面对自我和环境的勇气。遮掩伤痕或许可以消解一时之窘,但刻意修饰的历史会成为的羁绊,将你困在原地,为了守护这华丽而脆弱的面具不敢移步须臾,错失了与自我和解的时机。 正如书中所写:“被劈砍殆尽的丛林很快就会变成一片鲜花盛开的田野,伤疤则会变成面容上个性斐然的装饰品。”我们一生中要面对很多不公的、无力的、身不由己的时刻,在庞大的世界面前,我们也可能犯下无知、无助、无辜的错误,要警惕自己,也要宽恕自己,不困于执念,不停下脚步,继续向前,走入光亮之中。






被毒木包围,仍心怀圣经

作者:Louisiane

时间2016-11-01


我是个按部就班的职场女人,也是个母亲。《毒木圣经》里那个母亲说出了长久以来闷在我心里、卡在我喉咙里的话,她的那些矛盾、挣扎、绝望,她在每天清晨醒来时的心理斗争,她想要逃离家庭,向着大海奔跑的汹涌的渴望,一针针刺痛我的心我的眼,我大哭出声,我为她跺脚,我怨她不够勇敢,而其实,我在跟自己对话。

我们像母鸡护小鸡一样,全身心护着我们的孩子。我们努力做称职的妻子。我们竭尽全力在家庭成员间周旋,希望这个被奉为停靠港湾的地方不至于支离破碎。但很多时候,即便我们用尽了气力,做出了最大的努力,还是会事与愿违。我们在最怕看到的结果面前手足无措。无论疯狂还是静默,都源自深深的绝望和疲惫。你会说我们本来可以拥有更好的人生,但这个世界压根没给我们留下多少选择。我们处在家庭这个漩涡的中心,却比一个人的时候更孤独。
距离刚果独立五六十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很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万事万物日新月异。但对于大多数女人或母亲来说,生活的轨道仍然是那一条,我们的处境甚至变得更糟。一面在职场奋力打拼,一面在家庭的漩涡里竭尽全力周旋,即便这样还是常常被淹没。
我们因为没有自己的生活而被蔑视。
我们因为拥有自己的生活而遭质疑。
我们刚刚披荆斩棘走出丛林,又站到了一个悬崖边。
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坠落。
但无论如何,请不要小瞧一个女人的勇气和力量,不要质疑一个母亲对生活的爱和渴望。
读完《毒木圣经》,我的脑海中时常出现一个画面:在河对岸,那个母亲或者说是芭芭拉·金索沃,正用一双忧郁而坚毅的眼睛望着我。这时,我会想象一片蓝天一片草地,一条亮晶晶的河流,一只㺢㹢狓,一种珍贵如宝石的静谧,然后深深呼吸,继续前行,步入光亮之中。

被毒木包围,仍怀揣一本属于自己的圣经。
……………………………………………………………………
2017年3月1日更新
2016年春节,换了一种读法,把母亲奥利安娜的自述单独挑出来,一气呵成读了一遍。
从某个方面说,《毒木圣经》描画的是自以为是和傲慢,及其造成的后果。而这种傲慢态度的化身就是四个女孩的父亲,名叫拿单。然而,作为小说的核心人物,他在本书中并没有直接发声,小说只以母亲和四个性格迥异的女儿的视角讲述,因为“这是我们(女性)的故事”。尤其是母亲奥利安娜。她的处境是千千万万女性的处境:恋爱,结婚,生子(两年有了3个不到2岁的孩子,还要和一个根本不了解这件事有多困难的男人生活在一起),举家来到另一片遥远陌生的大陆,没有一个决定或选择是她主动做的,自始至终,男人都是主导。她每天为了填饱一家人的肚子费尽心思,为孩子们的安全和健康殚精竭虑,6年里没有睡过一次安稳觉,完全失去了对自己人生的支配。“生活给予我什么,我便接受什么。尽管我的灵魂向往群山,但我发现,我没有翅膀。”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逆来顺受”的女性给了我某种沉静坚韧的力量。当母亲已成为你身份的一部分,刻意地否定或试图抹除屏蔽这层身份只会让你更纠结痛苦更迷失自我。接受它,承认它是自我的一部分,因为就算是个围着孩子转的妈妈,她的时光也没有虚度,她也不会因此而更伟大或更渺小。她并不没有在单纯地付出,她也在获得。你会说她没有自己的生活,她的回答是:“人能有的只有自己的生活。”生活的道路纵横交错,千千万万条,没有哪一条一定就比另一条好,比另一条更有意义。是的,这本书还以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告诉我们尊重的含义。
最近女权的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一首老歌《三十岁的女人》也能激起不小的浪花。这让我感到欣喜。芭芭拉•金索沃借五位性格迥异的女性之口,要告诉我们的难道不是,无论残疾或康健,不论是“傻白甜”的蕾切尔还是假小子利娅,不论是愤世嫉俗的怪胎艾达还是单纯无辜的露丝•梅,包括悲伤的母亲奥利安娜,最终都在这世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都活出了别样的自己。什么是好的人生,不是由任何一种社会偏见决定的,而是由你自己决定。生活之所以始终充满魅力,就是因为它不是单一的,它是丰富多彩的、变幻的。 

《毒木圣经》 作者金索沃,一度是个单亲妈妈。在怀第一个孩子期间晚上长期失眠,为了不影响丈夫休息,把自己关在壁橱里(住的房子只有一间屋子),在一张小桌子上通宵写作。和第一任丈夫离婚后,有一段时间,过着潜入海底的生活。“几乎腾不出时间去看一场电影。”但是,任何时候她都没有停止写作,正是这双笔耕不辍的手为她迎来了一次又一次人生的转机和惊喜。她遇到了第二任丈夫,与她厮守至今;她出版了5部在美国销量过100万册的长篇小说,她的文章刊载于美国各大报刊;她在乐队里演出;她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为难民寻找庇护所;她和一家人住在农场,种了一个大菜园,实践并倡导环保朴素的生活方式;作为一位明星作家,她却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她说她要写作要经营农场,这两点都与公众活动相背而 39 79679 39 31324 0 0 4288 0 0:00:18 0:00:07 0:00:11 6586驰。“但是”的前面和后面在她的人生中都不可或缺,它们合在一起令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光芒四射。

“锁链脆响,河流翻卷,动物奔突,森林欣欣向荣,婴儿伸展开身体,大张着嘴从子宫里钻出,新的幼苗拱肩耸背,朝着光亮蔓延。”愿每个女人都活得舒展。

今日推送          《毒木圣经)

电子书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