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日一文|如何让自己真正爱上阅读?

2018-04-03 更多美文 👉 每日读本书

【本文3537字|阅读时间约7分钟】

 

作者:周岭 来源:清脑(ID:QingNao_)


人做决定时,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是「情绪决定」,比如看到人家会健身、摄影、画画时,肾上腺素就开始飙升,马上表示自己也想学也想要;


第二个是「理智决定」,理智决定同样表示想要一样东西,但必定是已经想好了为什么要做、怎样去做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等问题。


习惯做「情绪决定」的人,凡事倾向于半途而废,最终倾向于一事无成,而善于做「理智决定」的人则更容易让想法变成现实。


读书这件事也是如此。


当人们开始厌恶现状,期望变得更好时,第一件想做的事通常是:读书。


因为几乎所有的牛人都是嗜书如命的,书本肯定给了他们不一样的东西,所以不管怎样,多读书肯定是好的。这种仅由强烈愿望产生的决定就是情绪决定。


一想到只要读书就能变好,似乎人生的希望就在眼前,于是抑制不住地向他人索要书单,立即去网上或书店疯狂购书。


你知道的,当把书从书架上取下或在网上点下付款按钮的一瞬间,那种快感是无与伦比的——似乎只要占有这些书籍,这些知识就已经变成了自己的一样。


但真到翻开书,就兴趣全无了。


深奥的理论、抽象的逻辑、枯燥的案例、黑白的色调……阅读体验和想象的相差十万八千里,远不如刷手机来得轻松有趣。


没过几天,书就再也翻不动了,原先欣喜若狂,现在面目可憎。


我猜,你的书柜里还有不少没有拆封并且落满灰的书吧?


另一群人稍好一些,他们能坚持阅读,并且读得极多,读得极快,一年上百本,真得像是「嗜书如命」,但唯独一点不能让他们满意——读了那么多书,却没有任何改变,甚至脑子更乱了。


读书这件事虽然好,但坑却不少,不是想读就能读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处于「假阅读」状态,并且没有意识到这是由低层次的「情绪决定」所引起的。


如果你正好有这类困扰,不妨随我一起做个「理智决定」,让自己真正地爱上阅读。


1. 换个角度看阅读


未来学家凯文·凯利(KK)在谈到「如何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时,曾讲过这样的经历:


他的一位朋友想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但没有任何经验。


怎么办呢?


这位朋友就跑去参加领域内的各种行业会议,会上听专家分享,会下抓住机会和专家交流、请教,三年的时间,几乎和这个领域内最顶尖的专家都交流了一遍。


通过不停地学习、积累,他开始慢慢地输出「观点」,当然刚开始的观点多是综合别人的,后来就逐渐形了自己的见解。


三年后,这位朋友也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大家开始付费邀请他去论坛作演讲。


归结起来就一句话:想要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业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


这大概是最高级的成长策略了。


但是,我们都是普通人,哪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啊?


怎么办?——读书!


书籍是传承思想的最好介质,最顶级的思想都能从书籍中找到,只要选书得当,就能以极低的成本找到行业里最顶级的思想。


这些思想通过书籍被清晰无误地记录下来,简洁精炼,甚至还经过了上百年时间的沉淀和检验,而你只要花上几十元就可以直接和他们「对话」。


从这个角度看,读书不再是扫视白纸上黑字的重复动作,每读一本书,实际上就是一次名人访谈,就是和顶级的专家交流谈话。


这种交流谈话既不用花费巨额路费,也不用考虑时间有限,更不用担心对方缺乏耐心,顶级的思想随时在你身边,只要你愿意,他就会为你反复「讲述」,还有比这更爽的事情吗?


可以说,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走最高级的成长策略,这是所有人,特别是普通人晋升自己的最好途径。


除此之外,书籍可能是一段生命经历、一处奇妙见闻,也可能是一场奇思妙想。


当我们拿起《活出生命的意义》,就可以跟随维克多·弗兰克尔去纳粹集中营感受绝望中的重生;当我们捧起《三体》,就可以进入刘慈欣描绘的宏伟雄壮的星体文明世界……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无法看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甚至文字还可以带我们穿越时空和千百年前的顶级思想家交流。


时间和空间都不再成为束缚,这可是普通人无法触及的自由,但阅读却能够帮助我们获得。


不读书,只能想自己的所见所闻、活自己平直的一辈子。


而读书,持续地读书,持续地读好书,相当于和古今中外顶级的思想家活在一个朋友圈,一辈子活出好几辈子的精彩。


现在,再看看你身边的书,你还觉得它仅仅是本书而已吗?


2. 阅读,拥有高密度的思考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更好地生存,学会了记住那些危险的场景,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快速做出反应,不然每次遇到老虎都要思考到底危不危险,可能早就被吃掉了。


我们大脑就是这样运行的:思考一次,记住,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只要调用原来的记忆就好了,不用重新思考,因为思考这件事对大脑来讲是非常缓慢和耗能的。


大脑很聪明,能巧妙地化繁为简,但造成的后遗症便是,我们越来越依赖通过调用记忆或者说是利用习惯来做决策。


人的天性是追求简单和舒适的,能偷懒为什么不偷懒呢?这使得绝大多数人天生抵触思考,以至少数觉醒者产生了这样的感悟: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然而我们早已从远古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进化到了科技文明和信息文明。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而认知能力极度依赖思考。


可以说思考能力是我们立足现代社会的根本竞争力!目光长远的人都会主动刻意地磨炼自己,尽力提高每天的思考密度。


比如查理·芒格就曾说过:「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一个都没有」。


反观我们的生活,思考密度其实是很低的:待人接物、安排日程、组织活动、开汽车、用手机……绝大多数时候只是调用原有的记忆模块,顺着习惯作出反应而已,真正的思考其实并不多。


如何才能快速地提高每天的思考密度,让自己在未来更具竞争力呢?——阅读!


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思维随时与顶级的思考交锋,对一个主题进行深度全面地理解,并与自己充分关联,这种状态在平淡生活中是不具备的,但是只要拿起书本,马上就可以达到。


我们每天花费在阅读上的时间越多,无脑的娱乐时间就会越少,思维密度就会越来越大。


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坚持「高密度思考」的人比起「低密度思考」的人会产生多大的差距?这差距或许 正是我们现在仰望牛人们的原因。


3. 阅读,是为了改变


虽然每个人都能拿起书就读,但并不意味着读书这件事门槛很低,事实正好相反,读书是个技术活,如果技术不佳,就会陷入低效的努力。


比如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很多人以为一本书只要读完,读书的过程就结束了,事实上阅读只是整个过程的开始,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实践比阅读本身更加重要。(这里特指非虚构类书籍阅读)


很多人止于阅读本身,读的时候觉得这个好有道理、那个好有道理,读完之后就不闻不问了,然后迅速转移到下一本书中,这种满足于录入的阅读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一段时间之后再去翻这本书就好像之前没有看过一样,所有的痕迹都烟消云散了。


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阅读是不完整的,只满足于输入也是一种思维懒惰。真正读好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得多。


从权重上看,阅读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阅读仅仅是最表层的,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思考和行动,改变自己。


就像你读了一本关于冥想的书,懂得了冥想的一百个好处和一百种方法但从来不去练习,这远远比不上一个只懂得一种好处和方法但能每天持续冥想十分钟的人。


这也解释了另外一个问题,阅读的深度比速度重要,阅读的质量比数量重要。读得多、读得快并不一定是好事,这很可能是自我陶醉的假象,如果阅读不能改变自己,一味的追求阅读量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读书慢并不要紧,即使三个月读上一本,但能读通读透,换来巨大的改变,比起三天读一本的速度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同时,所有的阅读者一定要坚信这样一个实事:持续阅读会加速!


从本质上讲,阅读是一项技能,眼睛、大脑对文字的重复反应会逐渐强化相关神经元之间的关联,读得越多,大脑对这类活动就越适应、越熟练,同时随着背景知识的增加,也会加速我们对新知识的理解。


那些一目十行也能产生洞见的牛人,并不是他们天生有多厉害,而是大量的阅读炼出来的,他们已经非常擅长这类活动。


作为初级阅读者的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个事实,并激励自己持续积累,书读得多了,自然就快了,唯手熟尔!


读书,是为了改变!


对于初级阅读者,如果还不知道自己需要读什么时,不妨想想自己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惑是什么,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阅读可以快速帮助你建立起读书的兴趣。


同时要特别警惕那些一读就懂的书,好的书籍肯定会让你觉得有些费脑,需要耗费一些心力才能逐渐搞明白,读书的过程中要学会刻意挑战自己。


当我们对读书这件事了解的越多,就越能掌控它,并最终让它为我所用。


无论如何,读书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值得我们我们花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实践。



作者:周岭,一位希望成为「觉醒布道师」的心智探索者,让自己和他人在成长的路上拥有清醒的认知、清晰的思路、清爽的情绪……公众号:清脑(QingNao_)




精选上周每日一文】

  1. 人生十忌,切记切记!


  2. 人生的意义在于修炼灵魂


  3. 抬头做事是勇气,低头做人是底气


  4. 君子和而不同


  5. 别在最该冲刺的日子,选择松懈下来


坚持不易,随心打赏

 赞赏


获取1折电子书【每日更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