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军锋|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的打开方式
编者按:本文原为中读黑板报《如何理解政治:25部经典重识西方文明》中的课程讲稿,感谢任军锋老师授权“人文共和”公众号推送。
前言
希罗多德《历史》与其说是一部历史书,还不如说是一部悲剧诗,说《历史》的主题带有典型的希腊悲剧色彩,在于希罗多德通过主要人物起落乃至帝国兴衰,呈现天命与人事之间高度紧张。悲剧中的英雄在命运面前最终落败,但这并意味着反抗命运的自由意志归于徒劳,它绝不在于让人消极等死。恰恰相反,命运之力的强大恰恰衬托出自由意志的阳刚,只有在与命运之“必然”的戮力抗衡中,人类才有机会不断探索人类“自由”的极限。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这是希腊悲剧的巅峰之作,大家耳熟能详的“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弑父娶母”、“斯芬克斯之谜”等等,都出自这部悲剧所涉及的故事。
作为史诗、历史、哲学并列的另一种文学样式,悲剧在结构安排、传播方式、精神内涵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独特性。通过仔细阅读《俄狄浦斯王》,有助于我们更为真切地领会希腊悲剧的核心精神,而从内容主旨来看,悲剧《俄狄浦斯王》与希罗多德《历史》形成了耐人寻味呼应。
鉴于戏剧开场的背景是瘟疫,研究者据此推测该剧公开上演时间大致在公元前429年左右,当时正值雅典与斯巴达爆发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第二年,战争初期,雅典城内的确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瘟疫,具体细节在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有较为详尽的记述。
一
古希腊悲剧的起源及索福克勒斯其人
悲剧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文学样式,起源于雅典,首届戏剧节开始于公元前534年,戏剧节是雅典庆祝酒神狄奥尼索斯公共祭奠活动的一部分,地点在雅典卫城脚下的酒神剧场,该剧场可容纳纳观众14000-16000人左右,票价低廉,贫民还可以从政府那里领到观剧津贴,观看戏剧是公民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一部分,也是接受公民教育的重要环节。
酒神狄奥尼索斯
剧场一般背靠山坡,露天,剧场呈半碗形,观众席位于高处,面朝主城区,他们从座位俯瞰表演池,面朝舞台中心的座位属于酒神祭司,其次是十位评委席,接着是城邦公职人员,普通观众以部落为单位列席。作为宗教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节类似于现在的奥斯卡、戛纳这样的电影节,众多新剧目首次公演,评委现场打分决定获奖者,这就吸引大量的围观者。据说每届参与竞赛的悲剧多达三十余部,竞争格外激烈。这样的戏剧节一直持续到公元120年,据初步统计,四百年间上演的作品多达数千部,而流传下来的只有46部。
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无疑是悲剧空前繁盛的时代,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前525-前456)、索福克勒斯(前496-前406)和欧里庇得斯(前485-前406),无疑是众多悲剧家队伍中的翘楚,埃斯库罗斯曾创作70部,流传下来的仅7部,索福克勒斯曾创作130部,现存也只有7部,欧里庇德斯有92部,现存17部。据亚里士多德《诗学》(第4章)说,埃斯库罗斯最早将演员从一名增至两名,减少了歌队的合唱,对白(logos/dialektos)占据主导,索福克勒斯开始使用三名演员,并率先使用布景,使悲剧开始逐步发展为一种庄严的艺术。
索福克勒斯(前496-前406)
悲剧的题材一般取自英雄神话,故事往往改编自诸如《荷马史诗》这样的希腊人耳熟能详的作品。柏拉图称荷马为“第一个悲剧诗人”。虽然悲剧的故事题材源自神话,但议题都有很强的当代性。《俄狄浦斯王》就是其中的典型。
索福克勒斯(前496-前406)出身雅典新兴工商业主家庭,父亲曾开设兵器厂,公元前480年萨拉米斯海战,雅典大获全胜,16岁索福克勒斯参与了胜利庆祝,公元前443年,索福克勒斯担任雅典税务委员会主席,公元前441年,悲剧《安提戈涅》上演,索福克勒斯因此声名鹊起,公元前440年,56岁的索福克勒斯进入雅典权力中枢——十将军委员会。
安提戈涅葬兄
作为悲剧家,索福克勒斯是当然的文化界名流,而作为政治家,他与雅典政坛要人客蒙(前510-前450)、伯里克利、希罗多德等也私交甚笃,他曾跟随伯里克利参与征讨萨摩斯的远征,索福克勒斯还曾聆听过希罗多德口述《历史》,对其中的主题和情节信手拈来,我们阅读《俄狄浦斯王》,会发现该剧的主题与《历史》的主题关系密切。公元前431年,雅典与斯巴达爆发伯罗奔尼撒战争,索福克勒斯65岁。公元前415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全军覆没,两年后,即公元前413年,雅典国内发生寡头政变,成立“十人委员会”,索福克勒斯正是其中的骨干成员,公元前411年,寡头政权被推翻,民主政权复辟,当初寡头政权核心成员遭到审判,索福克勒斯得以免罪,相关事件,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八卷有详细的记载。
在其漫长的一生中,索福克勒斯从政和写戏两不误,他不但创作剧本,还参与演戏,他福寿延年,且笔耕不辍,公元前468年,28岁的索福克勒斯在戏剧比赛中赢了埃斯库罗斯,自此一发不可收,他个人的创作生涯长达60余年,据记载,他一生共获得24次戏剧节头奖和次奖,130部作品令其他戏剧家望尘莫及。公元前406年,90岁的索福克勒斯去世,雅典与斯巴达战争正酣,斯巴达将领莱山德(lysander, ?—前395年)宣布暂时停战,一为便于诗人能够归葬故里,更是表达对诗人的敬意。
二
《俄狄普斯王》剧情脉络和文本结构
有关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曾有提及,这也许是最早的版本,故事是从俄狄浦斯的母亲角度讲述的:
“我见到俄狄浦斯的母亲,不明真相,美貌的伊俄卡斯特,犯下了可怕的罪孽,与自己的儿子婚配,儿子弑父娶母亲。……王后来到强大的哈得斯的居地(冥府),在她把绳索系上高高的房梁自缢后,心怀嗟怨,给儿子留下无数的苦难,为母亲们报仇的女神们一手制造的祸患。”(王焕生 译,11. 271-280)
《荷马史诗·奥德赛》(王焕生译)
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德斯都曾以俄狄浦斯的故事为素材写过悲剧,可惜均已散失,而且故事情节也不一致。关于俄狄浦斯的故事,索福克勒斯有三部悲剧完整流传下来,它们分别是《俄狄浦斯王》(Oedipus Rex,前429年前后上演)、《安提戈涅》(Antigone,前441年上演)、《俄狄浦斯在克洛诺斯》(Oedipus at Colonus,前401年上演),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关于俄狄浦斯故事的前前后后,主要依据的正是索福克勒斯的这三部剧作。
有关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大致线索是这样的:话说从前忒拜城(Thebes,又译,底比斯)有一位国王叫拉伊俄斯(Laius),此人年轻时被埃里斯(Ellis)国王聘请担任其一个儿子的赛车教练,但拉伊俄斯诱奸了国王的儿子,后者因此自杀身亡,拉伊俄斯的这一劣迹从此使其家族及其子嗣遭遇神的诅咒。拉伊俄斯做了忒拜国王之后,某一天他得知有一则阿波罗神谕,说他将死于自己儿子之手。当儿子出生时,为了避免这一厄运,拉伊俄斯将婴儿脚筋刺穿,之后,俄狄浦斯(Oedipus)的名字便因此而来,意为“肿脚”的意思。拉伊俄斯命牧羊人将婴儿扔到了人迹罕至的喀泰戎山谷,牧羊人于心不忍,便将孩子交给了另一位来自科林斯(Corinth,《新约》译成哥林多)的牧人,最终,俄狄浦斯被科林斯国王收养。俄狄浦斯长大后,一日,酒宴正酣,有人突然爆料说俄狄浦斯不是国王亲生,虽然是酒后诳语,但俄狄浦斯心生芥蒂,回家向国王王后求证未果,俄狄浦斯便前往德尔菲,试图探个究竟,但神谕说,俄狄浦斯不但会杀害自己的父亲,而且会与自己的母亲结婚生子。听到这一可怕的预言,俄狄浦斯便逃离科林斯,心想这样就能避免神谕中的厄运。逃离路上,当俄狄浦斯走到一个三岔路口,迎面来了一辆马车,一位老人及其仆人,俄狄浦斯与老人发生口角,且动起手脚,情急之中,俄狄浦斯年轻气盛,还手时用力过猛,老人一把年纪,哪里吃得消俄狄浦斯一击,当场毙命。慌乱之间,俄狄浦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将老人的随从一并灭口,其中只有一人幸免,逃回忒拜城,后得到王后允准,隐姓埋名前往深山牧羊,此人正是后来帮助揭穿真相的目击证人。而那个被俄狄浦斯杀死的老人不是别人,正是俄狄浦斯的生身父亲拉伊俄斯,当然俄狄浦斯此时还蒙在鼓里。
俄狄浦斯继续逃离之路,一日,行至忒拜城,当时的忒拜城正遭遇劫难,城外山上来了一个人面狮身的女妖,学名“斯芬克斯”(Sphinx),它向该城所有人出了一个谜语,谜面是:什么动物早上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下午三条腿走路,而且腿最多时最不堪一击,猜不出谜底者会被女妖立即吃掉。一时间忒拜城没有人能猜得出,眼看忒拜面临灭顶之灾。无奈之下,忒拜人悬赏告示:揭开谜底者将被推举为忒拜国王,同时娶王后为妻。刚刚进入忒拜境内的俄狄浦斯,灵机一动,解开了这个谜语,谜底不是别的,正是“人”。谜底揭开,斯菲克斯跳崖而亡,忒拜城得救。忒拜人视俄狄浦斯为救星,拥立俄狄浦斯为新王,同时将王后许配于他。两人婚后还生有两男两女。上任十六、七年间,俄狄浦斯励精图治,忒拜国势蒸蒸日上,民众安居乐业,在忒拜人眼里,俄狄浦斯不仅是他们的统治者,更是拥有非凡智慧的救星。正是在这个时刻,一场空前规模的瘟疫降临忒拜城。
陶罐上的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接续的正是上述故事线索,剧情开场背景正是发生在忒拜城这场瘟疫。全剧除了开场和退场,主体部分有四场,每场末尾有合唱歌,歌队由忒拜长老组成,歌队参与对话,歌队合唱的作用在于推展剧情,升华主旨。剧情所聚焦的正是俄狄浦斯逐步揭开自己当年弑父娶母这一事实真相,发现真相后的俄狄浦斯选择刺瞎双眼,自我放逐,永远离开忒拜。剧情没有大场面,更多的是主要人物的心理突转。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第5章)中评价《俄狄浦斯王》:
“剧本的情节跌宕起伏,构思巧妙,通过层层推进的方式抵达真相(整个过程很像精神分析工作)”。
《罗念生全集》(第二卷》收录《俄狄浦斯王》
首先,我们不妨循着《俄狄浦斯王》(罗念生 译)的场次顺序,缕述一下索福克勒斯的剧情推展脉络:
开场
忒拜城发生大瘟疫,祭司向俄狄浦斯描述瘟疫中忒拜城的惨状:
“我们的国家,像一只航船,遭遇血的狂澜,虽经拼命挣扎,但还是被一个巨浪卷进了深渊,再不见它露出水面。在这里,田间抽穗的庄稼枯萎了,牧场上吃草的牛羊倒毙了,临产的妇人突然死了,最可怕的瘟疫,那个手持火把的恶煞凶神,突然降临我们城邦。……现在我们坐到你家神坛跟前来求你,我,还有这些孩子,不是把你当天神,而是把你当作英雄,一个能在日常祸事或天降灾殃时济困指迷的人。”
作为一直深受人民爱戴的君王,俄狄浦斯也向来以人民的大救星自期,一出场,他就表现出非同凡响的蜜汁自信:“我,大名鼎鼎的俄狄浦斯,亲自出宫来听取你们的求告了。”祭司也对俄狄浦斯的这种自信做了呼应:当初俄狄浦斯有如神助,解开斯芬克斯之谜,受命于危难之际,在人民的心目中,俄狄浦斯就是人民的伟大救星,如今国家遭此劫难,人们自然会再次向俄狄浦斯祈求援助,相信这位能力无比的君王,凭借神的指点,凡人的智力,救民于水火,扶大厦于将倾。国家面临灾难,作为一国之君,俄狄浦斯忧心忡忡,他派内兄克瑞昂前往德尔菲(Delphi,希腊人的宗教圣地,以准确地发布神谕著名)求问神意,克瑞昂带回来的神谕说:要结束瘟疫,必须首先清除忒拜城所遭受的污染,清偿一笔血债,也就是惩罚杀害忒拜先王拉伊俄斯的凶手。
这是什么鬼?俄狄浦斯一时懵逼,他决心一查到底,对罪犯绝不姑息,他下达批示:“我要从头追查这血案,弄个水落石出。……报复对城邦和神灵的这一罪行。……派人去把忒拜百姓召集来这里,我将宣布彻底追查。在神的帮助下我们一定能成功。”接着是歌队的“进场歌”,悲叹在瘟疫面前,人是如此脆弱和无助,眼巴巴看着瘟疫肆虐,生命如同草芥,却无能为力,人们只有向天神呼告,期待天神慈悲为怀,救助生灵。
第一场
俄狄浦斯向全体忒拜人民发布通谕,声称要追查杀害拉伊俄斯的元凶。歌队长说揭开真相,只有依靠神,进而推荐先知特瑞西阿斯(瞎子),说他最能领会神意。其实,俄狄浦斯早先业已派人去请先知了,先知来到,俄狄浦斯说明原委,痛陈利弊,忒拜能否摆脱眼下的劫难?全赖先知的智慧,先知显然知道杀害拉伊俄斯的凶手正是俄狄浦斯,但这时的他依然不敢面对真相,转而抱怨智慧的可怕,因为智慧时刻要智慧者面对可怕的真相。先知暗示:“我永远不会暴露我的不幸,为了不暴露你的不幸。”听出先知话里有话,俄狄浦斯反复逼问,最终先知说,俄狄浦斯声称要追查的凶手正是俄狄浦斯自己。……你以想不到的可耻和自己最近的亲人生活在一起,却不知道这是不幸。”此时的俄狄浦斯绝对不会相信先知的话,反唇相讥:“一个无边黑夜中长大的人,你呀,伤害不了我或任何看得见阳光的人。”俄狄浦斯转而怀疑先知与克瑞昂相互串通试图谋权篡位:“财富、王权和超越生存竞争技能之上的技能啊,你们受到多么大的嫉妒呀!”先知反唇相讥:“既然你还骂我是瞎子,因此我要对你说:你虽然有眼睛,但是看不见自己的不幸,看不见自己住在哪里,和谁住在一起。……你现在看得清楚的双眼那时一片漆黑。……你追查了这么多时宣布要严惩的杀拉伊奥斯的凶手,这个人就在这里,……明眼人成了盲者,富人成了乞丐,靠一根手杖探路,远走异国他乡。”先知在这里已经将俄狄浦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和盘托出,只可惜俄狄浦斯不可能听得进,在他看来,先知和姻兄克瑞昂显然有觊觎之心,编造这套匪夷所思的谎言欺骗舆论,进而夺取王位。尽管这时的俄狄浦斯根本无法听得进,但歌队在本场末尾的第一合唱歌里却表达了忧虑:
“这智慧的预言家着实使我非常的烦恼,他的话我既不能同意也不能否认,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我参不透那预言,当前未来都看不清。”
整部戏剧中的关键词,诸如“眼睛”、“瞎子”、“看”、“真相”均已敷设到位,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悬念牵引读者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场
俄狄浦斯怀疑姻兄克瑞昂有觊觎之心,与先知勾肩搭背,串谋窃取王位。俄狄浦斯与克瑞昂你来我往,争吵激烈:在俄狄浦斯看来,先知显然得到克瑞昂授意,妄称俄狄浦斯是杀害拉伊奥斯的凶手。争吵难解难分,王后伊俄卡斯特居间调解。为了打消俄狄浦斯的疑虑,王后说先知的预言不可信,她向俄狄浦斯提起当年关于前夫拉伊俄斯的一则预言,该预言说他将遭厄运,死在自己的亲生儿子手里,拉伊俄斯为了避免这一厄运,孩子出生三天即钉了他的两个脚跟,扔进荒无人烟的深山。在此,伊俄卡斯特将神与先知分隔开来,旨在说明先知预言之不可信,人与神之间可以直接沟通,并不需要先知这一中介。王后接着讲述了先王遇害的情景,三岔路口,福基斯,德尔菲,道利斯……,这时的俄狄浦斯开始六神无主,心乱如麻,对俄狄浦斯来说,王后所说的那些地名怎么似曾相识!他接着向王后伊俄卡斯特确认先王拉伊俄斯的年纪、长相、个头等等,俄狄浦斯顿时有一种不详的预感,他说,“我想,我刚才是狠狠地诅咒了自己,还不知道。……我真怕那先知的眼睛并不瞎。”俄狄浦斯进一步确认拉伊俄斯当时带了多少仆人,凶杀案的原委,等等,王后伊俄卡斯特还向他讲述了其中唯一幸存下来的仆人,怎么逃回忒拜,要求得到允准前往偏远牧场放羊,等等。听到这里,俄狄浦斯吐露了自己的“不祥之感”,交代关于自己的一段往事:诸如科林斯宴会上,有人指控他并非国王王后亲生,他心生疑虑,向国王王后求证无果,之后流言四起。为了弄清真相,他如何私自前往德尔菲,神谕说他将遭遇弑父娶母的厄运:“他说我命中注定要玷污母亲的婚床,会生出一些叫人看了恶心的孩子,还要成为杀害生身父亲的凶手。”为了逃避这一厄运,俄狄浦斯选择逃离科林斯,试图逃往一个预言中的耻辱永无实现的地方。途中经过伊奥卡斯特所描述的三岔路口,他怎么杀了那位老人及其随从,相关事件的原委我们前面已经缕述过。
至此,俄狄浦斯怀疑自己当年失手杀害的老人正是拉伊俄斯,俄狄浦斯下令追查的凶手正是俄狄浦斯自己。但此时的俄狄浦斯依然心存侥幸,因为据王后说,拉伊俄斯是被一伙强盗杀死的,而自己当时显然只身一人。这时,王后伊俄卡斯特安慰俄狄浦斯说,既然那孩子已经死亡,神谕不可能应验。但俄狄浦斯还是期待找到那个牧人问个究竟。与第一合唱歌相比,第二合唱歌的主题更进一步,这里不妨选读部分内容:
“天神宙斯制订法律,规范人类言行。……傲慢养育暴君,傲慢如果有过多的财富,于他是有害的。当它上升到顶点时,就会堕入无底的深渊,永远爬不上来。……如果有谁言行傲慢不逊,不畏正义,不敬神像,愿厄运捉住他,为了他不祥的傲慢。……关于拉伊奥斯的古老预言已被遗忘,不再有人提起,于是不再有地方可以看到对阿波罗的崇敬,对众神的崇拜正在衰落。”
第三场
科林斯来的报信人带来消息,科林斯国王波吕玻斯也就是俄狄浦斯的父亲(实际上是他的养父)自然死亡,本来,按人之常情,这是一则令人悲伤噩耗,但在对弑父娶母神谕的极端恐惧这一背景下,反而成了一则喜讯:王后伊俄卡斯特顿时长舒一口气,心想,既然俄狄浦斯的父亲寿终正寝,那么俄狄浦斯就绝对不会杀害自己的父亲,当初的神谕也就不足为信了。而俄狄浦斯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更是为此欢呼雀跃,“啊呀,夫人,我们为什么要重视皮提亚神坛发布的预言,或头上飞鸟的叫鸣?它们都曾指出我注定要杀死自己的父亲。但如今他死了,命归黄泉,我人在这里,没有拔过刀剑。除非他是因为想念我而死,在这个意义上算我杀了他。事实上,这预言已经随着波吕玻斯一起长眠地下,一文不值了。”这样,俄狄浦斯不用再惧怕“弑父”预言在自己身上应验,但他依然担心“娶母”这一厄运,这就使此时的俄狄浦斯的心态如此悖谬,人性如此扭曲:父亲的死对他来说成为一件大喜讯,而依然健在的母亲却令他格外忧虑。那位带来父亲死讯的科林斯报信人,正是当年科林斯国王的牧人,正是他当年从拉伊俄斯的牧人手中接过还是婴儿的俄狄浦斯,报信人说俄狄浦斯与科林斯国王王后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至此,俄狄浦斯要查明真相,只有找到当年拉伊俄斯的牧人,俄狄浦斯决心弄个水落石出,他向王后伊俄卡斯特进一步追问当年那位牧人的下落,此时的伊俄卡斯特对真相已经心知肚明,她悲叹道:“不幸的人啊,愿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王后退场后即自缢身亡。
第四场
特拜老牧人出场,他就是当年拉伊俄斯被杀唯一幸存下来的目击者。在俄狄浦斯的极力追问下,老牧人被迫说出真相,俄狄浦斯悲叹道:“哎呀,哎呀!一切都应验了。天光啊,现在让我看你最后一眼!我被发现,生于不该生的父母,娶了不该娶的人,杀了不该杀的人。”第四合唱歌:“啊呀!凡人的子孙呀!你们的生命,我看什么也算不上。有谁,有谁的幸福不只是一个影子,眼前一晃消失了?啊,不幸的俄狄浦斯呀!你的命运,你的命运告诫我,不要称任何凡人‘幸福的’。”大家若记得希罗多德《历史》开篇克洛伊索斯与梭伦关于“幸福”的对话,对俄狄浦斯的这段悲叹应不会感到陌生,有关内涵,我们后面还会接着讨论。
退场
通过报信人转述,伊俄卡斯特上吊自杀,俄狄浦斯用伊俄卡斯特衣服上的金别针刺瞎双眼:“让你们再也看不见我遭的苦难和我造的罪孽!让你们从此黑暗无光吧!既然那些永远不该看的人你们看了那么久,却不认识那些我渴望认识的人。……这家族古老的幸福从前真是幸福的,但从这一天起,悲伤、毁灭、死亡、耻辱,一切凡有名称的灾难,在这里无意不能找到。”诸如“明眼”、“看清”、“盲目”等等这样的隐喻性词汇再次出现。最后,俄狄浦斯请求克瑞昂将自己放逐出境,到一个无人见到的地方,最后向克瑞昂托孤。
退场歌(歌队长):
“我们的祖城忒拜的居民啊,看啊,这就是俄狄浦斯,他解开了宇宙之谜,他高居权力之巅,他的幸福令人赞叹和欣羡。看啊,他却在厄运的惊涛骇浪中深陷。因此,当我们等着看那最后的日子到来之前,一个凡人,在他尚未跨过生命的界限,尚未解除痛苦之前,别忙着说他是幸福的。”
显而易见,这则退场歌的主题俨然希罗多德笔下哲人梭伦对僭主克洛伊索斯教诲的回响。
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
至此,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俄狄浦斯王》总体的剧情结构,忒拜城遭受大瘟疫,神谕说要摆脱瘟疫,必须清偿当年的血债,将责任人绳之以法。为查明真相,先知、克瑞昂、伊俄卡斯特、科林斯的牧人、拉伊俄斯的仆人,陆续出场,最终真相大白,伊俄卡斯特自缢身亡,俄狄浦斯刺瞎双眼,离开忒拜城。
表面看来,剧情简单,有些魔幻,甚至感觉有些荒诞,但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索福克勒斯是诗人,《俄狄浦斯王》属于戏剧作品,戏剧的精髓恰恰隐藏在那些奇幻故事的隐喻之中,隐含在具体人物的对话细节之中,因此,阅读这样的作品需要哲人般的细心和诗人般的敏感。
三
打开《俄狄浦斯王》剧情的方式
在梳理了《俄狄浦斯王》的剧情脉络和文本结构之后,我们接下来探讨索福克勒斯究竟想通过这部剧传达怎样的精神教诲。和许多经典文本一样,我们无法当面就教于作者本人,唯一的依据就是文本本身,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字里行间,不放过任何可能被忽略的细节,充分动员自己的理论想象力,同时与同时代的相关著述对观,尤其是希罗多德《历史》。
1、僭主抑或君主?政治世界的名与实
柏拉图 (前427-前347)
在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家的笔下,“僭主”(Tyrannus)经常指那些通过非法手段攫取政权,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敛取钱财,一味贿赂讨好普通民众,挥霍纵欲,毫无节制,毫无廉耻感和正义感,“僭主”、“僭主政体”、“僭主式的灵魂”,都带有强烈的政治和道德上的贬义。在雅典历史上,著名僭主庇西特拉图(Pisistratus)采取非常手段夺取政权,但任内却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庇希特拉图的儿子、二代僭主希庇阿斯(Hippias)因一起暗杀事件而变得暴虐,这给后来的雅典人留下了格外痛苦记忆,因此,民主时代的雅典人一提到僭主,那肯定是暴虐、残酷的同义词,大家可能听说过民主雅典一度推行陶片放逐法,就是每年举行全民公决,对城邦内声望日隆、权倾一时,而且被怀疑有僭主野心的人,实施放逐,因投票表决者需要将自己希望放逐的人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因而得名。可见,对“僭主”从观念上持极端负面的看法,哲学家们与民主时代雅典的主流舆论,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但在希罗多德、诸如索福克勒斯这样的悲剧作家、以及我们后面要重点讨论的修昔底德笔下,“僭主”经常是一个中性词,在他们眼里,现实政治世界的僭主,有好的,也有坏的,关键看他的实际表现,比如雅典著名的僭主庇西特拉图,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都依据可靠的执政表现,将他视为典型的明君,在其任内,雅典综合国力大幅上升,民生也大大改善,为雅典城修建了许多公共设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据说《荷马史诗》的校订就是在庇希特拉图亲自主持下完成的,连亚里士多德也对他赞不绝口,说他的统治非但不是僭主统治,反而更像城邦宪政,而僭主统治在其子西庇阿斯时代变得暴虐,原因在于一场匪夷所思的暗杀事件,有关这一暗杀事件的来龙去脉,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详细记载。
平心而论,在忒拜城陷入危机时刻,俄狄浦斯破解斯芬克斯之谜,挽救了城邦,忒拜人推举俄狄浦斯为新君主,程序上合理合法,符合程序正义,不过,尽管并非出于主观故意,但俄狄浦斯弑父娶母,至少在事实上属于典型的僭主式夺权行为,此举在客观上颠覆了传统礼法,所以,仅就其获取权位这一点来看,俄狄浦斯在法理上属于“君主”,但在事实上却是地道的“僭主”,为此,该剧现代英译本标题往往采用Oedipus the King或Oedipus Rex,取“君主”之意,有时则沿用希腊文名称Oedipus Tyrannos,取“僭主”之意。据研究者统计,全剧中Tyrannos(僭主)一词的出现频率多达15次,而Basileios(君主)一词只出现过两次,就连俄狄浦斯本人也公开承认自己是“僭主”。
希罗多德(前480-前425)
俄狄浦斯与希罗多德《历史》开篇讲述的巨吉斯僭取权位的性质格外相似,撒尔迪斯僭主坎道列斯怂恿宠臣巨吉斯偷窥王后胴体,被王后发觉,王后给巨吉斯两个选择:要么自杀,要么杀了自己的丈夫,夺其权位,并收纳王后自己。跟许多人在类似情境下的选择一样,巨吉斯最终选择了后者。与俄狄浦斯类似,当初偷窥王后裸体,巨吉斯是在国王死缠硬磨之下做出的无奈之举,但弑君篡位毕竟是他的自由意志所为。可见,就攫取权力的方式来看,希罗多德笔下的巨吉斯与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如出一辙,虽然无辜,却不能说无罪,他们获取权力的方式都属于典型的僭主行为,但他们获得政权后,却都是显而易见的明君,国家各项事业在他们的带领下蒸蒸日上,若完全依照政绩评价,索福克勒斯笔下的僭主俄狄浦斯显然是一位好君王,一位典型的英雄式人物。这一点提示我们的在于:观察判断现实政治世界,我们是执着于名相还是着眼于实际?一个统治者或者一个政权是否合法正当,我们是执念于其当初权力的获取方式,还是更多地视其夺权后实际的执政绩效。平心而论,任何统治者尤其是那些开一代风气的政权,都无法回避伴随其中的“原罪”,古代的俄狄浦斯、巨吉斯、克洛伊索斯、居鲁士、大流士……是这样,现代的那些被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概念包裹的政体难道不也是这样?有鉴于此,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标题更恰当的译法应该是《僭主论》,因为他通篇讨论的是“新君主”,即那些依靠自己的武力和能力获得统治权的人,“新君主”不就是典型的“僭主”吗?
马基雅维里 《君主论》(潘汉典译)
2、俄狄浦斯的“眼睛”:哲学与政治、哲人与城邦
通观《俄狄浦斯王》整部作品,其中贯穿着一个关键词或者说“文眼”,就是“眼睛”,这里的“眼睛”有双重属性,既指生理的眼睛,更指灵魂的眼睛。普通人只有生理的眼睛,他们被眼前的欲望裹挟,被表面的意见左右。而灵魂的眼睛即意味着某种哲人式的智慧,它能把握真理,洞见未来。《俄狄浦斯王》的剧情轴心就是俄狄浦斯如何从僭主如何蜕变为哲人的过程,俄狄浦斯发现真相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的灵魂之眼或者说理论之眼逐步被打开的过程,这是一个哲学教育的过程。
俄狄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自认为具有非凡的智慧,如今面对瘟疫,他却束手无策,先知特瑞西阿斯虽然双眼瞎,他的心灵却能通晓一切,他才是真正的拥有“智慧”者,他洞穿真相,但真相是令人恐怖的,不敢直接面对的。俄狄浦斯凭靠凡人的智慧获得了王位,但这种智慧还不是哲人式的智慧。作为僭主,俄狄浦斯的心灵之眼遭到政治权位迷彩的遮蔽,因此当先知在俄狄浦斯的逼问下说出真相,非但未得到俄狄浦斯的感激,反而使他大为震怒,进而怀疑先知有觊觎权位之心,俄狄浦斯恼羞成怒,痛斥先知:“一个无边黑夜中长大的人,你呀,伤害不了我或任何看得见阳光的人”(374-5行)。这实在充满反讽!俄狄浦斯看不见阳光,却自以为“看得见阳光”,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智慧,而他却自认为有智慧,为此,先知一语道破俄狄浦斯的自以为是、自命不凡:“你虽然有眼睛,但是你看不见自己的不幸,看不见自己住在哪里,和谁在一起。……你现在看得清楚的双眼那时一片漆黑。”(423-4行)在先知眼里,俄狄浦斯当年之能够解开谜底,全赖好运,却误以为自己拥有智慧。当真相逐步逼近,俄狄浦斯开始犹豫:“我真怕那先知并不瞎。”(747行)当真相大白,俄狄浦斯终于意识到自己才是真正的盲者,俄狄浦斯最终刺瞎了自己的生理之眼,与此同时却打开了灵魂之眼,僭主蜕变成哲人,俄狄浦斯离开了城邦,脱离了政治。脱离城邦的俄狄浦斯取代了盲先知特瑞西阿斯的位置,他获得了哲人式的智慧,但必须远离城邦,毕竟这种哲人式的智慧对城邦是非常危险的,悲剧家在这里想提醒我们的是:哲人统治城邦将是城邦的灾难。
瞎眼的俄狄浦斯与安提戈涅
《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关于僭主蜕变为哲人的精神成长史,悲剧开篇俄狄浦斯与特瑞西阿斯之间的对话,与《历史》开篇克洛伊索斯与梭伦之间的对话如出一辙,梭伦是雅典著名的立法家,他最终选择了自我放逐,远离政治,他深知政治需要庇西特拉图这样具有僭主心性的人,他的哲人心性对于雅典非常危险,为了雅典的好,哲人选择离开雅典,他以离开雅典挽救了雅典,就像哲人俄狄浦斯主动将权位移交给克瑞昂,离开忒拜,远离政治。这里,索福克勒斯似乎在暗示,苏格拉底理想中的哲人王式统治不仅不可行,而且非常危险,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既败坏了哲学,也败坏了政治。如果说俄狄浦斯破解斯芬克斯之谜的智慧属于僭主式的智慧,那么自残双眼后的俄狄浦斯所获得的智慧就是哲人式的智慧,这两种智慧有着各有自己边界和使命。
梭伦 (前638-前559)
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有一个著名的洞穴的比喻,柏拉图对这个洞穴的形态做了非常仔细的描绘:洞穴里,人们的头和脚被束缚,他们前方只能看到投射到洞穴后壁上的阴影,而洞穴之外的阳光世界则是哲人的真理的世界,洞穴属于可见世界,而洞外的世界则属于可知世界,观察可见世界只需肉眼,而洞察可知世界,则需要灵魂之眼,通过“洞穴”这一意像,柏拉图借以类比受过教育的人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根本区别,而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教育的核心就在于通过灵魂助产打开受教育者的灵魂之眼,在他看来,城邦要治理得好,需要那些已经走出洞穴,掌握真理的哲人返回洞穴,而这样的哲人王式统治正是理想城邦秩序的最高理想。
3、俄狄浦斯与古希腊人的生命哲学
希罗多德《历史》开篇僭主克洛伊索斯与哲人梭伦关于在世幸福(eudaimonia)问题展开对话,这是《历史》全书的“文眼”,哲人与僭主兜了个圈子,由于僭主还不具备灵魂之眼,当时并未领悟到哲人的真实寓意。只有在克洛伊索斯沦为阶下囚面临被处决的那一刻,哲人的教诲才被克洛伊索斯真正领悟到,即人生在世并无幸福可言。
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
对于这种“看到最后”的幸福观,后来的亚里士多德觉得格外荒唐,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是一种合德性的活动(《尼格马可伦理学》,卷一,10)。但是,梭伦这样的幸福观显然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哲人并不否认僭主当下的“幸运”。作为哲人的梭伦传达这样的幸福观,在于宣示如下生命哲学:帝国的兴衰、国家的贫富、人世的浮沉,都要求人们时刻保持戒慎恐惧,如履薄冰,侥幸而不骄,失意无怨尤,这恰恰是哲人式的平和节制,而对政治社会中的凡人来说,无论是位高权重的僭主,还是街头的匹夫匹妇,他们追名逐利,不遗余力,将初心抛诸脑后,视节制为不必要的束缚。
真相大白后,《俄狄浦斯王》第四合唱歌这样悲叹道:“啊呀!凡人的子孙呀!你们的生命,我看什么也算不上。有谁,有谁的幸福不只是一个影子,眼前一晃消失了?啊,不幸的俄狄浦斯呀!你的命运,你的命运告诫我,不要称任何凡人‘幸福的’。”到全剧结尾,歌队长这样唱道:
“我们的祖城忒拜的居民啊,看啊,这就是俄狄浦斯,他解开了宇宙之谜,他高居权力之巅,他的幸福令人赞叹和欣羡。看啊,他却在厄运的惊涛骇浪中深陷。因此,当我们等着看那最后的日子到来之前,一个凡人,在他尚未跨过生命的界限,尚未解除痛苦之前,别忙着说他是幸福的。”
打眼一看,这样的生命哲学颇为消极,满满的负能量!但如果我们仔细推敲,这种生命哲学动员的恰恰是一种促使人勇敢奋进的力量,命运之力的强大非但不意味着人类奋斗的徒劳,恰恰相反,与命运的抗争正是人类自由意志自立自强的表征。俄狄浦斯破解宇宙之谜,通过这套抽象且虚假的关于“人”的智慧,他被推上了君主宝座。可他对于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并不具有真确的知识,《俄狄浦斯王》呈现的正是俄狄浦斯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即克服盲目自信、自欺欺人的本能,勇敢面对真相,面对自我,这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尤为显得弥足珍贵。
作者简介
任军锋,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系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西方政治(思想)史、美国政治等研究。出版专著《民德与民治》《超越左与右--北欧五国政党比较研究》《帝国的兴衰:修昔底德的政治世界》等,以及论文《盛世乡愁——雅典帝国的“传统”与“现代”》《“立法诗”与“悲剧诗”——霍布斯与修昔底德对观》《贵族、民主自由:道德哲学家托克维尔》等。译著有《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政治科学要义》《寡头统治铁律》等。
延伸阅读
往期回顾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 龚世琳
美术设计:孙雯
文字校订:陈世涵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