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9课-01

2014-12-22 本文:生西法师 菩提如意宝珠

《入行论》第29课笔录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圣者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通过十品的内容,为后学弟子介绍了如何趣入菩萨行、成就菩萨行的殊胜窍诀。按照华智仁波切的科判,前面三品是“未生者令生”:怎样生起菩提心;四五六中间三品是“已生令不退”:生起之后怎么样不退失;七品以后是“不退而增上”:在不退的基础上,如何让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辗转增长渐至圆满;最后一品是把所有善根为利益众生而回向。我们现在学习的是前三品,也就是未生者令生的殊胜内容。前面两品已经学完,今天开始学习第三品内容——受持菩提心。本品是先通过前行将自己的心修好之后,再真实地受持菩提心——从内心发起殊胜菩提心,然后通过仪轨受持菩萨戒。第三品讲了受戒的前行、后行,但最关键的精要内容是正行部分:受持菩萨戒,所以把“受持菩提心”作为本品的品名。

现在讲第五个科判——随喜。修持自心、让自相续清净这个内容分了八个科判,前面讲完了四个科判,今天讲第五个。随喜在字面上是随和喜,“随”是跟随一切众生和圣者的善业和福德;“喜”就是欢喜,跟随凡夫和圣者的善根以及由此而来的殊胜安乐而产生欢喜心。

随喜一词不一定用在善法上,跟随恶业而生欢喜也是一种随喜。忏罪文中有:我们忏悔往昔自造、教他造、随喜他造的恶业。我们如果跟随别人的善业而生欢喜,这是一种善法和修行方式;如果跟随别人的恶业而生欢喜,本体即是一种恶业和烦恼心,是产生恶行的因。此处随喜是指跟随善业、安乐而生欢喜。跟随恶业、恶行或者跟随别人的痛苦而生欢喜、幸灾乐祸之类,不属于这个随喜。

随喜是一种心法,我们随喜功德或随喜别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身语表示,但主要还是以心安立,因为它是一种内在的欢喜心。如果我们能够跟随别人的善业而产生欢喜,根本没有嫉妒的烦恼,就是真正的随喜。有时我们看到别人修善法自己做不到,或看到别人的功德自己没有,很自然地产生出嫉妒心。嫉妒一方面是自己不如人,另一方面是自己没做这个善根,看到别人做心中很不舒服。嫉妒本身是一种烦恼,是五毒:贪、嗔、痴、嫉妒、骄傲之一。佛在经典中说,任何一种五毒都能让自己堕恶趣。所以我们对随喜的修法不是听一听、了解一下就可以,而是需要在清楚了知之后,真正去实践和修行。

随喜一方面可以对治嫉妒的烦恼(对他人的善业和安乐真实生起欢喜的时候,这里面是没有嫉妒的),另一方面可以断除相续中的烦恼;还有一个方面是可以让我们无勤获得功德。佛陀在经典中说,如果见到别人做善法时自己由衷地生起欢喜心,那么自己无勤可以获得与彼同等的功德,因此这是一种无勤获得善根的方法。随喜的本体是远离了嫉妒的一种善法,善根主要是从内心安立,如果自己能够诚心随喜别人的善法、福德、安乐的话,自己也随应地修持了这种善法,也能相应地获得如是的功德。这大概就是它的原理。

听到此处我们马上要问:既然随喜可以无勤地获得善根,那么我们随喜一般世间人的善根,同时也随喜佛菩萨的善根,这些无勤获得的善根有没有差别?实际上是有差别的。并不是所有的善根功德我都能够获得,这里面有所区分。假如我们一随喜就能够完全获得所随喜对境的功德,那么我们随喜释迦佛的善根、文殊菩萨的善根、十方诸佛的善根等等,随喜之后就能够获得如是的功德,那我们的功德很快圆满了,应该马上无勤成佛了。事实上并非如此,一方面所随喜的对境有很多种,另一方面能随喜者——我们自己,在随喜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完全获得对方同等的善根,还需要观察。

上师在讲记中提到,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如果我们所随喜对境的境界不如我,比如说他的发心微小,那我在随喜时所获得的善根可能超过他。比如对方做了一件放生的善事,他放了五斤鱼,我看到或听到后很欢喜,产生了随喜心。我自己的发心是通过菩提心或者空性正见摄受的,境界比他高,那我随喜获得的功德反而超过他。如果我随喜对境的境界和我差不多,通过同样的观察,随喜就获得同等的善根。第三种情况:如果我随喜的对境境界比我高,这时我就获得和自己境界相应的善根,就是说我随喜对方的时候,我只相应地获得和我自己水平同等的善根,不能够完全获得对方的善根。比如说对方是佛菩萨,他们正在做广大的利生事业,我们看到之后没有一点嫉妒,真心诚意地随喜。这时我们能够获得善根,但只是对应自己的境界而获得相应的善根。

还有一种情况,上师在讲记中提到,有些人可能是显现上随喜修得太好,听到或看到别人在修善法,就说你们做就可以了,我不用做,只要随喜就行了,我一随喜就获得和你们一样的善根。有些人经常有这样的语言或行为,实际上这种想法值得观察。一方面随喜是调伏我们内心的一种殊胜修法。我们以前再再提到过,佛法所有的修持全是调伏自己的心,绝对不会有任何取巧的方法。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就可以获得某种善根,这样的修法可以说完全没有。因为投机取巧不符合真实的善道,实际上取巧的心相应于懒散或懒惰,自己不愿意去做,找一个借口,想很容易、很取巧地获得这个善根功德,实际上是难以获得的,因为发心不正,怎么可能得到清净的善根呢?也许你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点随喜的心,但夹杂着取巧的动机,不一定能获得这么大的功德。

其实我们再分析一下,如果我们对某个善业或事情,真正非常欢喜的话,我们观察自己是不是很愿意去做?肯定很愿意去做。比如世间人对某种游戏非常喜欢,他愿不愿意亲自去打?肯定很愿意。行为是跟随心而行持的,所以当我们对某个善法真正发自内心欢喜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内心很乐意却坐着不动,别人去做就足够了。从我们平时做事的习惯看,这也是不合理的。再比如:有些世间人很欢喜做某种恶业,也肯定很愿意亲自去做。通过这样的分析可知,如果我们对某种善业真有发自内心的欢喜心,愿不愿意自己做呢?肯定非常愿意。在时间、精力、财富各方面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绝对不可能只动口不动手,肯定愿意积极参与。因为我们知道这个善业有很大利益,而且自己也发自内心喜欢这个善业,所以肯定愿意亲自去做。

是不是自己真实欢喜就一定会去做呢?这也要看情况而言。前面我们说,如果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一定会亲自去做;但有时从客观来看,的确时间不够、精力不够或者钱财不够,虽然很想做,但是实在没有能力,这种情况下的随喜也是真实随喜。是不是真实随喜主要看有没有取巧的心,如果没有取巧的心,当条件真实具足的时候,一定会亲自去做的。所以上师在讲记当中提到这样的问题,只是口中说随喜:“你们去做,我一随喜就得到所有的功德”。这种随喜是不是真实的随喜呢?如果自己有取巧的心,不一定得到对方的功德。如果真有一点欢喜心的话,可以相应得到一点点功德。但我们的目标是为了生起菩提心而修随喜,实际上我们并不需要取巧的方法。取巧的方法表面上看来自己很轻松,实际上这样的修法是假的。我们在修菩萨道的时候,使用假的修法能够骗谁呢?骗不过佛菩萨的慧眼,也骗不了因果,只能是骗自己而已,没有实际的意义。

我们在修随喜的时候要避免落入这个误区。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提到,不要来假的随喜。有些人看到别人修善法,内心非常不舒服,但还口是心非地说:“随喜、随喜。”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在修持佛法的时候,我们要通过学修佛法调整自己的心,逐渐让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把自己的心调整到善法上,从虚伪的状态调整到真实的状态,这个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修学随喜的一种殊胜作用。

当然此处是说我们应该如何随喜,那具体到底应该如何修呢?虽然我们不应该生嫉妒,但是我们没有通过修行佛法的话(有些人天生嫉妒心不是很强,有些人嫉妒心很强,有些人不是特别强也不是没有。)大多数人很容易有意无意地产生嫉妒心。这怎么办呢?当看到别人、尤其是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修某种善法、或者得到某种快乐的时候,不需要人劝自己马上就产生嫉妒心,很难产生随喜心。针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因此必须要通过修持对治嫉妒的专门修法,让自己生起欢喜心。这个问题在后面会专门讲到,怎样让我们内心生起欢喜,此处就略过,到时候我们会专门学习对治嫉妒的修法。总而言之,关于随喜要了知的主要问题就是这些。

前面是简单介绍一下随喜的意义,下面我们开始看科判:

辛五(随喜)分二:一、随喜世间善;二、随喜出世善。

所有的善法可以分为世间善根和出世间善根。世间善根可以获得世间安乐,出世间善根可以获得出世间解脱的安乐,世间善和出世间善分别可以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所以这两个方面都要随喜。

首先讲第一、随喜世间善。颂词是:

心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

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

“心乐而随喜”:就是说我们看到了别人的善根,应该很高兴地产生欢喜心。随喜谁的善根呢?颂词说“一切众有情”。“一切众有情”这个词很重要,我们看多了有时会忽略。我们看到自己欢喜的人得到福报或修善法时很容易产生随喜心,但看到自己不欢喜的人就很难产生欢喜心。此处颂词说的是“一切众有情”,就是不加简别的所有众生。我们要切实地去行持这种平等、不偏袒的随喜,基础是一定要把平等心修好,就是修好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的舍无量心。如果能够把舍心修圆满,我们自然而然就不会有任何的偏袒,不会对亲友和怨敌有偏颇的心态。但是我们刚刚处于入门阶段,还有很多菩萨行我们做不到。因此首先我们要了知,了知之后,我们就能够看出自己的心和颂词标准之间的差距,知道差距之后,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目标,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逐渐向目标靠近。此处所随喜的范围非常广:一切众生,不单单是人,还有天人、阿修罗(这里不包括圣者,圣者的功德在后面说)还有旁生,旁生也有可能做善行,以及地狱有情。当然地狱有情做善法的几乎没有,如果有的话,我们也随喜。饿鬼当中也有一些心善的饿鬼、修福报的饿鬼,所以这里随喜的对境是一切众有情。

那么随喜什么呢?“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主要是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有因和果的差别。善行是因,如果要息灭痛苦必须要修善行,通过修善行而断除恶业,断除了恶业才能够息灭痛苦,所以善行是息苦的因。“得乐诸福报”:福报是果。得到福报的因是什么?也是善行。众生如果要离苦得乐,都要通过修善法才能成办,所以此处说一切有情离苦得乐全都是因为善行而获得。

我们对于众生现在所行持的种种善行都要随喜,比如说我们在媒体、电视、网络上看到了令人感动的好人好事,我们看到之后当然要随喜。因为这种善行按因果的规律来看,不会空耗,可以帮助行善的人息苦得乐,符合颂词所讲的随喜的对境,对于诸如此类的善行我们要随喜。

善行的果,就是息苦和得福报。比如看到某个众生开始很苦,通过治疗或者其他方式从痛苦中脱离了,我们见他脱苦了我们要随喜。看到这个众生拥有了福报,拥有了世间的快乐,我们也要随喜。

如果我们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人息苦得到福报,我们反而生起了嫉妒,很不高兴,对我们的心有什么好处呢?盼着对方受苦,这是一种很恶劣的心,对对方不一定有损害,反而对自己是很大的损害。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有一个原则必须知道,当我们生起一个恶心的时候,比如对张三很不高兴,或对李四很不舒服,经常诅咒对方,愿他得到种种不如意等等,实际上当我们内心中产生这个恶念的时候,伤害了谁?第一个受害者就是自己。因为这个恶念离自己的心是最近的,我们的心马上就很不舒服,所以从当下的状况来看,自己就是第一个受害者,还没伤害到别人首先伤害了自己。而且当我们产生恶心的时候,不单单是当时不舒服,通过这样的恶心又埋下了让自己以后长久受苦的因。我们的恶心究竟能不能伤害到对方呢?这是不一定的。我们有时很纵容自己的恶念,不想对治这些烦恼,但是不要忘了一个事实:当我们在生恶心的时候,第一个受害者就是自己。每个人都想为自已负责任,每个人都愿自己好,但是不掌握善巧的话,实际上还是会伤害自己。反过来说,我们产生一个善心:愿所有众生都过得好,在所有的对境还没有接收到这个信息的时候,自己就是第一个受益者。当你产生这一念善念的时候,心态是非常平和的、充满善意的、很愉快的,当这个力量还没有利益到对方的时候,首先就利益到了自己。这种善念再推广开来,就是一个很大的善根,会引来以后的种种安乐。这样的善念,可以帮助自己打开狭隘的心,让自已的心变得非常广阔,心胸广阔了,修行就很方便。(待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