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7课-01

2015-01-06 本文:生西法师 菩提如意宝珠

《入行论》第37课笔录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今天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殊胜论典《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通过十品的教言教导我们发起殊胜的菩提心。菩提心是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成佛的通衢大道,作为后学者,必须要了解、修行这样殊胜的成佛之道。十品中前三品讲到了菩提心没有产生而令生起,中间三品(四、五、六品)是生起之后如何不退转。现在正学习中间三品中的第一品,即第四品——不放逸。

前面已经提到了不放逸的本体是谨慎取舍,也就是对我们的行为做谨慎取舍:一方面在整个修学佛法过程中,对因果及其他方面的谨慎取舍;一方面大乘的经论主要指围绕菩萨行、菩萨戒做谨慎取舍。

在修学菩萨行的过程中,如果舍弃了菩萨戒会有种种过患,反之会有种种殊胜的利益。在无始轮回中,我们做过各种各样的事情,在所作的事情中,佛陀通过殊胜智慧观察,唯有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最重要、最有意义。现在所说谨慎取舍,就是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之后,一定要不放逸,真正了知守持菩萨戒的殊胜功德利益。如果内心有舍弃菩提心的念头要趁早制止,如果有违犯菩萨戒的行为,要通过殊胜方法如理如法地忏悔。

现在学习的科判是讲舍弃菩萨戒会堕恶趣的异熟果,其中真实宣说和彼之应理的科判已经学习完了,今天要讲的是:

癸三、遣除争论:

有人舍觉心,却办解脱果,

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

前面提到如果舍弃了菩萨戒、舍弃了菩萨行、舍弃了菩提心,相当于欺骗了一切众生,这样无法生善趣,一定会堕入恶趣中。见到这个颂词,学习它的意义时,我们内心会产生疑惑:因为在佛经当中,曾经记载了有些人舍弃觉心(菩提心),但还是成办了解脱果,这个怎么解释呢?佛经和论典是否有相违的地方呢?做为后学者,产生这种疑惑就会犹豫不定,很难坚持“一定要守持菩萨戒,否则堕恶趣”的见解。寂天菩萨造论时考虑到这个问题,提前把问题提出来,然后再做解释。

“有人舍觉心,却办解脱果”,这句在各种注释中都有详细的介绍:佛经中记载舍利弗尊者,以前在六十个大劫中修持菩萨行,有一次一个恶魔索要菩萨的右手,菩萨自己砍断了右手,用左手给他做布施,结果这个恶魔指责尊者用不恭敬的方式给他做布施(在印度,以右手递东西是恭敬的行为,左手给别人东西是侮辱性的、不恭敬的行为),尊者当时想:已经把右手砍断了,只有用左手给你布施,现在还说布施不清净、不恭敬,众生真是很难度。因此生起了厌烦心,舍弃了发心。但舍弃发心之后,没有因此而堕恶趣,后来他在佛的教化下获得阿罗汉果位。这是一种说法。

《大智度论》中有另一种说法:舍利子尊者很长时间行持菩萨道,一次有个乞丐想要他的眼睛,尊者挖下眼睛作布施,不料那个乞丐闻了闻说:“很臭!”,便把眼睛扔到地上用脚踩碎。当时尊者产生极大厌烦心想:眼睛有用处布施才有意义,但却被这样糟蹋。尊者感到众生实在难以调化,一个众生尚且如此,更何况所有的众生,度众生非常困难,因此当下舍弃了利益一切有情的菩提心,趣入了小乘,在佛陀的教下获得阿罗汉果。

经典中还记载金色尊者曾经在四十劫中修持菩萨行,后来也是因为一些众生的恶行,舍弃了菩提心之后变成缘觉。这些都是舍弃菩提心没有堕恶趣的公案。

在佛教历史上,除了经典中有记载的这些尊者外,还有一些是在即将舍弃菩提心的时候,遇到了其他因缘而阻止。

比如在第三次结集经典的时候,曾经有一位法友尊者想要参加,但因显现上没有证悟圣果,主持者不允许他参加结集。尊者说:“这个很简单,我把项圈扔到空中,等它落地的时候,我当下可证悟阿罗汉。”当他正做之时,有菩萨接住了项圈,然后解释说:这位法友尊者将在贤劫示现成佛,不能因为这件事情让他趋入小乘。虽然不是因为逆缘要他舍弃菩提心,但舍弃菩提心,必定障碍成佛,会对无边众生的利益造成伤害。

还有一个公案:陈那菩萨和外道辩论获得胜利,但外道辩败后没有服输,却用法术喷火,把陈那菩萨的衣服等资具全部烧毁了。菩萨因此产生厌烦心,觉得这些众生非常难以度化,不如自己趋向涅槃。于是把写论典的白土扔到空中,想等白土落下时趋入涅槃,但抛上去很长时间都没见到白土落下来。他抬头一看,原来是文殊菩萨接住了白土并给他做了开示:如果你舍弃众生而发小乘心,会产生下劣的智慧;不管怎样,从现在直至成佛间,我会一直摄受你。

为什么要讲这些事例呢?就是为了说明:发了菩提心,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违缘。有些原因是因为众生刚强难化,如果发心度化一切众生,都要一一面对此类众生;另一个原因是:当一个人发了菩提心,魔王波旬会非常害怕、恐怖,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菩萨继续发菩提心、守菩萨戒。比如在菩萨面前赞叹小乘修法殊胜,使他从大乘修法中退失,对小乘修法产生兴趣,舍弃菩提心转而趣向小乘。趋向小乘后,虽然有的人获得阿罗汉果,但如果舍弃了菩提心、菩萨行,即便获得阿罗汉果,也是对无边众生的利益做了伤害。

有时我们会认为:同样都是学佛,不学大乘转而学习小乘,实际上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上师在注释中说:从世间角度而言,学习这些教法都是自由的;但从因果和修学佛法的角度讲,发了大乘心,对一切众生都有利益,如果舍弃大乘转而发小乘心、修持小乘之道,则舍弃了无边众生的利益,这是魔王波旬最乐于见到的事情。一个菩萨取证了小乘果,魔王会非常欢喜,更何况一个菩萨真正退失菩提心,完全从佛道中退失,魔王波旬会更为高兴。所以他会用各种伎俩让菩萨转变自己的心:有时是自己不想学,有时是家人或其他违缘障碍,用种种方法使他逐渐从菩提心中退失。所以在修菩提心、学菩萨行时,内心的障碍、魔王的障碍都要面对。如果没有坚持不放逸,没有谨慎取舍,非常容易退失。不像极乐世界没有退失的因缘,在娑婆世界有很多让我们退失继续修学佛法、修学菩提心的因缘。所以,要正视现实,我们处在一个很难坚持菩提心的环境和时代中,发了菩提心之后,要从多方面坚持自己的菩提心。

有些人会想:其他经论中讲,舍利弗尊者和金色尊者舍弃菩提心之后,一个成就阿罗汉果,一个成就缘觉果位,而本论颂词却说舍弃了菩提心一定会堕恶趣,无法生善趣,何况获得解脱果,这不是很矛盾吗?寂天菩萨回答:“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其实并不矛盾。有些人舍弃菩提心,成办了解脱果,这说明业力的的确确不可思议,要完全了知舍弃菩提心却没有堕恶趣反而成就解脱果的因缘,这样的因果只有佛陀才能了知得一清二楚,我们根本无法了知,实际上是遮止我们去思维这类特殊因果。

综合这个颂词和前面颂词的意义,做一个总结:从普遍的角度来讲,本来是要利益众生、发了利益众生的誓愿,也邀请了诸佛菩萨做为证人,答应要给一切众生布施成佛的乐宴,现在如果舍弃了菩提心,就欺骗了众生,也欺骗了诸佛菩萨,根本没办法获得善趣的安乐,一定会成熟恶趣的果报。经典所讲舍弃菩提心获解脱果的例子,应理解为特殊事例,是不可思议的特殊业力,凡夫人难以思维,只有一切智智才能了知。

为什么有些人舍弃了菩提心,却成办了解脱果呢?其他尊者对其中的因果做了一些分析:有些论师认为:利益众生的世俗菩提心已经舍弃,但证悟空性智慧没舍弃的缘故,仍然可以获得解脱。这个怎么理解呢?舍弃菩提心后不再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奋发,是舍弃世俗菩提心,但修持人无我空性的智慧没有放弃,因为这个缘故而没有堕恶趣却获得解脱果。法王如意宝和上师在讲解这个颂词时,是直接按照寂天菩萨的颂词意义解释:“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寂天菩萨说,到底什么原因导致舍弃菩提心却没有堕恶趣,是很特殊的因果,我们根本没办法了知,对此完全了知的只有佛。我们也许会认为这是推脱之词,没有把这个问题做个详细分析和解释,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业果相当微细,作为凡夫,对于很复杂的因果,只能了知粗大的部分——比如农夫春天播种,秋天收成;或者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拳等,还有很多很微细、最微细的因果根本没办法了知。颂词中寂天菩萨回答得非常圆满:这个业力不可思议,唯有一切智智才能了知。

既然有这样的先例,是不是我舍弃菩提心,也可获得解脱果?既然已经有舍利子尊者、金色尊者这些事例可以遵循,我自己是不是舍弃了菩提心之后,不会成熟堕恶趣的果报?这是没办法给自己打包票的。因为佛陀在经典中已经讲得很清楚,如果受持了菩提心、菩萨戒之后又舍弃,并不是像很轻率的决定做一个事情又反悔这么简单,实际上欺骗了所有众生,中断了一切善法的修行,是很大的恶业的缘故,所以很难因此而获得善趣,更何况获得解脱果位。从这个方面来讲,特例是针对某些人的特殊业力,这种特殊业力我具不具足呢?很难说。还是老实按照寂天论师的意思,要了知过患后做谨慎的取舍,这是从普遍角度来讲。这种难以思维的特殊业力,在整个历史上都非常非常少,一般人如果舍弃菩提心,想要再进一步获得殊胜果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通过以上的分辨遣除争论,让我们们进一步加深了正见---舍弃菩提心一定堕入恶趣。

壬二、失毁利他行为:

舍弃了菩提心,将失毁利他的行为,失毁利他行为,会导致很严重的罪过。从善法的角度来讲,所有的善法都以利他为主:世间善行以利他为核心,小乘的善法中以利他为主,大乘菩萨当然更是唯求利他。既然都是利他,那有何差别呢?

大乘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放弃自己的种种利益,因此更加清净、更加伟大。小乘的修法也是一种善行,也有利他而修行的成份,但不如大乘菩萨发心广大、清净、深远。前面我们分析过,所有善法都是以利他为核心,一切的善业都是以利他为核心。不杀生有利他的成份,不偷盗也有利他的成份。小乘修行中很多戒律也是不伤害他人,有直接利他和间接利他的作用。而大乘菩萨利他的行为更加主动、清净、广大、深远、全面。所以如果失毁了菩提心,将失毁最圆满的利他行为。所有善法当中,利他的善法最为殊胜,如果我们失坏菩提心,也就失坏了最大的善心,这是菩萨戒中最大的罪行。

菩萨戒堕中,此罪最严重,

因彼心若生,将损众生利。

在这个颂词中讲到,如果失毁菩提心,过失非常严重——“菩萨戒堕中,此罪最严重”。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有四种根本罪;按照《菩萨虚空藏经》等有十八条根本罪;再加上不舍弃愿菩提心,不舍弃行菩提心,总共是二十条根本罪,每一条堕罪都有各自的罪过。学习戒律时,有人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小乘的别解脱戒,破戒后不可以再恢复,而菩萨戒可以再恢复,所以很多人对于别解脱戒非常重视,而对菩萨戒不重视。

实际上从功德和利益的角度来讲,菩萨戒的功德非常大,远远超过了守持小乘别解脱戒的功德。反过来说,如果破坏了菩萨戒,它的过患也远远超过破坏别解脱戒的过患。若破了别解脱戒认为有很大过失,而破了菩萨根本戒却以为没有什么,实际上这是一种颠倒。若这样认知,则会导致对菩萨戒根本不重视,对别解脱戒很重视,则对菩萨戒应该更加重视,因为破坏一条菩萨戒的过失远远超过破坏别解脱根本戒的过失。所以说破一条菩萨戒的过失相当严重,若十八条戒全破了,则会产生极为严重的过失。

在所有菩萨戒的堕罪当中“此罪最严重”。“此罪”意思是舍弃菩提心的罪过是最严重的,因为守持菩提心这条戒律是所有菩萨戒的根本,菩萨戒要在守持菩提心的前提下才能具足。有菩提心才会有菩萨,有菩萨才会有菩萨戒,绝不可能有不具菩提心的菩萨。若无菩提心,则绝对不是菩萨。如果舍弃了菩提心,菩萨的身份也因此而终结,不再是菩萨。同样的道理,菩萨戒以菩提心为核心,若具菩提心,则具菩萨戒;若失坏菩提心,则已失坏菩萨戒。所以,如果舍弃了菩提心,罪过是最为严重的。(待续)

1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