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8课

2015-03-23 生西法师宣讲 菩提如意宝珠


《入行论》第108课笔录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入行论》现在讲的是“灭惑之自信”。前面学习了遇到大危难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保护自己的心。在修行中,这种灭惑的自信是可以逐渐生起来,逐渐变得自在的。随着修行地深入,我们起心动念的时候,防护和调伏烦恼的能力就能同时被带出来。通过不间断地学习,调伏烦恼的能力也不会像现在一样。

现在我们遇到烦恼的时候,总是要到烦恼已经生起了几分钟后才发现,觉得调伏烦恼很费劲,我们会想以后会不会也是这样费劲。其实不是的,我们只是在刚开始时,对调伏烦恼比较生疏。随着调伏烦恼的修法不断深入,观察和调伏烦恼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到了后面,当我们起心动念的时候,观察和调伏烦恼的能力可以随之同时产生起来。

下面我们看“灭惑之自信”后面的颂词。

吾宁被烧杀,甚或断头颅,

然终不稍让,屈就烦恼贼。

一切时与处,不行无义事。

第四品我们也曾经学习过和此颂词类似的内容。字面意思是讲,我宁愿被火烧死,甚至被砍断头颅,也始终不会屈服于烦恼怨敌。在一切时间和处所,我都不行持无意义的事情。

颂词首先讲到的是勇气和决心。其实,心的力量是很强的,如果能够生起与烦恼作战宁死不屈的心态,那么我们对治烦恼的能力,就随之变得非常强大。反之,如果我们的心非常怯弱,那么调伏烦恼的能力,也会随之变得非常微弱。

前面也讲过相似的意思——“乌鸦遇死蛇,勇行如大鹏”,如果心怯弱,很小的烦恼在我们眼中也是很强大、不可战胜。而如果我们的心力非常强大,那再大的烦恼在我们面前也只是很小的障碍,可以很轻松地逾越。

本颂词就是让我们要生起这种勇气和决心,我宁可被烧杀,也不屈服烦恼。当然,烧杀、断头颅是人生当中障碍和违缘的极致,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生命的终结,和世间的一切受用、亲人乃至自己的身体,完完全全分离。而众生对于死亡的畏惧,天生就非常强烈。

这时颂词当中讲,如果生存和不屈服烦恼都可以选择,我会选择不屈服于烦恼,并保全自己的生命,继续修持佛法。但如果只能有一种选择,要么不屈就烦恼而被烧杀,要么屈就烦恼而保全生命,作为修行人应该怎样去选择呢?当然一般的凡夫人、初学者看不到解脱的利益、调伏烦恼的巨大功德,肯定会选择屈就烦恼,对他们而言保全生命是最要紧的。但学过佛法、明白事理的修行者会分析,在世间当中,发生火灾被火烧死,发生战争被杀死,或者发生纠纷被谋杀的情况,其实是非常多的。而在漫长的轮回长河当中,我们自己被烧杀、砍断头颅的次数,也是无量无边,但是哪一世也没有真正为调伏烦恼而被烧杀、断过头颅。

《大圆满前行》在轮回过患的部分就讲,假如将我们在轮回中投生为蚂蚁的尸体堆起来,已经超过了须弥山的高度。须弥山入水八万由旬,出水八万由旬,一共十六万由旬(由旬的大小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四十里,有说三十六里,也有说是八公里或四公里)。这个高度是非常高的,而这只是我们做蚂蚁时的数量。我们在轮回当中所流的眼泪已经超过了所有的汪洋之水,我们在地狱中所喝的铁水也比四大海洋还要多。所以,我们在轮回中被烧杀砍头的次数是无量无边的。比如现在的旁生,因为人类的欲望,有些被放在火上烧,有些直接被开膛破肚,有些被砍头,有各种各样的死法。

所以,我们转为旁生的时候,也是被烧杀砍头颅无数次,哪怕其中只有少部分是为了调伏烦恼和修持佛法而断头颅的,我们现在肯定也已经从轮回中解脱了。现在我们烦恼这么深重,心态这么怯弱,恰恰说明以前,对于调伏烦恼的苦行我们修得太少。因上微弱,果上就微弱;反过来,果微弱,也说明以前的因微弱。我们修习佛法如此拖沓的心态,发不起猛烈的心,恰恰说明我们以前在因地时,这方面的努力实在很少。

现在我们学习了轮回痛苦、业因果以及调伏烦恼的勇气决心,我们的观念会随之发生转变,我们的心也会向比较容易产生自信等方面发生改变。

其实被砍断头颅只是这一期生命的终结,虽然被砍断头颅、被烧杀非常痛苦,但是痛苦的时间和程度是有限的,而且如果是为了调伏烦恼而断头颅,它的意义非常重大。但如果屈就了烦恼贼,虽然没有被烧杀,但是因为生起了强烈的烦恼,造下了很重的罪业。那么,我们在以后的轮回当中被烧杀断头颅的次数又会翻很多倍。

以杀生为例,有些人喜欢钓鱼,如果他产生了想要钓鱼的烦恼,觉得钓鱼的乐趣超过了守戒律、调伏烦恼的兴趣,这个时候他就会钓鱼,把鱼杀死。按照《大圆满前行》《正法念处经》的观点,以害心杀死一个众生,这个人在半个中劫当中会堕地狱受苦,从地狱出来之后,连续五百次被杀死。但如果我不屈就烦恼贼而被杀,最多就是一次性被杀,我也不会半中劫堕入地狱,不会五百次去偿还别人性命。而且,为了调伏烦恼而被杀,也可以清净很多罪障、圆满很多资粮。

所以,杀生并不是杀完了就终止了,而是一连串罪报的开始;如果为了守护自己的心不生烦恼,被砍断头颅,虽然看起来是一次被杀的痛苦,但是会产生一系列善法的连锁反应。

因此,这绝不是调伏不调伏一次烦恼这么简单,后面还有很多的连锁反应。分析观察之后,我们就可以发这样的誓愿,我宁可被烧杀、宁可断头颅,但是我绝不屈服烦恼怨敌。如果我们有了这个决心,连这些最极端的痛苦都能够忍受,那么在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名利和争执的时候,就更容易调伏烦恼了。

其实我们并没有真正遇到被烧杀、断头颅这种危险得让我们难以取舍的事情,只是生活当中一点点小事,但我们因为生活的习惯、性格的差异,发生争执、互不相让,生起了烦恼。如果我们不调伏自心,即便这种很小的烦恼业惑都没有办法调伏,更何况说是遇到大的事情。

反之,如果我宁可断头,也不屈就烦恼贼,那么遇到世间小事的时候,更容易调伏烦恼。所以,如果我们通过学习、观修,内心当中真正生起了这种勇气和自信的话,还有什么不能调伏呢?因此,一个人的修行成功与否还是在于自心,如果心力非常强盛,调伏烦恼也是比较容易。关键是我们有很多的顾虑,我的受用、名声、财产……我们被很多顾虑压制了,所以无法放开手脚去修行佛法,也许这就是自己的根基和业力所导致的。不管怎么样,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这个理念首先要深入到我们心中,现在虽然发不起决心,但我们要把它作为目标,总有一天要发起这种决心。

下面讲“一切时与处,不行无义事”。把这种勇气落实到一切时、一切处,无论是白天夜晚,也不管城市、寺庙还是汽车上面,在一切的时间和地方都不行持无义的事情。

无义的事情有两种,第一种属于无记业,它不是很大的罪业,但也不是善法,比如溜达散步,漫无目的地来回踱步。前面第五品讲,“于地绘图”,用草棍在地上画图,用圆珠笔在白纸上划圈圈,这些都是无义的事情。另一种无义就是罪业,这不单单无意义,它还有罪业。我们在一切时处都不行持无义的事,而应该行持调伏烦恼、修持善法的有义之事,比如利益众生、发菩提心。

作为初学者来讲,一切时处不行无义的事情非常困难。但是我们首先要断掉重大的恶业,比如杀盗淫,这样大的无义之事,我们首先要通过守持戒律的方式断除。然后,再把对修行无义的事情,该终止就终止了。虽然不是大的恶业,但是对修法没有利,浪费时间,比如无义的闲谈、闲逛。有些人喜欢逛街,看衣服,看化妆品,其实她也不买,就是一种兴趣,就把时间打发了。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多念一些咒语、打坐或者看书等等,这对培养善法的决心非常有必要。总之,我们最后应该达到一切时与处,都不行无义之事。

壬三、(欢喜)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癸一、略说:

如童逐戏乐,所为众善业,

心应极耽着,乐彼无魇足。

这里讲到了欢喜助缘。欢喜助缘是指,在修法的时候对于善法很欢喜。对任何事情如果觉得欢喜了,就很容易操作,但如果我们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不欢喜,带着敌视的心态,有负面情绪或者觉得可做可不做,这时候就很容易遇到违缘的干扰,让我们所做的事情中途退失。

善法对今生来世、自他众生以及整个圣教,都有很大的利益,所以我们对菩提心等善法的修习应该带有一种欢喜心去做。我们对修习善法很欢喜的话,就不会觉得厌倦疲劳,也不会容易受违缘的干扰而退失修行。所以,欢喜助缘对于帮助我们生起精进是非常重要的。

颂词字面意思是,犹如孩童追逐戏乐一样,我们所做的一切的善业,心也应该极度地耽著,而且乐此不疲、毫无餍足。此处以孩童逐戏乐作为比喻,说明我们应当生起对善业欢喜的程度。

我们初学佛法,对善法的欢喜心是什么状态,感到很抽象,不得其门而入。寂天菩萨很善巧,他说了一个我们曾经都有过的体验,告诉我们对善法的欢喜,类似于“儿童逐戏乐”这种状态。我们就可以较清楚地知道对善法的欢喜心,以此调整自己努力的方向,对于欢喜助缘这个修法会产生比较清晰明确的认知。

我们看“如童逐戏乐”这个比喻,孩童在少儿阶段,对于戏乐有非常大的欢喜心,他们永远都是精力充沛的样子,怎么跑怎么跳也不会觉得疲倦或者劳累,玩起游戏来无有满足。

儿童对于戏乐的欢喜是如何表现的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他对戏乐本身高度耽著,非常专注,无论是玩玩具还是和其他小朋友游戏,他都处于一种很耽著的状态;另一方面是无有餍足,怎么玩也玩不够,不知疲倦和时间,今天玩了明天还要玩,没有终止的时候。

上师也讲到了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一个人在少儿时代,对玩具、戏乐、跑跳的兴趣是非常大的,只需拥有这些就非常满足,如果没有则很伤心,要求很低。到了成年阶段,他便开始追求感情、财富或者名声,到了老年又追求儿孙满堂。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自己不同的执著方式。总的来说,在孩童阶段,对所执戏乐的欢喜,就是通过极其耽著和无有餍足来表现的。

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再看对善法的欢喜应该怎么表现。“所为众善业”,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的善业,不管是闻思修法、念经持咒、供水供灯、顶礼,还是帮助众生,“心应极耽著,乐疲无餍足”,对这些善法应该极为耽著,执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如果我们认为某个事情不重要,便会觉得可做可不做,不再把它放在心上。而我们若对善法有极大的欢喜,便会通过两种方式表达出来,一是发自内心地耽著,二是无有餍足,如同孩童逐戏乐。

还有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喻,比如情侣之间的相处。有些情侣在最初热恋的时候,都会有非常耽著对方和无有餍足的情况,从这两方面来体现彼此的欢喜。作为修行者,也应该对所修的善法极其耽著,因为佛法于自他都有利,能获得永久的安乐。

有时候我们对善法并不耽著,有人督促就做一下,没人督促就自动放松,欢喜心很不够。我们也很容易满足,比如这部《入行论》,已经学了三四年了,应该够了吧?或者念诵的佛号一百万了,已经够了吧?这种满足的状态,只能说明我们对善法的欢喜程度还不够,进一步也说明精进也不够,因为“进即喜于善”嘛。如果不精进,我们相续中所缺少的福慧资粮又怎么能够圆满呢?是没有办法圆满的。所以,修行善法应该无有餍足。

在传记中,甚至功德圆满的佛陀也是如此,佛对善法的希求永不满足。佛经中有个公案,讲一个生病的比丘,无人发现也无人照顾,他独自躺在床上觉得特别痛苦,于是便对空中呼喊:“但愿永不满足希求善法和福报的人来帮我解除痛苦!” 他刚刚祈祷完毕,一个声音就传了过来:“我对善法永远不满足,永远都希求。”他一看,竟然是佛陀亲自来到他的床边,他觉得非常吃惊,佛陀的功德已经圆满了,为什么还会回应自己的这种祈祷呢?佛陀说道:“我之所以成佛,就是因为我具足了对善法的不满足,不断修持佛法积累资粮而成。虽然我成佛之后再没有任何新的功德可以增长了,但由于我在因地时对于善法的不满足,这种功能还在的缘故,当你呼唤对善法不满足的人之时,我就出现了。”

这是佛经当中很著名的一个公案,佛陀尚且对善法不满足,我们作为一个业障深重的凡夫,或者说作为一个刚刚踏入菩萨道修学初级准菩萨,我们有什么资格说自己已经闻思足够了、积累资粮足够了、学习佛法足够了呢?有什么理由可以这样想呢?

前面我们再再引用过这样的话:“认为自己不需要精进的人,恰恰是表明他更需要精进。”对于善法的满足也是一样的。我们应该对什么满足呢?应该对世间的资具、享受、烦恼和轮回感到满足,流转了如此漫长的时间应该足够了。但我们却还不满足,还想继续流转下去,比如对于财富的不满足,有人说我赚十万之后就罢手,然而赚到十万之后并没有罢手,继而说一百万、一千万……反正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相反,不应该感到满足的却很容易满足,在修习佛法和善法方面,稍微听几堂课,稍微念一点咒,就满足了,这对修行人来说,不是一个好兆头,对于善法我们应该产生永不满足的心念。

如果我们对善法永远是耽著、无有餍足,这便是一种“欢喜助缘”。有些人在闻法时很欢喜,修持实践善法也很高兴,欢欢喜喜地去做。如果以这种心态去修习善法,就不会感觉时间很长。我们听法,有时会不想听,或者肚子痛、肚子饿,或者很疲倦的时候,便会觉得这闻法时间很长,不断看表,“怎么才过两分钟、三分钟……”由于没有欢喜心的缘故,时间自然变得难熬。反之,如果一个人对听闻佛法很高兴,觉得这句话很受用,那句话也很受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因为欢喜便不觉得累,道理很简单。

所以,如果我们对善法充满欢喜,便不会觉得修十万大礼拜很累,或者修十万曼扎很累,欢喜的状态之下,时间很容易过,而且整个过程中心情很愉快,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也容易引发,不会因为劳累疲倦,而对善法产生厌倦心,甚至对上师三宝产生一些不好的念头。我们应该培养欢喜助缘,以无餍足、耽著的状态来修习善法。

说是这样说,但是,如果反观一下我们自己内心的状态,其实还是对善法的欢喜心不够。我们可以再看一下,为什么孩童对游戏的欢喜容易耽着和无餍足,或者世间上的人为什么对于无有利益的世俗琐事很有兴趣,很欢喜地去做呢?分析一下就会明了,孩童对于玩乐的欢喜心来自于体会,他真正体会到了游戏带来的愉悦,因此为什么不继续呢?今天体会到了,明天还想去体会,他是真正体会到了一种欢喜。世间上的人为什么对工作或赚钱如此耽着欢喜?因为因和果之间的时间很短,付出了之后很容易就得到结果,由于这是他可以感知到的果,所以他也可以很欢喜。

为什么作为修行者的我们,却较难对善法生起欢喜心呢?一方面是由于很多人没有真正体会到欢喜,无论是闻思佛法的欢喜,或者修法、禅坐的欢喜等,都很难体会。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便会隐隐地怀疑,这个善法对自己到底有没有好处,很不容易产生共鸣。另一方面,我们通常说,现在修法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现在修法下一世会如何,都是下一世,下一世就不像世间的因果这么近。比如今天工作一个月后就可以拿到薪水,相比之下,修习善法的因果就显得比较远、比较抽象,有些人便很难对此产生高度的兴趣。

以上两个原因让很多修行者在修持善法时很难产生欢喜心,虽然情有可原,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地去做。如同前面所讲,我们要多学习经论,等自相续中的知识和智慧增长之后就会发现,虽然现在做善法和得果间隔时间比较长,但因果是不虚耗的,虽然现在还没有果,将来必定会得到的,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对将要获得的果法产生强烈的希求,从而对于现在所修持的因就能以高度欢喜的态度去做。

关于因和果的问题,以前也用大事情和小事情做过比喻。一个人要做一件小事情,由于果小,所需具足的因也少,所需时间也短。而要成就一番伟业,由于果大的缘故,所需具足的因缘则很多,所需时间也长,只有自相续中有很深的抱负的、高瞻远瞩的人才可以成就大业。

很多伟人,比如历史上许多开国皇帝,或者其他一些将军、统帅、总统、国王,他们要做大事的时候,起步往往还不如一些小摊小贩、小市民,不仅没有他们过得好,反而是饥寒交迫、经常碰壁,时间也特别长,好像总得不到回报。但是这类人高瞻远瞩,胸怀广大,可以看到以后的果,因此他们锲而不舍地去做。他们的果一旦成熟,其成功程度将远远超胜一般用小因缘成就小结果的人。修行和这个也是一样的。

世间人的因果,因为果小,需要具足的因缘少,时间也短,看起来回报就很快。但如果我们向往佛果,向往度化众生,从轮回中出离,这个大果需要的因缘就很多,因缘越多,需要的时间也越长。

如果我们心胸狭小,则看不到这么远的因果,会觉得自己付出这么多,而回报却遥遥无期,到底还有没有必要坚持?如此就落入到小市民的心态当中,中途就退失掉了,当然成就不了大业。但如果像菩萨那种心胸,就像前面所说的伟人一般,他可以看到以后的果,虽然现在辛苦一点,所需时间长,但是他认定这个因一定会结果,便会投入一切的时间去修习,这个时候也会自然产生欢喜心。

也就是说,当我们学习到了拥有智慧的时候,对这个问题看得很清楚,便不会像一般人那样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是会对长久地修持善法产生欢喜心。

此外,我们需要经常去体会快乐,孩童之所以喜欢游戏,因为他内心当中体会到了快乐。所以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要经常祈祷上师,经常打坐,思维佛法,如果内心当中对快乐和法义有体会,欢喜心就会产生,到了那个时候,如果有谁让我们不要去做,阻止我们,我们都会很耽著、很留恋善法。这些方面我们可以去努力。

还有,上师在讲记当中讲,有些人总是说对一切法都不执著,对恶不执著,对善法也应该不执著,看到别人修习善法的时候也说“你不要着相,你不要执著,佛经当中讲不执著”。其实这些人没有分清楚时间段,究竟来讲不执著,并不等于暂时的事也不执著。麦彭仁波切也说,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对善法要非常执著,而且也应该用对善法的执著去对治对恶法的执著。那些刚开始就说一切都不执著的人,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讲,这可能是得到魔加持所说的魔语而已。

还有一些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总是说对善法不执著的人,往往最后就会对恶业非常地耽著,对善法的不执著只不过是找一个不修法的借口。为什么呢?因为修善法意味着要很努力,而且和我们心相续中所喜好的事物往往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有些人因为不想修善法,就会说一切都不要执著,不要对善法执著。其实观察那些说对善法不执著的人,最后一定是对恶业非常耽著。

如果我们真像那些开悟的祖师一样,确实达到了对善业不执著,对恶业也不执著的境界,那也可以说一切都不执著,但初学者根本达不到。对于初学者来说,相续中对善法的执著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我们一旦对善法不执著,相续当中暂时压制的恶习和力量就会很强烈地生起来,最终肯定弃善从恶。因此,我们对于善法一定要高度耽著,这对精进是很好的助缘。

癸二(广说)分三:一、理当行善本体安乐;二、理当不餍足异熟安乐;三、是故欢喜奉行。

子一、理当行善本体安乐:

我们应该行持善法,因为善法的本体就是安乐,也是安乐的因。颂词讲到:

世人勤求乐,成否犹未定,

二利能得乐,不行乐何有?

颂词的字面意思是:世间上的人虽然很精勤地追求安乐,但安乐的果能不能得到还未定。为了自他二利,我们去修善法,一定能得到快乐的果,但如果不行持,怎么可以获得安乐呢?

我们再分析里面的含义,“世人勤求乐”,世间人追求快乐,首先发心去追求快乐,然后付诸于行动。对于追求快乐,不管是上班也好,经商也好,都很欢喜去做,但是能不能得到果呢?很多人都想成为富翁,成为白领,成为人上人,但是成功的有几个呢?世间人介绍如何成功的时候,往往会说我们一定要勤奋,然后会举出比尔·盖茨等几个成功的典范,说他们就是这样努力的,就是这样成就的。但是很多人按照这个方法去做,成功的却是寥寥无几。

每个人都想追求快乐,行为上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成否犹未定”,乐果能不能成熟,事情会不会成功,是没有定准的。因为自己要得到这个果,除了今生当中的发心,以及多年身语的勤作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考验,就是前世有没有积累这种善根和福报。如果有了前世的善根,再辅以今生当中的发心和行为,那么这个果就可以成就。但是有些人往往缺少前世的福报,仅仅具足今生当中的发心和行为,所以果不一定得到。

比方说,庄稼的成熟,要有主因和助缘。主因就是种子,这是根本因。第二是助缘,水土、阳光、时间、空间、气候等等。有些人成功,是既具足了主因的种子,也具足了助缘的水土,并且把种子放在了水土当中。这些因缘具足之后,庄稼就成熟了。有一类富人,既具备主因,也具足助缘。有了福报,再加上今生好的心态行为,他就成功了。但是很多人不是这样的,他们主因不具足,没有种子,只有助缘。比如具足土地、阳光,但是没有种子,因此虽然努力耕种了,但是没有收获,这是没有主因的缘故。

很多人相续当中缺少前世的福报,今生他也有想要成就富翁的意乐,也努力地工作。他从一个小工干起,然后拼命地劳作,但是缺乏福报的缘故,他没有办法实现预期的目标,所以“成否犹未定”一切世间的人,哪个不想离苦得乐?但是,能不能成就自己的目标,这是不一定的,因为需要观待你的相续有没有一个主因,有没有让你变成国王、富翁、有钱人的善根福德,如果没有,你就没办法获得。

“二利能得乐”,如果我们发心行善,再辅以行为,就一定能够成就自他二利的果。前面说,世人有了发心和行为,能不能得到果还不一定。那么修善法的人,有了发心和行为,是不是也是成否犹未定呢?这不一样。因为行善的本体就是安乐,发了善心之后,再去行持善法,本身就是获得安乐的直接近取因。所以,不管发心也好,行为也好,都能够直接导致最后二利之果的获得。

这和世间人的因缘不一样,世间人的发心和行为,为什么不一定能够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因为要观待有没有福报。世间人的发心里面,没有善心、菩提心,他只是想要获得高官厚禄;他的行为里面,也不存在善行,仅是起早摸黑,去做很多能够赚钱的事情,仅凭这种发心行为能不能成熟果?未定。而善法方面的发心,本身就是一个善因,善法方面的加行,本身就是一个善法,从这个方面来讲,修善法的发心和行为,与单纯求福报的世间人的发心行为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你做了善法一定可以获得乐果。

反过来讲,“不行乐何有”,虽然发心、行为是善和快乐,果也是善、是快乐,如果不去以欢喜心修持的话,“乐何有”呢?绝不可能有。对比一下,虽然世间上的人,对他所做的事成功与否,自己也不确定,但还是很欢喜地去做,乐此不疲。而我们对于完全有把握获得快乐之果的善法,为什么还不欢喜去做呢?寂天菩萨也觉得莫明其妙,不知道众生都是怎么想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这么好的善法,起因是善法是快乐,加行是善法是快乐,果报也是快乐,只要做了就一定能获得快乐,因此应该欢喜去做。有智慧的人做了分析之后,肯定会对善法产生很大的欢喜心。再反过来看这个科判,“理当行善本体安乐”,善法本体是安乐的缘故,应该欢喜地行持善法。

子二、理当不餍足异熟安乐:

科判意思是讲,在做善法的时候,应该不餍足。前面略说当中讲了“心应极耽著,乐彼无餍足”,这是一个欢喜的相,我们应当对行使善法不满足,因为善法的异熟安乐的缘故。颂词中讲:

如嗜刃上蜜,贪欲无餍足,

感乐寂灭果,求彼何须足。

颂词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讲。字面上的意思是,如同愚者耽著宝剑锋刃上的蜜,贪欲者对于五妙欲没有餍足,那么我们对能获得究竟寂灭佛果的善法,凭什么满足?绝对不应该满足。分三个方面,第一讲“如嗜刃上蜜”的比喻,第二讲世间人的行为,“贪欲无餍足”,第三讲修行者不应该满足,“感乐寂灭果,求彼何须足”。

从三方面来解释:

第一种情况是“如嗜刃上蜜”。有些贪欲心很大的人,因为耽著沾在锋利的宝剑剑刃上面一丁点蜂蜜的滋味,他会用舌头去舔食蜂蜜。因为宝剑非常锋利的缘故,所以在舔的时候,舌头很容易被直接割断这种比喻描述了一类人的特点,即便所获得的果极小,然而风险代价极高,这些人还是对此追求无有餍足。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贪欲无餍足”。这是对于世间人而言,前面一种情况是比喻纯粹的愚者,属于极端情况,一般的人不会贪著这点,但第二种人就比较多。现实当中,不管是表面上的修行者、出家人,或者一般的世间人,这个情况比较普遍。普遍世间人的例子就是“贪欲无餍足”,非常耽著于五种妙欲(色声香味触),五妙欲直接对应眼耳鼻舌身,即眼根、耳根,乃至身根。

对于色声香味触,一般的人是非常追求的。眼根非常耽著妙色,比如好看的男人女人、风景装饰等;耳根对声音贪著,有些人对打击乐、轻音乐、民族乐等音乐很耽著,有些人对异性的声音很耽著;有些人耽著于香,比如饮食的香味、焚香的气味、众生的体香等等;舌根耽著于味,比如耽著饮料、食物的味道;还有身体耽著于触,比如对异性的皮肤、柔软的衣服,酷热的时候对于凉爽,寒冷的时候对温暖等的耽著。这就是对于五欲的耽著。

关于色声香味触的耽著,在《大圆满前行》中,对于色法的耽著,华智仁波切的比喻是飞蛾扑火。飞蛾对于灯光、火光等色法,非常耽著。七、八十年代,在农田中间会放一口很大的锅,锅里灌满油。上面点一盏日光灯,晚上的时候把灯点着,很多飞蛾扑向灯光的时候,不小心就掉入锅里,第二天早上,锅里满满一层都是飞蛾的尸体,以此来杀死所谓的“害虫”。夏天的时候,路灯下也经常看到飞蛾去扑灯火。飞蛾就是因为耽着色法的缘故,而被火烧死。

对于声音的耽著,《前行》中讲,有些獐子很喜欢听琵琶的声音,猎人为了猎杀它们,就会弹琵琶。由于獐子对此非常着迷,专注地听琵琶的声音,疏于防范,猎人在旁边用弓箭、长矛将它杀死,所以有些众生是耽著声音而丧命的。

对于香的耽著,以蜜蜂为喻。太阳出来时,花瓣盛开,蜜蜂对于花粉很执著,在它采蜜的时候,如果遇到天气突变,花瓣就会收缩,一下把它闷死在里边。这是耽著香而丧生花中的蜜蜂。

耽著味而死的就是鱼,鱼因为耽著于鱼饵的味道,所以被吊在鱼钩之上。

对触方面,以象比喻。热带的大象在身体很热的时候,很耽著清凉的水池。象走到湖边,踩到淤泥中,陷下去死掉了。小学学过《黄河象》的课文,黄河象踩到石头上,滑到淤泥里,挣扎着死去,最后变成一具骨架。由于耽著清凉的触,大象最后死于水中。

这五种旁生分别作为耽著色声香味触而死亡的例子,其实众生也是一样的。很多人因为耽著色法、耽著声音、耽著香味、耽著所触,而被关进监狱、处以极刑,或者因此造罪,断除解脱道的善根。我们通过分析,耽著妙欲,表面上似乎只是耽著色声香味触,但后果是什么?由于它的缘起是随顺于轮回,既然如此,它的后果是长远广大、无边无际无法出离的轮回。这种无餍足地耽著五欲,它的收获很小,代价极大,后果是剧烈的痛苦,如同前面的“嗜刃上蜜”一样。

虽然收获很小,但是他们还是无餍足。有时候只是看了一眼,就为此就会丢掉性命。以前有这样的公案,国王的妃子洗澡的时候,旁边一个人听到皇妃的歌声,就看了一下,却被国王抓住杀死了。所以一眼就让他失掉性命。还有公案讲,以前有一些修行者,和佛一起来到无热恼大池当中,饮用了八功德水之后,感到身体舒适。后来,有一个人获得了宿命通,忆起曾经有一世,自己转成卖香的店主,有一次店里来了一位相貌端正的少女,他生起了贪欲心,用手摸了一下她的手臂。以此因缘,他堕入烧臂地狱很长时间。虽然他摸的时间很短,但是以此业因所感受的地狱痛苦,时间非常长。他通过烦恼习气,所得的很少,但是感受的后果却很严重。类似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我们流转到现在,却还是“无餍足”,以前吃了这么大的亏,但经常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当我们堕入地狱受苦的时候,也许能够回忆前世,也许不能回忆,但若是知道苦因的话,我们绝对不会去做。但是流转至今,我们还是在耽著于名和利,仍然是一个后果——收获很小,代价很大,而且还是流转轮回的因缘。所以还是无餍足。

我们再看第三种——修行者,修行善法所获得的是“感乐寂灭果,求彼何需足?”通过修善法,它所能感召的果是最究竟、最圆满,非常强大的寂灭佛果。因为修善法所得到果是巨大的,那么它的因也可以说是一种欢喜的善因,对这种因也是欢喜,果也是欢喜,因也善妙,果也善妙的善法,“求彼何需足”,怎么能满足,千万不能满足。

因为修善法的异熟果、寂灭果都是非常快乐的缘故,所以我们对修善法方面应该生起欢喜心。总而言之,寂天菩萨告诉我们对于善法千万不要满足,应该对修善法应该生欢喜心,应该非常耽著等等。如果我们把课上所讲的颂词教言听进去了,对修行念咒等诸多善法,就会有强烈的信心和欢喜心,从而产生精进。

子三、是故欢喜奉行:

因为修持善法本体安乐、异熟安乐的缘故,我们对于善法应该欢喜奉行。

为成所求善,欢喜而趣行,

犹如日中象,遇池疾奔入。

颂词字面意思是讲,对于所求的善法我们应该欢喜趣行,就好象烈日中的大象遇到水池一样,它一定会很欢喜的快速奔入。我们对善法也应该有这种心力。

前面已经讲了善法的种种功德、种种好处,对于善法欢喜的种种功德,如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学习《入行论》《前行》《净土》……反正对于一切的善法,无论是胜义的善法,或者随顺于世俗的善法,当前能修行的善法,都应该抓住机会。因为修持的善法机会很难得,善法的利益又这么大,现在既然我们遇到了,就应该欢喜行持。

我们并不是听从他人的指引,说在某处有特别好的因缘,然后费尽千辛万苦到了那个地方,才接触到善法。现在我们手上已经握到了善法,只不过缺少对善法的欢喜。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听法,都在思维,都在修行,法是现成的,只要把欢喜心提起来,缘它去做就可以了。所以为了获得成就所求的善法,我们应该非常欢喜的去行持,不但自己做,而且很欢喜的介绍别人去做,对善法产生一种希求之心。

应该怎么做呢?比喻说,“犹如日中象,遇池疾奔入”。就好比印度热带雨林里的大象,它很喜欢清凉,中午时分非常的燥热,(前面我们所讲《前行》中大象的比喻是反面的,此处与之不同。)大象在远远看到水池的时候,很快速、很欢喜,毫不犹豫的奔入到水池中,以期通过水的力量获得清凉。

现在我们也是一样,已经在修学佛法,可以看到殊胜的果,对于所修的佛法应该非常欢喜的趋入。这样我们所修的善法,本身才是高质量的,才是真正对我们解脱有利益的。否则,欢喜心不具足,虽然每天也在诵经、持咒、闻法、思维,但是欢喜心不够,缺乏热情,质量肯定不高。这样的话,对得果的时间就会延缓,得果的力量也会减弱。本来可以一年得到果,而且果也很圆满。但是我们因地时候,力量不够,如缺少欢喜,发心不强烈,得果时间也会延长。什么时候到量了,什么时候成熟善果。

还有成熟果的时候力量蛮大的,做的时候因很弱,像这样的话比如说种庄稼,种的时候肥料充足、阳光充足,除草也勤。成熟的时候,果就很多很充实。如果在种田的时候,该有的日照没有,该除的草不除,杂草把庄稼的养分都抢走了,即使机缘成熟,所得的果实也是又瘦小又难看。所以我们要让因具有大力,快速成熟,必须要在种因的时候,高质量完成,欢喜心就可以帮助我们高质量完成。对于善法的殊胜作用,我们学过之后应该有触动,在修善法的时候,就可以用欢喜心来摄持。

今天的课讲到这里。

(第一百零八课辅导圆满)

转载:五明佛学院2015年菩提学会招生简章!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

各方丛林大德长老、信众居士:


学会开设佛教课程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如今已经建立了预科系和正科系并行的教学体系,满足了众多佛教徒学修佛法的需求。


随着学会教学与管理日趋成熟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获得了大乘佛教法雨的滋润。通过系统次第的学修,很多人不仅对佛法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掌握了对治烦恼痛苦的种种方便。学会提供的系统闻思修行的平台,不仅为广大佛教徒点亮了人生,也为佛教的兴盛增添了光彩。


学会2015年度的预科系招生即将开始,希望学会各位学员、各级发心人员,自觉担负起弘扬佛法的重任,让无量轮回痛苦众生享受妙法甘露的喜宴;同时,也希望大家把现代化管理的经验和方法逐步引入到学会的管理中,在细化和完善各项管理方面与时俱进,让每个学员真正体会到佛法的深味,获得暂时利益和究竟安慰的福祉。


弘法教务处

2015年3月5日


传法上师索达吉堪布简介



索达吉堪布,生于1962年。1985年舍俗出家,前往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为根本上师。早在上世纪90年代,随法王前往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弘法。


因感汉地佛子由于语言障碍,无缘接触藏传佛教,堪布将大量藏文经论译成汉文,并长年在喇荣五明佛学院传授显密佛法、引导实修,不但培养了无数的佛教人才,而且著作等身,传法教言与出版书籍累计超过上千万字。此外,还将《弟子规》《观无量寿佛经》等汉文典籍,翻译成藏文。


从2010年起至今,受邀在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以及港大、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众多著名学府演讲,发起并参与主办多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与知识分子们进行交流,将佛教真理与当今科学结合起来,引导世人正确面对学业、情感、工作、人生。近年来,堪布经常与众多海内外学者探讨环保、和平、道德、跨宗教等问题,希望提升一切生命的福祉。


同时,发出“启动爱心”的倡议,号召大家在学佛之余,不应漠视身边的弱势群体。先后建立了小学、中学、养老院、居士林、小沙弥学院,资助濒临失学的大学生,救济无钱治病的重症患者……


堪布常说:“我不知道自己能活多长时间,但只要有一口气,哪怕只有一个人听法,我也会尽心尽力用佛法饶益他。”


更多招生简章内容请您点击

http://www.zhibeifw.com/xxgx/zsjz2015/

或者点击左下方的“阅读原文”


在线报名:

http://www.zhibeifw.com/xxgx/baoming.php

欢迎参与佛学交流群互动:↓↓




微信扫一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