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0课

2015-03-25 生西法师宣讲 菩提如意宝珠


《入行论》第110课笔录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入行论》。前面我们讲到了相续当中最好不要出现罪业,最初不出现罪业是很重要的。从一个方面来讲,作为凡夫众生,我们以前已经造了很多的罪业,因此我们应该忏悔。还有一层意思是虽然以前出现了很多罪业,但是从现在开始相续当中最好不要再出现新的罪业。因为我们忏悔的过程,第一就是忏悔以前曾经造过的罪业,第二就是防止以后出现新的罪业,如果我们不造新的罪业,再加上努力忏悔以前的罪业,那么我们相续当中所累积的罪业就会逐渐减少。

但如果说我们一边在忏悔以前的罪业,一边又再造新的罪业的话,那么罪业就永远没办法忏净了。如果我们造罪的速度超过了忏罪的速度,我们相续当中的罪业就会越累积越多,虽然我们也在修行,但是修行前进的步伐很慢。当罪业累积到一定的程度,超过了我们的对治力,我们还是会堕入恶趣,在轮回中漂泊,无法获得解脱。

所以,最初的时候,我们要通过各种各样殊胜的对治阻止罪业的生起,这点至关重要。以上是对前面科判的内容做的归摄。

癸二、出现罪业则制止:

如果出现了罪业,我们应该及时地制止和清除。颂词当中讲到,

复如蛇入怀,疾起速抖落,

如是眠懈至,警醒速消除。

用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方式来讲,就像一个很怕蛇的人,他的怀中爬进了一条蛇,这个人非常恐怖,于是就以最快的速度站起来,然后把蛇抖落下去。同样,对于一个修行者,如果修行中出现了耽著睡眠和懈怠,他也会像畏惧蛇者一样,会立刻警醒,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消除眠懈。

我们知道,一般人都比较害怕蛇。堕落为蛇是由于以前的嗔恚心,对别人发很大的脾气,或者很容易嗔怒。而嗔恨心就会让他堕入地狱。前面我们讲,上品罪业堕地狱,中品罪业堕饿鬼,下品罪业堕旁生,有时候异熟果是直接堕入旁生中,比如小小的嗔怒有可能让他堕入旁生当中。还有一种情况是他生起了很大的嗔恨,首先堕入地狱,罪业消得差不多之后再转生到饿鬼界,之后再到旁生界。

所以说,投生为蛇的前世之因就是嗔怒,因为人嗔怒的时候,第一,他的形象很丑陋,第二,他人很恐惧他,因为一般发脾气的人,大家一看到他的样子就比较害怕。由于这种等流,堕落为蛇时也是如此。像这样,蛇的因缘和害怕蛇的人,这两种因缘和合了,而且蛇钻到了怀中,人会非常恐怖然后跳起来把蛇抖落,只有这样他才能安心,才能消除恐怖。这是宣讲“蛇入怀中”的比喻。

“如是眠懈至”:同样的道理,修行过程当中,修行人应该害怕这些罪业。此处是以“眠懈”来作为例子,并不单单指睡眠和懈怠。其实睡眠包含了散乱或者昏沉,“懈”主要是指懈怠懒惰。因为昏沉睡眠就无法清醒地修持善法,因为懈怠对善法也就没有兴趣。所以“眠懈”代表了一切贪嗔痴以及杀生偷盗等罪业。那么,眠懈产生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一种警醒的态度,不要认为它无所谓。因为,眠懈是能够引发更重罪业的因,而其他的贪欲等直接就是罪业了。

所以眠懈一旦在相续当中出现,我们应该有一种警醒的态度,知道眠懈要么是罪业,要么是罪业的因,应当想到它的后果。就像想到了蛇入怀中并被蛇咬了一口的后果很可能是中毒死亡,因而产生警觉。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一旦出现了眠懈的苗头,就应该警醒,想到如果不把眠懈从身心当中消除的话,很有可能被眠懈的罪业所伤害,自己修法的功德会彻底地失毁,所以说就要“警醒速消除”。

如果我们闻法时出现了眠懈,这时也是需要用一些方式来缓解。以前法王如意宝在讲法的时候,告诉听法弟子,如果听法时打瞌睡真的很厉害的话,(一般情况下听法不允许站立)可以站着听或者跪着听,打破自己的眠懈状态。当然,如果觉得在大众中站着或者跪着听不太方便,可以使劲把眼睛向上看,头往后仰,这样也可以缓解马上要睡着的状态。也可以用其它方式如药物来缓解,自己反正要想一切办法来进行对治。

还有在打坐的时候,如果很想睡觉,也可以站起来走动一下,或者用凉水洗脸,从而来缓解自己的睡意。如果是懈怠,要思维懈怠的过患——懈怠会使自己堕恶趣堕轮回,和精进的功德——通过精进能够获得解脱和成佛的功德。因为睡眠和懈怠都是一种下沉的昏沉状态,提不起精神的状态,这时就要通过思维过患和功德来让自心保持在一种平衡的能够修持正法的状态当中。通过长时间做对治,自己的对治力和智慧就会逐渐加强,相续当中负面的睡眠的因和懈怠的因逐渐减少之后,自己修行正法就比较容易得心应手。

所以在遇到睡眠或懈怠的时候,第一要有恐怖,对于罪业和烦恼产生畏惧,第二就是要快速消除,就像害怕蛇的人一旦发现蛇入怀后,就想马上把它抖落,而不是拖延。不要说是蛇入怀了,就算是蛇只是到自己周围,自己也会很快逃离,不会拖延。

同样的道理,修法当中,睡眠或者懈怠到来的时候,要有对于罪业、烦恼的恐怖,然后快速消除,不能拖延。一旦拖延,就象前面颂词讲的,烦恼有可能就复兴了,就没办法很快地消除。烦恼刚刚生起的时候,它的力量还不是很强大,对治就比较容易,一旦拖延到它势力壮大之后,再想对治就要付出很多努力,而且效果不一定很好。关键是,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应该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进的心态,不让罪业出现,如果出现了就及时地制止,及时地补救,正如前面所说,这个仍然是智者的做法。

每逢误犯过,皆当深自责,

屡思吾今后,终不犯此过。

每次出现不小心犯的过失,首先要对自己这种行为深深地自责,然后屡屡地思考,从今往后终究不再犯此类的过失。

这是很重要的。上个颂词讲我们要速消除,这个颂词讲如果误犯过失如何应对。“误犯”有两种解读,一种是自己的确不小心,没有注意就误犯了过失;第二种误犯,可以引申为无力对治,虽然我们知道这个是不对的,但是因为自己相续当中积习难返,所以无法对治而不由自主地犯下过失。不管是真实意义上的误犯也好,还是因管不了自己的身心而明知故犯也好,都可以包括在“误犯”的范围当中。

不管是哪种情况,“皆当深自责”。“深自责”的前提来自于了知过失所带来的后果,一方面如果相续中充满了过失就没办法有力地修持菩萨道,另外一方面相续中的罪业会直接引发后世的痛苦。所以,我们了知这种后果之后,我们不愿意看到、承受这样的结果。因为我们相续当中有一颗向善的心,有一颗想要修法的心,有一颗想要对治罪业的心,所以误犯之后我们应该深深自责。

这种自责其实就是四对治力当中的厌患对治力。对自己所造的罪业自责,这就是一种不认同罪业、不想与罪业共住的心态。这种心态是我们远离罪业的前提。相反如果自己认同它:“反正罪业在我相续当中了,共住就共住吧,无所谓。”那我们就没有忏悔罪业、清净罪业的前提了。所以,我们能够深深地自责自己的罪业,其实说明自己是不认同罪业的,不想让罪业在相续当中扎根、成长。

“屡思吾今后,终不犯此过”:除了自责之外,我们还要想:从今往后,我不再犯这个过失。这种心态属于四对治力当中的返回对治力。厌患对治力与返回对治力,这两种心态在忏悔罪业、制止罪业过程当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为什么我们要在佛菩萨、善知识面前发露忏悔呢?其实就是我们发露忏悔之后,下一次再犯的时候,就会想到在佛菩萨面前的忏悔,这时会非常惭愧,再犯的话就会非常地不好意思,对不起佛菩萨,对不起自己,这样的话就会尽可能地制止自己再一次犯同样的过失。

我们当烦恼产生的时候,有时明明知道这是佛、上师不开许的罪业,但自己还是犯了,我们应该要自责。自责心也是一种惭愧心的表现,以前我们也讲过,上师也是再再地讲过,就是如果我们不小心犯了过失,或者有时控制不了相续而犯了过失,让罪业减少的一种方便就是生起惭愧。犯了之后自己觉得很惭愧,对不起佛菩萨,愧对上师或者其他的人,有了这个惭愧心,那么罪业就能够尽量地减低,忏悔起来也比较容易。如果犯了过失之后没有惭愧心,罪过就不会减少,忏悔起来也是非常困难,忏悔的力量也不会很大。

所以,自责心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还要再再地想,这种过失是毁坏自己相续的恶法,以后绝对不能再造这种过失。如果自己经常性地这样思维,打预防针,下一次又想犯过失的时候,这个心态就会起作用,就会有效地去制止。当然,如果自己烦恼很深重,也不一定马上就能制止,但如果不是特别深重的烦恼,这种“屡思吾今后,终不犯此过”的思考,在下一次想犯的时候,就会起到抵挡和防护的作用。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制止自己再一次犯同样的罪,出现罪业就要制止。这里面只是具足厌患对治力和返回对治力,如果是忏悔的话,还需要所依对治力和现行对治力,但这地方主要是讲出现罪业时,如何使它不蔓延。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蔓延之后罪业会越来越深重,如果不蔓延,虽然生起了烦恼,但是它没有扩张,烦恼被有效的控制住了,就如癌细胞被药物的力量控制住了,我们就赢得了战胜它的时间与机会。

所以,对于凡夫人来讲,修行是必须要小心谨慎的,一旦不小心谨慎,哪个地方出一个漏洞,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的话,就会延误我们的修行。当然,按照佛经的观点,只要是发了一念成佛的心,听闻了一句佛法,这个人已经种下了最终成佛的种子,在可见的未来肯定会获得解脱的。但是获得解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比较迂回间接的方式,比如现在种了种子,中间犯了过失,该堕地狱就堕地狱,该继续流转就流转,流转一段时间后,种子再开始起作用,产生修道的心,然后或许又堕落,反复反复很多次之后,种子力量慢慢加强了,他开始真正产生了要对治烦恼的心,最后就渐渐获得解脱;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的,中间尽量不出现过失,出现过失之后不让它蔓延、增长,通过一系列对治,从而很快获得解脱。

所以,获得解脱的方式的两种,最好不要选择那种间接的、迂回的、很漫长的时间才解脱的方式,我们应该选择比较快速的方式。一方面是轮回的确非常苦;另一方面,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他其实很想在最快的时间当中获得救度众生的能力,如果自己经常被烦恼控制的话,一再的造业、一再的忏悔,成就佛果的时间就会拖延,救度众生的时机也会一再的错过。

壬三、成办同品之事

前面讲了应该精进对治、断除罪过,接下讲应该成办同品,即和精进相顺的作意和修法。

故于一切时,精勤修正念,

依此求明师,圆成正道业。

颂词的字面意思是,我们应该在一切时间当中都精勤地依止并修持正念。在此基础上去依止上师善知识,来圆成自己修持佛法正道的伟大事业。

“故于一切时,精勤修正念”:前面讲到我们要精进对治,同时防止罪业出现,“故于”这个词承前启后,在一切的时间当中,无论早上、中午、晚上,还是今年、明年,乃至于成佛之间,都应该精勤修持正念。这里,时间是一切时间,方式是精勤的方式,所修是正念,从三个方面强调。

我们应该随时保持自己的正念,这其实就是一种对善法的希求和欢喜的态度,也是精进的同品。我们不能说“今年我依靠正念,明年就不依靠了”,或者说“上午我依靠正念,下午就不依靠了;我在打座的时候依靠正念,下座的时候就不依靠了;我听法时用正念,下课之后就不用正念了。”不是这样的,应该尽量保持在一切时间当中都依止正念。

当然,对初学者来讲,也不一定很容易做到,但我们应该首先有个目标,然后向目标逐渐靠近。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拿起书本能够保持正念,放下书本就不行,但如果我们继续保持对佛法的兴趣和修行,就可以逐渐有所提高,比如放下书本之后,可能在一个小时之内能够保持正念,接着可以在五个小时当中保持正念,然后再延长到十个小时、睡觉之前,乃至最后在睡眠当中也能保持正念。这样一来,不仅在醒觉位,在睡眠时也可以保持,在任何时候都比较容易保持正念,这种状态和正道就容易相应。前面我们讲了很多保持正念的方便,所以要在一切时中,以精勤的方式来修持正念。

“依此求明师,圆成正道业”:“此”就是正念,在正念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寻求明师。正念是自己相续当中的一种因,“求明师”是外在的助缘,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有正念,外面有殊胜的上师善知识给我们引导,如此一来,里应外合,我们就可以圆满地成办菩萨正道的大业。

要修持正法,依止殊胜的上师是非常关键的。以前佛陀为了表示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在经典当中和阿难尊者有一段对话。阿难尊者有一天突然对佛说:“现在我知道了,我们修持解脱道,大部分依靠上师善知识。”佛陀回答道:“其实你错了,不是大部分,而是全部依靠。”

在这个典故中,佛陀就讲到了依止上师善知识的重要性。在很多宣讲依止上师的窍诀引导当中,也常常出现佛陀和阿难尊者的这番对话。从主要的外缘来讲,上师善知识所给予的教诲非常重要,通过上师善知识的引导,我们内心当中会产生求道之心,会产生持戒的功德、菩提心、空正见等。从凡夫到圣者,从菩萨到成佛,都是通过上师善知识的引导而逐渐成办的。

我们从最开始产生厌离心,能够认知暇满难得、无常和轮回痛苦等,其实都是上师善知识的引导。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内心当中产生的所有功德,其实都是来自于上师善知识的恩德,因此佛陀说“是全部依靠善知识”。

为什么讲内因外缘呢?就是说,在修道过程中,上师引导我们去解脱,但成办这个事情也需要我们自己同上师配合。上师宣说了教言,我们自己也愿意修行、愿意祈祷,内因外缘和合之后,成道的速度便会越来越迅速。所以,佛陀在经典中宣讲了依止上师的重要性。

另外,也是因为我们在轮回当中流转,单单依靠自己是没有办法发现解脱之道的。在塔波噶举的祖师无等塔波任波切(冈波巴尊者)所著的《解脱宝鬘论》中有一个问答,有人问:“众生无始以来流转轮回,在这个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能不能够获得解脱呢?”尊者回答说:“无始地流转,就说明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解脱。”这就表明,依靠自己的能力根本没办法醒悟,必须要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指引。

上师善知识会以很多方式出现,比如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以显现人形的方式成为上师善知识,有些利根者可以直接依止佛陀为上师。佛涅槃之后,我们是依靠佛化现的善知识为上师,他们所做的就是佛的事业,前来引导我们。如果我们不懂取舍,上师就通过讲经的方式告诉我们应当如何如何做。另外,我们的分别念很多时候是和修道背道而驰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上师会引导我们,告诉我们自己的分别念不可依靠,应该依靠上师善知识的教言。其实上师善知识的教言也就是佛经论典的教言,上师也是佛法的代表。

当然,我们在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时候,观察很重要,有时上师善知识并不会以一种高调的形象示现,反而是一些凡夫人或一些邪师装成善知识的形象出来“引导”,所以开始的时候,观察上师善知识就显得很重要。

如果我们自己通过分析观察,寻找到一个比较合格的上师善知识,就会引导我们走向正路;如果不小心依止了一个邪师、邪知识,有可能引导我们趋向于堕落,这是很危险的。还有一种情况,即便某位上师并不是邪知识,但我们依止他一辈子的话,也有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真正来讲,到底应该怎么选择上师善知识,其实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虽然在《大圆满前行》、《华严经》和《广论》当中讲了很多善知识应该具足的功德,但按照华智仁波切的意思,在末法时代,完完全全像续部一样具足所有功德的善知识并不多见。为什么如此少见呢?其实,并不是说到了末法时代佛陀和善知识的功德就没办法显现了,他们就变得和一般的凡夫人一样了,而是说,我们能遇到什么样的上师善知识,主要取决于自己相续中的福报。

在佛住世的时代,众生的福报很深厚,因此,他们所感召的善知识就像佛陀一样完美,无论是智慧还是神通,从各个方面来讲都是十全十美。后来,众生的福报慢慢亏损的时候,佛入灭了,接着有许多以菩萨的方式显现上师善知识的形象,再以后的善知识就是以凡夫人的形象而示现——虽然他是佛,但他却以普通人的形象而示现。

因此,当上师以佛陀的形象示现时,他所显现的功德就非常圆满;示现为菩萨的时候,他所显现的功德也很超胜;但示现如同凡夫一般的时候,在我们眼中的这位上师善知识,却很可能会出现我们所谓的“过失”。这个“过失”是怎么一回事呢?并不是说佛在这个时候示现出来的善知识真正染上了凡夫的过失,而是由于我们相续当中的罪业比较深厚,福报比较浅薄,相应于我们根基所显现的上师善知识就显得不完美,不圆满,显现上看起来有这样或那样的过失。

我们用一个比喻来说,天上的月亮显现在水中时,月影是否圆满清晰,需要观待水器是否残缺,以及水的清净程度。如果水器残缺,水很污浊或动荡得很厉害,那么显现在水里的月影也不会清楚,并动荡得很厉害。如果水很脏,显在水里面的影像就会很脏。如果没有水,甚至连月影都不会显现。因此,没有福报的人根本遇不到上师;而有一点福报,但相续中烦恼很深重,福报不深厚的人,在他面前显现的上师就可能不太圆满;如果心很清净,在他面前显现的上师就是比较圆满的。

这个比喻就是说,同样是月亮,但显现在不同状态的水中时,它的月影就不一样;同样是佛,在不同根基的人面前所显现的上师的形象也有不同。所以,在末法时代,由于我们自己的福报很欠缺,和佛陀一模一样的这种善知识在我们眼里是很难显现。尽管如此,现在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上师善知识,也是我们自己生生世世发愿力和佛的悲心和合之后的显现。

因此,华智仁波切说观察上师的最低标准,就是这位上师必须要有菩提心,如果有菩提心,他便会引导弟子趋入正道,如果没有,他就不可能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道,这是必不可少的标准。

另一方面,华智仁波切也说道,选择观察上师善知识有时候其实很困难,尤其现在是末法时代,很多修行者、佛菩萨喜欢隐藏自己的功德,而很多善于伪装的骗子却喜欢张扬自己的功德,我们通过自己的分别念,很难加以辨别。

上师也给我们讲了这个意思,我们去观察也的确如此。现在有些真正的凡夫众生喜欢装成菩萨的样子,而菩萨喜欢装成众生,有些上师虽然有证悟,或者是法王们认可的证悟者,但在我们面前就显现出一个凡夫的样子,非常谦虚,总是说“我什么都没有,我什么也不是,我就是一个凡夫人,没有功德也没有神通……”反倒是真正的众生到处宣传自己有功德,要辨别谁是真正的善知识非常困难。

所以,像被法王如意宝这样的成就者所认同的一些大德、善知识,我们去依止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还有一个可以选择的标准就是看自己的宿善,如果自己和上师曾经有发愿,或具有某种善根,则一定会遇到清净的善知识;如果相续当中宿善微弱,罪业深重,则可能经常遇到假装的善知识。这就是因缘,善恶因果一定是这样显现的。

华智仁波切说,如同米拉日巴遇到玛尔巴尊者,一听到上师名字的时候,米拉日巴的相续当中就开始产生非常强烈的信心,像这样的上师就是有宿善、宿缘的上师,不用观察也可以。总而言之,上师对我们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现在有幸依止殊胜的上师善知识,应该好好地听从上师的教言以及对我们修行方式的引导安排——首先闻思佛法,再实修或者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这都是帮助我们趋向解脱道的殊胜方便,如果我们能认认真真依教奉行,就会逐渐“圆成正道业”。

由于我们的分别念分辨不清楚道与非道的差别,所以依止上师善知识格外重要。如同处于一个混乱而危险的战场,我们需要一位具有经验的战将引导我们从不良的局面中逐渐脱离,或者当我们进入迷宫没办法出来的时候,也需要一位精通地理的领导者,将我们逐渐引导出来。因此,我们需要一位证悟的上师来到我们身边给我们讲法,引导我们,让我们分清楚道和非道,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比如上师给我们讲《入行论》,学习《入行论》之后我们知道了对于菩萨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内心当中生起利他的菩提心。当我们了知了菩提心的重要性,整个修道就有了一个大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去修行就可以很快地积累资粮,如此才是正道业和真正成佛的因。所以对于上师善知识,绝对不能马马虎虎,应该认认真真地依止。

此外,为了我们生生世世都能遇到清净的上师,我们也必须要经常发愿生生世世不离师,这样一种善愿非常重要。

辛三、主宰自己:

“主宰自己”,在华智仁波切的科判中就是控制力的意思,控制自己的身心能够得到自在。颂词说道:

为令堪众善,应于行事前,

忆教不放逸,振奋欢喜行。

为了能够让自己胜任一切的善法,我们应该在行善法之前,首先忆念不放逸的教言,让自己的身心振奋欢喜而行。

“堪”字是堪能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胜任。为了让自己的心能够胜任对一切善法的修持,我们应该在行持善法前做一些前加行和准备。什么准备呢?就是“忆教不放逸”,回忆不放逸的教法。通过这样的忆念,我们修持善法的质量就会很高,如果心不忆念,随随便便就去做了,或者带着烦恼心、无记心去做了,善法的质量不会很高。同样短的时间当中,如何提高自己行持善法的质量很重要,我们要避免做了善法质量却不高的情况。上堂课也讲过,同样花半个小时念课诵、念经,如果我们的心没有很欢喜,质量就不会很高;反之,如果一边念诵一边思维,这半个小时所行持的善法质量就很高,做其他善事也都是如此。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忆念,在虔敬欢喜的心态下修善法所累积的资粮就会非常多,资粮越多,再次累积资粮就会更多更迅速,成就佛道也会越快,所以我们应该忆念不放逸的一切教言,让自己振奋精神非常欢喜地去行持。

做任何事情,如果自己的身心振奋,遇到困难或违缘的时候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欢喜心或振奋的情绪予以遣除,否则,很多善法不一定做得圆满,即便是完成了,其质量也不一定非常好。

下面再看:

如絮极轻盈,随风任来去,

身心若振奋,众善皆易成。

犹如轻盈的柳絮,风一吹就随着风到达任何地方,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身心能够振奋,一切善法都会比较容易成办。

此处使用的比喻是柳絮,它非常轻盈,风一吹就很容易飘扬起来,随风任行;而如果是石头等很沉重的东西就很难随风任来去。我们修持善法的身心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的身心轻安、振奋,如同柳絮般轻盈,我们便可以随着自己善心的风,让自己的身心去做任何的善法。

拿我们修加行来说,身的善法,我们需要顶礼、供曼扎;语的善法,需要念诵皈依发心、百字明;心的善法,需要观想皈依境、发菩提心或是修忏悔等。如果我们在修持时身心轻盈、振奋、堪能,任何善法都很容易成办,如果身心沉重,没有什么兴趣,善法则很难修成。

修加行的时候,如果自己很喜欢、很期待,比如每天安排两个小时来修持,不仅时间很容易安排出来,修持时也很轻松。如果没有什么兴趣,需要强迫自己去做,那么在修持的过程当中,不仅困难重重,一点小的违缘也很容易导致完全放弃。所以,在做任何善法之前,要想方设法多忆念,比如忆念修持此法的功德,忆念不修法的过患,或者忆念救度众生的事业,通过这一系列的忆念调整自己的相续,将心相续调整到比较轻盈、振奋的状态,即可很容易成办一切善法。

佛陀是因为身心振奋的缘故成佛,菩萨也是因为身心振奋的缘故修习善法成就菩萨,因此,作为凡夫的我们,要获得菩萨乃至成佛的果位,也应该如同精进品当中所讲,让自己心喜于善。如果心喜善法,对闻思修行充满欢喜,则“众善皆易成”,无论是行持六度万行,往生极乐世界,还是成就佛菩萨的果位救度一切众生,在不久的将来都可以很容易实现。

以上我们就完成了对第七品的学习。

(第一百一十课辅导圆满)


转载:五明佛学院2015年菩提学会招生简章!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

各方丛林大德长老、信众居士:


学会开设佛教课程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如今已经建立了预科系和正科系并行的教学体系,满足了众多佛教徒学修佛法的需求。


随着学会教学与管理日趋成熟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获得了大乘佛教法雨的滋润。通过系统次第的学修,很多人不仅对佛法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掌握了对治烦恼痛苦的种种方便。学会提供的系统闻思修行的平台,不仅为广大佛教徒点亮了人生,也为佛教的兴盛增添了光彩。


学会2015年度的预科系招生即将开始,希望学会各位学员、各级发心人员,自觉担负起弘扬佛法的重任,让无量轮回痛苦众生享受妙法甘露的喜宴;同时,也希望大家把现代化管理的经验和方法逐步引入到学会的管理中,在细化和完善各项管理方面与时俱进,让每个学员真正体会到佛法的深味,获得暂时利益和究竟安慰的福祉。


弘法教务处

2015年3月5日


传法上师索达吉堪布简介



索达吉堪布,生于1962年。1985年舍俗出家,前往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为根本上师。早在上世纪90年代,随法王前往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弘法。


因感汉地佛子由于语言障碍,无缘接触藏传佛教,堪布将大量藏文经论译成汉文,并长年在喇荣五明佛学院传授显密佛法、引导实修,不但培养了无数的佛教人才,而且著作等身,传法教言与出版书籍累计超过上千万字。此外,还将《弟子规》《观无量寿佛经》等汉文典籍,翻译成藏文。


从2010年起至今,受邀在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以及港大、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众多著名学府演讲,发起并参与主办多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与知识分子们进行交流,将佛教真理与当今科学结合起来,引导世人正确面对学业、情感、工作、人生。近年来,堪布经常与众多海内外学者探讨环保、和平、道德、跨宗教等问题,希望提升一切生命的福祉。


同时,发出“启动爱心”的倡议,号召大家在学佛之余,不应漠视身边的弱势群体。先后建立了小学、中学、养老院、居士林、小沙弥学院,资助濒临失学的大学生,救济无钱治病的重症患者……


堪布常说:“我不知道自己能活多长时间,但只要有一口气,哪怕只有一个人听法,我也会尽心尽力用佛法饶益他。”


更多招生简章内容请您点击

http://www.zhibeifw.com/xxgx/zsjz2015/

或者点击左下方的“阅读原文”


在线报名:

http://www.zhibeifw.com/xxgx/baoming.php

欢迎参与佛学交流群互动:↓↓




微信扫一扫


阅读

举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