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观四百论讲记(十六)

2016-05-23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菩提如意宝珠


设问:在仙人所制定的国王法典中,损害并不是非法,所以还是可以做吧?

 

答:

诸仙一切行,智者不全为,

以彼诸仙中,有劣中胜故。

 

颂文直解

仙人们的一切身口意行为中,智者不会全部都随学。为什么呢?因为仙人们的行为之中,既有善的,也有不善的缘故。即是说,宣扬伤害的法典,是下劣的,对伤害是否属于非法模棱两可的,是中等的,将伤害确定是非法的,是殊胜的。以此缘故,所以智者不全随学仙人的行为。

 

释义

古印度非常崇尚修行,因此外道宗派很多,这里所说的仙人,大多数是造了各种法典的外道祖师们。

宣扬伤害他人的仙人,因为会将人引向恶趣,所以是下劣的;既不明确呵斥伤害,也不明确宣扬伤害,给人模棱两可的感觉,这种是中等的;明确呵斥伤害行为的,这是上等的。宣扬国王可以伤害民众的仙人,显然属于下劣的仙人,因此不应该作为根据。

现在社会上的思想、学说也非常多,有的已经对大家造成了先入为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这些思想,大家应去观察它们所宣扬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否正确,观察这些思想是将人们引向善趣还是恶趣?或者是否跟解脱背道而驰,跟轮回反而关系密切?还要观察它们与佛法正见有多少的差距?而不应该盲从,不加思辨地一味接受。

古代印度的仙人,有不少是有世间禅定的境界,也有神通,还相信前后世,也特别能吃苦,而修苦行,那么他们的判断都有错误,他们自以为对的、以我慢而下的结论,是违背因果的。现在那些不相信因果,没有神通,没有禅定境界,而且不会吃苦修苦行的一般人,以我慢而下的结论、作的行为,就更不能随从了。对其中不正确的,要明确反对。只有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正见进行引导,才能真正对民众会有帮助。

设问:古代的国王们,用法典有效地治理了整个国家,所以那些法典现在还是有用的吧?

 

答:

往昔诸善王,护世如爱子,

诸依诤世法,今如鹿旷野。

 

颂文直解

譬如往昔在南瞻部洲,受用法、财、愿、乐等最为圆满的圆劫时代中,转轮王等国王,奉行十善之律,爱护世间民众犹如自己的孩子,因此引导众生安居乐业。而在现今这样的五浊诤世里,国王们将宣扬恶行的法典作为正量。这样,现在因为战争等的不善业,使得国家像野鹿生存的旷野一样,一片荒芜。

 释义

转轮王是在增劫时,人寿二万岁以上,到八万四千岁,或者在减劫,人寿八万四千岁至八万岁时出世的。此外的时间里,众生福报不够,不能感得转轮王来治理。转轮王具有与佛相似的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只要转动这个轮宝,就能降伏四方,因此名叫转轮王。又因为他飞行空中,而被称作飞行皇帝。

转轮王并没有照搬法典,他们善于用智慧观察,奉行法典中与善业相应的部分,去除与恶业相应的部分,并且他们用十善法引导世间,加上他们慈悲心深厚,爱民如子,所以在他们的治理下,世间是一片繁荣。但是在现在的五浊恶世,国王们持有的是造恶的邪见,关心的是自己的财产等。他们选择法典中与恶业相应的部分,拒绝善法,因此把国家治理得就像是一片蛮荒之地一样。转轮王运用的是慈悲和智慧,那么现在学佛团体的负责人,也应该首先有善心、慈悲心,为他人着想,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否则的话,如果没有慈悲心,那么做一个国王也没有意义,反而造下很重的恶业。

《四百论广释》中说:一位外地来的小偷,以前没见过甘蔗,他使劲地挤压一根还没长成的甘蔗,想挤出汁来。还没长成的甘蔗,是挤不出汁的,他这样做不会有什么收获。同样地,如果国王对民众没有尽到保护的职责,那么他也像这个愚痴的小偷一样,在今生和来世都得不到任何的收益。而且他的不尽职,使得他所收取的六分之一民众的收成,就像是从民众中偷来的一样,来世也得加倍地偿还。

 

己三、断特别大英勇自在者之我慢

 

前面分别从总、别的角度进行了引导,这里讲的是特别的角度,是说为了打破贡高我慢,而特别应该引起重视之处。国王的特别傲慢之处,是自认为是大英勇自在者的我慢心,也就是说国王自恃英勇善战,能力超群。学习这一科,大家要反思的是,心中自认为自己具有智慧高、学问深、能力强、福报大等等优点,而瞧不起别人的这种我慢。

设问:国王可以在得到机会时伤害百姓,因为这是法典中允许的,所以并不是罪恶吧?

 

答:

若得便为害,国王无罪者,

盗贼便害他,最初亦非有。

 

难词释义

得便:遇到适合、方便的机会。

 

颂文直解

如果说国王自恃力量强大,因此在得到机会时,可以随意伤害百姓,并没有罪恶的话,那么其他人也就有这样做的理由了。比如,最初在主人没有防备时,盗贼前去偷盗,也应不会有罪恶了,但这显而易见是不应理的。

 

释义

只要是恶意伤人,造下的必定是恶业,国王当然也并不例外。比如国王惩罚盗贼,首先是因为盗贼去偷盗、抢劫了东西。偷、抢东西显然是恶业,但是假如说国王抓到盗贼后,就可以对盗贼进行鞭打等惩罚的话,那么这和盗贼进行偷盗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了。国王本来受雇于民众,因此理应心怀慈愍,劝人向善,而不应进行惩罚,因为惩罚是恶意伤人,本身就是一个恶业。

这个道理,用盗贼来对比,就非常清楚。盗贼的偷盗谁都知道是错误的,圣天菩萨以此就清楚地说明国王的惩罚也同样是错误的。

《四百论广释》中说:一位国王托付一位大臣,在他过世后,将王位传给他的弟弟。但是当国王去世后,大臣杀死了国王的弟弟,自己做了国王。这位大臣利用国王病逝的机会,篡夺了王位,这使得他恶名远布。这是一个王族被伤害的公案,虽然国王一直处于强势地位,但是当王族有一天也变成了弱势,被别人伤害了的时候,他就知道原来伤害人是错误的了。这也是一种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就更能清楚国王也不能去伤害别人的道理。

这也警醒我们,当手中掌握权力,或者当自己的地位相比别人更高的时候,应该对治自己的傲慢,不能恣意妄为,伤害他人。

比如在居士团体中,负责人有一定的执行权力,那么负责人在考虑什么时间学习、什么时间放生等等事情的时候,要多和大家沟通,要做出尽量让大家都能够方便的决定。

对于出家僧人来说,在与居士的交往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身口意三门。恭敬出家僧人,是在家居士应该做的。那么出家僧人是否因此就可以高人一等,可以对在家居士进行训斥了呢?当然不能,因为具有我慢的凡夫,非常乐意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教训别人。高高在上地教训别人,会让在家人的自尊心受伤,那么如果他们也同样学了这样的习气,去教训别人的话,整个团体就充满乌烟瘴气了。出家僧人闻思修行佛法之后,应该学习到佛菩萨的慈悲喜舍心态,其中这个舍心,就包括了没有地位、阶层等的区别,应该平等、祥和地待人。这是很重要的,甚至修行更高的时候,会把所有人都当成菩萨一样去恭敬。出家僧人以此作为榜样,这样在家居士也会受到感染,而增上对于出家僧人的信心,和闻思修行的意乐了。

设问:国王在战争中战胜敌人后,就可以因为他的勇敢而获得国土上大量财富,如果他阵亡了,那么他就能进入天界吧?比如《薄伽梵歌》中就说:“战死生天界,得胜享国土,起来衮日子,决意上战场”。

 

答:

若于酒等事,舍财非供养,

阵中舍自身,岂思为供养。

 

颂文直解

如果人们将拥有的钱财都用到了喝酒、赌博、嫖娼等事情上,这些用掉的钱财当然不能算是供养,那同样地,在战争中舍弃自身,怎么能够认为这是一种可以供养的福德呢?因为这根本不是福德之处。

 

释义

世上鼓吹战争的言论,往往认为战死是一种福德、是一种供养,是很英勇的人,做出的贡献,因此战死后就有了升天的条件。这种理由虽能诱惑人,但完全是错误的。圣天菩萨这里用为了喝酒等的恶业而去舍财做对比,来显示出这种理由的荒谬性。

世间人去喝酒、赌博、嫖娼等,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所做的事情显而易见是恶业。那么国王在战场上,心里怀着嗔恨,所作的是杀生等更大的恶业,这只能将国王引向三恶道中,根本不可能在后世转生到天界。

那么什么样的行为能转生到天界呢?必须要守好五戒,并勤行十善。守五戒,那就不能杀生哪,以嗔恨心去参加战争,杀死很多人,这是犯了严重的杀生罪业啊!守好了五戒,才能保证不落恶趣,在此基础上,再勤行十善,才能在后世进入天界。

这个偈颂也告诉我们,对于任何的见解,都要经过智慧的分析,不能随意地听从。对于凡夫来说,容易被一些极端的思想所蒙蔽和诱惑,因为这些极端思想迎合了凡夫的我执,会激起凡夫的我慢。

设问:确实如此,但是国王英勇善战,而成为世间的怙主,不是有很多人会对此欢喜吗?

 

答:

国王护世间,汝全无依怙,

怙者自无助,谁能生欢喜。

 

颂文直解

国王是保护世间的怙主,但是国王自己却完全没有依怙之处。这样怙主自己处于无助的地位,因此后世难以避免地将走向三恶趣。智者对此又怎么会欢喜呢?

 

释义

国王会很喜欢这种受万民拥戴的场面,一个没有闻思修功德的凡夫,到了这样的位置,都会禁不住产生飘飘然的感觉,产生出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我慢。但是,这又恰恰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位置,原因就是因为他没有了依怙。

这里“依怙”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世间的老师、权威,也可以理解为出世间的阿阇黎、善知识,以及佛法僧三宝。有了依怙,有了约束的人,他说话、做事就会有分寸,不会放纵自己的烦恼和习气,这样的人,是踏踏实实的人,是对后世有把握的人,也是开心的人。就像中国历史上,贤明的皇帝,都有自己依止的国师,他们听从国师的教导,就能把国家治理得更好,也为自己的后世积累了善业。

不但是国王,对于任何一个凡夫而言,没有依怙,就意味着没有受到约束,而没有了约束的人,就难以控制心中的贪嗔痴烦恼,就会放纵不良的习气。这样的人,就会做出很多无法无天的事情,造下很多恶业了。因此他会生活在对未来没有把握、没有信心的焦虑之中。

所以大家平时不能有傲慢。现代的人,容易产生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好习气。自我中心就是不受约束,心里完全放纵我执、滋养我慢。甚至对父母亲、对老年人、对上师,不仅仅是在行为上,在内心中也一点恭敬心都没有。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看来,周围就没有功德比自己大,或者能力比自己强,或者智慧比自己高,或者闻思比自己深的人。这样的人,有时候即使表面上非常谦虚,但是心里是目空一切的,是没有约束的,这样他说的话,做的事也会一意孤行,而不想受到别人的任何约束。比如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对于上师、管家、法师、僧众等所说的话,表面上接受了,但是心里其实还有另外一套。有的人多了些世间的小聪明,和世间的小福报,或者多学了一点经论,多背了几个经论的教证,就傲慢得不得了,这都是凡夫因傲慢而产生的问题。这种我慢一旦坚固起来,就很危险了,已经变得和这里所说的国王一样的愚蠢了。这个时代学佛的人,都要这样来反思一下,检查自己心里有没有这样的执著和烦恼。

那么发现了我慢后,应该如何来进行对治呢?这里学到的对治方法,就是要在心里增加约束。首先你可以想一想我们的归依处诸佛菩萨们,想一想历代的祖师大德们,和这些出世间的圣者一对比,就可以知道自己仅仅是一个井底之蛙,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还很多,执著和障碍还很重,修行还很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还生起傲慢,那正好说明了自己不但不优秀,反而还很愚蠢,这是一件很让人惭愧、羞耻的事情,这样就在心里有了约束。其次,在做具体事情的时候,要有发心和因果观念的约束,也就是,要考虑到这样做是否符合出离心、慈悲心的原则,是否是一种善业,以及有什么样的暂时和究竟的利益。佛菩萨们,在世俗行为中是最注重发心,最注重因果的,因此应该放下愚蠢的自我中心,向佛菩萨们看齐。

设问:国王的名声与他采取的手段有很大关系,历史上那些手段温和的国王,都已经被人遗忘了,而那些手段残忍的国王,直到现在都还很出名,所以国王为了名声,应该施行暴政吧?

 

答:

国王命终后,名称无少德,

无德与屠狗,何无大名称。

 

颂文直解

国王在命终之后,他的名声不会对他有任何功德利益。而且没有功德利益的恶名,对于国王和那些杀狗的屠夫来说,都非常大,怎么会没有呢?因此,不应该为了名声,而去造下非福之业。

 

释义

世间人很贪图名声,但是名声对于后世的安乐能有利益吗,实际上一丁点的利益也没有。并且,国王施行暴政后,所获得的将是很大的恶名,这个恶名越大,他在后世将遭受的苦难就越多。这就像一个杀狗的屠夫,他在周围一带也会非常有名,大家要杀狗的时候都知道去找他,但是这种名声对他有好处吗?一点也没有,他的名声越响,说明他造的杀生的业就越多,后世的痛苦就越大。

那么有人想,恶名带来的是后世的痛苦,那么美名应该能带来安乐吧?要知道名声无论是好是坏,都是虚的,不能给后世带来安乐和痛苦,只有自己造下的身口意业,才是后世痛苦和安乐的来源。

有的人很注重名声,生怕被别人议论和诽谤。其实作为一个真正修行的人,更应该重视的,是自己的发心和所作的行为。因为发心决定了行为的善恶,行为决定了后世的苦乐果报。而好的名声,仅是今世表面上的一个福报而已,而且不注意的话,会彻底障碍修出世间的解脱道。而且福报不大,还没有成熟的人,利用媒体等一下子出名声的话,会彻底毁坏自己的福报。尤其是初学者,不要想着一下子去出很大的名声,否则会很糟糕。如果一个人注重自己的发心和行为,修行与心相续慢慢成熟,对佛法和众生作出了贡献,那么好的名声自然就会到来。

《四百论广释》中说:一位富人的女儿去世后,葬礼非常隆重。另一位女孩看到后,极其羡慕,为了也能获得这样的礼遇,于是她用绳子上吊自杀了。大家都知道,死后的葬礼再隆重,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但是这个女孩却为此而不惜自杀,可见这是极其愚蠢的事。后世的名声就像这死后的葬礼,对自己一点利益都没有,但是国王不惜为此而去制造恶业,这也是极其愚蠢的行为。

 

戊三、断胜种姓者之我慢分二:一、正说;二、教诫断除由种姓我慢而造罪。

 

胜种姓就是出身高贵的意思,此处是指王族的剎帝利种姓。那么现代的人如果对自己的出身也心存傲慢的话,就可以用下面的瑜伽方便来进行对治。

 

己一、正说

 

设问:国王有王族血统,有统治国家的权力,而这是百姓所没有的,所以他有资格傲慢吧?

 

答:

若时大权势,由自福德招,

是则不可说,此终无权势。

 

难词释义

此:此人的意思,即是任何一个人。

 

颂文直解

国王所拥有的巨大权势,完全是由国王自己往昔累积的福德所感召的,而不是依靠种姓而获得的。因此,不能说一个人自始至终都不会拥有权势。由此可见,因为种姓而产生傲慢是不合理的。

 

释义

国王等的权势是往昔善业所累积的福德所感召的,而善业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并不是只有王族才有权力去做。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只要行善积德,都会有机会在后世获得国王等的大权势。

《四百论广释》中说,社会上会手艺的人很普遍,只要想学,谁都可以学会,这是没有阶层等等的限制的。同样地,只要行善积德,谁都有可能获得王位,这个机会,是任何人都平等具有的。现在国王的权势,是他过去世善行的结果。同样,现在的每个人只要能作善行,在后世里你就可能做上国王,甚至获得比国王更大的转轮王、帝释等的权势。因此就像古语中说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一样,大家只要在因上用功夫,就自然能够获得好的结果,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

设问:按照种姓制度,护国的职责只属于王族所有,并不属于其他的三个种姓,所以王族还是可以傲慢的吧?

 

答:

诸生活方便,世间说名种,

故一切有情,无种姓差别。

 

颂文直解

如果仔细观察,所谓的种姓,仅是社会分工不同,除此没有任何其他意义。比如剎帝利的护世,婆罗门的苦行,吠舍的经商,首陀罗的种田等等,都是生存的方便,并以假立的方式,在世间中冠以各自种姓之名。因此,对于一切有情来说,在自性上,都没有种姓的差别。

 

释义

印度有四种姓,婆罗门专门进行祈祷、修行,剎帝利掌管政权,吠舍从事手工业、商业等生产,首陀罗则是从事做仆人等的工作。

剎帝利种姓因为掌管政权,面子上很风光,所以容易对自己的种姓生起傲慢。但是就像前面说过的那样,劫初的时候,世上是没有种姓的,后来为了守护田地的需要,而雇用了人,这就是剎帝利种姓的起源。所以无论种姓高低,都是为了生活的需要而设立的。

现在的中国没有种姓的差别,但是因为地域、工作等等的差别而引起的歧视有时还会出现。比如有些地方农民会被城里人看不起,而城里人会被更大城市里的人看不起。还有工作轻松、收入较高的人,会看不起清扫工等工作繁重、收入较低的职业。其实无论生活在农村,还是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是自己谋生的地方,而工作,则都是自己谋生的方法。这些都是因各种因缘而形成的,并且会逐渐改变,并不是人的本性中就具有的。

《四百论广释》中说:瓶子都是一样的,只是装了不同的东西后,才被叫做不同名称的瓶子。同样地,人本来就没有高低的区别,只是因其他的因缘,而出生于不同的阶层、地域,或者从事不同的工作等等,才似乎具有了高低贵贱的区别。

瓶子这个比喻是非常形象的。大家想一想,同样的一个瓶子,当装了酱油后,成了酱油瓶,装了醋后,就成了醋瓶。那么当酱油用完后,装上了醋,它就不叫酱油瓶,而叫醋瓶了。一个人的出生、工作等等,就像酱油、醋一样,都不是注定的,不能改变了,而是可以改变的,尤其到了下一世,现在的这些人都会有很大的变动。这辈子权高位重的人,因为权力的诱惑,更容易造重大的恶业,下世往往到三恶道去了;而这辈子并不起眼的人,如果奉行五戒十善,下辈子可能就做上国王了。

并且,一个人的出身即使很好,他也不一定能从事体面的工作;即使有体面的工作,他的家庭也不一定和谐;即使家庭和谐,他的身体也不一定健康;即使身体健康,他的生活也不一定幸福。因为这一切,都需要取决于一个人的见解的对错、烦恼的轻重,和业力的善恶、大小等等因素。

设问:那么在种姓制度建立起来之后,不同种姓的人自然就有区别了吧?

 

答:

过去时久远,女性意动摇,

是故刹帝利,非由种姓生。

 

颂文直解

至于这仅是假立的种姓,也无法维持纯正,而不错乱。总体而言,因为过去世极为久远,而且世间女人的心也因为贪欲而会有很大的动摇。是故,今天的剎帝利种姓,实际上已经并不存在了,其实只是大多数实际上是首陀罗等种姓的人们,在自以为是剎帝利而生起傲慢而已。

 

释义

从种姓形成以来,已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在前面“破净执品”中也曾说:“若时未知他,尔时爱其夫,妇女如恶症,常应防外缘。”在这期间,如果剎帝利的妻子与属于吠舍的商人、或者属于首陀罗的仆人偷情,那么他们生下的子女,表面上还是剎帝利,其实已属于其他种姓。而这些子女的后代,也都已经变成其他种姓了。所以自认为种姓高贵的剎帝利,其实就他们自己来说,恰恰是那些他们轻慢的吠舍、首陀罗的后代。

那么在现在,有的人因为自己住在大城市,享受到比较多的便利条件,而觉得有地域优势,看不起所谓的“乡下人”。其实认真去观察一下,祖祖辈辈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人,非常地少。中国的大城市,都是近几十年里,才迅速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现在大城市里人的父辈、祖父辈,就很有可能是从外地迁居进来的,属于自己瞧不起的“乡下人”,那更不用去说更早的祖先了。而且,即使历代都居住在城市,但是那时的城市,家家要用柴火烧饭,要挑水、倒马桶,生活和农村一样都很繁重,还没有农村宽广的活动空间,所以根本没有值得傲慢的地方。

还有,有些所谓的“富二代”等人,认为自己出身名门,有着高贵的血统,从而看不起生活清贫的人。他们现在享受的生活,是父辈努力出来的。他们父辈在年轻时,也正好是他们瞧不起的穷人,如果上溯到爷爷辈,那个时代生活都一样地清贫,那么这种所谓的高贵血统更是无从谈起了。

设问:虽然现在的剎帝利已经不是真正的剎帝利,而是首陀罗等,但是他们通过作护世的业,可以成为真正的王族,这还是可以傲慢吧?

 

答:

首陀由作业,既成刹帝利,

首陀由作业,何非婆罗门。

 

颂文直解

如果首陀罗通过作护世间的业,而能成为剎帝利,那么首陀罗为何不可以通过作诵咒等的业,而能成为婆罗门呢?是故,应当断除因较高的种姓而产生的傲慢。

 

释义

首陀又译为首陀罗,他们是四种姓中最低的种姓。那么有人就想,虽然说剎帝利的种姓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但至少他们还在护世,行持着剎帝利的职责,因此就有资格傲慢。圣天菩萨就说,如果最低种姓的首陀罗通过护世,可以成为剎帝利,那么同样首陀罗学会诵咒,读诵《吠陀》等婆罗门的经典,应该也能变成最高种姓的婆罗门了。但在当时奉行种姓制度的社会里,由最底层的首陀罗成为最高贵的婆罗门,这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圣天菩萨就用这样的方式,清楚地说明,由首陀罗变成剎帝利,也同样是不合理的。因此具有剎帝利种姓的人,还是根本没有生起傲慢的理由。

《四百论广释》说:河有两岸,在其中一个岸上的人会说:“船到对岸去了”,然而另一个岸上的人也会说:“船到对岸去了”。两个岸互相都可以叫对岸,但在本性上,两个又都不是对岸。同样,社会阶层也是这样互相观待的。名义上每个人都可以说是某个种姓的人,但实际上谁都不属于任何种姓。

圣天菩萨的偈颂,是从种姓制度的角度,指出首陀罗不能成为真正的剎帝利,因此不能生起傲慢;而月称菩萨的这个公案,则是从种姓观待的角度,指出以种姓而傲慢是非理的。

这以上通过“断胜种姓者之我慢”的“正说”,教诫了国王自恃为高贵种姓而生起我慢是完全不应理的,接下来圣天菩萨就进一步教诫断除恶业。

 

己二、教诫断除由种姓我慢而造罪

 

如王分权利,不能分罪恶,

智者谁为他,自摧毁后世。

 

颂文直解

世间国王受到这样的教诫后,应当恒时安住不放逸。国王可以用权利来分配财富,但是却不能用权利来分配他的罪恶。对于取舍非常善巧的智者,有谁会为了他人今生的稍许利益,而摧毁自己的后世呢?是故,应当努力用各种方便断除罪恶。

 

释义

世间国王因为有我慢,所以对待民众没有慈悲心,盛气凌人之下,造下了各种恶业。这些恶业的后果,都要世间国王自己去承担。世间国王在分配财富等方面,有他的特权,但是他的权力,在业力面前,就失效了。每个人的因果,都是自作自受的,这是由因果的无欺法则所决定的。对于所造下的业,国王只能完全由自己去承受后果,根本不能用他的世间权力去分配到别人的头上。

《四百论广释》中说:有人杀了一头牛,宴请众人。虽然其他的人吃到了牛肉,但是这个杀生的恶业,还是归于这个杀牛设宴的人。同样,国王为了国家的需要,造下了很多恶业,民众从中得到了稍许的利益,但是这个恶业,需要国王自身来偿还。

月称菩萨还讲了这样一个公案。猎人的儿子害怕造下恶业,因此不去杀生。他的家里人来劝他,说这个杀生的恶业家里人会平均分摊的。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说:“我现在头痛得很,大家帮我平摊了吧。”他们回答说:“头痛怎么平摊得了呢?”于是他反问说:“那么大家又怎么来平摊三恶趣里的痛苦呢?”

这以上学完了本品的“略明自性”与“广明其理”,下面来学最后一部分“障治摄义”。

 

丁三、障治摄义

 

这里“障”就是我慢,“治”是对我慢的对治。

 

自在所起慢,当观他有势,

若等若增胜,善士心不起。

 

颂文直解

因权势自在生起了我慢,就应当去观察权势与自己相同,以及超过自己的人,以此来进行对治。这样,善士的心中,就不会再存在以权势自在而生起的我慢。

 

释义

这里的障,就是因自在拥有权势、财富等,而生起的我慢。这里的对治,就是去和那些权势、财富与自己相等或超胜的人相比较,以此来消除我慢。

《四百论广释》中说:一个婆罗门的妻子,自恃长得漂亮,以此抱怨婆罗门没有给她买珠宝和得体的衣服。婆罗门于是带了妻子去到王宫,见到那些比她漂亮得多的侍女,以及更加漂亮的皇后,这时婆罗门妻子的我慢心就消失了。同样,当国王看到其他更有权势的国王,那么他不可一世的我慢心也就会消失了。

对于“当观他有势”,除了上面说的去观察功德相等或更高的人,来消除自己的优越感之外,还可以从自己所轻慢的那个人身上,寻找超越自己的优点。任何人身上,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点。对于傲慢的人来说,他很少能看到其他人身上的优点,但是知惭有愧、谦逊低调的人,却能够在任何人身上都发现很多很多的优点。

比如说,城市里的清洁工人,做的是又脏又累的工作,吃的往往都是自己带的咸菜加馒头。当一位白领走过清洁工人身边,看到他们吃得如此简单的时候,心里可能会产生优越感,觉得与这位清洁工人相比,自己在能力、职位、收入、眼界等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对这位清洁工人产生了傲慢心。那么如何来对治这种傲慢心呢?一方面这位白领可以想想同事或朋友中比自己能力还强、职位还高、收入还多、眼界还开阔的人,和他们详细比较一下,就知道比自己优秀的人还有很多,自己的慢心马上就能够消除了。

另外,如果对这位清洁工人进行一番观察,就会改变自己对他的态度。首先他没有抱怨工资低、工作任务重,这说明他很勤勉、能吃苦。如果去了解一下这些清洁工人的背景,他们基本都是从农村里出来的打工者,因为知识、能力、年龄等的局限,所以在城里只能住最差的房,吃最差的食物,做最累的活。但是他们用这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要赡养家里年迈的父母,以及供孩子读书。因此他们对父母的孝敬,对子女的慈爱,对家庭的责任感,是非常让人敬佩的。这是他们的优点,当发现他们这些优点后,就会觉得他们很悦意可爱,即使自己其他方面比这些清洁工人要强,也不会对他们生起傲慢了。

又比如,一位居士非常精进,每天早上五点就起来做功课,当他看到周围其他居士起床都比较晚的时候,心里就生起了傲慢。那么这种傲慢,一方面可以和寺院里的出家僧人相比,汉地的出家僧人,一般在凌晨三四点钟,就起床上殿了,因此自己五点起来,也不算早。另一方面,可以发现 周围居士们身上的优点。比如尽管他们早上可能起来得晚,但是在信心、慈悲心、人品、为人处世、闻慧、思慧、修慧等等方面,各人有各人的专长,仔细观察的话,都有值得自己学习、模仿的地方。

还有,如果一位出家人持戒精严,而且博学多闻,具有良好的辩才等等,这些都是功德,在弘法利生的时候都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但是即使是通达了三藏十二部的人,也没有生起傲慢的一点点理由。如果因为学佛的功德而生起了我慢,造下了恶业,那么这个人实在太没有福报了,这就像有人发了一笔财后,用这笔财富去买毒品来吸一样。

这一品是以国王为例来进行引导的,但是这个我慢,不仅仅国王才会产生。我慢是根本烦恼,所以只要是凡夫,都会有我慢。凡夫心中一直执著一个虚妄的我,这本来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以此而产生的我慢,则是更大的一个错误。有我慢的人,对三宝的信心也不会真正生起,更不会想到要去对治我执,所以是属于连佛也度化不了的人。

在运用“当观他有势”的时候,除了观察世间上有势的人外,作为佛弟子,还应该观察势力远远大于自己的出世间圣者,即声闻、缘觉、菩萨、佛陀、上师等一切五道十地的功德。这些圣者的功德,是清净的、宏大的,凡夫在自己眼里即使已经很了不起的功德,如果拿去和他们相比,也是又不清净,又很渺小的,是根本拿不出手的。

在此之外,大家还可以结合前三品的修行教言进行对治。比如,从无常的角度,知道自己受死主的控制,明白“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现见是为死,非是为存活”的处境,那么在如此巨大的恐惧面前,就不会为自己那些根本无法与死主对抗的微小功德去傲慢了。或者,从苦的角度,明白“人苦从身生,安乐由他起,身是众苦器,汝何重此身”,知道在有漏业报身没有脱离之前,感受到的都将是苦,而没有真正的乐,自己的那些功德,在自己没有出离轮回前,也无非是苦因和苦果而已。或者,从不净的角度,明白“虽经久受用,境无穷尽际,如恶医治病,汝身劳无果”,知道这些功德,并不应成为世间凡夫耽著的对象。在这样的正见摄持下,即便自己功德再大,也不会生起我慢了。

因此,想要饶益众生的人,应该断除我慢,保持低调,对一切众生,都要像对上师和君主一样恭敬,而不应该轻视。按这样实行,将成为一切都圆满的法器,从而进入让众生欢喜、满足、得度的正道当中。所以这第四品对于初学者的修行,也是非常殊胜的教授。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观看对应《中观四百论》25、26讲记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