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第185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85课笔录(下)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
无时怎成有?成有者为何?
字面意思:纵以亿万(无量无边)的因缘,这个没有的法也不可能变成有的法。“无时怎成有?”如果这个状态还是没有的状态,没有舍弃“无”的状态,那正无的时候怎么可能“有”呢?“无时”,正无的时候不可能是有,二者是相违的缘故。“成有者为何?”如果说这个“无”转变——舍弃无的状态而变成有的状态,这怎么可能呢?已经定性的一个“没有”、和“有”完全互绝相违的这个“没有”,舍弃了自己的状态,也不可能变成“有”,所以“成有者为何?”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地观察。“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前面我们讲了,这个无,可以舍弃无的状态变成有的状态。比如说工厂里面开发了一个新产品,这个产品刚开始是没有的,后来这个产品逐渐生产出来了,那这个产品就从无到有了。还比如一个婴儿张三从母胎来到人间的时候,张三这个婴儿刚开始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的,生出来之后,就有了,这个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吗?我们的分别念也是这样的,这个念头前一刹那还没有产生,还没有,第二刹那就产生了,这个不是从无到有吗?其实有很多从无到有、从无实转为有实的过程。有时不要说亿万因,其实一两个因缘就可以了,好像就可以把没有的法转成“有”(存在的法)。
“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到底是从哪个方面讲?前面我们提到总的观点、原则,主要还是看这个法是有实还是无实。如果这个法是实有的,的的确确是实有存在的,它就不可能转变。如果是无实法,就可以转变。“无不变成有”,真正不存在的无实法,在世间当中也有很多。比如说虚空,它是一个无实法,是不存在的。石女儿、兔角、龟毛等等,都是属于无实法,都是属于不存在的法。这些不存在的法怎么可能变成“有”的法呢?纵然是以亿万的因缘,各种各样的因缘全部积聚,也不可能把一个完全没有的法彻头彻尾地变成一个存在的法,将这个“无有”的属性转变成“实有”的属性,这完全不可能做到。
比如说石女儿。石女儿是绝对没有的、不存在的。用什么因缘才能够让这个石女儿存在于世间呢?这绝对不可能。不管亿万因缘当中的任何一种,或者所有因缘都用上,也不可能让本来不存在的石女儿变成存在,让它变成实有。石女儿在佛经当中讲到很多。这里有石女和石女的儿子两个概念。石女在世间当中是存在的,直接讲不能生育的女人叫石女;或者有些地方讲,没有产道的女人就叫石女,因为没有产道,她就没有办法怀孕、生儿育女。因为石女无法生育,所以这个石女儿也不存在。
但有些人会想:石女虽然无法生育,但不要说亿万因缘,仅仅具足几个因缘就可以生育了。比如现在的医学技术,可以给石女做手术,现在也有很多给石女做手术,然后让她变成有生育能力的情况出现。如果让石女去医院做手术,手术之后她具有了生育能力,后来生了儿子,这不是石女儿吗?不要说亿万因缘,几个因缘就可以让石女儿转变——从无到有,从无到有的转变就可以(承许)了。那为什么说“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呢?
这里面我们要注意观察。前面所讲的事例当中,有混淆概念的过失。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石女是不能生育的,所以说石女儿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假如说这个石女去动了手术,之后生了儿子,那这个儿子能不能叫石女儿?其实这时她生下的儿子,已经不能叫石女儿了。为什么不能叫石女儿呢?当她动完手术舍弃掉石女的身份时,她就已经不是石女了。如果不是石女了,她生下的儿子当然就不是石女儿。所以说这个石女儿永远不可能出现。
我们之所以还认为,这个女人手术之后有了生育能力,生下的儿子还是石女儿,其实只是因为取了手术之前她的身份——她是石女,然后认为这个石女做完手术之后生的儿子叫石女儿,这个石女儿就是具足了因缘,从无到有的转变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当她改变了,舍弃了石女的身份之后,她就已经不是石女了,所以说这个石女儿还是永远没有出现过,石女儿是永远不能产生的。当这个女人真正生了儿子之后,她绝对已经不是石女了。从这方面来观察时,不管以怎样的因缘,这个“无”都没有办法变成“有”,石女儿永远也不可能舍弃无的状态,而变成有的状态。像兔角、龟毛这样的法,也是不存在的。
当然以前大恩上师们在讲中观时也提到,个别的时候,兔角可以说是存在的,以前在萨迦寺的大门上面曾经放了一个兔角。个别的因缘下有兔角,但从普遍的角度来讲,兔角是不存在的。关于龟毛,以前上师讲《中论》时提到,皇帝告诉萨迦班智达:你说龟毛没有,但是在我的皇宫收藏里,就有一个乌龟的壳,上面有很多毛。拿出来看,的确这个乌龟壳上面有很长的毛。但是萨迦班智达一看,就说:这个乌龟不是一般的,它可能是一个化身(化现),因为龟壳上面有很多佛像和菩萨像,给他指出来很多,这时皇帝就知道,的确这个乌龟不是一般的因缘显现的。所以除了这些很特殊的因缘之外,一般来讲,兔角、龟毛作为不存在的、没有的比喻或事例,从总的方面来讲是可以安立的。还有虚空,它也是不存在的,只是一个概念,前面也提到过,
所以说“纵以亿万因”,一个完全不变、实有的空无(实有的无有),是不会转变的。世间当中说,这个芽从无到有了,它只是一种因缘法。世间当中的这个因缘法,为什么会有从有到无、从无到有的转变呢?就是因为有和无是假立的、不是实有的。如果是假立的无,就可以转变,可以舍弃掉无的状态而变成有。如果是实有的无,它已经定性了,已经完全安立成一个实有的无,它已经无法转变了,它的本质已经被固定成一个无有了。所以说,如果是一个实有的无,它怎么可能舍弃这个实有的状态、抛弃掉这个实有的身份,然后变成无实有呢?或者说抛弃无实有,变成实有呢?二者都是不可能的。
学习中观时这个概念还是很重要的:它是名言当中假立的,还是真实当中存在的?中观宗所破掉的所有这些有、无,全都是实有的,所打破的也是众生实有的观念。如果我们认为实实在在的“无”的法可以变成“有”,其实就是把名言谛中的概念和内心中的执著混为一谈了。就像前面讲的一样,很多外道也是把世间当中的缘起法和他自己的观点混在一起,他借用世间的缘起的变化来安立他实有的观点。这本来就是矛盾的。世间当中的这些缘起法,因为依缘而生的缘故,绝对是无自性的——“有”的自性、“无”的自性都没有。既然“有”的自性不存在,它就可以舍弃“有”;既然“无”的自性不存在,它就可以舍弃“无”。从无到有的这样一种产生,其实都只是因缘产生的,依缘而生、依缘而灭,这些法都是假立的法。所以说我们就不能用世间当中假立的现象来说明,“(胜义当中)你看,这个法既存在,又可以变化,从无到有是可以的。”
为什么在中观理论当中讲,无不能变成有呢?因为这个实有的无是无法转变的,它是胜义当中存在的无,它是一个究竟的无、实有的无。如果是一个究竟的无、实有的无,怎么能让它转变?转变的东西都在世俗层面、都在假立的层面,可以有不同变化、不同差别。如果是胜义当中实有的有、实有的无,它就没办法再转变了,因为它的本性都已经是实有的了,怎么可能再变化呢?变化就是无实有,无实有的法在世俗当中才能安立。真正的胜义当中,它已经是最究竟的、最终极、最深、或最了义的安立,就没办法再转变。所以说,如果是一个实有的无,是无法转变的,这是第一、二句的内容。
下面我们再看第三、四句,“无时怎成有?成有者为何?”这方面其实是进一步地说,无不能转成有。无变成有只有两种方式:第一方面,这个无没有舍弃无的状态,而转变成有;第二方面,这个无舍弃了自己的状态,而变成有。只有这两种情况,没有第三种情况,所以后两句根据这两种情况进行宣讲。
第一种情况,“无时怎成有?”这个无没有舍弃无的状态,而变成有,这怎么可能呢?因为这个法的本体正处于“没有”的状态,还没有舍弃“没有”的状态时,这个时候就不可能是“有”,因为有和无二者之间是叫互绝相违。因明当中讲互绝相违的时候,主要就是讲有和无的关系,比如有我和无我、有和无、有住和无住等等,都是从这方面来安立互绝相违的关系:如果是有就不是无,如果是无就不是有。就是说,一个法的本体,是有就绝对不是无,是无就绝对不是有,这个方面的法就叫做互绝相违的法。一个法的本体既然已经是有了,就绝对不可能是无;它如果是无,就绝对不可能是有,有和无是互绝相违的。所以说如果这个无的状态,它不舍弃自己无的状态,那怎么可能在不舍弃自己是“无”的状态时,同时又变成“有”呢?有和无这两种状态不可能在同一个法上面并存。要不然就是有,要不然就是无,亦有亦无的状态是不可能存在。所以这个法如果没有舍弃无的状态,怎成有,“无时怎成有”?不可能转成有。
第二种情况,如果舍弃了无的状态,也不可能变成有。这有点难以理解。如果不舍弃无的状态,不能转成有,这个还比较容易理解。这个无的状态已经舍弃掉自己无的状态了,它还没办法变成有,那这是为什么呢?在颂词当中讲“成有者为何?”就是说,如果这个无的状态、这个无的法,它舍弃了无的状态,变成了有,这个舍弃“无”而变成的“有”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个什么法,它可以把自己无的状态舍弃掉之后而变成这个有的状态?这是不可能找到、不可能存在的。
我们可以打个比喻,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讲了一个比喻。比如说石女儿,前边讲过石女儿的状态是一个没有的、不存在的法,石女儿本来是没有的。这个石女儿是没有的,本来它就是一个不存在的法,我们说石女儿舍弃掉它这个“无”的状态,它能变成“有”吗?石女儿舍弃了“无”的状态,它也不能变成“有”,因为这个石女儿本来就是没有的,它的状态(相状)就是没有,所以它舍弃掉没有(无实)的状态,也不可能变成有(有实)的状态。石女儿不管是什么样的状态,不管本身是无实有,或者说本身是无实有但后面舍弃掉无实有,石女儿会显现成有实吗?不可能说石女儿就变成存在的、突然就显现出来了。所以说“成有者为何”?到底是怎样一个没有的法,舍弃掉自己的状态之后可以变成有实呢?就比如石女儿一样。
石女儿就是一个确定没有的法,它不舍弃石女儿的状态,也不可能变成有实;即便舍弃了石女儿的无实,也不可能变成有实,因为不管这个石女儿是否舍弃自己的状态,它本身就是没有的,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所以怎么可能说它舍弃了石女儿的无实的状态,就变成了一个有实法?石女儿就出现了呢?这样一种舍弃了无实法之后,存在于世间的石女儿,有谁见过?谁都没有见过,因为石女儿根本就没有。
所以我们不能说:“这个石女儿没有了,舍弃掉了无实的状态,然后这个石女儿就从没有的状态变成实有了,就开始在我们的眼识面前出现了,就开始在我们的身识面前出现,我们可以摸它的脸、搧它耳光,或者眼睛可以看到它,可以听到它说话。”这怎么可能呢?因为石女儿的这个“无”和这个“有”本来就是互绝相违的,石女儿的状态本来已经确定是不存在的,所以说不舍弃无实的状态,它没有办法变成有实的状态;即便舍弃了无实的状态,它也没办法从无实变成有实,因为我们根本见不到所谓舍弃了无实法而显现在我们面前的、有实的石女儿,谁见过有实的石女儿?没办法见到。所以说从这些方面来看时,“成有者为何?”它是没有办法安立的。
这里面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当说这个法是无实法、是“没有”的法时,它已经和“有”的状态彻底矛盾。当我们说“这个法是没有的”时,它和“有”就是互绝相违的,它的性质已经定为“无有”了。当它的性质定为“无有”的时候,它是无有的,这就意味着它和有实法是互绝相违,它就绝对不可能有实。既然这个法的性质已经定成无实了,舍弃也好,不舍弃也好,它永远都是无实的,它永远都和“有”(“有实”)是矛盾的。所以说,不舍弃无实,它也不可能变成有实;舍弃了无实,它还是没办法变成有实,因为这个无实法的性质已经定成了和“有”是相违的,和有实法的状态是互绝相违的,所以不管是否转变,它永远是无实法、永远是没有的法、永远是不存在的法,不可能变成有实。
我们的分别念当中认为“这个法舍弃了无,就变成有了;舍弃了有,它就变成了无”,在我们的分别念当中可以这样安立:这个法先是有的,舍弃掉有的状态,现在变成了无的状态;这个法刚开始是没有的,舍弃了无的状态,它就变成有的状态。这样的安立都是世俗当中依缘而生、依缘而灭的一种假立,它是一种虚幻的假立法,如果在不很认真的情况下,也可以这样安立。
但此处是从很认真、很严格的角度来讲,当说“它是没有(无)”的时候,它已经和“有”彻底划清界线了,就意味着它的这个无永远不可能是有,即便这个“没有”舍弃了它的没有,它也不可能变成“有”,因为它已经和这个“有”是互绝相违的关系,所以“成有者为何”呢?这个舍弃无实而变成有实的法到底是什么?根本就找不到。这就是“成有者为何”的意思。
前面提到,这个“无”如果不舍弃无的状态,不可能变成有实;舍弃了无的状态,也不可能变成有实,下面六句对这个问题进一步宣讲、安立。
无时若无有,何时方成有?
于有未生时,是犹未离无。
倘若未离无,则无生有时。
颂词当中首先是“无时若无有,何时方成有?”这是如果不舍弃无的状态。然后“于有未生时”,这是舍弃的状态。
字面意思:“无时若无有”,还没有舍弃无的状态时,如果它是没有的,如果它的本体是没有的,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变成有呢?“于有未生时”,如果舍弃了无实法,在有实法没有产生的时候,还是没有离开无的状态;倘若没有离开无的状态,那什么时候这个无才能变成有呢?如果我们以前没有学习过中观的教言,感觉会有点绕,但分析时如果抓住这里边的几个核心问题,这里面的理论是非常尖锐的,直接可以破掉我们对有和无的执著。
我们进一步观察。首先观察“无”,因为科判“子二、彼不能转成有实法”,就是说这个无实不能转成有实。为什么不能转成有实呢?我们进一步观察,这个“无”法(这个无实的法),它是不舍弃自己的状态变成有实,还是舍弃自己的状态变成有实?
首先是第一种:如果不舍弃自己的状态而变成有实,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因为颂词当中讲“无时若无有,何时方成有?”这句话就是讲这个问题。如果这个无实法没有舍弃无实法的阶段(状态),那“无时若无有”,(“无时”即它正在没有的这个阶段,“时”就是阶段),这个“无”正在没有的阶段,当然它的本体是没有的,所以说“无时若无有”。在这个没有的阶段,如果本体是没有的话,“何时方成有?”乃至于它永远保持这种“无有”的状态,那“有”的状态永远出现不了。因为当我们在说这个法“无”的时候,它已经和“有”互绝相违,乃至一直保持这种“无有”(无实有)状态的时候,它就永远没办法转变成“有”,“何时方成有?”因为二者之间是互绝相违的、是矛盾的,在一个法上面它既然是无,那绝对不是有。所以说如果这个无不舍弃自己的阶段,它是何时也没办法变成有,即“何时方成有?”这相对来讲比较好理解。
下面是第二种情况:如果是舍弃了自己的本体,舍弃了无实法,也没办法变成有实。颂词当中讲,“于有未生时,是犹未离无”,如果它舍弃了无实法的阶段,变化,也没有办法变成有实。为什么?虽然它舍弃了这种无实的状态,但是它的本体还是没有的。所以说乃至于有实法没有产生,(当然在这个状态之下它是不可能产生的,因为它的本体就是“无有”的本体,“舍弃无实”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其实“于有未生时,是犹未离无”,乃至于有实法在这个无有的状态当中没有出生的时候,它还是没有离开无。如果说有实法从这个无实法的状态当中出现了,这个时候它就离开了无的状态,变成了有的状态,但是这个有实法会不会出生(出现)呢?这个有实法是永远不会出现的,不会从这个“没有”的状态当中出现,因为它的状态就是一个没有的状态。“没有”的状态和“有”的状态是矛盾的。所以说它永远只能保留自己没有的状态,在这个状态当中“没有”永远没办法变成“有”,所以乃至于“于有未生时”,乃至于从这个无的状态当中没有出现有实的时候(有实法在这个无的状态当中没有出现的时候),“是犹未离无”,这个时候还是没有离开无实的阶段,还是没有离开无的状态。“倘若未离无,则无生有时”,倘若这个“无”没有离开无的状态,则无(哪里有)产生有实的这个阶段呢?就不可能有产生有实的阶段。
这里面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个所谓的“无有”,它是已经决定的。当我们说它是无有的时候,它已经和有实矛盾了,在这个无的状态当中,它就是彻底什么都没有、彻底什么都不存在。所以它已经和“有”是互绝相违的,和“有”就是矛盾的。所以说即便它舍弃了无实,它的本性仍然还是一个没有的状态,不可能在这个“没有”当中出现“有”。我们说这个“有”到底是以什么因缘出现的?从什么方面来的呢?其实这个存在的法不可能是从一个完全没有的状态当中一下子就冒出来,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