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二课(1)

2017-06-12 智诚堪布 菩提如意宝珠


第一百一十二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前行引导文》。

《大圆满前行》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修行大圆满的法器,直接宣讲的必要性,就是让我们做修大圆满正行的准备,做些准备的学习和修行。前行本身也可以帮助我们圆满资粮、清净罪障,如果我们的善根够的话,通过《前行引导文》本身也可以让我们证悟心性。

前面我们学完了共同加行,现在我们学的是不共加行。不共的加行就是通过修皈依、修发心、修金刚萨垛百字明,然后修持曼扎积累资粮,还有修上师瑜珈在我们相续当中强烈的生起证悟。这些是不共加行。如果我们今生没有成就的话最后还有一个破瓦,破瓦法就是迁识、往生法,把我们的心识迁移到极乐世界的修行,这是很殊胜的一个修行方法。在三个内容当中现在我们学的是不共前行,不共前行前面我们也学了皈依的修法,皈依的修法很深,从刚刚入门乃至最后到成佛之间这个皈依的修法一直都存在。刚开始的时候是从认定一个外在的三宝做皈依,然后逐渐要了知自己的心性里面本具有三宝自性,从我们皈依外在的三宝变成最后我们自己成就三宝的自性。

我们通过修大乘会登地会见道。见道以上自己成了僧宝,相续当中就具有道谛的自性。再把僧宝修究竟十地圆满之后我们会成佛,成佛之后就是佛宝。法宝当中的灭谛就在佛宝相续当中就具足了。所谓的法宝就是道谛和灭谛二者,这个道谛是在圣僧相续当中具备,灭谛是在佛宝相续当中具备。

我们从刚开始的皈依外在的三宝,到相续当中真正的确信我们自己有三宝自性三宝种姓,乃至最后通过修行自己成就三宝功德。为什么我们说从刚刚开始入门,到最后成佛其实都是没有离开过三宝自性、皈依三宝的原因。前面讲了不是说我们念完了十万遍之后就可以了,其实如果我们相续当中的三宝自性没有现前的话就需要一直的修行。

在修前行当中,并没有说大圆满前行内加行的标准是你成就了三宝自性,没有这么高的标准。如果真正成了三宝自性有可能必须要成佛才行。因此说在《前行引导文》当中的修皈依到量的界限,针对我们来讲就是相续当中完完全全生起一个宁可舍弃生命绝不舍弃三宝的这种决心,一定要发自内心的生起来,不管怎么样皈依三宝是无论如何不能舍弃的。可以舍弃钱财、地位,也可以舍弃我的身体乃至于生命,但是绝对不舍弃三宝。这种皈依心、这种誓愿、这种信心生起来之后修皈依的修法到量了。如果没有生起这个信心之前我们还是要不断的去修行。

如果我们没有遇到违品的时候,我们觉得无论如何这种信心、这种决心可以生起来、可以确信、可以坚持。但如果有些时候遇到这些重大事情的时候就不一定能够保持了,觉得还是当前的今生今世当中的钱财、地位、感情这些重要,皈依好像就不重要了。就说明我们相续当中对三宝本性、本身没有理解,对三宝的信心还没有真实纯净的原因就会自动导致这样情况。

我们还是要不断的训练,乃至于训练到无勤作,真正对三宝信心生起来之后在《大乘经庄严论》当中,当然并不是皈依有这个标准。但是在《经庄严论》当中有两个标准可以让我们来考核的:第一个考核的是突发事件,没作准备没有心理准备,突发事件发生了,看你对三宝皈依的信心是不是有所动摇。突发事件它是没有准备的,如果你相续当中有这个信心,突发事件出来之后它自动就跳出来,它不会去做什么反应,第一个是突发事情。第二个是重大事件,如果是一些小的事情也许我们扛得过去,这个信心可能不会退。但是重大事件的时候,有的时候关系到自已的很多所谓的在现世当中也比较重要的事情的时候,有可能我们就会动摇。第一个是突发的,第二个是重大的。如果这两个考验都能经得过的话说明我们对三宝的信心的的确确是到量了,在世俗当中暂时来讲是到量了。没到量之前我们还要再再亿念,怎么训练呢?再现忆念三宝的功德、再再忆念皈依的必要性,对今生对后世的必要性,对解脱的功德和轮回的过患再再比较反复去比较,这个时候我们的这种信心宁舍生命不舍三宝的信心慢慢就可以浮现,再训练的话它就会非常纯净。

如果我们这方面训练得少,就会对成办我们解脱的三宝的认知度不够,导致我们训练的稳定性也不够,就经不起很多的考验。如果经常训练,把皈依的功德、解脱的必要,还有轮回的过患等等,再再去串习观修的话,我们慢慢就觉得轮回的这些事情其实不是那么重要。如果没学到佛法没有遇到解脱道之前似乎很重要,但是不管怎么样再怎么辛苦它也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下一世当中都是归零的。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为了追求这些浪费了暇满人身不说,还造了很多罪业。为了让我在今生当中达成很多这些所谓的目标造很多罪业。再再想反复观察的时候这种信心,决定信的智慧就会确定下来。

为什么让我们反复去学法?反复要去观修呢?就是训练这个。如果我们大概知道道理,但是如果没有长时间去打坐观修的话这种决心很难确定,没办法确定,只有通过再再比较之后才可以这样。不单单是皈依,我们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一个道理的,如果你想要往生极乐世界,必须要把极乐世界的功德和娑婆世界的过患两个都了解之后反复去对比,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进行修行,这个时候越对比越发现娑婆世界不能呆,越发现极乐世界一定要去等等。

这方面通过反复的观修这样往生极乐世界的信心它就会确定,不愿意再为了娑婆世界的利益浪费自己的暇满,乃至通过造罪的代价获得一些利益,他就觉得不值当、不值得。这些很多修法都是通过这样的方便让我们的心有一个转变。皈依的修法也是如此。这个我们讲完了,学是学完了,但是这个修行它是刚刚开始,学完了只是修皈依的开始第一步,而不是说学完了之后就结束了,这个我们要了解。

现在我们正在学习的是第二个引导发菩提心,如果想要成为大乘道的修行者、想要成为菩萨、想要成佛的话,必须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菩提心。没菩提心的大乘行者是哪里也找不到的,必须要想方设法的在我们的相续当中引发一个最殊胜的菩提心。

菩提心有两个体性:一个是为了利益众生,首先一定是为了利益所有的众生。第二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发誓成佛。我们在课前说为了利益众生要发菩提心的时候其实就是为了这两个目标,第一是我听课是为了利益一切所有众生,第二是我听课的功德是为了成佛,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的,就是这两个目标。我们修行菩提心也是要让这两种心态在我们相续当中生起来,一个是属于大悲自性,一个是属于智慧的自性。

菩提心的修法我们要再再的串习,这个也是从现在进入大乘开始乃至于到成佛之间都是要修的,而且它也是所有大乘修行的核心,它完完全全都是围绕这样自性而进行的。

菩提心的修法前面为了便于我们真实的趣入菩提心也讲了四无量心,通过以四无量心作为它的前导,把自己的心训练到很善良很清净的状态。这个基础上再修持为了利他而发誓成佛的菩提心。这个前面我们说了要念十万遍发心偈,通过一遍一遍的训练让我们的菩提心从无到有。

菩提心在每个众生所具有的佛性当中都是具备的。我们发菩提心不是那么困难,为什么不那么困难呢?佛性当中最清净、最圆满、最广大的菩提心其实是有的。只不过在轮回的过程当中因为很多的无明、很多的障碍障蔽住了,让它的功能无法显露。其实本来具备,只需要我们通过一些外在的或暂时的修法把这些障垢的东西去掉,只要让它的本性少分显露,菩提心的感觉就会生起来。

现在我们所修的这些就是打破这些偏袒,比如说修持四无量心也是为了让我们打破偏袒、耽著自己等等这样不好的心态。菩提心十万遍一边念一边修行,结束之后或者说在这个同时我们也要串习观修菩提心的学处。前面也有愿菩提心的学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行菩提心的学处是六度,这些其实我们都已经讲完了。

不单单是我们要修菩提心,甚至于有些传承上师他为了让后代的这些修行者能够得到很大的利益,他们也专门修菩提心。比如说咱们这个龙钦心髓龙钦宁提,龙钦宁提是一个法脉一个单独的传承。龙钦心髓龙钦宁提的创始者是谁呢?我们知道是智悲光尊者-持明无畏洲。

智悲光尊者他当年在修行的时候为了他的这个法脉、为了龙钦心髓这个法脉能够非常的广大、能够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在传记里面讲,智悲光尊者在山洞里面专门修七年菩提心,就是为了让这个法脉能够利益后代的人。他专门修七年菩提心就是为了这个法能够延续很长时间,而且加持力、调伏众生烦恼的力量一直非常强劲。他修完之后效果当然很明显。

我们说龙钦心髓的正行其实就是《大圆胜慧》。别的还有很多的生圆次第的法都是在不间断的利益众生。还有这个前行也是属于龙钦心髓法脉当中的一部法,这些法尤其是前行各个教派都在学、都在修,本来它是属于宁玛派的大圆满的前行,但是像格鲁派的一些大德,还有萨迦派的、还有这些噶举派等等他们也都在学这个前行,非常兴盛。在国内国外都是非常喜欢这部法,因为它有很多窍诀。这也是因为以前这些祖师们专门做过发愿,或专门为这个修菩提心的缘故,它也有这样一种必要性。他们自己的菩提心早就圆满了,但是为了这个法脉能够非常的兴盛的缘故,这个法脉兴盛其实就是为了更多的利益众生。而我们现在学这个法的时候我们也是实打实的被这个法的窍诀调伏了很多烦恼。等于我们找到了修行的目标,现在正走在调伏烦恼的正道上面,是趣向成佛的正道,也是传承上师们菩提心的加持导致的。

这个法本身的力量特别的大,它不是随随便便的一篇文章,或是一个人写了一本书。看起来是一本书,其实它里面都是菩提心摄持的能够帮助我们调伏烦恼,尤其是引导我们的心趣向于觉悟、证悟实相成佛的殊胜的窍诀。除了这个法本身很殊胜之外,这个法脉里面也有智慧光尊者七年修持菩提心的力量在这里面。我们学的时候很容易一方面自己精进,一方面这个法的殊胜,还有加持的力量、传承上师的加持力,还有菩提心的力量都在帮助我们学这个法,在这个法当中调伏我们相续,我们也应当认认真真的去调伏我爱执。生起菩提心的窍诀就是菩提心的修法。

六度讲完之后现在我们讲的是归摄六度的修法,通过很多大德的窍诀从不同的侧面来理解六度。上堂课的最后部分我们讲了在一度当中如何包括六度的修法,上面是以法布施为例进行的宣讲,今天接着再以财布施为了例进行宣讲。

再以财布施中的下施乞丐饮食为例来说明,所布施的东西、作布施的人以及所布施的对境三者具足以后进行施舍,这就是布施度;

财布施为例,比如说我们以饮食布施给乞丐。用饮食布施乞丐以为例说明,首先六度当中的布施度如何安立呢?就是如果具备了所施的东西、所布施的物品,能做布施的我或者人,还有所布施的对境,对境就是乞丐,如果这三者具足之后进行布施的话这个就是布施度,把这个东西交给某人这个就是一个布施度。在这个里面第一度就具备了。

不布施低劣、鄙陋等物品,而是将自己所享用的饮食施予乞丐,这是持戒度;

六度当中的第二度,还是布施,在布施的时候不把自己不喜欢的、不要的、很差的这些东西布施给别人,而是把自己享用的东西给别人,这个就是持戒度。

在布施当中所谓的持戒就是制止不如法的布施,什么是不如法的布施呢?比如说我布施的东西很差,我自己都不要。我自己不吃的东西都马上要馊了,正愁没办法处理的时候把这个东西布施给别人,很差的东西不能布施。从这个方面来讲,如果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之下不能布施差的,应该把自己享用的,自己能够食用的东西,至少以这个为基础布施给别的众生,这个就是持戒度。持戒度就制止了很多不如法的行为。

当然这些低劣的东西是不是就不能布施呢?这个也不一定,因为在一些公案当中有些时候只有这个,比如说以前迦叶尊者去化缘的时候,那个贫女只有一碗馊了的米汁米汤,她就只有这个,而且是她一天的饮食。迦叶尊者为了圆满她的资粮,只找她化缘。她也是很欢喜的供养了,他也喝了。喝了之后就给她回向,她特别高兴,通过这个布施她圆满了很多资粮。

这个物品是不是下劣的呢?对我们来讲按照一般的饮食标准来讲的确是下劣的,但是她只有这个,这就是她今天所有的饮食。她的心也很清净,这个时候这样布施的话那也算是虽然物品比较起来是下劣的,但实际上也不成为过失,她没有过失的。她很欢喜,而且她只有这些东西。

如果我们有其他好的东西舍不得,然后把自己不要的、很差的东西布施的话,这也是在我们修布施的过程当中尽量需要避免的。如果对方要求不高,随便给我一点什么都行,这个时候恰巧我们有些东西用不上的比如旧衣服这些,当然可以布施,并不是不行。因为他的要求本来不高的话,也可以看情况而定。有些时候布施是我们自己喜欢的东西,一般来讲,我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可以用的东西布施,这是总标准。有些时候还要看情况,我认为是最好的,但对方没有认为这个是最好的;我认为这个是不好的,对方认为这个是最好的。如果这种情况的话,一定要收我这个,我觉得这个是最好的。对方的心不在这,对方的心在你旁边的那个东西上面。我们发现之后,把旁边那个东西给他用,因为他喜欢这个。他如果中意这个东西,我们就把这个东西给他,虽然这个是我推荐的,我喜欢的,我也在用的,想把这个东西推荐给他,但是对方并不喜欢。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我们就把别的东西给他。虽然这个东西对我来讲没啥价值,也不喜欢,但是如果他希求的话,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给他。

有些时候也要看情况,菩萨布施的总原则,就是相续当中尽量不要有吝啬的心。因为越吝啬就越贫穷,这个是因果规律,越布施,心量越大,越来越富裕。做布施,总的发心,总的原则就是不要有吝啬心。在没有吝啬心的情况下,有些时候我们也要善于观察,观察别人需要什么,谁需要帮助,他需要哪个东西,如果他自己需要的是一些饮食,那么我们给他其他的一些东西,看起来很高档的一些东西,他其实用不上,这作为菩萨来讲,是要观察的。布施除了善心之外,也应该有智慧,应该认认真真去观察。有的时候我们在做布施的时候,没有这么多时间去观察。就是在特定的场合中就发生了,他要我就给他了,有些时候其实很自然就发生了。但是是不是每次我们都具备了这么清净的菩提心?倒不一定。但是因为我们出门之前,早上的时候,我已经发过愿了,发过心了,今天所作所为都是以菩提心摄持,那么这个当中也是包括在内了,只不过在布施的时候并没有再一次串习而已。在布施的时候能够忆念,再继续串习的话,其实本来他已经有菩提心摄持了,再有串习的话,当然就更好了,就进一步的训练串习菩提心,那么这是就属于持戒度。

对方三番五次地索求也不嗔不恼,这是安忍度;

在布施当中如何具足安忍度呢?就是在布施过程当中,如果对方三番五次的索求。但是有些乞丐得到一点,他自己也很知趣,就说不要了。一般的乞丐都有自卑感,所以,你给了他一些东西之后,一般来讲,不会再再再再的来要的。他得到之后,可能很快就走了。但是也可能有别的,可能众生的心态、根基五花八门,他有时候得到之后还想要,不知足,就会出现三番五次像你一个人索求的情况。

这种情况怎么办呢?一般的人如果没有训练过的话,他就会发怒,他就会不高兴:你这个人怎么搞的,已经给过你了,你又来要,好像就是很不爽。作为一个修行者的菩萨来讲,这个时候不能够嗔恼,即不嗔不恼。虽然他三番五次的来索求,但是我自己安住在那种状态中,安住在安忍的本体中,不嗔不恼,根本一点都不嗔恨对方。当然不嗔不恼,是不是他三番五次的求,我三番五次的给呢?这个看情况。如果你的财力比较雄厚的话,那么他三番五次的要,你要一次我给一次,这样也可以。那是不是每个人都这个标准?这个也不一定。他可以三番五次的要,但是你不一定三番五次的给,但是我心不生嗔心。他再再的要,我可能不一定再再的给他,但是我的心保持不嗔不恼。因为这里面的标准是保持不嗔不恼,这个就是安忍。到底给还是不给,是不是反复给?看你自己的情况而定。但是只要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嗔不恼,其实就已经在布施过程中具备安忍度了。

因为我们作为修行者来讲,有的时候也是循序渐进。因为对菩萨道来讲,总体来讲是一个良性循环。为什么是良性循环呢?一个菩萨在长时间的修道过程中,很多世的修道过程中。他财富一定是越来越增上的。为什么越来越增上?他因为他布施已经成为常态了。而布施的原理是什么呢?越布施财富就来得越快,越布施度给别人的多,回报的越快。而且他布施是再再做,欢喜做,菩提心摄持去做,他的福报会越来越强胜。所以,总的原理是他的财富越来越雄厚。

在这一世当中,我们刚刚开始做的时候,善因还没有成熟,我们的财富可能也有限。如果是再再给,没有限制地给,那我们也承受不了。再加上我们心态这个时候还没有成熟。所以给到一定时间,我们自己就开始厌烦了,认为菩萨道太麻烦了。

这个过程当中,一方面来讲需要循序渐进,尽量具备六度,这个前提就是不嗔不恼就可以了。是不是再再给呢?要看情况,而且要的时候给不给也是看情况。有的时候观察到合适就可以给,有的时候觉得不合适,不给也可以。但是不要以悭吝心,没有吝啬心是最好的。

不顾及辛苦劳累,不耽搁及时布施,这是精进度;

精进度在布施的过程当中,就是非常欢喜做这个善法,进即喜于善。所以,很欢喜布施,当然也没有辛苦劳累感,他也不会耽搁,他会很及时做布施。因为他特别高兴做这个事情,有什么理由耽误呢?没有理由,因为很欢喜,他就是一分钟都不会耽误的,准时出现在发放布施的地方,这个时候就不会耽搁的。而且也不会感到很辛苦劳累,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欢喜,喜欢做的事情不太容易感觉到劳累。尤其是他欢喜的程度很深的时候,更加不会有劳累感了。就像我们前面再再讲的,有些人特别喜欢打游戏,他特别高兴打游戏,他有没有劳累感呢?基本上没有,有的时候心态是没有劳累感,但是身体早就已经发警报了。有些时候,看到一些新闻:在那些网吧里面,有些人打着打着就死了。他身体的极限早就已经过了,他的心还是处在那种兴奋欢喜的状态中。所以,他一旦放松下来,一下子就死了,这样的也有。

这说明了什么情况呢?就说明如果你对一个事情很高兴,很欢喜的话,他是不会感觉很累、很麻烦、容易疲倦,他基本很少产生这种感觉。所以,菩萨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深度精进,他的精进就达到了很深的深度的时候,他度化众生、修行佛法,会不会感觉特别辛苦、劳累?不会。就像我们大恩上师一样,他什么时候说讲法很劳累了?没有,完全没有,怎么样也想方设法传法。精进的体性在我们上师相续中体现出来,他具备这个,对讲法很高兴很欢喜,所以他不会有劳累辛苦的感觉。我们就没有,因为我们缺少精进的缘故,有些时候听一下课或者讲一些法的时候,时间长了就劳累了,就感觉很麻烦,有些就想方设法耽搁了,就开始找一些理由了,这就是因为他没有精进的欢喜心的缘故。

如果在布施的过程当中,不顾及劳累、不耽搁,及时布施就具备精进度了。刚刚讲了,精进有的时候是达到一种程度了,他自然的精进,自然的不顾及辛苦劳累。对我们来讲,可以作为一个训练,虽然我没有办法任运的达到一点都不感觉劳累不辛苦的那种状态,但是当我们有些劳累的时候,我们想:这是很有必要的,我做这个事情对自他,对暂时和究竟,对今生和来世,都有很大的利益。所以,看到利益的缘故,那么再劳累我也要忍受。这其实也是一种训练。

专心致志布施,不散他处,这是静虑度;

在布施的时候非常的专注。其实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有专注度,专心致志做事情才容易成办。所以,他在做布施的时候,也是很专心。因为很专注的缘故,每一个细节他都能够照顾的很周全,他不是三心二意的。如果他一边做布施,一边散乱的话,你到底给了什么?给到哪去了?这个都是不太清楚的。所以好像行为上在做布施,但是你的心就一直在想别的事情,这就是没有专注。做事情专注的话,一方面来讲也是属于静虑的自性,因为不散乱于其他处,他就一心一意在布施。其实他很专注的的话,也能够把事情的方方面面做圆满。

另一方面,如果你在做布施的时候很专注,其实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我很专心在做这件事情,不是我敷衍你,心在想别的,表面上这做这件事情。所以,这样也是能够把这个事情做的更好,效果也更好。而且有专注的缘故,对方也能够感觉到你做布施这个善法本身的善意,还有很多方面比较容易体会得到。这对自他后世来讲都是有一个很好的善法。这就是静虑度。

真实的静虑,菩萨的静虑很高。但是平时我们在做放生的时候,在闻法的时候,还有做修行的时候,还有在做布施的时候等等,训练自己的心,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就专心致志地做,把这个事情做好。每一件事,不管是需要五分钟、十分钟、或者放生可能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我在做的过程中,刻意的训练我,提醒我,我就不要想别的事情,我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就把这个事情做好。如果每一件事情都是这样,习惯性的训练我们的专注,每件事情都能够训练我们专注的话,那么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的心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够专注下来,能够把事情做到最好。

了知三轮体空,这就是智慧度,

在做布施的时候,知道能施、所施、施物三者,其实本身是空性的,好像梦中做布施一样,这样的话,就是智慧度。因为相应了本性,相应了本性的智慧,所以说这就是智慧度了。

可见财布施也同样具足六度。

除了法布施可以完整的具足了六度之外,财布施也同样可以具足六度的。

持戒等其他般罗蜜多都可依此类推。

除了布施度之外,持戒度、安忍度等等,每一个都可以以此类推的。在《大乘经庄严论》当中,在注释当中每个都讲了,就是在布施度当中如何具足六度的,持戒当中如何具足六度的,在安忍当中如何具足六度的,精进如何具足六度的,乃至于智慧如何具足六度的。这些在《经庄严论》中都讲了,所以,我们也可以去参考。大恩上师讲过的《大乘庄严论·度摄品》当中,有这样的安立。

了解这些对修行者智慧的训练来讲,其实是很有必要,很有帮助的。因为如果我们不懂这个,没有训练,我们做就做了。今天我把这一块钱布施,布施完就布施了,这里面该有的发心也没有,该有的这些善巧方便都没有。但是如果你学完了,训练的很纯熟,你同样做布施一块钱,但是里面具备了很多很多的要点,布施当中具备了很多让你产生巨大资粮、巨大善根的因素,每个因素都可以支撑这个善根无量无边。明明可以让善根无量无边的,但是我们没有学,不懂,不懂得用,你虽然常年如一日的做布施,常年如一日的做放生,但是这里面缺少了很多让你的功德无量无边的因素缘故,不能说是没有用,但是毕竟可惜。如果你花一些时间学的话,在做善法的过程中,可以把让你善根增长无际的因素用上的。但是因为你没有学的缘故,你就没法用得上。这不是一个理论,这就是一个窍诀。分析一度当中有六度有什么必要?必要很大。因为可以在一度当中同时圆满别的度。如果你知道了,刻意的去做,比如说了解了在财布施当中可以具足六度,在做财布施的时候,我就想一下,这里面是怎么具备的。

你越纯熟,在用的时候就越得心应手。如果不纯熟,你在布施的时候,好像《前行》里面讲了,可以具足六度,我怎么想也想不起来,恰好身边有本《前行》翻开看一下,也许有点用。这个乞丐有点奇怪你这是干什么呢?这个钱递给我的时候,中间就停了,反复就把书拿出来,翻开看一会又把钱给我了,到底是干什么?也许他可能有点想不明白。我们意思就是说,你记得很清楚的话,随时很自然的就用上了。菩萨的修行为什么快?菩萨的福德为什么增长这么快?就是有很多的窍诀,有很多的关要,可以让他的善根很快、很迅速增长的方法,他学了,也训练了,这些东西不在书本上面,都在他的心中,他要用的时候,马上就拿出来用了。所以,我们的修行要达到这种标准。达到这种标准不可能无因无缘的达到,这就需要第一个学清楚,第二个要记住,去训练。平时要去训练,刚开始的时候很笨拙,后面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下面我们就再从另外一个侧面讲六度的不同的关要。从修行窍诀的方式,不同的侧面来解读。

此外,如果将十度归纳概括,

十度前面我们讲了,就是在前面六度的基础上,再加上方便、愿、力、智,方便度、愿度、力度和智度。后面这四度都是在慧度的基础上,以慧度为核心的延伸。十度配十地,菩萨的十地,每一个都有一个增上等,都有一个清净圆满的。从布施到慧度之间,就是从一地到六地之间分别在初定位圆满。这里面有十度。

正如米拉日巴尊者所说:“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

米拉日巴尊者通过布施的精神来讲,所谓的布施度是什么?就是断除我执。最殊胜的布施度就是把我执断除了。因为布施是一种舍心,布施度是一个舍心所。真正的布施圆满是什么?舍除我执,把我执舍弃了是最圆满的布施。因为我执就是所有轮回的根本,我们自己在轮回当中流转、受苦、不断地造业的,最根本的来源就是我执。前段时间我们在学《成量品》的时候,也再再学了。而对别人的伤害,也是因为我执。自己在轮回当中流转,在轮回当中受苦的根源是我执。平时我们伤害别人的根源也是我执。所以,如果能够把我执舍掉,那么这个就是最圆满最好的布施度。所以,“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

我们平时布施的时候,可以施舍掉除了我之外别的东西。什么意思呢?有的时候,我们布施就是为了我们能够得到功德,为了我能够如何如何,都是以我为核心做一些布施。如果是这种布施,可能就不是很清净,有可能成为轮回的因。但是如果抓住了核心之后,如果为了我去布施,这个不是很好的。所以,要断除我执,如果哪一天把我执断除了,这个就是最好的布施。虽然显现上,他可能没有做别的事情,但是如果把我执断掉了,从他的精神上来讲,就是最好的布施。当然,如果你断除了我执再做布施,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断除狡诈外,无余持戒度;

所谓持戒度就是断除狡诈。持戒的精神就是断恶止非。所有的恶和这种过患,其实就是狡诈。如果我们有狡诈的心,心就不直,不纯厚,这个时候就会做很多非法的事情。如果能够断除我们的狡诈,心就很纯厚,心也是非常的干净,那就是没有什么别的持戒度了。六祖也说,“心平何劳持戒”。这句话也可以从别的方面可以理解,我们从这来解读也可以,反正持戒,如果你的心特别地安住在平等性当中,或者放到这儿来讲的,你的心真的很正直的话,就是说没有什么狡诈的话,自然你的戒律都已经圆满了。

所谓的戒律就是你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你不能杀生、不能偷盗、不能邪淫等等等等,那么这一切的来源就是因为你的心狡诈的缘故,心不平等或者说有分别等等,如果你断除了狡诈之外,你的所有的身语自然而然符合于正法,所以说断除狡诈之外是没有持戒度的。如果我们以狡诈的心来持戒,比如说为了我自己能够得到名闻利养,然后我自己去守持一个戒律,在别人面前的时候好像戒律很清净。那么这种持戒其实是狡诈的心态,为了让别人认为你是一个好的修行人,然后如何如何,或者为了让别人赞叹你——噢,这个道友的戒律很清净如何如何,这个出家人的戒律很清净如何如何。其实我们带着这种心态去持戒的话,那么戒律本身就变成了一个狡诈的工具了。这样意义大不大呢?从某个侧面来讲,你没有杀生、没有偷盗也是有一定的利益,但是这个不符合持戒的精神。

持戒律除了外相之外,关键还必须要很精通很了知持戒的精神到底是什么。持戒的精神就是止恶、制止很多是非、不合理的恶心等等。这就是持戒的真正的精神,如果你能够把握这个精神的话,比如说很多菩萨他就把这个精神完全证悟了,证悟之后有些菩萨外表是不是都按照一般的标准老老实实的去做,怎么怎么样如理去做大家喜欢的?他不一定。有时他的外表也许显得很疯狂,但是他的内心当中的确是完全的一点点的狡诈的心,或恶心这些都没有,所以他内心当中已经达到了心戒。以前我们讲过,在《入中论》注释当中戒律有两种,一个叫做心戒,一个叫做行戒,行就是行为的行,行戒就是外在我们守持一个不杀生、不偷盗,比如我们守持斋戒也好,或者说守持这些戒律,在行为上面断除身三语四,叫行戒。还有一个戒叫心戒,心戒是心上面安立的戒,比较了义的,比如说他必须要相合于戒律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没有我执,然后在这个情况之下,他的心完全没有恶心,然后他的行为上可能显现上面通过杀生这些去救度众生,但是他的心完全安住在戒律的精神当中,这个也是很多的。

不畏深义外,无余安忍度;

所谓的安忍度就是不畏深义,就是说不畏惧甚深的实相的意义之外,也没有一个别的安忍。因为所有的安忍当中,最深的安忍就是无生法忍,所以无生法忍是最深的。因此说不畏深义,这个深义就是万法空性,究竟来讲无因果的空性见,无佛无众生的见解,这方面就是很甚深的锲合于法界的意义。如果你完全能够接受这个,不畏这个深义,这就是最了义的安忍,除了这个之外没有别的安忍。如果你这个不接受,比如说别人在打你的时候,骂你的时候,你都能够不生嗔心,或者你在修法的时候能够忍耐苦行,但是如果你在具足这两个的情况之下,你对甚深的实相如果你接受不了的话,这个安忍其实根本上核心的东西就没有抓住。因此说如果把核心抓住了,比如说不畏深义这个抓住之后,如果你真正的能够接受空性,能够完完全全的相应无生法忍,别的也完全能够安住,对于其他两种安忍也可以做得到。

不离修行外,无余精进度;

所谓的精进度不离修行,什么叫不离修行呢?就是在行住坐卧当中都不离开修行的自性,这个叫精进。所以他讲这个意思是什么呢?所谓的精进度不是表面的做得特别精进,过午不食也好,或者那种长坐不卧也好,或就是说你修了多少遍加行也好。当然这个可能是你在行为上面你的确做了,但这个算不算精进呢?我们看起来算是精进,但是其实来讲精进还是应该在内心当中安立的,不是在行为上面安立的,真正的精进是内心当中,前面我们讲是对法的一种欢喜心。所以说真正的精进度不离修行,我的心完全不离开修行,一直在修行的状态当中。也许有些大德、有些修行人外在显现来讲没做什么,但内心当中他永远没有离开过法的境界,心中没有任何的懈怠。所以说这个方面来讲的话,不离修行之外没有其他精进度。

安住本性外,无余静虑度;

所谓的静虑就是不离本性,安住本性,安住、相合于万法的实相,这个就是静虑,除了这个之外的静虑不是真实的静虑。比如说世间的四禅八定,因为世间的四禅八定没有安住本性,所以不能叫真实的静虑。如果能够安住本性是最了义的静虑,所以说安住本性之外无余静虑度。米拉日巴尊者给我们讲了,如果我们要修静虑,当然最究竟最圆满的应该是修持相应于本性的静虑,这个就是止观双运的静虑。

首先我们要了知本性,实相本性是怎么回事,然后逐渐通过禅修寂止去摄持胜观,逐渐可以去训练安住本性。在这个之前,就是我们该修的比如说寂止,该修的这些外加行的观察修,这些都应该修,菩提心也应该在打坐的时候修,但是最了义的,我们最终还是要达到一个相应本性安住的静虑。

证悟实相外,无余智慧度;

所谓的智慧度就是证悟实相,除了证悟万法的本性实相之外没有别的智慧度,这个就是真实的智慧度本性。

所做如法外,无余方便度;

第七地菩萨修的是方便度,增胜的是方便度。但是对我们来讲也可以修方便度,我们可以相似的修方便度,方便度是怎么样去修的呢?所做如法,就是说我们的所作所为都非常的如理如法,除了这个之外没有别的方便度了,就是说你的所作所为都相应于佛经,相应于论典,相应于上师的窍诀,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的话,这个就是最好的方便,所有的方便当中最好的方便。

摧伏四魔外,无其余力度;

这个“力”就是没有违品,不被违品伤害叫力。力度这种能力达到彼岸,已经非常清净了,这个叫力度。所有的这些违品都没有办法伤害的时候,这个基本上来讲到了九地菩萨了。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相应于这个方面去修行,去串习。摧伏四魔之外没有别的力度,因为所有的违品可以包括在四魔当中,比如说蕴魔,执著五蕴的蕴魔、我执魔,还有死魔,还有天魔、还有一个烦恼魔。其实我执魔就是蕴魔,还有烦恼魔、天魔,还有死魔,反正就是四种魔,佛陀在成佛之前也是调伏了四魔,然后成佛。那么在修行过程当中也是逐渐要调伏、要摧毁四魔。摧伏四魔之外,没有其他的力度。所谓的力就是摧毁四魔,所有我们的修行也是要放在摧伏四魔的本性上面。

成办二利外,无其余愿度;

愿度和力度,一般来讲愿度是八地,力度是九地,有些时候也说力度是八地,愿度是九地的说法,这二者之间有些时候有稍微调整,此处就把愿度放在后面了。“成办二利外,无其余愿度”,所谓的愿般若蜜多,本来讲愿度到彼岸,就是发什么愿马上成熟,但现在我们的愿没有到彼岸的缘故,所以我们发了愿自己都知道,可能若干年之后,若干世之后才成熟的。

但是愿度到彼岸,就是发愿到彼岸之后,他是发愿马上成熟的,这个就是八地或者九地菩萨的境界。但是此处来讲所谓的愿度成办二利,他所发的愿都包含在这里面了,就是成办圆满自利和圆满他利之外没有别的愿,他就知道所有的愿包含在自他二利当中。

知惑自过外,无其余智度。”

智度是第十度,所谓的智度就是了知因果,真正的智度按照常规的讲法,所谓的智度就是了知世俗的因果的一种缘起,很微细的因缘缘起都能够了知,这个是智度。因为智度过了之后就是佛地了,就是十地过去是佛地,佛是一切遍智,最圆满的最细微的因果都了知,但是他的前相,在十地的时候能够对很多的很细微的因缘缘起都能够了知。

我们相应于修行的时候,所谓的智度是知惑自过,了知了烦恼的过失之外没有别的智慧。所谓的我们的智慧,就要了知烦恼的过患,因为我们要调伏烦恼。“知惑自过外”,这个自过的“自”字,了知烦恼自己的过失,这样理解也可以;或者分开讲,了知烦恼的过失和了知我们自己的过失,我们平时要经常反观,了知我们具有什么什么过失。因为一般的凡夫人最喜欢最习惯去观察别人的过失,自己的过失不观察,然后就很容易放过去。别人的过失很容易观,而且观了之后就抓住之后牢牢不放了。所以说所谓的智度就是知惑,了知烦恼的过失,然后自过,要了知自己的过失,自己所具有的烦恼等等,这个都是和调伏我们烦恼有关的,米拉日巴归纳的十种善行,十度的修行。

下面是阿底峡尊者和弟子之间的对话。

库鄂仲三子曾经问阿底峡尊者:“一切道法以何为最?”

库鄂仲三子,是阿底峡尊者的三个大弟子。他们经常一起问阿底峡尊者很多的取舍、因果的问题等等。

下面讲了很多很多种道法,它们的标准,它们到了顶端是什么?依靠什么作为它的标准、界限,就是一切道法以何为最?

尊者答道:“了达之最就是证悟无我的意义,

这方面有很多要了达的,在我们世间和修行过程当中有很多要了达的,那么这么多了达之最是什么呢?了达的顶点是什么呢?就是证悟无我的意义。所以如果我们要了达的话,我们要寻找一些答案的话,当然暂时的答案该寻找就寻找,但是我们在寻找暂时答案的同时,也一定不要忘了一个最终极的了达之最,一定要了知无我,一定要证悟无我。因为有我,我是自他痛苦的来源,所以如果证悟无我,能够让自他解脱的最好的良药,最根本的对治。

我们在追求世间的学问,或者追求一般的佛法的一些修行的智慧之外,其实还是应该有个意识,有什么意识呢?就是说要逐渐有意识的追求无我,要了知无我,到底佛经当中讲的人无我和法无我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方面一定要把它作为我们在求学的时候的一个重要所知,了达当中的了达之最。

敦肃之最就是自心相续调柔,

“敦肃”,有些地方解释为温和、厚重,还有虔诚、恭敬,就是他非常的温和也很厚重的一个人,他不轻薄,他很温和,然后也很真诚很虔敬,而且非常的虔诚,这个方面来讲就是敦肃。当然有些地方说它是属于对于行为上面非常如法的,戒律方面、行为方面很如法的,这个也是一种敦肃。敦肃之最是什么呢,就是自心相续调柔。敦肃,或者他守护戒律或者他的行为达到顶峰,就是自心调柔,他不是说外在的身体的行为怎么怎么样调柔,而是他的心很调柔。内心当中非常的调柔,没有什么棱角,也不会很容易被别人触怒,他非常调柔,所以说这个就是敦肃之最。

功德之最就是广大利众之心,

我们要得到功德,追求功德,这个功德之最就是非常广大的,像菩萨一样的非常广大的利众之心,这就是功德之最。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功德的话,也应该努力的通过现在上师告诉我们的这些修法,让我们心中生起广大利众的心,现在很多道友是有种子,学了《入行论》《前行》当中很多教言,他已经有了利众的概念,这个种子是播下去了,但是不能播下去就算了,还要让他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这个必须要浇灌。浇灌用什么水来浇灌呢?那就必须要通过闻思修,通过祈祷上师等等,通过这方面浇灌利益众生的苗芽、种子。

教言之最就是恒时内观自心,

那么多的教言,最殊胜的教言是什么呢?最殊胜的教言是恒时内自心,这些我们要记住,这些是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实打实要使用的东西,所以说所有的教言最殊胜的就是要恒时内观,内观我们的心处于什么状态,我们的心是不是处于放逸的状态,是不是处于散乱的状态,我们的心是不是处于伤害众生的状态,自私自利的状态等等等等。所以说要恒时的习惯于内观,很习惯的内观自己的心是不是没有安住正法,这是内观自心。内道,我们为什么说内道呢?所谓的内道就是往内观的道,就是观心的道,修心的道,这个叫内道。所以说内道是内观的道的话,当然所有内道的教言肯定都是内观自心的教言,所以既然我们现在所学习的,我们所学修的宗派,然后所学修的教言的核心都是内观的教义,作为修行者的我们的修行的方向也必须要和它相应,必须要习惯性的训练我们的心往内观,习惯性的往内观是非常正确的一种修行的方法。

而不是说学完教言之后,以前不懂,现在我终于懂了,这个道友的行为按照某某经论的观点这个是不如法的,而那个道友的行为按照某某戒律来讲,他也是不对的,然把学习的东西作为观察别人的窗口了,这个就不行,这个不是佛陀讲这些教言的目的。佛陀讲这个教言就是为了让我们内观自心,调伏我们的烦恼,把我们的烦恼调伏完之后,那么通过这样调伏完之后的智慧和慈悲,再去帮助别人调伏。既然我们的宗派,我们的修行是内观的教,那么我们自己的主要的修行方向要习惯于内观,习惯于内观自心。

对治之最就是了达万法全无自性,

对治是什么呢?因为我们有很多所对治的,比如说烦恼、违缘、障碍、痛苦,有很多很多所对治的,所对治的法有很多,整个轮回都是所对治。能对治的方法有很多,在所有的对治当中,最了义的、最殊胜的对治是什么呢?最殊胜的对治就是了达万法全无自性,空性就是最好的对治。所有的对治当中,最佳对治就是空性的对治,没有什么是空性对治不了的,但是因为空性的修法很深,所以一般的人很难相应空性,所以说有些时候学了空性就觉得用不上,使不上力。就像打棉花一样,使不上力的感觉,这个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对空性本身产生感觉,就是修空性本身还没有真实的相应,但是如果一旦相应了,那么空性的对治是所有对治当中最殊胜的。如果说心很烦乱,也不需要去打开连续剧去看一下,然后一下子转移注意力就好了。有些道友说心乱的时候就听一下流行歌曲,听听什么音乐,他就觉得心就舒服了,有时候不舒服出去买点东西就好了。这个是不是对治呢?也算是对治,但是如果你了知了万法无自性,如果真正有相应的空性的智慧的话,他就安住空性本身就可以了。他没有烦乱的本体,所以他如果有了这种智慧,他直接就能够对治。还有别的这些很多的违缘、障碍也是一样的,比如有些时候在世间当中有很多,因为我们执著于世间法,而产生很多的痛苦烦恼,这个时候我们有很多不同的对治方法去对治,但这里面最根本的还是空性对治,是最好的。

为什么会产生痛苦?因为你的心抓着它,执著它,空性就是让你放掉的,放松的。这个放松是了知根本而放松,没有什么可执著的,他完全了知它的本性,这种是彻底的放松。这个是世间可以用的通行的对治。出世间方面,也有很多违缘障碍,这个时候也是完全通过空性可以对治,比如说我们担心非人的障碍,担心这样那样的障碍,其实最好的对治就是空性,安住无自性当中,非人要做障碍他也是要找一个着力点,你安住在空性当中,根本对什么都不执著,像这样的话他拿什么作为他的着力点?没有,他找不到一个着力点,就没办法发难。

修行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障碍,比如打坐的时候出现一些魔的相,很恐怖的相,有的时候好像看到佛菩萨,看到光明,出现这些,这些时候如果一旦执著他也会成为障碍违缘,那么这个时候对治的方法最好是什么对治呢?当然有些时候说:你如果看到这些妖魔鬼怪的时候,你念金刚橛,然后大威德、或者某某忿怒本尊,好像把他们迎请过来,然后请他们去对付它。我们经常喜欢用这个,当然这个也是一种,当然最好的对治就是空性,就是了知它是幻化的,了知他是没有本性的,了知他是空性的,这个时候你一安住他就没办法了。

就像米拉日巴尊者回山洞的时候,他修忿怒本尊观,祈祷上师都没有用,后面他安住空性当中的时候,魔一下子跑掉了。而且有些时候看到光明相、清净相的时候,如果你耽著的时候也容易着相而入魔,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也是安住空性。他虽然不是需要忿怒本尊把他赶走的,但是如果对佛菩萨的显现执著的时候,有可能变成一个魔障,这个怎么办呢?你就了知如梦如幻,他就是假立的,他是空性的。这个时候如果真正是加持,安住空性的话加持会越来越明显,如果不是真正加持,他如果是一个非人变现的相,安住空性的时候他自然就散掉了。

所以没有什么可惜的---好不容易来了,然后观空性就散乱了,好像很可惜。这个也没有什么可惜的,因为他有可能就是一个非人的变相而已,所以说他走了之后对我们是最好的。在修行过程中出现这些,其实没有什么,因为我们从来没见过,没有见过这些东西我们觉得,很稀罕很稀有,总想他不要走,永远不要走,一直呆在我这儿,我一打坐你就出来,最好是这样的。

其实这个和证悟本性没有什么关系,有的时候就是一个显相而已,他和证悟空性本身没有什么关系,只不过是一个新奇感而已。禅宗里面说魔来魔斩,佛来佛斩,其实就是说了知无自性,就是说魔来了就安住空性,这个时候没有什么。佛来了,佛来佛斩,安住空性的时候,也不执著的意思。不执著的话对我们的修行本身不会成为障碍,否则的话,不管是恐怖的相还是不恐怖的相,还是我们欢喜的相,都有可能是我们内心分别念的一种外现,有些时候也可能是因为非人变一个青面獠牙的吓不了你,那就变一个你喜欢的。你不是天天想见佛吗?他就变一个佛的样子来引导你,慢慢让你趋入于魔道。

最好的对治就是空性的对治,只要你不执著它,什么样的障碍都拿你没办法,所以最好的对治就是全无自性。这个就是我们慢慢要去学习,这个对治本身很好用,但是它很贵,一般买不起,买不起怎么办?你必须要去学,慢慢去学中观,学这些,学完之后要生起定解,慢慢你要去打坐,去找到这种相应,或内心当中要生起空性的觉受,慢慢就可以用了。所以在这个之前,我们还是可以用别的方法,比如说大悲心也好,或就是慈悲心、无常观,从这方面来对治。那么在最了义的,最好的对治没有获得之前,那么其他的我们也要用,祈祷上师三宝加持、信心这些都可以用。

行为之最就是不随顺于俗世,

不跟随世俗的思想,尤其是世俗的思想,因为世俗的思想都是属于轮回的思想,就是说所有的行为之最就是不随顺于世俗。如果我们的行为随顺于世俗的话,那么我们心随顺于世俗,我们的行为随顺于世俗,那么我们的果,肯定下一世继续在世俗当中混,没办法解脱了。所以说行为之最就是不随顺于世俗,好好的修持清净的解脱道。

成就之最就是烦恼日趋薄弱,

获得成就的验相,最好的验相是什么呢?不是说今天又见到了本尊了,不是又怎么了,好像终于开发了一个神通,好像自己得到一个什么很大的成就。其实最真实的成就的验相,如果你觉得获得成就了,成就的验相就是烦恼日趋薄弱,烦恼日趋薄弱这个就是一个成就的验相。

不管是闻思的成就,还是你打坐的成就,还是你这次闭关的一个成就,反正你觉得有种成就的话,一个最好的检验的标准就是烦恼越来越少了。以前的烦恼很强劲很强盛,但是现在的烦恼越来越薄弱了,好像没有力量,而且它生起的也越来越少。所以有些时候我们修行,是不是得到佛菩萨加持,有时候好像梦到了佛菩萨了,或者说打坐的时候见到了,有些时候如果真正见到这些,或者得到加持,就有一个共同的标准,那就是烦恼日趋薄弱。或者你对于因果的正见,你越来越相信因果,信心越来越强劲,然后菩提心越来越圆满,还有你的烦恼越来越薄弱,这些都是标准的相。别的就不一定,闪闪发光的佛,或怎么怎么样,这个都不一定。但是如果烦恼日趋薄弱,这个一定是一个成就的相。

道貌之最就是贪欲日渐减少,

道貌和成就差不多一个意思,但是侧面不一样,道貌的意思就是修道的一种造相,修道的一种验相吧。修道的验相就是修道的一种结果,最好的结果就是贪欲日趋减少。就是你的贪欲心,对轮回、贪欲,以前对于钱财、感情,对这些放不下,很执著的这些,因为你修行的缘故,修了一段时间的缘故,发现贪欲心日趋减少了,那么这个就是道貌之最。如果修行贪欲日趋增盛的话,那么可能就要调整,那你的修道可能有问题。所以说像这样的话,这些都不能够增上的,是需要日趋减少的。

布施之最就是无有贪著,

真正的布施之最就是没有贪心,没有贪著了,这个就是布施之最。

持戒之最就是自心寂静,

自心寂静是持戒之最,所以说我们的心非常寂静很调柔,这个就是持戒之最。

安忍之最就是身居卑位,

修安忍,我们自己的身心能够经常处于卑位,这就是安忍之最。因为你把自己放在最低的时候,那就没有什么不能够安忍的,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不能忍的原因是什么呢?觉得凭什么你来怎么怎么样,有的时候有点想不通,或者有的时候放不下。但是如果把我们的身心放在最低最低,没有什么,就像大德一样,除了我之外都是佛菩萨,如果他真正达到了这种标准,只有我是凡夫,其他都是佛菩萨,他就把自己放到最低了,如果他已经把自己放到最低的时候,那他没有什么不能忍的。安忍之最就是身居卑位,有些时候当我们没有地位的时候,从世俗侧面来讲,世俗当中没有修安忍,但是从世俗的心态来讲,一个刚刚进公司的小职员,他基本上是很谦卑的,因为他没有什么资历、资格,这些都没有,所以他刚刚进公司的时候是很谦卑的,但是的后面随着时间越来越长了,他的职位越来越高了,这个时候他不安忍的心就越来越多了,开始有对比了,有资本了,就开始对比了。

修行者也是一样,以前没有修行的时候,可能刚刚进入佛门的时候,可能没有什么资本,但后来时间长了,或者得到一些地位,或者得到一些智慧的时候,慢慢不注意的话,傲慢心容易生起来,傲慢心生起来之后,安忍心会少,越傲慢的人,他安忍的心就越少,因为他很傲慢,不能碰,他觉得我很了不起,凭什么你对我怎么怎么样,所以很难忍受。但是如果我们的身心能够居于卑位的话,那么这就是安忍的基础,真正安忍之最就是把我们处于卑位。就像文殊菩萨的发愿一样,我做一切众生的仆人,为一切众生服务,他如果能够发起这种心的时候,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心发起来之后,那么他这种心态他没有傲慢,他没有这些不安忍的因素,所以他就是最高贵的,他其实最高贵的。他的心完全没有一点点的傲慢心,但是他没有傲慢心的这种身份,其实是最高贵,但是他本来很高贵的身份,他自己在众生面前他不会显得很傲慢的样子,对我们来讲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要真正修行的话,还是身居卑位是最好的。

精进之最就是抛弃琐事,

精进之最就是抛弃世间的琐事,而一心一意地修行出世间道,这就是精进之最。

静虑之最即自心不改,

修静虑之最即自心安住,不改的意思,在大圆满的修法当中,经常出现这种术语,自心不改,不改造自心,安住本性这就是静虑之最,所有的静虑当中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所有的静虑当中去安住实相这个就是最好的静虑。阿底峡尊者意思也是一样。所谓静虑之最即自心不改,随顺于本性而安住。

智慧之最就是不执一切。”

智慧之最,你修持智慧,达到顶点的时候,就是什么都不执著,一切都不执著,不执一切。既然你不执著一切,什么都不执著的话,就没有什么痛苦的。得到了也没什么,因为他不执著,得不到失去了他也没有什么痛苦的,所以他自己的智慧非常的深厚。所以这个时候他是从世间来讲他是最快乐的,因为让他不快乐的因素没有了。世间当中快乐的因素——今天很快乐,为什么?今天中了一个大奖,中了一个大奖很快乐。但是这个快乐能够保持多久?保持快乐的心情就几天而已没有了,过去了就没有了。所以他就有回复到这种不快乐的状态而已,然后别人伤害我,他也不会不快乐,就世界上来讲是这样的,但是如果你不执著没有什么可执著的话,好的东西来了也动摇不了你,不好东西动摇不了你,就保持在很深的真实的快乐状态当中,让他不快乐的因素是不存在的。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真正要在世间当中最快乐是执著越少的人,执著越少,他就越快乐,因为执著越少能够让他不快的因素就越少。你执著越多,执著很多很多的点,每个点都是你执著的东西,别人碰一下,你不快乐了,别人碰那个点你就又不快乐了,所以你执著的点越多,不快乐的因素越多。但是你现在你执著的点越少,执著的点越少你快乐的因素就越多了,然后让你不快乐的因素就越少了。

佛菩萨他致力于修持空性,所以像佛一样完完全全的现前空性,菩萨一样完全的证悟空性,为什么我们说菩萨的安忍心那么强大?他为什么那么容易生起欢喜心?因为他放松了一切让他不快乐来源的执著的缘故。我们现在也是在随学,学习不执著的教言,通过学习不执著的教言去修行,逐渐达到真实的不执著。阿底峡尊者的教言是很殊胜的。

此外,持明无畏洲也说:“知足即是布施度,彼之本体乃舍心,

“持明无畏洲”就是智悲光尊者。刚刚我们课前讲了,他为了我们能够得到加持的缘故,修持了七年菩提心,他有一个名字叫做持明无畏洲,另外一个名字叫智悲光尊者。因为他是一位伏藏师,付藏师的的名字后面都有一个洲字。比如说列绕朗巴就是洲的意思,他是晋美林巴,所有付藏师的名字都带一个洲字,这是他的伏藏师的名字,他的法名是智悲光,就是平时我们讲的智悲光尊者。

“知足即是布施度”,所谓的布施度就是知足,知足就是布施。这是从另外一个层面讲的布施。布施是不是给的东西越来越多呢?当然从显现上来讲源源不断的给别人东西,把这些东西布施出去,这是一个布施。真正的布施是什么呢?就是知足,没有什么吝啬的,没有什么贪执的,就是很知足,这就是真实的布施度本体。知足不贪执就是布施度。

“彼之本体乃舍心”,布施的本体是一种舍心所,不执著是一种舍心,知足也是一种舍。

无愧三宝持戒度,

持戒度是什么呢?就是不愧三宝。意思就是说我在佛陀、法宝、僧宝的面前,我在上师善知识的面前没有什么羞愧的。没有羞愧并不是说,这个人无惭无愧这种人,那是一个人格恶劣的表现,这里无愧就是说的确我所做的任何的事情,符合佛陀的教言,也符合于上师的教言,我没有什么羞愧的。我没有做任何对不起上师三宝的事情,叫做无愧三宝持戒度。就是说在上师面前也没有什么可羞愧的,昨天又做了一个坏事儿,今天见到上师有些羞愧。虽然有惭有愧算一种善法,善心所,但是你做了这些不好的事情,才有羞愧。这个地方无愧就是说他的发心和行为的的确确都是如理如法的做的。不管从哪个层面来观察,都是如理如法,叫做持戒度,他的戒律、发心和行为都是非常的严谨,都是标标准准的一个修行者,没有什么愧疚。

不失慧念胜忍辱,

不失智慧和不失正念就是殊胜的忍辱,智慧不失去,然后正念也不失去。当你在受到别人欺负的时候,没有忘记自己善念,这叫做不失念。当我们在遇到深法的时候不失智慧,这就是不失慧念胜忍辱。

一切助伴需精进,

所有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一切助伴就是精进,只有精进福德资粮、智慧资粮才能增上。


(待续见下文)


堪布更多文章: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音频 1-11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全部收藏版)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一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