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得再远也走不出我的心,就像黄昏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的根。”
“77”传奇——不可复制的时代传奇和历史符号
12月23日上午,一本由福建师范大学“77级”学生共同书写的文集《春风秋水》首发仪式在长安山校区邵逸夫楼举行。40余位不再年轻的同学代表,和老师与学生代表一起参加了首发仪式。总策划陈一琴老校长和师大领导为新书揭幕,并向母校图书馆赠书。
《春风秋水》分上下卷,内容涵盖回忆、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学术论文和教学、读书札记等。这些作品,为读者了解中国“77级”这一特殊群体、了解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有维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第一手资料。
一所高校,一个年段的学生作品合集,其所涉及的时代内容之广博,历史视野之高阔,《春风秋水》在同类型的出版物中尚属首次,堪称重量级作品。
中国的“77级”,是不可复制的一代传奇。
77级,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不可复制的一代传奇。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改变了当时全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国家拨乱反正,以及知识、文明的回归,是一个共和国复兴的拐点。
因此,“77级”不单纯是一届大学生的指称,而是已经衍变成一个重要的历史符号,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孙绍振教授这样评述:“他们的生命经历了最严酷的磨砺,他们曾经失去寒窗的奋斗权利,在不下十载的迷茫中,抵抗着绝望,义无反顾的坚守,最后,在几十分之一的的淘汰性考试中胜出,每一个人都有一番惊心动魄的搏斗,荡气回肠的故事各不相同,但是,不同的命运却打上了民族命运的共同……”
为了记录那段不可复制的时代记忆,为了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有这么一群分散在全国各地,来自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77级的学子,组成了“年龄最大编委会”,把同学们的故事,他们的作品,汇集出版了这本92万字的文集——《春风秋水》。
《春风秋水》叙述了一个特定的时代,再现“77级”学子与轰轰烈烈的时代一起歌唱;折射出他们对共和国镂骨铭心的爱和泪光盈盈的痛。
书名由来——“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春风秋水》分为上、下两卷,每卷各45万字左右。上卷为回忆性散文与文学创作类两辑。下卷为论文与札记类。作者是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77级的大学生们。
文集的内容共分为华年忆往、艺海拾贝、学苑探骊、杏坛毓秀四辑。“华年忆往”,主要记录77级各位同学回眸高考和求学的心路历程,文章或回忆参加高考,或回忆校园生活,或回忆恩师教诲,或回忆同窗情谊;“艺海拾贝”为文学创作类,为77级同学历年创作成果,主要包含诗歌(含格律诗与新诗)、散文、小说、剧本等文体,反映了77级丰富多彩的诗意心灵,是了解77级内心世界与艺术追求的特殊窗口;“学苑探骊”为77级同学的学术论文;“杏坛毓秀”主要包括77级同学的教学论文与学术札记等。文集还收集了当年福建师大中文系老主任、著名学者黄寿祺教授在这批77学子毕业时所写的赠词,以及已近百岁的陈祥耀教授特意为这部文集写的赠诗,并收录了部分当年的老照片。
该文集由原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77级学生、中文系学生会主席周涛担任主编。
“‘春风秋水’是编委之一的陈一舟率先提出的,经过编委们反复斟酌,在众多书名比较中脱颖而出。”周涛介绍,书名取自清朝金石、诗词和书法大家邓石如的楹联“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之意。“春风秋水”两个词各有双重含义。
春风,指入学的季节,77级是共和国高教史上独有的春季入学,春风相伴着77级进入大学。春风,又同指改革开放的春风,没有拨乱反正恢复高考,也就没有77级这个群体。
秋水,指文章如秋水般明净高雅,也意味着77级已步入人生的秋天,像秋天的江河水一般开阔、宁静、透彻。秋水,同样暗喻共和国改革开放大业硕果累累、喜事连连,走在成熟而自信的收荻季,走在不忘初心奋然前行的复兴季。
出版始末——这不是一本写给他们自己的书
首发仪式上,回顾了出版这本文集的始末细节。
之所以出这本书,还要从具有史载意义的77级说起。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77级是我国恢复高考后师大招收的第一届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由十一届经历各异、年龄不一(跨度达15岁)的学生组成。他们主要来自八闽各地的工、农、兵、学、商等领域,毕业后,分布在教育、科研、新闻、出版、行政等不同的行业,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这一代人应有的积极贡献,堪称改革开放的生力军,知识报国的佼佼者。
在40周年同学聚会来临之前,同学们一起探讨聚会活动方案策划。最早,77级的同学们设想给母校文学院送一个红木屏风,也想过仿照毕业时人手一册互题赠言的《学友录》,搞一个升级版的《学友录》,但最终都被否定。大家商议认为,古人视“卅年为一世”,40年聚首更是难得,那就不为聚会活动,也不为同学自己,甚至也不仅仅为母校,编撰和出版一部中文77文集,留下77级真实的有温度有高度有维度的历史记忆,为后人提供了解77级、了解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丰富第一手材料。文集不仅献礼母校,更是献礼迎来40年庆典的改革开放年代,献礼给改革开放中走向复兴的共和国。
2017年12月16日,77级同学40年聚会如期在莆田举行。当千邀万请最后共有67名77学子到会,当69岁的陈国英向与会老同学致欢迎辞并通报因故未到人数和因病去世人数,当年123名同学已溘然去世14人!同学们出版77文集的愿望更强烈更紧迫了。
此后,陈国英、甘玉连、陈一舟等几位同学,在福州和莆田两地穿行,向母校领导、师长和同学,分别汇报并听取意见。俨然间,出版文集成为77学子的热议,并获得了各方大力支持。
惊人默契——年龄最大的一个编委会 平均65岁
2018年1月27日,文集编务工作会议在母校文科楼文学院会议室召开,确定了出版工作架构。决定由老校长陈一琴任总策划,李小荣院长、李建华书记和李淑贞老师任策划。由陈国英、陈一舟、洪碧玲等共20位中文77学子为编委,周涛任主编,陈国英、陈一舟任副主编,李勇、冯爱珍任主编助理。
20个编委,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59岁,平均65岁。
“我们是不是年龄最大的一个编委会了?"一句自嘲,引来众同学编委哑然失笑。自嘲过后是务实的行动。编委们将文集细化为上下卷,由回忆性文章、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三大类四个板块组成,便于同学们自由选择文章入集,“总有一款适合你”。
2月15日,完成组建的编委会向全体同学发出公开信,正式启动文集征稿。
催一群已经散落在五湖四海的老同学交稿,是出书过程中的最大难题。于是乎,年轻的多干点,腿脚利索的多干点,曾经的班干部多干点,在职的“官”大的多干点,惊人默契地成为同学中的一份自觉。同城市、同籍贯、同班组的同学,相互传递信息、反馈意见、落实要求,成为了征稿、催稿和看稿中的常态。
女同学冯爱珍一人承担了全部文集稿件的统收、归类,无怨无悔干了几个月,直到6月27日摔断了胳膊,才将已分门别类的近90万字文稿转给另一位女同学朱晓慧,而且是,摔断胳膊后先忍痛回到办公室,把文稿拷贝到硬盘上完整保存好以便于交接,才去医院接受手术。朱晓慧接任主编助理后,眼见时间紧、阅读量大,不仅加班加点亲历亲为,而且动用当教授有课题的“特权”,把课题组同事和学生也发动起来帮忙。二班刘牛同学突然去世后,同班的蔡干钦和黄跃舟同学,不约而同将刘牛的简历写出,分别补交到编委会。
8月15日,文集通过选题立项等报批程序,进入编审阶段,77学子在年内出版文集的心愿,呈现出一片曙光。三联书店总编辑英路勇、编辑室主任王博文、到责任编辑俞方远,处处想77级所想,解77级所忧,让学子们感叹77级又一次交上了好运。
以七七的名义——孙绍振教授作序:最难忘的无疑是七七级
为《春风秋水》作序的是著名学者、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孙绍振教授,名为《以七七级的名义》。
他写道“从1960年从教至今,我已经与五十八届学子共享他们的青春年华。半个世纪以来,……并不是每一届都踏着徐志摩式轻轻的诗意的脚步,满面春风而来,潇洒挥手而去。最难忘的无疑是七七级,他们的生命经历了最严酷的磨砺,他们曾经失去寒窗的奋斗权利,在不下十载的迷茫中,抵抗着绝望,义无反顾的坚守,最后,在几十分之一的的淘汰性考试中胜出,每一个人都有一番惊心动魄的搏斗,荡气回肠的故事各不相同,但是,不同的命运却打上了民族命运的共同……读着他们的华年忆往、艺海拾贝、学苑探骊、杏坛毓秀,往事历历如在目前。我要说,并不是所有的回忆都能引起亲切的怀恋,只有共同的回忆才能,美好的青春,坎坷的恶梦,在蓦然唤醒、无言的共享中,才能使人心灵致富,享受亲切的莞尔。”
“《春风秋水》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77级群体的心路历程、精神面貌、诗意心灵及学术成果,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纪实性、文学性、可读性兼优,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积极的社会效益。”(中文系77级校友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