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背后替你负重前行。”陈志彪教授可能是这句话最好的代言人之一。20年来,作为教学工作者的陈老师为了闽西人民的生产生态问题不辞寒暑奔波于福州和闽西。仅2019年暑假,陈老师就在闽西高温潮湿的野外环境下奋战了40多天。
曾有多年时间,陈老师患上眼部肌无力,眼睛的重影让他有苦难言,以至于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一不小心就会摔倒。野外调查时遇到下雨会让任务更艰险难挨,下雨时他和团队只得背着沉重的仪器在泥泞的小路上艰难行走。崩岗调查异常危险,站在10多米高的悬崖边测量,一不小心就可能坠落。即便环境艰苦,有恙在身,陈老师依然克服重重困难,从未中断去闽西的行程。
正是陈老师这种不辞劳苦的精神为脱贫攻坚铺平了道路。2013年陈老师专门为村民李宝敏的承包地绘制了开发蓝图,分区域设计不同的种养方案。如今,李宝敏家经营的“礼庄家庭农场”已经成为福建省第一家工商注册的家庭农场和省级示范家庭农场。陈老师的科学理念通过示范户实践产出成果让广大村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并加深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认识。
《老子》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陈老师的良苦用心如同春风化雨,在村民们的心中种下了生态致富的理念。
对症下药 抽薪止沸
“草-牧-沼-果”循环种养模式,就是作为科技特派员的陈志彪教授以及他的团队所探索出的模式之一。为调动农民积极性,他把种草和畜牧业相结合,还额外开发出了沼气供能和沼渣堆肥循环链。示范户马雪梅原本因为承包地生态问题接连种植养殖失败,后来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在坡地上修筑水平或反坡梯田,在梯田的台地前沿筑起土埂,后沿挖竹节沟,以拦蓄雨水;在裸露的园面、梯壁、土埂上种草,以防止雨水冲刷,并且修建了沼气池来利用养猪产生的粪便,沼气为鸡舍的电暖装置提供能源。同时,沼渣、沼液又可抽到果园里当肥料,促进板栗树茁壮成长。果园里的板栗树长得枝繁叶茂,养的鸡也不会因夏季高温而热死果园的养鸡规模也达到了6万多只。放养的河田鸡在树荫下嬉戏觅食,既充当起了“割草机”,又节省了割草费用,鸡还会为板栗树消灭金龟子等害虫,鸡粪又成为板栗树的肥料,形成良性循环。先富起来的示范户们不断扩大生产,也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收入提高。
教学相长 相得益彰
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了,陈老师如此尽心投身于扶贫工作又如何能够兼顾科研方面呢?实际上这对于陈老师而言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陈老师的科研工作也在长汀地区进行着——他先后出版三部专著,2018年更是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曾获中国水土保持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发表上百篇学术论文,多次参与或主持地方计划、标准的编制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提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陈老师正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伟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