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友专栏 | 师恩永在心中

校党委宣传部官微 福建师范大学 2022-10-23


师恩永在心中

中文系79级  翁杰明


2019年12月11日,我的恩师梁玉璋教授逝世整整10年了。每年春节回福州,我都要去文林山陵园的骨灰堂看看梁老师。通常那个时节福州的天气总是阴冷阴冷的,望着梁老师的照片,心里一方面凉凉地难受,另一方面又充满暖意!


梁玉璋教授

梁老师是我在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本科时的老师。她教语言,对方言学有很深的造诣。中等个头,面容和善,声音清亮。上课总是那么认真,发每一个音节都一丝不苟。当时我偏爱文学创作,与她很少接触,很长时间她也叫不出我的名字。万没想到她无私的关爱后来改变了我的一生,也影响了我的一生!



记得那是1982年的9月,我读大学四年级,到漳州市龙海县一中实习,主要带队老师就是梁老师。那个年代,老师的地位不高,省级师范大学学生的出路主要是做中学老师。我从小就梦想当一个不断写出好作品的作家,入学后一直很努力地啃各类大部头书籍,很用心地创作小说散文,希望走出一条与同学们不同的路子。但这条路不顺,几年下来,寄出去的习作不是石沉大海,就是被退稿。本来很有些心高气傲,但实在没有可以“骄傲”的资本,眼看快要毕业,每每想起来就郁闷惆怅。我是带着这种心情来到龙海一中的。

头一天晚上,我正在备课,另一位带队老师过来通知,县文化馆想与师大实习队搞一次赛诗会,让我们这些实习生都写诗参赛。我平时不写诗,看老师一再嘱咐,就作为一项任务去执行了。

写什么呢?那时改革开放已有3年,虽然国家还很穷,但经济开始有了活力,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党的十二大刚刚召开,一些新提法新举措意味着国家还会有新气象!有感而发,我写了一首《我是一只不再沉睡的狮子》,开头是“我是一只不再沉睡的狮子,俯卧在苍茫的黄土上;我是瘦弱的,隆着骨头的身躯,隐约可见刚刚结痂的创伤……”。全诗实际上抒发中国这只醒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诗交上去了,我也没太在意。不料从第二天起,不断有同学跟我说:这次实习队创作的诗不少,带队的梁老师认为我写得最好!我听了自然很高兴,毕竟这是教授对我的肯定。但我心里有些纳闷:班级里有几位全系公认的诗人,习作颇多,论驾驭诗歌这一文体,他们的功力在我之上呀。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两位带队老师与我们部分实习生小坐。没想到梁老师开口就对我说道:“你的诗能从大处着眼,有一种由内到外的气韵,好!”随后话题一转,又说:“你应该去考新闻研究生,就去北京,就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整个晚上,梁老师的话题一直集中在怎样让我尽快考研究生上,让旁边的同学羡慕得快要妒忌了。

梁玉璋教授

这一晚是我一生中非常难忘的一晚,也是我至今回忆起来还要感动感念的一晚!梁老师慈祥地看着我,声音不紧不慢,每一句话说得如此诚恳,又如此肯定。那一年我19周岁,从小跟着父母奔波,由于种种原因,尝了不少酸甜苦辣。心里一直有不少想法,但往往不被认可。从没有哪位老师,包括所有的长辈,通过我的一些文字,一下子看出我内心的精神追求,一下子表达出对我的信心,为我点出打动我心坎的人生路子!

此前,我想过到北京求学,高考挫折一时抹掉了我的念想。但我没有想过考研究生,一直认为考研究生的出路主要是搞研究,与我当作家的愿望不相吻合。这次,梁老师让我报考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该系主要为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中央媒体输送记者。记者的生活积累恰恰能为创作提供扎实的基础。这一晚,内心有些迷惘的我一下子豁然开朗!本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是全国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学府,与我所在的学校距离较大,加上那时研究生招生名额很少,一般人是想也不敢想的。看到梁老师对我那么坚定的眼神,我的内心一下子激活了本已封存的愿望!这一晚上,我下定了决心,只去北京,只考中国社科院。一次不行,就考两次;两次不行,就考三次,直到最后考取为止!


我是个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能够集中精力行动的人!10月底实习结束后,我回到师大,马上开始找相关的书籍备考。新闻与中文有相通之处,但毕竟是另外一个学科,需要从头准备。最要命的是外语,大学一年级以后基本上没碰了,达到研究生入学水平不是容易的。我想认认真真地拼上两年,准备充分后再去报考。


谁料想没有几天,梁老师就改变了我的计划。11月初的一个下午,我正在宿舍看书,一个同学告诉我:梁老师来找你了。我立即起身,看到梁老师气喘吁吁地进来了。福建师大依山而建,我所在的15号楼座落在全校的最高处。梁老师心脏不好,身体又微胖,从校门口的家拐几个山坡,再上我们宿舍所在的三楼,是很吃力的。我连忙让坐,她还是那么直接了当,坐也不坐就说起她的来意!原来她是专程来动员我报名考1983年的研究生。我大吃一惊,连忙解释:1983年的考期在1月,只剩下2个多月的时间了,依我的情况无论怎么拼命也来不及呀。梁老师说,时间是紧了点,但人都是逼出来的,你拼一下一定能够考出好成绩。即使考不上,也可以快速积累经验,为以后打下更好的基础。见我还有些为难,她声音放柔和了,说道:“老师相信你!”顿时,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梁老师和我非亲非故,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一个从来没有主动接近过她、围着她转的学生。仅仅因为有一点潜质,她就这么关心、这么惦记!对这样一个母亲般的老师,我怎么能够辜负呢?我认真地点点头,发誓一般说道:“老师,我一定尽全力!”


为了我的备考,梁老师用上了她能用上的各种资源。一会联系新华分社的记者、福建日报社的编辑,一会联系省委党校的教师,很快我找齐了用得上的专业书籍。慢慢地我发现了一个规律,这些人对梁老师都很尊重,大多得到过她的帮助。有的人还能带着感情脱口说出一些受助的细节。我对梁老师更加心怀敬意!


两个半月间,我进入从未有过的忙碌状态。一天下来,除了吃饭、最基本的睡眠,都泡在相关的书本中。生活是单调的,但我的心里特别充实。记得那一年,中文系四年级200来人,考研究生的没有几个。平时我的成绩不算突出,一报考还选择了最好的学校,难免有同学议论我是不是不知天高地厚。一向自尊心强的我,此时已经不在乎了。我只想着,为了梁老师的信任,也为了心中的梦想,拼就是了。

考试的结果是在意料中的,自然没有录取。但是总的成绩还是出人意料:除了外语有差距外,专业课与其他公共课都取得了较好的分数。总分在全校的考生中都算是突出的。这一仗打出了我的信心,通往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路在我心中越来越清晰了。我深深地感激梁老师,体会到她的良苦用心。她是想让我通过背水一战,激发出我的潜能,培养我的意志!


接下来就是毕业分配了。为了给我创造好一些的环境,梁老师到处为我奔波,给有关方面介绍我的优点,特别是这次考研成绩。但生活还是非常复杂的,我不仅没有如梁老师所愿,直接留校或去省委党校,而是辗转好几个月,最终分配到福州郊区的一所乡村中学任教。当年的大学实行计划分配,一张派遣证就决定了同学们截然不同的命运。有时我们戏称:一毕业同班同学就成了不同“阶级”。梁老师怕我情绪低落,多次步行到我的家里安慰我。其实这个时候,我的心里已经相当平和了。我真的坚信要成功一定先有磨难的道理,我只想着再难也要沿着梁老师指的路子走下去!
毕业待分配的几个月里,我针对自己的短板,一天差不多学14小时的外语。坐得久了,都生出了褥疮。到了乡村中学后,为了省下每天往返骑车近两小时的时间,我选择了住校。有梁老师作榜样,我当老师是认真的,对学生也是尽心的。工作之余,除了下午一小时锻炼,剩下的时间就是把自已关在简陋的宿舍里,趴在一张学生用的旧课桌上,日复一日地啃着考研教材。有时,老鼠在身边跑来跑去也顾不上赶了。
大学毕业生分配后,按不成文的规定头一年不能考研究生。好不容易进入1984年11月,到了1985级研究生的报名期,我所在的中学又出现了阻力。校长出了“土政策”,说是学校地处偏僻乡村,来一个本科毕业生不容易,不能就这么考试出去了。我一听就急了,多少个月呀,我在工作之余拼命备考,没休过一天假期,甚至没有踏踏实实睡过一个长觉。不让报考,意味着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我找校长据理力争,校长黑着脸没有一点通融的余地。校长不点头,学校不可能出具介绍信。那时没有单位的介绍信,就意味不具备报考研究生的资格。正当我焦虑万分的时候,又是梁老师伸出了她那温暖的手。梁老师了解到,我的校长二十多年前毕业于师大,按时间推算她应该担任过他们的助教!沉思片刻,她毅然决然地说道:“我去找他!”。

梁玉璋教授

梁老师当天晚上就赶到了我的校长家。校长住在仓山的东头,离师大虽不算太远,但尽是高低不平的山路。天还没黑,公共汽车就收车了。梁老师不会骑自行车,只能步行。那时候的路灯很差,灯光昏暗昏暗的。至今我的脑海里都时常闪现一个场景:梁老师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那条路上,上个坡就要不停地喘气,再上一个坡还要不停地喘气,但始终以她特有的重重脚步走下去……

我的校长性格有些固执,本不是好说话的人。这一次,曾经的老师步行几里山路登门拜访,确实感动了他,也说服了他。第二天,他就找到我,说道:梁老师为学生的事这么用心,他当然不能不答应。最后他与我“约法三章”,只能考一次,如果考不上,我就要安心在这里当老师。我连忙答应,但心里默默发誓:冲着梁老师的恩情,我拼了命也要考上!

竞争还是比较惨烈的!这一年我报考的专业考生初试通过比率为17比1,也就是平均17个考生只能有一位取得复试资格。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中间遇到了一点波折,但我还是以总分较高的成绩,进入新闻业务与行政管理专业复试阶段。此时的我不敢有一点喜悦,心里是忐忑不安的。复试又是一场比拼,由于这个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说白了就是录取的学生既能当记者又能搞管理,对考生以往的业务基础与工作背景是比较看重的。复试录取比是2比1,10个考生只能录取5个。这些复试者大多来自新闻单位和党政机关,论条件我这个乡村中学教师自然是最差的。梁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又一次指点我:“你先去北京,直接找这个专业的导师,让他了解你,作公平的选择!”于是,我提上简陋的旅行包,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直接闯到位于人民日报社的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找到了导师(我的另一位恩师)。也许是我的执着打动了导师,也许是我的复试成绩依然领先,也许两者兼而有之,7月上旬,我终于收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从一位乡村中学教师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学府的研究生,这是我人生道路上最为重大的一次转折。我深深地懂得,没有梁老师就绝不会有我的这一天。我拿着录取通知书,骑车跑到梁老师家,百感交集地向她表达不尽的谢意和敬意。老师自然是很高兴的,但很快淡然了。听了我很动感情的话,她只是微微一笑,说道:“这些都是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做的。” 记得那是个炎热的下午,梁老师与我谈了许久。既交待我去北京后应该正直做人认真做事,也谈到她发现师大有几个学生很有培养前途,她准备为他们多下些功夫,交代我有机会也要好好帮助他们。也许认为我的事告了一个段落,她谈其他学生的时间还更多一些。我的心里更加热腾腾的,心想:永远自觉不自觉地为他人着想,帮助学生,帮助大家!这就是梁老师,我们真正的老师!都说师范大学的“师范”,意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梁老师不就是真正的师范吗?
进入社科院研究生院,我牢记梁老师的嘱咐,坦荡为人,用心钻研。这所由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成立的学府,依托中国社科院、有关部委、中央新闻媒体的专家办学,有着承天接地的基因。它的独特位置能够引导学生以高的站位思考问题;它的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办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注意经世致用接地气;它在那个年代丰富的资源又能给学生提供诸多发展的机会。

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形象思维其实并不发达,理性大于感性,不一定适合文学创作,没有继续走文学之路,也没有进入新闻媒体,而是选择了一条管理兼搞学术的路子。工作单位也从国家科研教学机构转到两个省市,又转到国家机关。尽管几十年来生活有起有伏,但毕竟很多时候占据了制高点,有条件有机会做了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无论在北京还是在省市工作,多少年来,每次回到福州,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到师大梁老师的家。梁老师通常在她的书房兼卧室备课写论文,或者辅导前来求教的学生。见到我,她是欣慰的,声音一下子高了许多。一般她会先了解我的工作有什么新进展,学术上有什么新成果。比起工作上的进步,她更在意我是否发表了有价值的论文或著作。谈起工作,一直延续她的习惯:怎么帮助有潜质的人成为对社会有作用的人。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分管招生工作,梁老师一遍遍要求我:考生不容易,你一定要公平公正,要特别注意帮助那些有潜力无背景的人才。千万不能让乱七八糟的风气进入招生领域,你要负责任呀!我到地方工作后,经济方面的事她问得不多,主要是关心干部队伍风气正不正,群众有没有得实惠。她经常嘱咐我:普通人不容易,你一定要实心实意待他们。他们有困难,你能解决一点是一点。你现在有些资源了,一定要公道,一定要真心诚意帮助大家。梁老师很少谈到自己,通常三言两语就转到她的学生身上。她能够清清楚楚记得一个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管是研究生、本科生,还是进修生,只要取得一点点成绩,她都能笑得特别爽朗!

老师的嘱咐我铭刻在心!我知道,回报老师的最佳方法就是像她一样做人做事!多少年来,朋友同学遇到困难,我能够帮助的尽力帮助;力所不能及的,也会实实在在地做好解释。到地方工作,养成了习惯,先多渠道了解群众的需求,然后分轻重缓急用心解决问题,绝不敷衍了事。对学生与下属的成长,将心比心,尽己所能一把尺子量天下,一碗水端平……开始做这些事的时候,还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梁老师。慢慢地内化于心,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时光流逝得真快,梁老师渐渐老了。也许是几十年来,当教师写黑板字粉尘污染的原因,梁老师肺纤维化越来越严重,加上心脑血管的问题,身体消瘦得让人看了难受。我远在外地,能做的事就是给梁老师安排好一点的医院,时不时给她打个电话问问安。梁老师躺在床上,有时用她的“小灵通”给我打电话,除了嘱咐我“健康、安全”4个字外,就是谈她带的学生,谈他们的进步给她带来的快乐,谈他们遇到的困难给她带来的不安……直到最后几天,我与她通话。她不停地喘息,声音已经很微弱了,还硬撑着说她过去的学生在单位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让我尽可能帮助协调……我听了连忙答应,眼睛湿润了……

2009年12月11日,梁老师去世了,终年80岁。我赶到福州为我的恩师送行。遗体告别的现场,她的好多同事、学生都来了,那种发自内心的悲伤一望而知!
梁老师走了,我常常想起她,相信许多人也都会想起她!近几年,我去文林山骨灰堂拜望梁老师时,发现她的照片换了,换了一张她中年时期充满笑意的照片。这是我特别熟悉的形象,老师亲切地看着我,像是关切,像是嘱咐,一股热流顿时涌遍我的全身!我知道,这股暖流老师传给了我们,我们对老师最好的报答就是把暖流尽可能广地传给别人……



学习新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


A  新气象

B  新精神

C  新作为

D  新辉煌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 :AC


恭喜你,答对了!



— 推荐阅读 —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作为青年代表在纪念古田会议90周年大会上发言
我校这1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快来看看有没有你的专业我校隆重召开九届二次教代会暨十二届二次工代会


- fjnu1907 -


校党委宣传部官方微信工作室出品


编辑:傅丽萍 刘琦


转载需私信后台 并注明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至邮箱:fjnu1907@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