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②|今天,《福建日报》用大幅版面推介福建师大!
时光流转,教育初心不改。有着114年悠久办学历史的福建师范大学,自1907年由“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开端,开启福建现代高等教育先河之日起,怀揣教育强国愿景,踔厉奋发,为民族铸希望,为国家育栋梁。百余年间,她在时代的风雨中兼程,在历史的嬗变中新生,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前进,在新时代的创新中发展。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福建师范大学坚守大学之道,不变育人初心,传承薪火、砥砺前行,奋力开启建设富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全国一流大学新征程。
坚持立德树人 育人能力不断提升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福建师范大学牢记立德树人初心使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福建师范大学被誉为“我国南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始终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打造成为引领、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领航学科”。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就已经开始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研究工作,拥有一批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2017年,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获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全面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协同发展。
近年来,学校积极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在全省高校率先实现思政课师生比1∶350,打造形成的“小葵”“小联”“青马易战”等网络思政品牌各具特色,先后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福建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振兴发展。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打造高水平的本科教育。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一流本科课程25门、教学资源项目57项、教学成果奖4项,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7个,生物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高质量发展研究生教育。学校持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内涵建设,深化培养模式创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目前,在校研究生规模达8240人,较2014年增长23.5%,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擦亮教师教育办学鲜亮底色。拥有19个教师教育专业,先后获批国家级教师教育类教学成果奖十余项,入选教育部复合型高中教师培养试点高校、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院校,获批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学校实现学前、小学、中学师资培养全覆盖,跃升成为立足福建辐射全国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基地。
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施“十百千万”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施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高水平赛事并屡创佳绩,学校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聚力内涵建设 核心实力显著增强
学科实力明显提高。完善学科分层分类建设体系,综合性大学的学科架构总体形成。目前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9个学科入选省级高峰学科、13个学科入选省级高原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共有26个学科上榜,其中AB类学科15个,A类学科3个,上榜学科数、A类学科数、AB类学科数均居福建省属高校首位,A类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45位;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入选数并列福建省属高校首位;5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榜单。
人才高地加速形成。深入实施“宝琛计划”,持续加大人才引育力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一系列新突破。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入选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4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7人次、省级各类高层次人才275人次,引育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508名,入选省级教学科研团队26个、省级研究生导师团队31个,2支教育部创新团队获滚动支持。学校教师获得全国“最美奋斗者”、“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等荣誉称号。
科研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优势巩固发展,自然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获批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钓鱼岛数字博物馆开通上线,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野外科学研究站”成为福建省首次入选国家级行列的野外观测站,新增42个部省级科研创新平台。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8项,其中重大项目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5项,其中重点、杰青、优青项目14项,以首席科学家单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项。教师在Nature等顶级学术期刊发表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6项,其中一等奖4项;获省科学技术奖、社科成果奖198项。获批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2个智库连续入选“中国智库索引”来源智库,新增1个省重点智库建设试点单位、2个省A类高校特色新型智库,103件咨询报告获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
服务社会发展 办学活力竞相迸发
开放办学深化拓展。学校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时代潮流,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所机构签订200多项合作协议,师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9000多人(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00多场;在校留学生规模达927人。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7项,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零的突破,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2项,优秀本科生、硕博士国际交流项目48项。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校获批教育部教育援外项目、国别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菲律宾研究中心”分别获批教育部、国家民委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中心),3所孔子学院(课堂)均荣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课堂)称号。2018年,学校授予印尼前总统梅加瓦蒂名誉博士学位;2021年,索莱达学院首批菲律宾籍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
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加强闽台合作办学,在6个学院开设8个闽台合作办学项目,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成为合作办学一大特色;加强“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智库平台建设,不断深化教育合作与文化交流;出版《台湾文献汇刊续编》,填补台湾文献史料整理与研究相关空白;首创两岸合编语文教材34本、1000多万字,已在20多所台中学使用并受到欢迎;实施学术合作、期刊合办、学科合力、青年合聚等创新工作,积极增进两岸文化认同,两岸交流合作特色品牌不断呈现。
服务社会展现高校担当。坚持把服务国家和社会作为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发挥基础教育优势,深度参与教育部高中数学、生物等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成立福建德旺基础教育研究院,与福州等地共同打造基础教育示范区,做优做强教育服务。
围绕福建发展战略布局,学校着重支持柔性电子、超导材料、生物医学、光存储、网络安全等“新工科”领域发展,并承担了多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同轴全息光存储技术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探索数据存储新方法,“东南轻工建材特色产业集聚区固废综合利用集成示范”专注固废绿色循环利用等。
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学校聚焦数字经济发展、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综合竞争力等领域,形成系列学术研究成果,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服务绿色福建,守护绿水青山,学校深化产学研用合作,与行业企业共建研发平台83个,派出科技特派员200多人次,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移转化,助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
强化党建引领 内生动力持续释放
坚持思想领航、理论护航。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四个三”机制推动学习贯彻新思想走深走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改进中心组学习方式,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断掀起“大学习”热潮,有关经验成效被中宣部、教育部和省委相关刊物报道。持续深化研究阐释和宣讲宣传,获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4人、全省基层理论宣讲表彰6项,校党委讲师团荣膺省理论进基层示范点称号,学校在“三报一刊”上发表理论文章数居全省高校首位。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学校推进“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获批6个全国、80个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项目。突出抓好教师党建,大力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多措并举优选育强教师党支部书记,设置16个创新团队党支部,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先后涌现出全国、全省高校“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等先进典型。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设立监察专员办公室,成立二级纪委。成功应对新冠疫情大战大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师生至上、生命至上。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水平举办“放飞梦想——福建师范大学青春歌会”,承办福建省大学生“一‘马’当先”知识竞赛,积极推进“高雅艺术走进学生”“社团巡礼”等文化精品建设。持续深化文明校园创建,学校先后荣膺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和第一、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在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荣获金奖,研究生支教团获得甘肃省脱贫攻坚“青年榜样”先进集体等荣誉。
新征程上,风起潮涌。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十四五”开局之年,全省上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阶段,福建师范大学将以第八次党代会为新的起点,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扎根八闽大地,矢志追求卓越,聚焦“双一流”建设,聚力高质量发展,以加快建成富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全国一流大学的实际行动,向建党100周年献礼,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推荐阅读 —
-fjnu1907-
校党委宣传部官方微信工作室出品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张婵
转载需私信后台 并注明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至邮箱:fjnu19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