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在党50年 | 朱鹤健教授:追光与传承的故事
编者按:
他们,是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老党员,为教育事业奋斗大半生,坚守初心使命。他们的故事,传递了“生命忠诚于党,信仰光芒万丈”的心声。让我们来寻访校园里那些关于信仰和力量的故事吧!等你,一同倾听。他是一名老党员
今年90岁
党龄63年
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
他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我国著名土壤地理学与土地学家
原福建师范大学校长
朱鹤健教授
今天,他要讲述一个
关于追光和传承的故事
1943年,朱鹤健12岁,就读于省立福州初级中学(即今福州一中)。那时,日军铁蹄践踏福州,如蝗虫般扫过庄稼,粮食局势“寸草不生”,多数人处半饿状态,民不聊生。在这样黑暗的背景下,学校的兴办极其艰难,朱鹤健就读的学校被迫从城内搬到闽北山区离沙县城关十多里的小村落里,从亮堂堂的教室到简单搭建的木房,两层长方形的竹床住着四个人,冬冷夏闷,常有蚊虫袭扰。若遇到疟疾流行之时,常有人患病,却因简陋的医疗器材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那时候的历史课,讲授的也尽是割地赔款的耻辱史。处此困境,满目荒凉,朱鹤健幼小的心灵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苦楚,这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与不屈之心,萌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志向。
及至高中,随着国家思想的进步,学校里党的地下组织领导的爱国运动活跃,揭露了国民党的腐败,并组织反饥饿反内战示威游行,一股期盼解放的潜流在学生中涌动,让当时还是少年的朱鹤健看见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打破了时代的黑暗,正道的光从裂缝中透过,深受苦难的中国老百姓翻身做主人。中国共产党的英勇与奉献,在少年朱鹤健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些经历奠定了他向党靠拢的思想基础。
对党的深切感恩情怀,成为了朱鹤健入党的初衷。像他这样的家庭,原本在黑暗笼罩、束缚着底层老百姓一生的旧社会里,是没有条件读大学的。新中国成立后,朱鹤健得以进入大学,并成长为一名大学教师,实现了命运的转换。“沐党恩,感党情”,他坚定不移地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见识过黑暗的可怕,便格外珍惜黎明到来的时刻。因为有了光的指引,就寻着光的方向探寻出路。朱鹤健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到1956年已在大学任教三年。时值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他努力钻研业务,积极响应号召,担任教师团支部书记,坚决听党话、跟党走,在1956年11月光荣入党。他饱含政治热情,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于此,他是这么总结的:“成就学生的同时又成长自己”“掏心付出是教师最美的修炼”。
及至老年,朱教授仍有“犹记擎桅杆,后生好远航”的牵挂——90岁高龄仍挺身站在三尺讲台,致力传道授业。在68年的教学生涯中,朱鹤健教授不仅在校内教书,还面向社会,走进农村,努力解决现实问题,用实干为党的事业做出贡献。在他看来,理论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所以他常常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从1996年提出“福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跨世纪走向”的书面意见,到2018年《地理学思维与实践》新作出版,多年以来,朱鹤健教授坚持把教学、科研紧紧与振兴农村相联系,坚持“有一份热发一分光”的奉献精神,把服务社会当作地理学存在的生命根基,呼吁地理学者投身到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一位九十岁的耄耋学者,用他的箴言和行动拥护党的领导,积极为党培养接班人。朱鹤健教授说,“人生过得好,奉献是个宝”。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成长归功于党的教育,做人要奉献一生,党员更要如此。奉献是一种付出,要丢掉私心,净化心灵,带来的才会是快乐幸福。奉献包括奉献集体、奉献工作、奉献社会、奉献党的事业;体现在助人为乐、恪守职责、服务社会、忠于党。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党的100年历史征程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和掌舵者,也是指引中国走向繁荣昌盛富强的航灯。作为一名老党员,朱鹤健教授在领悟党的新时代奋斗目标的同时,坚定中国梦信念,永远跟党走。如果黑暗中有光,中国共产党就是光所在的地方,朱鹤健教授遵循了本心寻找光明,并渴望也成为照亮他人的光。
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
传承初心,与时俱进
不断去感知新时代的使命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授展示了一颗懂得感恩的心
让生命的底色更加厚重
— 推荐阅读 —
福建师范大学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 fjnu1907 -
校党委宣传部官方微信工作室出品
来源:地理科学学院
文字:李旭艳 陈婷娇
编辑:林静慧 黄雅欣
转载需私信后台 并注明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至邮箱:fjnu19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