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大学科 | 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福Star密码”

校党委宣传部 福建师范大学 2023-06-27

编者按:

福建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学科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构建一流文科、高水平理科、有特色工科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学校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一批学科稳中有进、成效显著,部分学科取得历史突破,整体办学呈现出强校升位、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学校位居2022版全国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第64名,综合实力跃居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87位。

官微推出“师大学科”系列,为您介绍福建师大如何坚持“顶天立地”,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勇攀科学高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南。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把准学科定位方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实现学科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福建师范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福建省高峰学科、福建省“双一流”建设主干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A档。学科已形成福建省唯一的“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学科依托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第二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被誉为“南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以党建为引领

驶入学科发展“快车道”


高质量党建是实现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秉承“福Star”人学习、宣传、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光荣传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的优势,驱动学科建设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2018年9月学院获评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坚持政治统领,理论武装扎实有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和根本道路,事关全体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党管方向的领导作用,把讲政治落实到育人全过程和各方面,持续、系统开展意识形态专题研究,分类分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微党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研读活动30余场,为学生发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信仰的力量——青年学生谈马克思主义》等书籍,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竞赛中37人次获奖,获第五季福建省“一‘马’当先”知识竞赛本科生组前两名,第七季研究生组一等奖,青年学生理论研读俱乐部获评“全国百佳大学生理论学习社团”。

(2022年9月学生在第七季福建省高校大学生“一‘马’当先”知识竞赛取得佳绩)

(2022年7月学院组织开展《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读书分享会)

注重思想引领,党建思政深度融合。学院党委创新“支部建在学生理论社团、学生支部红色命名、融建党支部”三大举措,建立“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党支部、基层党支部定期述职、党建人才储备库”三项制度党建带团建成效彰显,201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班团支部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求思党支部获评第二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2022年5月学院团支部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

(2021年8月研究生党支部获评第二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强化组织保障,人才队伍稳步增强。学院党委持续加强队伍政治能力建设,健全党员队伍常态化培训机制,抓好优秀青年党员的能力训练和实践历练,提升党建引领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实施党建铸魂工程,将师德师风作为人才培育的第一标准,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头雁效应”。学院现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2人、专家1人,国家“万人计划”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人,各类省部级及以上人才30多人次,形成“领头尖-中坚厚-后辈优”的雁行人才队伍结构。


以教学为根基

守住人才培养“生命线”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思政课教学最直接、最主要的支撑学科Star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聚焦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把思政课教学作为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实践场域,以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抓手,让学科建设回应思政课教学的现实需要,支撑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推动思政育人实效。

开创“1+X”课程思政改革领航格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1”的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主持中央“马工程”政治经济学重点教材修订,率先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设“古田军魂”虚拟仿真实验室,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福建师范大学—福建)、“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项目,组织实施“1+N”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引航、福建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两大行动计划,与30余所大中小学结对共建,加强人才联合培养,教研协同攻关,资源共享共用,组织跨学段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交流学习50余场,示范课70余场次,联手人民网创新开展“马列经典著作系列读书会”融课教育,主编全省首部大中小学红色教育教材《福建红色文化读本》,并在全省中小学推广使用。 

(2022年3月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福建】启动大会)

(2022年9月举办福建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联盟启动仪式暨学科联盟“手拉手”集体备课会)

打造“三全育人”教育教学共同体。凝聚立德树人共识,整合资源、多方联动,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开展教育教学的协同创新构建多元师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育人体系,从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推动思政元素融入“X”个教材和课程以赛促学、以学促教,借助全国“华文杯”师范生技能大赛、省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等专业赛事平台,通过专家理论辅导、名师示范带教,帮助学生提高教学知识储备、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学科教学竞赛获奖60余人次,其中,“华文杯”全国教学竞赛中获奖24人次、获一等奖8人次

(2021年12月学院学生在第八届福建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取得佳绩,包揽中学道德与法治组一、二、三等奖)

(2020年12月学院学生在福建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喜获佳绩

深化“四大协同”教育教学运行机制。优势学科平台促进教研协同,增强教学理论性,提高学生信服度;以突出学生主体促进教学协同,创建“对话式教学”“同龄人讲思政课”“青马易战”结合的教改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四大课堂衔接促进队伍协同,形成“理论主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新课堂+示范微课堂”四位一体的思政育人“闭环”,提升学生积极性;以线上线下结合促进评价协同,实现思政教育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提升,提质学生获得感。近五年,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4人次;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荣获福建省高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

(2022年7月学院杨晶副教授荣获第六届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特等奖)

(学院在2022年福建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取得优异成绩,共3项成果获奖,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


以科研为支撑

跑出提质升位“加速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研究,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研究,还要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Star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始终围绕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学术攻关,深化理论研究和学术阐释,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贡献

立足优势,推进理论研究阐释。充分运用福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等优势,建强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研究基地,深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实践,找准理论研究的切入点、聚焦点、结合点,着力在创新性、前沿性、针对性上下功夫,编写出版《摆脱贫困与全面小康》《四下基层与群众路线》等系列读本,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发表论文27篇,更好地服务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服务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021年12月李建平教授受聘担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

(2022年3月我校获批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批研究基地和大学生研习社)

精培细育,开展有组织科研。通过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组建创新团队,打通人才培养的连贯性,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引—育—用—服”全力激发人才活力汇聚融合育人要素注重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和综合素养的共同发展教师教研共同体教学相长共同体朋辈互学共同体形成合力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对接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近五年学生在重要报刊和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38篇,相关论文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一等奖、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论文一等奖等获得教育部、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5项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连续三届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2022年5月学院举办青年教师创新团队座谈会)

(部分教师科研成果展示)

(2019年11月学生团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2020年11月学生团队获得中国“互联+”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研精致思,科研成果丰硕。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协同发展,加强跨学科研究,培育学科新生长点,《资本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红色文化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产生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近五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15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19项;在重要报刊和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56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著作52部,推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两大文库,已出版70余本1500多万字;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8项,其中,获教育部科研成果奖2项,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6项。

(学院教师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青年成果奖)

(学院教师获得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部分证书)


以平台为保障

按下学科服务“快进键”


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依托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福建师范大学—福建)10个省部级平台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排头兵。通过打造“党建+宣讲”同频共振模式,组建博士生导师宣讲团、“山海学梓”宣讲团、红色文化宣讲团等,“学—研—传—践”一体推进深入机关、企业、农村社区等开展理论宣讲1000多场次,覆盖超10万人获评福建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省级理论进基层示范点,成员入选中央国家机关理论宣讲团、福建省委理论宣讲团,4人获全国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承办福建省唯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期刊《理论与评论》,旗帜鲜明直面问题,审视引领社会思潮,坚持立破并举,敢于发声亮剑,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刊物入选2021年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栏目获评“2021年福建省报刊十大名栏目”。         


(2018年1月学院获评福建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20216月学院学梓宣讲团赴师大附属小学开展党史宣讲)

培育思政工作优秀人才的主阵地。每年为全省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层次人才博士26名,硕士150名,培养本科生80名。全省1/3的中学政治教师,1/4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自Star五年来,学科依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两大教育部平台,已成功举办国家级、省级各级各类思政工作骨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60余期、培训4990人次。连续多年承办福建省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和训练营,选送的优秀辅导员3人获全国大赛一等奖,1人获评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骨干训练营“十佳标兵”;承办首届福建省“最美高校辅导员”“最美高校辅导员提名人物”颁奖典礼,培养选树优秀辅导员典型。Star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成为党政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才、高校思政辅导员、卓越人民教师培养的摇篮。

202112承办首届福建省“最美高校辅导员”颁奖仪式)

(承办福建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训练营)

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智囊团。对接省舆情研究中心,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团队,培养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双高”的舆情直报员,抓住舆情信息“选”“研”两个环节,加强舆情选题的分析和研判,全面提升舆情信息报送工作水平,成为中宣部舆情信息直报点。致力于意识形态安全、国家治理、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研究,出版《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教育舆情变化规律与典型案例研究》等多本著作,推出一批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10份报告获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批示。围绕“立足理论与实践创新,重点服务新福建建设”总体要求,助力福建乡村振兴,成立福建师范大学闽清乡村振兴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古田研究基地、屏南乡村振兴现场教学与研究基地等,开展全方位的校地合作,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乡村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学院教师编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乡村振兴部分相关专著)


-推荐阅读-


2023年福建社科界青年学者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聚焦两会 | 福建师范大学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履职声音
学雷锋 志愿者在行动 | 这些志愿服务品牌,坚持了许多年!
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 知识要点(一)
【福建日报】福建师范大学: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一流大学建设

-fjnu1907-校党委宣传部官方微信工作室出品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编辑:翁佳晨
转载需私信后台 并注明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官方微信」欢迎投稿至邮箱:fjnu1907@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