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学科 | 福建师大体育学学科,育体育智育心育人
编者按
1941年
福建师范大学前身校之一
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设立“体育与童子军科”
从此翻开福建高等学校
体育教育专业办学的历史篇章
经过八十多年艰苦创业、辛勤耕耘
体育科学学院已发展成为
国内实力较强的体育学院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
体育学学科被评为A-档
进入全国该学科前10%
入选首批福建省高校高峰学科建设行列
高质量党建赋能
驱动立德树人“红色引擎”
高质量党建引领学科内涵发展
体育科学学院党委深入实施“党建示范创建与质量创优”工程,实现专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不断激活党建与业务双引擎,全面提升党建质量和办学水平。
荣获全省党建工作标杆学院,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入选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退休教师党支部入选全省离退休干部示范党支部,院关工委获得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大力推进“一支部一品牌”建设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体育助残项目获全国首届残疾人康复体育服务大赛一等奖、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作品入选首批“全国优秀体育科普作品”;
福建省残疾人体育研究中心获“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参与项目获“省高校基层党建‘十佳支部好案例’”“省高校基层党建‘最有价值支部案例’十佳作品”。
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教师与学生典型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黄汉升教授、“感动中国”人物徐云丽副教授,“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 方千华教授、王润斌教授、台籍教师张钊瑞博士等,省教工委优秀党务工作者陈海春教授等教师先进典型;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钟悦宁、“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纪增长、全军首批优选特种兵卢衍丁等学生先进典型。
高标准教学强基
构建特色鲜明“育人模式”
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体育人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体育学一流人才育人模式。
系统构建体育学类本科
专业人才培养“中国模式”
以黄汉升教授领衔的团队,联合全国知名专家,积极服务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牵头研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规范》《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国家标准,创造性打造“7+3+X”专业课程体系,深入实施“1+3”卓越教育模式,创建了“德—知—技—研”融合发展的体育学类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成果已被全国200多所高校体育学类学科专业采纳应用,受益学生30余万人,相关改革成效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2年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创新体育学研究生
“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依托重点学科平台,形成导师资源协同机制,建立个性化指导模式;二是强化教学基础平台,形成本、硕资源共享体制,促进本科硕士教育有效衔接;三是基于科研基础平台,形成多元科研发展路径,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四是建设社会服务平台,形成三类专业优势服务品牌,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五是构建联合培养平台,形成高校区域行业联合方式,推进多样协同培养创新。
充分发挥五大平台促进研究生培养核心要素的优化,创新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达到提升培养质量目标,该模式在全国推广与应用,相关改革成效获2018年福建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努力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1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在新华网展播,向全社会开放共享;积极建设“荣耀记忆”女排展厅,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郎平女士、前中国女排运动员、奥运冠军徐云丽、林莉与青年学生开展“学习二十大,青春榜样说——女排精神分享会”,弘扬“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
获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个专业均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
1门国家精品课程、
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1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5项
入选国家重点规划建设教材2部
主编全国体育学类本科教材5部
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国家级赛事中
获一、二等奖5次
荣获国际级奖项73项、获得国家级奖项203人次
在福建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
福建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
连续蝉联一等奖
培养了全省71%的中小学体育特级教师
全省68%的省学科带头人
培养出徐云丽、林清峰、邓薇、李发彬等
一批奥运冠军
……
高水平科研提质
实现理论实践“两翼齐飞”
把论文写在运动队的训练课上
把项目摆在体育企业的实验室里
把教室搬到课外实践基地的操场上
形成项目能落地、论文能实践、专利能转化的良性互动格局
近五年来,先后获部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5项,荣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级7项。
先后获批科研项目108项,其中获国家级项目16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3项,其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3项),省部级课题43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达1700多万元。
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等出版各类专著、教材39部,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高级别论文170余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奖2篇。
高层次平台蓄势
助推学科建设“内涵发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学科评议组秘书处单位
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国家体育总局 “运动机能评定”重点实验室
体育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国家级试验区
体育行业国家专业资格培训基地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
中国特殊奥林匹克运动基地
国家级运动与健康科普基地
省高校“体育人文社会学”重点研究基地
省残疾人体育研究中心
省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
省校园足球研究中心
……
积极吸纳学生进入科研平台、融入课题组
深度参与科研创新实践
探索体育“产学研”模式
打造服务高考标准化平台
服务残疾人特殊教学科研实践平台
服务大众健康科技平台等实践基地
学科带头人黄汉升教授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体育学科唯一人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七届体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方千华教授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体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秘书长。
现有教授21人,博导1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2人,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国培计划首席专家2人,霍英东教育基金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人,奥运冠军1人,国际级裁判6人,国家级裁判19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等。
高品质服务增效
贡献体育强国“师大智慧”
充分发挥历史底蕴深
师资队伍强
平台视野宽的自身优势
凝练了明确的目标定位
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取得瞩目成绩
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牵头制订国家体育学学科发展新标准
黄汉升教授领衔的团队面向国家体育学学科战略需求,牵头编制多个高水平标准文本、研制多个高质量国家标准,在体育学人才培养、学位点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积极探索体教融合、省队校办新模式
方千华教授领衔的团队与福建省体育局、中国举重福马江基地紧密合作,加强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为优秀运动员屡获佳绩提供技术保障与专业咨询。
首倡两岸融合发展的
体育参与式治理新道路
充分发挥福建对台工作的独特优势,在国内首先倡导两岸融合发展的体育参与式治理之路,举办海峡两岸体育学研究生论坛、闽台青年棒球邀请赛等。
率先打造“体育助残”志愿服务新品牌
将志愿服务融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全过程,推动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深入开展,获评全国全民健身十大品牌、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
开创“中国—塞尔维亚”
体育人文科技交流新局面
联合塞尔维亚体育科研院校、安踏公司实验室,不断探索生物力学新理论,拥有近20项自主知识产权,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运动战“疫”引领线上运动健身新形式
疫情期间,邀请世界冠军黄颖祺、博士生导师吴燕丹等开设网络直播间,推出太极拳、普拉提、八段锦等居家锻炼视频,掀起运动强身战“疫”热潮。
在体育中体验生命状态感悟生命精神超越人生境界
福建师大体育学学科为体育梦想打造广阔舞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