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羡鸳鸯不羡仙——化学大师们的爱情故事
徐光宪&高小霞
1927年,8名女生进入交通大学就读,首开交大男女生同校之先河,此事在当时轰动一时。老校长黎照寰曾诙谐地说道,交大Girl必嫁交大Boy,利权不得外溢。
徐光宪和高小霞的结合正应了黎校长的这句话。由于两人有着太多的相同阅历,被誉为“十同夫妻”。而共同的志趣与追求,更让他们有着一致的人生选择:1947年,夫妇俩都通过了赴美留学考试,然而经济拮据的他们无法承担两人的学费。于是,高小霞默默放弃了此次机会,全力资助丈夫读书。直到两年后,在亲友的帮助下,她才得以来到纽约继续学业。而当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来,高小霞又毅然放弃即将获得的博士学位,与徐光宪一起冲破美国当局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开始了艰辛却充满华彩的科学探索之路。
1994年,他们作为“蓝宝石婚佳侣”,在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节目现场度过了自己的蓝宝石婚。采访中,徐光宪说:“我想我们现在还希望过一个金刚石婚。”
遗憾的是,这个愿望却最终没能实现:1998年,高小霞不幸病逝。在她病情加重的日子里,徐光宪衣不解带地守在病榻前,任谁“换班”都不肯离开。追悼会上,徐老最后一次深情拥住妻子,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时,徐光宪这样总结:“我一生中,最满意的,是和高小霞相濡以沫度过的52年;最遗憾的,是没有照顾好她,使她先我而去。”
傅鹰&张锦
傅鹰(1902-1979)物理化学家、教育家,中科院院士中国胶体科学的主要奠基者,中国色谱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张锦(1910-1965)有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有机化学领域较早的女博士,教授。
在一般人眼里,傅鹰与张锦的爱情故事似乎一点也不浪漫——他俩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时在同一个实验室工作。傅鹰生性腼腆,张锦有点矜持,两人天天见面,点个头,笑一下,却在半年里不曾交谈过。有一次,两人又共处一室,各做各的实验。张锦在操作中不小心碰翻了一瓶水银,地上顿时布满了水银珠。傅鹰急忙上前帮忙:用滤纸做的“小勺子”将到处乱滚的水银珠一粒粒舀进瓶中。他只是埋头干活,一声不吭。张锦看到他满头是汗,也只是低声说了句“谢谢”。但这个意外的小小事故,却开启了他们的爱情的闸门,从此,两颗热爱科学的心走到了一起。
1935年,学成归国不久的张锦与傅鹰结为连理,尽管两人都出身名门(傅鹰父亲是清末外交官傅仰贤,张锦是两广总督张鸣岐次女),但他们却相濡以沫,过着俭朴的生活。当时,两人每月薪水有760大洋,但张锦只买了一匹黑布和一匹蓝布裁制成衣,冬季二人总着长袖黑布长衫,夏季只着短袖蓝布长衫,一年到头如此。“一对布衣教授”被学术界传为美谈。
何炳林&陈茹玉
何炳林(1918-2007)高分子化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离子交换树脂工业开创者,被誉为“离子交换树脂之父”。
陈茹玉(1919-2012)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为中国的农药事业及有机化学尤其是有机磷化学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1938年,何炳林、陈茹玉分别从广东和天津考入西南联大化学系,由此拉开了他们一生比翼齐飞的序幕。
一入学,漂亮的陈茹玉就吸引了不少男生的目光。但专心读书的她,对这些爱慕从来都视而不见,直到有一次,何炳林和陈茹玉一起“做题目”时,另一位“倾慕者”出于嫉妒,踩了何炳林一脚,但厚道的何炳林却并未生气。陈茹玉因此对这位“老实人”刮目相看。于是,二人“做题目”的机会更多了,在互帮互学的氛围中开始了他们的爱情。
此后,读书、毕业、结婚、任教、出国、回国,两人始终保持步调一致,风雨同舟、不曾分离。何炳林曾说,他们的缘分是“上帝帮忙”。
遗憾的是,上帝却将他提前带离了妻子身边。2007年,何炳林因病辞世。此后的日子,陈茹玉都是断断续续在医院度过的,严重的疾病困扰着她,使她丧失了近期记忆,却经常问起已经去世的丈夫:
“何先生去哪里了?”
“您又忘了,何先生已经走了。”
“走了?什么时候走的?”
“已经走了五年了。”
“哦。”
——这是陈茹玉生前最后一次问起丈夫,之后,她便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当晚,陈茹玉阖然长逝,去找她的“何先生”了。这对离别五载的伉俪院士终于又在天堂团聚。
蒋丽金&许国志
蒋丽金(1919-2008)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光化学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许国志(1919-2001)中国工程院院士,系统工程、运筹学专家,中国系统工程创建人之一。
不知是巧合还是偶然,蒋丽金和许国志夫妻的经历出奇地相似。两人同年同月生。当然,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城市,直到33岁以前,他们还是不曾相识的陌路人。
1946年,两人分别通过了赴美留学考试,也都在经过了一番节衣缩食后辗转来到了美国。美国很大,大学和研究机构也很多。巧的是,蒋丽金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到堪萨斯大学去工作,那里的中国学生不多,圈子里的人几天就熟悉了。
极为相似的年龄和经历使得蒋丽金和许国志这两个多年来忙于学业,无暇顾及谈爱成家的大龄男女涉入爱河,并且很快就请朋友们喝了喜酒。这一天是1954年8月15日,一对新人都刚刚过完35岁生日。
1955年,克利福兰总统号轮船驶离美国,这是一次被载入史册的航程。以钱学森等为代表的第一批归国受阻的科学家终于历经艰难险阻,终于乘船回到祖国,同船回国的学者中,就有蒋丽金和许国志夫妇。他们和所有归国科学家一样,将全部的身心和热血,都倾注到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中。
尽管两人研究领域各不相同,但他们却有着许多共同爱好:酷爱文学的许国志喜欢做诗,常常兴致勃勃地念给妻子听。而每每于这个时候,蒋丽金总是贤惠顺从地坐在老伴跟前,静静地听他高诵低吟。许国志有诗曰:“雨后小窗灯下砚 ,诗成先为老妻吟”,正是这种温馨生活画面的生动写照。
邹承鲁&李林
邹承鲁(1923-)中科院院士、生物化学家,主要参与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研制工作,近代中国生物化学奠基人之一。
李林(1923-)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主要从事高温超导薄膜无源微波器件等的应用研究。
提起地质学家李四光,可谓妇孺皆知。但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他的女儿李林、女婿邹承鲁,也是卓有建树的科学家。
1946年,邹承鲁、李林分别来到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英俊潇洒、满腹经纶的邹承鲁成为女生们心目中理想的白马王子。李林也对他颇为倾慕。毕业后,两人又不约而同进入剑桥大学继续深造。相似的经历、共同的理想,使得这对身处异乡的年轻学子成为互相鼓励、相互帮助的朋友。有时,李林在数学或物理方面遇到难题,便向邹承鲁请教;每当李林工作到子夜时分,邹承鲁又会送来可口的夜宵并送她回宿舍。很快,两颗炽热的心灵碰撞出爱情的火花。
不过,和现在的年轻情侣一样,这对恋人有时也会闹些小别扭:一次在剑桥划船,不会水的邹承鲁掉到了河里,折腾好久才爬上岸。而水性很好的李林却在岸上笑得前仰后合。邹承鲁气得直抱怨:“差点儿淹死你还笑”。
当然,这样的小插曲丝毫没有动摇两人的感情。不久,李四光夫妇来英,对邹承鲁的人品、学识极为赞赏。两人在父母主持和见证下喜结良缘。从此开始共同度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人生,成就了一段父、女、婿“一门三院士”的学界佳话。
闵恩泽&陆婉珍
闵恩泽(1924-)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科院院士,2007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同年获“感动中国人物”。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
陆婉珍(1924-)分析化学家,石油化学家,中科院院士,色谱法创始人之一。
1942年,年方18岁的闵恩泽和陆婉珍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从不同的地方来到中央大学求学。两人是同一个专业又在同一个班级。
也许是一见钟情,陆婉珍第一眼看到闵恩泽便怦然心动。她常以对照笔记为借口与闵恩泽接触。天长日久,闵恩泽也喜欢上这个上海姑娘。
毕业时,两人相约一块去上海找工作。但闵恩泽的父亲要求他回乡支撑门户,父命难违,一对刚刚开始交往的男女青年只好各奔前程。
陆婉珍在上海一家印染厂当上了技术员。而闵恩泽回到家乡不久,听说某公司要招收一批技术人员培训出国,他很想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于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到上海这家公司担任印染车间工程师。而这里正是陆婉珍工作的地方。两人在上海不期而遇、旧情复炽。
不过,爱情的缠绵并未牵绊住两人求知的脚步。1947年初,陆婉珍只身一人带着外婆给她的一枚金戒指作为盘缠赴美求学。一年后,闵恩泽循着陆婉珍的足迹,也赴美留学。两人第三次相聚,再度成为同窗。
1950年,两人双双获得博士学位。在经历了一次次聚散别离之后,这对有情人终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流转,闵恩泽、陆婉珍夫妇走过了银婚,又走过了金婚,如今已是耄耋之年,满头银发见证了两位老人的沧桑人生,也昭示着他们的恩爱婚姻。
后记
回顾这些化学大师们的爱情故事,心头感慨良多:他们在学术上的高度和成就,我们也许永远难以企及。但他们在爱情中的执著与坚守,却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和钦羡。正所谓:
志同道合情益坚,
青丝白发度华年。
吾辈追思心神往,
只羡鸳鸯不羡仙!!!
来源:化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