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青莲院士:无机化学泰斗,教育大师,测定铟等10种元素原子量,入选中学化学课本

2017-12-14 化学加

综合 | 化学教育/网络            编辑 | 化学加

导读

张青莲院士是著名化学家、教育家,我国稳定同位素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 也是我国近代无机化学科学的奠基人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系统地进行了原子量的精确测定工作,所测定锑等10种元素的原子量已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确定为新的国际标准数据,1997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6年12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98 岁。今天正值先生逝世11周年,一起来回顾缅怀先生光辉的一生!

跳转阅读→一个让数百万化学工作者收益终身的二维码,您了解过吗?


1、科学成就斐然

张青莲出身书香门第之家, 从小聪颖好学 。上中学时曾在中、英文竞赛中名列前茅;大学毕业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银杯奖。

研究生毕业时在高崇熙教授指导下完成的《五种硒酸盐新络合物的合成》是我国第一篇配位化学论文

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时, 2 年完成了10 篇有关重水研究的论文, 与美国实验室同行的工作共同成为国际上早期重水研究的经典文献。 

抗战期间,许多大学的科研工作都无法进行, 张青莲在昆明西南联大化学系仍克服种种艰难困苦,坚持做科研工作,他与助手钱人元合作,完成了2 篇关于重水密度的论文。还完成了2 篇有关重水动力学效应的论文 。

根据昆明海拔高的特点,他自制了一套恒压器,首次精确测定了重乙醇的沸点和密度,该结果被拜尔斯坦编著的《有机化学手册》收入。

他还综合自己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撰成《重水之研究》论文集,该书于 1943 年获国民政府教育部学术二等奖。 

新中国成立后 , 他开始研究重水浓度的测定方法;设计了用浮沉子检测成品的化工部部颁标准方法;研制了重水生产中镍铬催化剂的活性寿命和强度以及测定了双温交换法工艺条件下氘在气液两相中的总分配常数等, 为我国核工业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 

1990 年中国核学会授予他荣誉理事称号。化工部授予他“全国国防化工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耄耋之年开始致力于化学元素原子量新值的测定。他从 1991 年 83 岁开始组织、策划并主持一个科研组,历时 12 年于 2002 年完成了铟、铱、锑 、铕 、 铈、铒 、锗 、镝 、锌 、钐 10 个原子量的精确测定 , 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赞扬,并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正式确定为国际新标准, 被全世界广泛采用 ,为祖国增了光 。 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8 年 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0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科书中, 将张青莲作为杰出化学家向全国高中师生进行介绍 。 


2 、教育事业硕果累累

张青莲终生从事教育事业,早在 1930 年 22 岁时就在常熟孝友中学教英文,钱人元院士、胡秉方教授和抗日将领孔令晟等都是他那时的学生。后来大部分时间他一直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执教。

他曾讲授过高等无机化学、稀有元素化学、络合物化学、普通化学、理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德语和化学文献等多门课程。他授课时常讲一些有趣的化学故事, 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他常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使一些用语言难讲清楚的现象一看就一目了然。 

20 世纪 50 年代, 他组织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北京工业学院3 校的无机化学教研组合作,翻译苏联涅克拉索夫编著的 105 万字的《普通化学教程》 (上、中、下 3 册), 解决了解放初期,我国大学缺乏化学教材的燃眉之急。

之后,他又与戴安邦、尹敬执、严志弦合作 ,编著了我国第一部 84 万字的《无机化学教程》(上、下册),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 1958 年出版 。 该书结合作者的教学、科研经验, 内容翔实 、取材新颖,为全国各大学几代师生使用, 对培养青年教师起过重要作用。

1977 年中国化学会与科学出版社决定合作组织编写《无机化学丛书》,成立了丛书编委会,聘请戴安邦 、顾翼东为顾问, 张青莲为主编 、申泮文为副主编。张先生从精心策划 、组织协调到督促催稿 、审阅修改 ,不辞辛 劳、颇费苦心 ,前后共用了 17 年时间编撰完成了这 部 18 卷 、41 个专题 700 余万字的巨著 。

张先生及编撰人员为我国无机化学的建设和发展做了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 该书被誉为无机化学的百科全书, 通过编写丛书培养了一批无机化学人才 。

 张先生十分关心振兴我国的高等教育 ,常将北大与世界名校相比 ,他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 ,主张要培养和选拔高水平的教师为学生讲基础课 。为促进 教育改革 , 他撰写了《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发表在 1984 年 6 月 2 日的《中国教育报》上 。

 张先生对中学教育也非常关心 , 他认为中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 ,曾多次与中学教师座谈,给中学教师作报告。他多年被教育部聘请为中学教材顾 问和化学教材的审稿人,他审阅书稿非常认真 ,不仅在书稿上作了很多批注和修改,还对全书写了详尽的审阅意见,对保证教材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他对中学生的课外读物也很关注 , 有一次他发现某中学生理科杂志上有篇文章涉及原子量问题的内容有误,便及时告诉有关方面,在刊物上撰文作了更正 。 


3 、人格魅力 

张青莲先生是颇有声望的资深院士、名牌大学 的著名教授, 在国内外有很高声誉 , 获得过多种荣誉,但他没有一点教授架子 ,十分平易近人, 总是面 带微笑与人交流学问、探讨人生、纵论时局、趣谈爱好。

与他在一块谈心,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可从他那里学到知识、受到教益、开阔胸怀、得到力量。 张先生治学非常严谨,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他教研究生做实验时, 对每个初进实验室的学生发一条毛巾,并告诉学生没有清洁的环境是搞不好科研和实验的;同时还发给学生一个带有页码编号的记 录本 ,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不得任意涂改,更不得撕掉几页。他对实验操作一丝不苟, 对实验数据认真审核 。

晚年主持原子量测定时 , 对研究生报告的测量数据亲自进行分析和初算, 对每一篇论文都亲自撰写或亲自修改定稿 。 90 多岁的老人对待工作还这样事必亲躬、细致入微 ,对科学如此执著追求,真令人肃然起敬。 

张先生知识面很广, 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 化学、同位素化学、质谱学、矿物学、晶体学以及化学史等均有研究;他兴趣爱好非常广泛, 对诗文、书法、摄 影、绘画、奇石、花卉、雕刻、盆景等都很喜爱 ,且有不少 佳作。他认为业余爱好是一件乐事, 不仅可以陶冶情 操、扩大视野,而且还可以广交朋友 、增加灵感。张先生这种心旷神怡、乐观豁达的心态, 也正是他工作上取得丰硕成果、身体上得到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

 4 学习楷模 

张青莲是国际知名科学家 、我国化学界的一代宗师 。他的人格魅力和高风亮节 ,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张先生是一位爱国科学家 。他认为要使祖国富强昌盛,必须发展科学教育事业 。 

1937年抗日战争已经爆发 ,他仍然带着从国外买的仪器、药品回国 。 1941 年在日军频繁轰炸昆明的艰苦岁月 ,他把从德国买回的重水试样和比重瓶放在一个包里随身携带, 坚持做“重水密度的实验测定”研究。

1951 年他参加 首批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9 年他夫人不幸去世, 第二年他唯一儿子张毅然在北京大学毕业、学习成绩优秀,本可留在北大工作,但为了发展祖国的国防事业, 他没有要求组织 照顾,同意将儿子分配到二机部, 后又到包头202 厂 从事核材料研究,他还将自己的学生推荐到这个厂工作。他们都为我国的两弹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先生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 。他测定的重水密度精确到小数点后第 5 位数字、测定的原子量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 4 位数字, 把杂质 Na -142 的含量 降低到 0 .004 %。

没有严格、认真 、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和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毅力 ,要完成这样高难度的研究课题,是不可能的 。他从不沽名钓誉 ,凡不是他亲自指导的研究工作, 发表论文时绝不让写上他的名字 。他认为随便 在论文上挂名 ,在科学上是很不严肃的事情 。 

张先生曾任《化学学报》主编 , 《中国科学》 、《科学通报》 、《化学通报》编委, 法国《无机化学评论》编辑和美国《质谱评论》顾问编辑等职。他为刊物审稿、撰稿非常认真负责 ,在 1978 ~ 1996 年间他在《化学通报》上发表了 25 篇文章(有 6 篇自己完成), 每 篇文章都是由他亲自执笔手写或亲自修改打印后送到编辑部并与编辑沟通文章的情况。他还对《大学 化学》从 1986 年创刊到 2002 年 17 年间约 2000 篇 文章的英文目录逐字推敲、修改审定, 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 确保了刊物英文目录质量 。 

张青莲先生是尊重师友、关爱学生的典范。 1986 年他的导师高崇熙诞辰 85 周年时 ,他在《化学通报》上撰文纪念。 1982 年黄子卿教授 82 岁华诞时, 他作为系主任,在北京大学大礼堂为这位著名的物理化学大师举办了盛大的庆祝会 , 时过半年黄教授因病去世, 去世后每年春节张青莲先生都到黄师母家拜年 。

张青莲对他的学生坦诚相待、关爱至深。他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乐于褒奖,从不随意指责。有一次他的学生做实验时不小心将一个珍贵的水晶比重 瓶颈打断 ,他不但未责怪,还耐心告诉学生如何到玻 璃厂将比重瓶修好 。一些毕业后走出校门的学生在 工作中遇到问题来向他求教时,他总是热情接待 ,不厌其烦, 耐心指导 。 

张先生还经常向朋友和自己的学生赠送礼品或纪念品, 有墨宝、贺卡、相册 、花草 、奇石等。他 80 多 岁时还捧着鲜花登上 5 层楼去看望自己的学生, 令学生感动不已 。 

张青莲曾说:“回顾自己多年来所走的路,要说什么特别出色的成就和贡献,我觉得谈不上。但是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努力,甚至也向一些新的领域进取,而且,只要进去,总能有所收获。当然这一切并非没有个人的努力和作用,但也同时有机遇、环境和周围同志们、研究生们的互相合作和支持,要说荣誉,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可以说,祖国壮丽的山川璀璨的文化哺育了我,抗战的艰苦岁月和生活锻炼了我,这是我一生受益不尽的。至于其他,那就是自己的努力、环境、机遇了。我是幸运的,因为我的一生看到过屈辱,更看到了胜利,看到过贫穷,更看到了温饱,看到过孱弱,更看到强盛。我的一生无非是这沧桑巨变的一粟而已。生活,在我这一生,应该是喜上眉梢的。”

[1] 王治浩. 化学泰斗教育大师——纪念张青莲院士诞辰100周年[J]. 化学教育, 2008, 29(11):76-77.

[2] 【光明网】张青莲: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努力 http://tech.gmw.cn


查化学品百科,就用化学加网化学品百科数据库,专业,还免费

☟ 拓展阅读 ☟

77年恢复高考后各大学本科教育培养校友当选院士名单

23发《Nature》,25入选青年千人,这些开挂的“90后”

科研党有钱想干啥?答案竟是:买仪器、买试剂…

JACS. 不对称过渡金属催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冬天起床太难…了!怎么才能让床放开我?

15个动图告诉你:学化学的惊险与刺激

红烧肉中的著名化学反应——美拉德反应

我是一位父亲,40岁,为了女儿,我愤青了一把!


更多精彩,关注本号后,后台回复相应代码查看

回复 c001:漫画化学    回复 d001:化学趣史

回复 f001:视频动画    回复 g001:趣味实验
回复 a002:餐桌化学    回复 i001:缤纷化学
回复 j002:化学趣闻   回复 m002:创意化学
回复 k001:趣味化学   回复 L004:涨—知识

回复 w009化学前沿   回复 z001科研名人

回复 q003科学解释   回复 u001:化学心得


联系投稿  有偿征稿  广告合作

发到邮箱 gongjian@huaxuejia.cn

加入各地化学化工、医药日化行业

创始人、总经理、高管精英群

 中国药物化学产业精英QQ群 177675326

继续识别下面二维码

负责人手机/微信 :1867688105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