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防雾霾口罩到底有没有效?答案在这里……(内附防霾攻略)

2015-12-23 化学加



导读
最近雾霾天气严重,很多朋友买了防雾霾的口罩,那么今天小编为您说说雾霾口罩那些事,看看什么样的口罩最有效。同时也教教大家如何正确佩戴口罩!


市面常见的防雾霾口罩价格从三四元钱到三四十元不等,材质也包括了纯棉、亚麻、活性炭等多种材料。有些口罩号称对PM2.5的过滤效果高达99%。

其实,用实验设备可以测量口罩对PM2.5滤材的过滤效果。原理是在风机的作用下,气体从入风口进入测量腔中,检测仪可以检测测量腔中的PM2.5。


实验原理

实验结果

1、3M口罩3M不愧为行业标杆,其产品表现非常稳健,其N95级别的产品可以达到98%的效率。这只是单独对滤材的检测效果。

2、微银口罩这个测试结果却是让小编感到吃惊,带气阀的口罩过滤效果竟然达到99%,这可以反映两个问题,一个是滤材本身的过滤效果好,另一个是气阀的气密性在吸气的时候非常好。

3、带夹层滤芯的口罩由于空气不但从滤芯中穿过,而且从周围的布料上穿过,过滤效果不佳,过滤效果仅达到47%。(有机会测测他的滤芯对比一下)

4、医用一次性口罩过滤效果中规中矩,过滤效果43%。

5、棉口罩:几乎没有过滤PM2.5的效果,过滤效果仅为4%。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戴口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防雾霾的效果,但是作用没有市场上喧嚣的那么厉害。但是小编还是提醒大家尽量买防霾效果相对较好的口罩,普通的棉口罩对于雾霾实在是无能为力。

据研究显示,当PM2.5浓度每增加103微克/立方米时,居民全部死因的超额死亡风险会增加2.29%,滞后时间在1-2天。心脑血管疾病增加的超额死亡风险更高,为3.08%。所以不少人选择戴口罩来防止雾霾伤害身体。

然而,只有正确的选择和佩戴口罩才能有效防护PM2.5。所以在挑选口罩之前我们应该弄清楚以下问题:

1.口罩的主要分类和标准

市场上的口罩主要分工业用、医用和民用。工业用口罩执行GB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标准,医用防护口罩执行GB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标准。针对细颗粒物,分“KN”(防非油性颗粒)和“KP”(防非油性和油性颗粒)两个系列,每系列分90,95,100三个等级,如“KN95”表示对直径0.075微米的氯化钠颗粒过滤效率≥95%。民用口罩设有防护等级的相关标准。

2.口罩的选择方法

选择标有执行GB2626-2006和GB19083-2010标准的口罩都能很好地防护PM2.5;医用外科口罩、普通医用口罩、棉/纱质口罩对PM2.5的过滤效率低,只能起到一定阻隔作用,防护效果不佳;活性炭口罩主要用于防异味,不能防颗粒物。而且最好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合格口罩。

3.口罩的佩戴方法及注意事项

口罩使用遵照其使用说明进行,佩戴时必须完全罩住鼻、口及下巴,保持口罩与面部紧密贴合;心脏或呼吸系统有困难的人(如哮喘肺气肿)、佩戴后头晕、呼吸困难和皮肤敏感者不建议佩戴口罩,尽量减少室外活动;骑行或运动时不宜戴过滤效率过高的口罩,以防造成呼吸不畅。


那么正确的佩戴方法是怎样的呢?


最后,小编再给大家几条应对雾霾天的建议:

1、减少出门是自我保护最有效的办法。如果一定要出门,不要骑自行车,避开交通拥挤的高峰期以及开车多的路段,避免吸入更多的化学成分。也最好不开私家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2、卷烟、雪茄和烟斗在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会产生很多属于PM2.5范畴的细颗粒物,烟草烟雾含有7000多种化合物,其中包括69种致癌物和172种有害物质,会严重危害抽烟者本身和吸入“二手烟”受众的身体健康,在这种灰霾天气下,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抽烟者近几日不论是外出还是呆在室内,应当尽量少抽烟。

3、在灰霾天气,尽量不要开窗。确实需要开窗透气的话,应尽量避开早晚雾霾高峰时段,可以将窗户打开一条缝通风,时间每次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

4、家中以空调取暖的居民,要注意开窗透气,确保室内氧气充足。可以在自家阳台、露台、室内多种植绿植,绿萝、万年青、虎皮兰等绿色冠叶类植物,因其叶片较大,吸附能力相对较强。

5、要购买正规合格、与自己脸型大小匹配的N95口罩,取下后要等到里面干燥后对折起来以防呼吸的潮气让口罩滋生细菌。佩戴的时间不宜过长,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的人要避免佩戴,以免呼吸困难导致头昏。

6、出门后进入室内要及时洗脸、漱口、清理鼻腔,去掉身上所附带的污染残留物,以防止PM2.5对人体的危害。

7、洗脸时最好用温水,利于洗掉脸上的颗粒。清理鼻腔时可以用干净棉签沾水反复清洗,或者反复用鼻子轻轻吸水并迅速擤鼻涕,同时要避免呛咳。除了面部清理外,身体裸露的部分也要清洗。

8、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可以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还能够润肺除燥、祛痰止咳、健脾补肾。


来源|网络,编辑|化学加


声明:尊重原创,保护原创,尽最大努力发现原创,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原则。本篇来源于网络,作者确实无从核实,欢迎内容原创与我们取得联系,并探讨各种可能的合作。


点底部阅读原文可访问 化学+网

号外号外!主编私人微信号大公开!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主编私人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