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名企】徐光宪:门下已出三位院士的金庸迷化学家

2016-01-28 化学加

导读

作为化学家,他的科研成果使中国从稀土资源大国变成生产应用大国,所引发的“中国冲击”成功改写了国际稀土产业格局;作为教育家,他撰写的教材哺育了中国几代化学工作者,仅在北大工作的学生中就涌现了3名院士、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作为年近9旬的老人,他依然活跃在科研前沿,亲赴边远矿区考察,为稀土资源优化利用而操劳;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徐光宪。认识的人,都叫他“徐先生”。


2009年1月9日上午,万众瞩目下,徐先生从胡锦涛总书记的手中接过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证书。

“我比不上他们”


先生很谦逊。

“北大有许多优秀的学生,我获奖的工作都是我的学生和研究团队完成的,我只是这个集体的代表。”他说。

“我一生在科研上三次转向,在四个方向上开展研究。在这四个方向上,我的学生已大大超过了我。我比不上他们。这是真心实意的话。”

先生如数家珍:他的学生黎乐民院士在量子化学领域,黄春辉院士在稀土配位化学和光电功能材料方面,高松院士在分子磁体方面,长江学者严纯华在重稀土萃取方面……“都做出了非常好的成绩,大大超过了我。”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超过先生,我非常高兴。”徐先生真诚地说,“这不是谦虚,是实实在在的话。”

先生对其他科学家也充满了由衷的敬佩之情:

“以前获奖的,拿袁隆平来说吧,我就比不上。他不但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对世界粮食问题也有很大贡献。”

“1991年,国家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钱先生是伟大的科学家,美国也把他评为20世纪的世界大科学家。”

“还有托起‘两弹一星’的23位杰出科学家。他们的贡献特别巨大……”

“我比不上他们,真的!”先生这样结束“获奖感言”,语气愈加诚恳。

“我是个金庸迷”


许多科学大师在音乐、艺术方面颇有造诣,先生坦承自己不懂。

先生自称是个不折不扣的“金庸迷”。“晚饭后,我经常看金庸的武侠小说,感到倦了,放下就睡。”老人说自己还爱看“三国”“红楼”。

围棋是先生保持时间最长的业余爱好,但年纪大了,精力吃不消,就自己放弃了。拿得起,更放得下———先生对围棋如此,对生活中的不幸和苦难也是如此。

“文革”中,先生被当作“特务”关了好几个月,出来后还被人监视。但他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上,从不对人讲自己的遭遇。

同窗共读,同年回国,同时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学部委员,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先生和妻子高小霞“十同”的故事在高教科技界传为美谈。令人痛惜的是,1998年,妻子患病,不幸去世。

巨大悲痛中,先生很快瘦了下去。但为了妻子的遗愿,为了钟爱的科学事业,先生逐步恢复了与学生的学术讨论,并努力调节好自己的状态。

几个月后,先生回到了科研第一线,虽高龄而不辍。先生说:“我有稀土情结,永远解不开……”

“自己的钱已经够花了”


先生对钱没“感觉”。

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先生可以支配一笔高达500万元的巨额奖金,其中50万元归个人所得,另外450万元可由他用作自主选题的科研经费。

“我自己的钱已经够花了。”先生非常认真地说,“我得的奖是集体的工作成果。我已经跟大家说好了,包括那50万元在内,全部都拿出来。几个研究团队要好好商量,怎么分配使用这些经费。经费要以稀土为主,要全部放在几个课题组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淡定,又充盈,这就是徐光宪先生。


徐光宪(1920~2015年),我国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195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先后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1980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创建了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和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担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主任。他曾任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等。获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来源|邯郸日报(20090112)   编辑|化学加


相关延伸阅读,关注化学加后可:


回复ai30,查看《【名家名企】院士冯小明:科研与生产之间存在缺环,企业与科学家之间的互信极其重要》

回复ai45,查看《【名家名企】邵峰:中国最年轻的院士!》

回复ai46,查看《【名家名企】施一公:用科学去接受生命挑战》

回复f04,查看《还记得那首《化学是你,化学是我》神曲》

回复i10,查看《有机化学僧的一首打油诗,深刻!太有才了!》

回复m09,查看《劲爆刷屏的“祝福图”,直接测出你的化学水平去到哪一级?》

回复b01,查看《论化学系的学生怎么选防晒霜》

回复j15查看《学化学的能干啥,看到最后一位我彻底震惊了!》

回复q30,查看《科学解释:酵素——2015年最大的健康骗局》

回复ah08,查看《继屠奶奶获拉斯克奖/诺贝尔奖之后,今又有大陆青年才俊斩》

回复a08,查看《蒋华良:红烧肉中的著名化学反应——美拉德反应》

回复x21,查看《惊人发现“三高”的新克星:黄连素》

回复w24,查看《2015年高分子学界的那些逆天“神作”,只有0.1%的化学精英注意到了!》

回复ai00,查看萃英人物系列专题

回复ah00,查看化学加关于诺贝尔奖的精彩专题



点底部阅读原文可访问化学+网

投稿合作邮箱:cs@huaxuejia.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