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创科局局长薛永恒:香港进入创科最黄金时代
问答
Q&A
神州
2021.6.4
Hong Kong
《香港新视野》
内生力量,外获共赢
人才工程,香港创科的重中之重
《香港新视野》特别节目
专访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
薛永恒
2020年4月22日
薛永恒上任
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
他此前担任
香港机电工程署署长
这位机电工程师出身的
新局长是否具备足够经验?
吴小莉:感觉上,机电工程署是做电力,新能源等基础设备的,这些都是您的强项。您在之前跟创科领域有什么样的联系?
薛永恒:根据我多年机电工程的经验,要处理好香港的“双老问题”——人口老化、资产老化,是需要科技创新的。我在机电工程署的时候,已经看到挑战“怎样运用科技创新处理机电设备老化问题”。那时我已经开展了机电创新平台,我们会请初创机构列出他们有哪些创新设备;另一方面,我请业界和政府朋友讲他们面临的困难,我做“红娘”将初创企业和政府做对接,从而令两方得益,我们的初创企业、科研机构,也可以将他们的科研成果善用、流通到市场。
吴小莉:接下局长职务,您觉得最大的压力在哪?
薛永恒:2020年4月,接任这个岗位时,希望自己能成为一架“创科之桥”。第一,加强和市民的沟通,令他们接受创新科技,在日常生活中善用;第二,我会和业界多沟通,希望业界协助传统产业科技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第三,做好人才培训。做到这三方面是我的愿景。
近五年,香港初创企业数量增加了两倍!企业所聘用的人员数量也增加了四倍!创科投融资大幅增长,这些成绩都发生在特区政府转变思维之后。
薛永恒:香港科学园、数码港作为一个科技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利的工作环境;我们还有创新及科技基金,作为财政支持,全方位协助他们的工作。
如果一个中小企业去研究科研产品,在很缺人才的情况下,他会争取有经验的人才,未必有时间培养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学生们就算拿到博士、硕士高文凭学历,在入行的头几年依旧是最困难的,因为刚从大学来到一个真正的工作岗位,经验不足!政府怎样架起这个桥梁?创新及科技基金名下的研究人才库,正有此功能。
我们提供财政资助——如果企业愿意训练新毕业生去做研发,我们在三年内持续提供补贴,博士后及博士是每个月32000港币,硕士每个月21000港币,大学本科18000港币,鼓励企业留一些时间去训练我们的“明日之星”。
“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是香港科研的旗舰项目。首批研发中心聚焦于医疗科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科技。为促进“InnoHK创新研发平台”的发展,配合香港打造环球科研合作中心的需要,香港特区政府动用来二十亿港元资金,资助本地高校吸引国际知名的学者、团队来港任职。
人才难得,二十亿港币够用吗?
薛永恒:我们现在和深圳做一个联合政策包。香港有香港的优势,深圳有庞大的市场,资源非常充足。科技可以支撑很多好的科技龙头企业,但怎样做到强强联手?那就要将深圳优势、香港优势连在一起,做一个联合的政策包,告诉大家我们强强联手,有什么优势可以令你的科研成果很好推进。
我们香港这么多年,在海外有自己的联系网,怎样能将这些国际网络用好,推动我们吸引更多的海外机构、海外人才来香港和大湾区,为国家服务,这就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
香港产业结构单一,除了在金融等个别行业中存在高端职位,年轻人所获得的就业机遇,多是旅游、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的低端职位,本地年轻人普遍感知“出路少”,缺乏向上流动的可能。
2021年的1月,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了“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涉及一亿港元的资金,鼓励香港青年到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就业。
薛永恒:香港的科技创新“珍宝”处处,机会处处,我们的前辈、前人一步一个脚印,已经帮香港打好基础。怎么样在这基础上发光发热,是我们这一代人、这届政府需要努力的事。林郑月娥特首非常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有朋友和我说“现在香港的科技创新进入了一个最黄金的时代,生机勃勃”,我就和他说,正是进入这个黄金时代的机会,我们要更加珍惜!
但我们还差一步——要将这些“珍宝”挖出来,拿到市场。我们要用好大湾区的机遇,千万不要想着香港“单打独斗”就可以做到。科技创新的接力赛,环环紧扣,如果只倚靠基础科研和金融,在接力赛中,我们不会赢,非常残酷。
薛永恒: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现在都看到科技创新的未来。以前的传统产业,能源、金融,慢慢都已经被科技创新的机构取而代之,成为最有价值的公司。这个趋势不会变,会越来越剧烈。香港自己在人工智能、医疗科技,是非常非常之强。怎样用好自己强处,成为经济的新动力,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挑战。
更多精彩 敬请收看:
2021年6月4日首播的
《香港新视野》
专访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 薛永恒【下集】
编导:郑书筠
编辑:马晋
具名赞助《问答神州》
通过“凤凰秀”app观看完整节目
往期内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