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被约谈了,微信要这样改!
据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消息,浙江省工商局针对近期微信转错账维权难事件,由省消保委出面,向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发出书面《建议函》,并于7月23日进行面对面约谈。腾讯公司于8月1日回函书面承诺对微信支付予以整改。
1
收到多起投诉
浙江省消保委向腾讯发《建议函》
据浙江在线和浙江消费维权网消息,近期,浙江省消保委收到多起微信支付的相关消费投诉,内容包括:
消费者因对方冒充好友头像、昵称导致转错账,
因微信朋友圈发布的虚假消息被骗钱,
通过微信交易付款后却遭对方拉黑等情形。
当消费者遇到上述情况向腾讯客服求助时,亦无法维护其正当权益。
根据调查与研讨的结果,浙江省消保委于7月19日就微信支付安全隐患向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讯公司)发出《建议函》,向腾讯公司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建议腾讯公司全面落实微信支付实名制。
依据央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支付机构应严格落实支付账户实名制管理,收集并核实用户的基本身份信息,不得为未实名用户提供支付服务。
二是建议腾讯公司健全交易安全措施。
建立健全微信支付防转错账机制,当用户转账超过一定额度时提醒用户进行姓名校验,以及建立大额转账延时到达机制等。
三是建议腾讯公司完善事后协助机制。
用户权益明显受到侵害无法协商解决向平台求助时,微信平台应尽到合理的协助义务,并积极协助司法机关提供立案所需的相关信息。
2
腾讯回复相关改进方案
腾讯公司收到《建议函》后,立即将函件转交至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财付通”)。财付通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进行自查,工作小组一行7人于7月23日就支付服务相关情况向浙江省消保委进行了面对面的汇报和交流。
7月31日,腾讯公司以书面形式回复了相关改进方案。
未经实名认证无法微信支付转账
方案提出,财付通将严格履行支付机构的法定义务,全面落实微信支付实名制管理要求,未经财付通实名认证的微信支付用户无法通过微信支付转账。
健全防转错账机制,如让用户补全被掩码的姓名
针对微信支付防转错账的问题,财付通也在方案中表示,将不断优化产品功能,努力健全微信支付防转错账机制,尤其是针对浙江省消保委提到的当用户转账资金超过一定额度时,财付通将持续通过多种方式加强验证,如让用户补全被掩码的姓名等,以保护用户的资金安全。据悉,该项功能将于今年下半年推出。
当用户权益受损,将积极协助用户维权
对于浙江省消保委建议中提及的完善事后协助机制问题,财付通表示,针对用户在使用微信支付过程中权益受损的情况,将按照法律法规和人民银行的监管要求和浙江省消保委的建议,积极协助用户维权,全面配合有权机关依法定职权进行调查。
如收付款双方协商无果或已经超出了财付通的职权范围时,客服将积极引导和协助付款人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
3
真实案例回顾:
微信转账转错人 追回之路处处碰壁
7月3日,新华社“新华调查”栏目播发稿件《微信转账转错人只能认栽?——“手滑”的代价究竟由谁来担》,报道了在广东工作的黄先生微信转账转错人,多方寻求帮助却碰壁的经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据新华社报道,在广东省中山市工作的黄先生5月2日通过微信平台关联的银行卡,给微信名为“海阔天空”的表妹转账。然而黄先生手误转错了人,此“海阔天空”非彼“海阔天空”,一转就转了8万多元。
黄先生看到对方微信账号上显示了手机号码,就给对方发短信,三番五次地请求协商,换来对方回复一句“你找错人了”。随后黄先生多次给对方打电话,这个陌生的“海阔天空”始终不肯接。
私下解决不了,黄先生首先尝试向腾讯客服求助。一次次通过电话语音、留言与客服沟通,然而多次回复内容都是:该笔资金已经成功进入对方零钱,资金支付成功后无法撤回,您可与好友联系协商退回。
无法与一个不知其名的陌生人沟通,黄先生只好求助于公安部门。5月15日,黄先生到居住所在地中山市小榄镇联安派出所报了案,但警方以“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和账户信息、不构成立案条件”为由拒绝了黄先生,并建议其找法院。
求助于法院的黄先生依旧碰了壁。中山市第二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说,必须要知道对方真实的身份信息才予受理。“该走的地方我都走遍了。”多次碰壁的黄先生无奈地说。
另据新华社报道,7月6日,微信名“海阔天空”的收钱方主动在微信上将黄先生加回好友,向黄先生表达了歉意,并表示将尽快归还“误收”的款项。随后,收钱方分别于7月10日、7月15日和7月16日,分三笔将共计87500元通过银行转账、支付宝转账及微信转账的方式返还给了黄先生。
记者了解到,在稿件播发后,微信支付平台也主动联系黄先生,引导其到司法机关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纠纷。微信平台表示,若司法机关介入后,将进一步配合协助调查。
同样也是微信转账转错人,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案件作出判决,判令收款者退还这笔转错的款项。法院认为,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
法院提醒,碰到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收钱方应基于诚实信用原则,把不当得利返还给当事人,避免因不当得利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来源:新华社、中国青年网
更多新闻
●50个孩子测试,42个被拐走,人贩子的五大骗术你一定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