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火慢炖,国产工业软件新拐点在何处?| Sequoia Tech Talk

洪杉 红杉汇 2022-10-25

工业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工业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一直都保持在36.5%以上。在此背景下,被誉为行业皇冠上明珠的工业软件备受关注,因为它是发展整个工业实现信息化、智能化、高端化的必然之路。


然而,长期以来,因工业软件技术开发周期长、投入大、人才要求高等多种特点,让其发展速度受到制约。《中国工业软件产业白皮书(2020)》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国内95%的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依赖进口。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展示了工业软件发展的难点和痛点。为此,延续“From Lab to Industry and Beyond”愿景,近期,Sequoia Tech Talk就“文火慢炖,国产工业软件烹出‘新拐点’”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始终关注这一领域发展机会的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表示,“工业软件是一个厚积薄发的领域,需要持久的耕耘和耐心。但伴随各领域数字化进程的深化,我们观察到政策、市场已经为工软从长久的‘积淀期’转换到发展‘快车道’蓄积了足够力量。但这样由慢转快的拐点会率先出现在哪个领域,又将如何影响整个产业的未来进程,这是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红杉在这个领域深耕了多年,我们期待与学界、产业界一起,不断推动创新链条,更准确、迅速地锚定行业勃发的转折点,加速推动全产业创新势能的释放。”


在本次活动中,我们邀请了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李明华望和伍CEO朱华伟红杉中国副总裁申晓阳,从“产、学、研、用、投”多维角度,与来自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者、产业创新者,围绕工业软件研究及其产业化进程展开深入探讨。


活动伊始,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蔺宏伟教授还作了题为《几何造型相关问题的研究》的演讲,系统解析了当下相关技术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对与会嘉宾对工业软件的新技术发现给予启发。


 申晓阳  很高兴与各位一同聊聊国之重器“工业软件”,也欢迎两位嘉宾参与本期Sequoia Tech Talk。从宏观层面来说,很多人认为工软需要“文火慢炖”,但从去年开始,宏观政策层面,工信部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十四五也给出了大力度的支持;市场层面,包括汽车、电子消费、AR\VR等实体或新兴产业都对正向工业设计有强烈的诉求。二位如何看待当前的底层促进逻辑和结构化的变因?

 李明  活动主题“文火慢炖”“烹出新拐点”非常切中工软发展要害:一方面工业软件需要很强耐心;另一方面,基于长时间积累,我们期待近几年出现发展拐点。

原因在于,当前大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各界对工业软件发展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其次,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数字化趋势已势不可挡,而工业软件是数字化的基石。

工业软件所代表的产品设计、产品性能两个方向必然紧紧相连。如今,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其发展的关键问题,加之“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转变必将驱动产业变革。基于此,工业软件发展一方面需要“文火慢炖”,保有耐心;另一方面则需要我们在产业里找到真正能推动变革的拐点。

 朱华伟  我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来谈谈看法。

在国际环境方面,整个工业体系正处于大范围升级节点,它对于数字化、智能化的业务需求处于天然大批量放量增长;从国内环境看,过去我们依赖于全球一体化的制造模式,但当下国内不少制造业实现全球领先、一些工业行业大循环自成体系,这也是构建自主核心的新机遇。现如今,我们承担着大量重大工程,这需要强有力的工业软件为其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做支撑。从这些角度来看,工业软件正好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市场和技术需求,促进了整个行业对于工软迫切发展的要求。

 申晓阳  是的,我们今天的主题中讲“文火慢炖”,这也是大家对于工业软件的共识——它是一个“慢”行业。每一个微小的技术背后,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并且只有技术还不够,还需要建立生态、合作伙伴、完善工具链以及连接客户等等。所以,即使今天我们重走二三十年前国外大企业的路,也并不一定是属于我们的正确路径。工软各个技术、行业真正落到场景里去解决核心技术问题等挑战,导致整个工软相对“慢”。那么两位如何看待工软行业所谓的“慢”?

 李明  “慢”意味着耐心。国外有一些案例,比如有的几何内核最初没有水花,但沉淀出了比较好的关键技术,探索出了新道路。有人认为,从商业角度这类技术性价比不高,但它就像一个支点,可能带动上千亿、万亿规模的产业。

所以“慢”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当我们磨练核心技术时,一定要有耐心,同时要保持敏锐,从产业里找恰当的机会切入。这也是我们对行业“新拐点”的期待。

 朱华伟  工业软件的发展在我们这个时代确实是慢的。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它的“慢”是环境的产物,其中包含市场环境、资金投入以及产、学、研体系等多重因素影响。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没有工软是万万不行的,特别是设计、研发类软件。目前工软在工业生产制造类、经营管理等领域,50%-70%已经实现了自主;但设计类软件,95%都是进口,这也是目前缺口最大、研发难度最高、投入短期内难见到成效的产业。即便这类软件备受关注,也有各方支持,但从技术底蕴来看,它的发展仍然不会很快。

从未来发展角度,我们还是有很多机会创造新契机。从企业实际应用出发,它不一定是大而全的软件,而是在细分领域创造巨大价值的软件。只有以技术方式去深耕,这些价值在现有技术体系内才可以挖掘出更多机会点。

 申晓阳  我们从投资机构角度看,希望通过投资国产工软发展等,助力实业兴国,让更多企业站上国际舞台。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如何向成功企业学习,两位怎样看?

 李明  国外的软件主要是从应用中诞生的。单独做一个软件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所以一定要在产业应用中不断打磨,这是工软区别于一般软件的一大核心差异,这也是为什么工软需要“慢炖”。

真正核心的技术能解决当前产业瓶颈问题,甚至能回答十年以后的产业机遇问题。所以,技术本质是为产业服务,我们不能把技术看成一张纸、一篇文章。当然,我们也需要借助像红杉这样强有力的投资机构的力量,大家携手互相支持,才能把这件事情做起来。

 朱华伟  国外所有构建好的工业软件,都是由实际的应用方提要求用出来的。例如国外的厂商达索,它的应用生态起源于CATIA,是三维建模工具里面表达曲线曲面最好的一款,也是基于需求从工业公司体系衍生来的产品。

达索后续采用了软件体系并购策略的发展路线,把整个链条从单一设计端,变成一个设计和管理端,现在变成研发、管理一体化的全流程设计软件。它的生态在不断地并购中逐步发展起来。

而西门子刚好是另外一种发展策略。它从硬件往软件不断把核心业务进行重组,同时把不需要的业务剥离,围绕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这条主线进行构建。以核心主线为准绳,分离那些不符合核心主线要求的业务,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申晓阳  没错。即使能看到大概的终局、方向,但每次我们和To B企业聊的时候,都会非常深入地探讨路径该怎么选择。比如,我们是从协同切入还是从整个系统设计概念切入等等,路径选择不仅包含了企业如何开创自己的道路,也包含了大家对工软整体发展的思考。两位怎么看待选择切入路径这个问题?

 李明  如何切入市场,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首先,我认为要想清楚目的。

从技术层面看,如果想对标最领先的技术,应当具备破局能力和破局战略性思维,比如,是不是要寻找新技术途径?有没有新的方案能够颠覆传统?

而以商业收益为目的,在了解产业痛点的基础上,创业者没有技术背景,也可以通过整合资源解决产业问题,获得成功;如果创业者有技术储备,可以提供更直接的解决方案,获得收益。

当然,我们更希望创业者把技术和商业两大目的融合在一起,在创造价值的同时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申晓阳  如果从投资的视角来看,我们看行业的时候,会侧重看两个方面,一是国内行业的特殊性,即新行业;二是位置比较好的技术,比如技术产生可能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在技术层面我们没有落后,缺乏的主要是生态建设或工具打磨等。我们也看看华伟的观点。 

 朱华伟  我们刚才谈过技术是决定工业软件成败的核心,而它更多的是来源于企业需求。目前,工业软件处于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是因为企业需求增多,多样化需求可以创造出更多技术可能性,而非局限于现有技术。这个底层核心一直在动态更新,而新技术和商业逻辑的发现是一种破局思路。

另一类切入点来自企业的单点需求。我们在面向重大工程,如月球和火星探索等重大项目时,尽管算法、传感以及控制相关技术均具备,但应用场景的不同会直接决定代码的编写截然不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攻关的重要领域。

从长远发展角度看,在具备基础能力的同时,我们需要通过一个短期切入加长线补足的过程,把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生态构建起来。

 申晓阳  在工软这样需要长期深耕的行业,两位关于什么时候入局,有什么建议?

 李明  我建议从学校就应该在持续的技术研究中,比较自然地找到切入点。另一个比较好的机会点,是技术本身已经在企业中得到了应用,你仍可以在高校中深度打磨相应技术。总之,要有破局思维,在行业里长期深耕中获得洞察,最终才能发现并把握产业拐点。

 朱华伟  产业界和学界都在促进产学研融合,特别是一些国家重大工程的牵引,给了我们挖掘潜在技术能力的机遇。高校和机构在研发端投入了越来越多的资源,创造了更多促进学界和产业界交流的机会。

我也建议,产业型人才,多到高校看一看,高校的研究学者,多去产业界走一走。这两个领域的人才交流和碰撞,有利于做好产业生态,过程中产生的创新机会和科研项目也会帮助我们把研发做得更扎实。

 申晓阳  刚才也提到产业界和高校人才应该多交流。实际上对于各行业和各公司而言,人才的问题都至关重要。从高校视角,我们面临的是人才的培养,而企业端面临的是人才招聘。两位对领域内的人才问题如何看?

 李明  大环境是人才培养很重要的催化剂。我们的底层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在六七十年代CAD研发伊始,它像现在的AI一样火热,吸引了很多优秀人才。但后来,许多人因为生存等压力陆续转行,导致国内CAD人才短缺。值得欣慰的是,最近几年环境出现明显好转,人才在领域内的留存在逐步增多。

 朱华伟  工软行业的企业有一个共识,招人是通病。它的难点在于,尽管都写代码,但工软写代码的体系对底层技术要求差别非常大,这就意味着就业面窄,这会让大多数学习研究这一技术的人,会重新考虑现实问题。

现在,工业软件得到了来自国家和产业各方的支持,工业软件的价值获得了极大的认可,也吸引了愿意为理想奋斗的新一代年轻人加入,这有助于市场释放更大的活力。

 申晓阳  最后,对那些想要做科研成果转化、创业的人,两位有什么建议?

 李明  工软是一个非常值得深耕的领域。它有很强的技术壁垒,可以安心地“文火慢炖”,把事业做深、做实。

另外,工软极具智力挑战,是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期待更多人才能够在过程中体会到乐趣,解决关键问题,实现自我价值。  

 朱华伟  这些年我们在技术方面的成长很快,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支持产业,陪伴我们一起成长。能找到一批可以和我们共同成长的客户、投资人,是支持我们走到现在,并充满信心走下去的关键因素。

像红杉这样的投资机构给予的资金、资源等全方位的助力,确实提高了我们的发展速度,也帮助我们跳出以往比较小的舒适圈,去探索更广阔的空间。我们也期待,有志于创业的人紧紧抓住这个时机,大胆尝试,从实践中磨练和提升。

 申晓阳  感谢两位分享,此前和李老师交流时被问到,作为机构红杉中国如何看待工业软件这个领域。实际上,我们非常愿意在这一领域投入,促进行业发展。红杉中国种子基金一直在强调“投早、投小、投科技”“以半公益心态做早期”,核心就是希望携手优秀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共创产业未来。同时我们还形成了Value+的赋能体系,全方位帮助创新者们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难点。我们也期待遇到越来越多有技术、有创新理念的学者和创业者,共同为推动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推荐阅读




请停下来,哪怕只是一分钟 | 红杉Library

ubras创始人Concon:从一个人的勇敢到一群人的力量 | 红杉爱生活

迎接2022下半场 首季『Sequoia with U | CEO陪伴计划』正式启动

致创业者:现在是向内探索的最佳时机 | Sequoia Value+

红杉中国张宇:从创意到创新,时尚产业需要更全面的智慧 | 投资人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