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秋冬养阴谈

2017-01-13 特约撰稿:熊德梁 新参考传媒



熊德梁(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秋冬养阴,阴是什么?这是盘桓在许多人心中的疑问。中医借助中国哲学的一些论述,来讲说我们生活的一些经验,藉由此而上升到一种理论范畴。阴阳合而为一气,分而为阴阳。《周易》所谓“太极生二仪”是也。为叙事方便,《周易》在强调变化是世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提出了阴阳理论。阴阳的变化产生了世界的万事万物,阳阳互根,阴阳互用,阴阳互相转化,阴阳对立统一。可以说阴阳是中医最根本的思想,于是阴阳无所不在。它们有时分开,有时又合为一体,这与其阐述的背景相关。符合中医“三因”学说的变化思维。

  说了这么多,秋冬养阴,这个阴到底是什么?这要从秋冬的特征来说。《内经》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生长是阳的属性,春夏之时地气升华,万物生发,人体也腠理开。人们脱下冬衣,户外活动轰轰烈烈。一切向上的、温暖的、向外的、运动的,都符合了阳的功能。而秋冬则不然,收藏是其特点。万木结实,为收藏做准备。叶要落了,水要冰了,热气要钻入地下。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肃穆的洁净的,所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景象。收藏是阴的属性,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都是阴。人与之相适应,从户外回到室内,从动态而变为静态的。这是养阴的一个内容。因此秋冬运动量不可过大,以轻运动为主,不要剧烈,不要出大汗。

  《内经》说:“阳化气阴成形。”与之相适应,我们将气归入阳,把血归入阴。气无形而血有形。气的温熙作用、推动作用,使人体功能得到很好发挥,所以我们说阳是功能。而血是提供人体能量的,其看得见摸得着,可以通过食物来补充储存。所以《内经》说:“阴为味。”中医所说,脾生血肝藏血,即指阴言。中医以五脏属阴,因其藏精,故言之。五脏以收藏为本,而六腑以通达为要,故为阳。秋冬收藏,动物要收藏食物长膘,而人呢,这时也是最能吃的时候。于是我们可以多吃些,多补些,这也是秋冬进补的理由。因为食物属阴,故为秋冬养阴之二。

  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春夏多温热,秋冬多寒凉。故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中医便是通过对自然与社会的观察与体验,将经验与思维结合起来,创造了天人一体的中医学理论。秋冬之时,腠理密闭,阳气内养,故不宜多食温燥发散之品,特别是夜晚。适当吃牛肉羊肉,可温阳益气,但过食则伤津动气,这便是平衡的思想。所以秋冬之时应适当用凉,可取清利下焦之功,如梨子、柿子、苦瓜等。这样便可以五脏和精六腑通畅。此为秋冬养阴之三。

  《灵枢》说:“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可以与此互见。何为本?人以气血阴阳为本,阳气内养,则邪不相干。阳为用,阴为本,本强则脏腑四肢功能能正常发挥,人体行为的和缓有赖于阴本的多寡。比如,不吃饭便会头晕眼花、四肢无力,思想也不能正常,便是阴不足的结果。元代医家朱丹溪与明代医家张景岳都有阴不足之说,正有此意。而秋冬正是收藏季节,阳气下降地下而收藏,只要养护得当,许多老病人都可以安全过冬。而冬行夏令,冬天做夏天的事,易致阳气升发独旺,旧伤复发。

  但是养阴,不是说不运动。生命以阳气为要,阳气行则阴能生,血能温。我们强调适当运动。我们说进补与食凉,也要因人而异,凡实证体质者宜少进补而多食凉;虚证者则多进补少食凉。秋冬养阴,不以扰乱阳气为要。

(据《新参考文摘·健康社区》)



新参考传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