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成就巡礼③丨以构建知信行三大体系为“大思政课”立柱架梁
编者按
为迎接学校第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全面展示近年来上海杉达学院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成果,特推出“喜迎党代会·成就巡礼”系列专题,凝心聚力向“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具吸引力的民办高校”的愿景迈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学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2023年3月,上海杉达学院入选上海市首批“大思政课”重点试验高校。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战略部署之下,我校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10部委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上海市12部门联合印发的《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立足上海独特的“大思政课”资源禀赋,把握“四个放在”的战略定位,贯穿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主线,牢牢抓住民办高校“因城市而兴、应城市之需”的特点,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系统布局、整体推进,积极构建了以“人民城市·上海”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知信行教学系统,推进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的重要论述进课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和教育学生厚植“为人民”的情怀,增强“建城市”的能力,从而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构建“课程群+主题讲座”的
“知”体系
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牵头单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核心,围绕思政必修课,建设了一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论课程、重要论述个论课程、中国系列、四史系列、文化系列、城市系列等选修课程,形成了大思政课课程群。同时开设了“人民城市·上海”系列讲座,与课程群共同构筑起全方位、沉浸式“大思政课”知识蓄水池,为学生真学、真懂提供充足的理论和知识学习校本资源,代表性课程包括:“习近平法治思想”(专论课)、“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的论述”(个论课)、“上海底色”(思政类选修课)、“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四史类选修课),中国系列、四史系列线上共享课程6门,全国选课学校超过300所,选课人数超过10万人。同时,培育了“上海城市精神与品格”等3门“人民城市·上海”文化系列选修课。累计开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上海的实践”等“人民城市·上海”系列讲座18讲,线上线下听讲人数近10万人,在全国形成了溢出效应。
构建“思政课+课程思政”的
“信”体系
筑牢意识形态主渠道,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着力培育了首批10门以“人民城市·上海”为课程思政建设主线的专业课程,邀请华师大全国课程思政名师杜震宇等专家进行培训辅导,紧密围绕“人民城市·上海”主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全面融入各门课的教育教学,重点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的创新理念、重大实践,以及考察上海时的重要论述进课程和教学实践。同时,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上海蕴含的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进课程、进实践。我校外语学院积极开展了“用外国语讲好中国文化”的工作,推广文章多次被光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采用和报道,艺术与传媒设计学院的专业课教师引导学生创作了一批反映“人民城市·上海”的艺术作品和实用产品,通过主题大思政课建设,促进我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共同形成了学生“真信”、显隐结合的思政教育合力。
构建“思政课+日常思政”的
“行”体系
在真懂、真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真用、真行,促进日常思政与思政课同频共振。坚持开门办思政课,突出实践导向,充分用好上海丰富的历史、人文、社会资源,与龙华烈士纪念馆、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上海劳模工匠馆等多所场馆签约合作,积极搭建实践大平台,构筑社会大课堂,建设师资大队伍。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实践的持续性和全覆盖,突出实践的教学特征,紧密结合各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形成实践教学方案,开展有主题、有体验、有共情、能学习、能参与的实践教学,采用符合新时代学生特点的微视频方式作为实践学习成果,共形成学生微视频实践成果近1000个。我校“大思政课”主题实践不仅局限于思政课,同时实现了第一课堂结合第二课堂,与学校日常思政工作紧密联动,思政课每学期组织社会实践成果评选,获奖学生可以同时获得学校“五育并举”积分。
同时,马院思政课教师参与团委组织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选题、指导,开展了包括“一江一河”调研,上海“乡村振兴”实地调研等一系列“人民城市·上海”主题实践;与团委一起组织并指导学生绘制符合思政课教学需求的“人民城市·上海”实践地图,目前已形成红色教育线路、文化传承线路、城市观察线路等三张实践地图等。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层面的实践教学和学习,我们将学生自主实践和有组织的集体实践相结合,把教、学、思、行贯通起来,推动实现真“行”、真用。2023年10月-11月间,我校与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联合举办了“城市与成长”——上海杉达学院大思政课实践成果展,集中展示了我校学生在思政课、课程思政、日常思政实践中形成的各类成果,期间,共有超过1万人参观了展览,形成了广泛的社会效应。
为了避免“大思政课”建设的浅表化、扁平化问题,我们通过构建学理支撑机制、教学协同机制、实践共建机制、师资培育机制,全面统筹大师资、大平台、大课堂,促进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教学与科研、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贯通,确保大思政课建设有效开展。目前,我校已经初步形成了“人民城市·上海”主题“大思政课”知信行教学系统,建设内涵和逻辑日益明晰,“大思政课”的民办应用型特色更加鲜明,建设成效持续显现,产生了一系列有适配度、显示度的成果,辐射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来源 | 马克思主义学院
制作 | 学生传媒中心 朱至莹
推|荐|阅|读
学校官网:http://www.sandau.edu.cn
投稿邮箱:sdxw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