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成就巡礼④丨弘扬劳模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编者按
为迎接学校第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全面展示近年来上海杉达学院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成果,特推出“喜迎党代会·成就巡礼”系列专题,凝心聚力向“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具吸引力的民办高校”的愿景迈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学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我校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密围绕科教兴国、人才兴国等新时代育人新范式,创新协同育人的行动载体,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融合。充分发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领作用,用“讲劳模、劳模讲”方式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劳模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学生思想引领、课程思政、文化育人等方面凝练民办高校育人特色,构建“劳模、工匠思政”协同育人新格局。
上海民办高校关心下一代工作教育实践基地揭牌,与上海市劳模协会工会管理学院劳模学员分会签约共建
我校关工委与上海劳模学员分会开展“协同育人建”研讨会
上海杉达学院劳模工匠坊徐小平工作室、杨艳华工作室成立揭牌
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二级学院分会
学校与上海市劳模协会工会管理学院劳模学员分会共建,成立上海杉达学院劳模工匠坊,分别成立了徐小平工作室、杨艳华工作室,逐步建立了二级学院关工委分会,成为上海民办高校关心下一代工作教育实践基地。先后开展大型讲座、社会考察、主题教育实践、社区活动等30余场,参与师生2万余人次,近70名劳模、工匠走进校园,其中全国劳模、工匠45人。2023年,学校被上海市教育工会评为2021-2022年度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党建引领,推进劳模精神
与“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举办弘扬三种精神暨“劳模讲、讲劳模”高校大思政建设研讨会
遵循民办高校学生群体特点和成长规律,围绕思想引领有高度、情感共鸣有温度、文化浸润有深度、活动感召有效度的建设目标,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大思政体系,将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中所蕴含创新、奋斗的时代内涵揉进“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升“大思政课”针对性和育人有效性,打通理论和实践相融的协同建设,形成系列课程。推进“劳动、劳模、工匠精神”与“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扩大覆盖面,以课程为支点,发挥劳模队伍“大师资”关键作用,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劳模工匠讲堂”、“劳模工匠坊”等形式丰富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人民城市”系列课程群,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于学校大思政课程建设。
用“劳模讲、讲劳模”方式开展高校大思政建设研讨会,就因材施教,提升教师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树立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等多项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将过去亲身经历的故事、在实践过程中的付出、心得体会,通过小故事把大道理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筑好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将弘扬“三种精神”与学生实践育人相结合,主动参与构思推进“大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促进高质量思政育人内涵发展。
“大思政课”建设的牵头单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核心,围绕思政必修课,建设了一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论课程、重要论述个论课程、中国系列、四史系列、文化系列、城市系列等选修课程,形成了大思政课课程群。同时开设了“人民城市·上海”系列讲座,与课程群共同构筑起全方位、沉浸式“大思政课”知识蓄水池,为学生真学、真懂提供充足的理论和知识学习校本资源,代表性课程包括:“习近平法治思想”(专论课)、“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的论述”(个论课)、“上海底色”(思政类选修课)、“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四史类选修课),中国系列、四史系列线上共享课程6门,全国选课学校超过300所,选课人数超过10万人。同时,培育了“上海城市精神与品格”等3门“人民城市·上海”文化系列选修课。累计开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上海的实践”等“人民城市·上海”系列讲座18讲,线上线下听讲人数近10万人,在全国形成了溢出效应。
搭建平台
丰富劳模精神文化思政工作内涵
聘任8名劳模为“上海杉达学院特邀党建组织员”
学校聘任8名劳模为“上海杉达学院特邀党建组织员”。通过他们与基层党组织结对,参与学校党员发展、与学生谈心、党组织建设等各项活动,以“党员受教育、群众得服务、师生强实践、党建上水平”为目标,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通过上海杉达学院“劳模工匠坊”拓展劳模育人途径,挖掘劳模在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辨、执着专注”的精神,用劳模精神引领新时代“学生思政”。
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两届奥运冠军钟天使做客“杉达大讲堂”
携手上海市劳模开展党员发展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
杉达学生走进上海邮政博物馆与劳模面对面交流
劳模进学生社区活动
劳模与杉达青年教师共话实践育人
面对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五老”资源优势,主动参与搭建资源供给的关键平台,聚焦资源汇聚,丰富育人主体的渠道,紧扣劳模、课堂、实践等协同育人资源要素,建强立德树人关键平台。用社会“大课堂”推动“劳模组织员、劳模辅导员”等协同育人形式,携手上海市劳模、上海市提篮桥监狱一、三、九监区政治教导员周仲根开展党员发展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先后邀请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党的二十大代表、奥运冠军钟天使,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研究院院长、刑法学泰斗刘宪权,原上海港务局副局长、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抓斗大王包起帆等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劳动先进典型,走进校园、实验室、学生社区,与学生交流社会热点问题、解疑释惑,在润物无声中,从人才培养到价值引领,将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中所蕴含创新、奋斗的时代内涵传递给学生,着力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
数字赋能
拓宽劳模精神育人新路径
构建数字技术的协同创新平台,推进数字化转型和赋能,引入社会大数据资源,打造网络云课堂探索劳模工匠网络育人新空间,持续扩大创新辐射效应。通过开展各种技能竞赛和各种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搭建了校企紧密结合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和大学生实践基地;通过“行走的课堂”、“劳模工匠说”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行走过程中感同身受国家社会的进步;通过一、二课堂的结合,实现了课堂和社区、学校和社会育人途径的融通。通过劳模工匠坊、劳模实验室共建等有组织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亲手制作等形式,实现知和行的有机统一。
来源 | 党委宣传部、校工会
制作 | 学生传媒中心 杨可欣
推|荐|阅|读
学校官网:http://www.sandau.edu.cn
投稿邮箱:sdxw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