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与华侨华人研究90周年纪念大会暨国际研讨会上的致辞
(2017年7月15日)
张春旺
尊敬的林如鹏书记,各位来宾,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齐聚一堂,隆重纪念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与华侨华人研究90周年,感到非常高兴。首先,我代表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向暨南大学学界同仁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祝贺!
1927年,暨南大学成立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成为国内第一个专门从事东南亚研究与华侨华人研究的学术机构,掀开了我国华侨华人研究的崭新一页。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既是暨南大学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东南亚研究与华侨华人研究学界的一件喜事。回顾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的90年历程,有很多感慨和体会。
第一,90年来,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与华侨华人研究始终不忘初心,坚守初衷。我们看到,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的90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联,从1927年成立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开始,经历过旧中国的连年战争、社会动荡,也经历了解放后的社会变革、政治运动,但暨南大学始终坚持华侨华人研究不动摇、不偏离、不放弃,始终把发展推动东南亚研究与华侨华人研究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职责,这种坚守,包含着多少暨大学人的岁月沧桑、荣辱浮沉、初心固守,包含着多少酸甜苦辣、痴心不改、执著不弃!这一份坚守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使暨南大学作为国内东南亚研究与华侨华人研究重镇的地位更加突出。
第二,90年来,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与华侨华人研究始终坚持学术追求,学术操守。学术研究,需要克服浮躁心态,板凳坐得十年冷;需要独善其身,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今天我们回顾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的历程,看到的是一辈又一辈的暨大学人不为繁华所扰,面对清苦甘之如饴,始终以高标准的学术水准激励自己;看到的是一代又一代暨大学人不为浮云所惑,面对诱惑心如止水,始终以严谨的学术规范要求自己。不畏浮云遮望眼,守得云开见月明,暨南大学学人积淀的这种学术操守、学术追求,正是我们需要倍加珍惜的宝贵财富。
第三,90年来,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华侨华人研究始终不懈耕耘、成果丰硕。我们看到,在90年的历程中,暨大学人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筚路蓝缕、笔耕不辍,编辑整理了大量侨史资料,添补了众多学术空白,开辟了多项研究领域,推出了多批研究成果,一部部研究著作成为华侨华人研究的基石,一本本学刊杂志成为华侨华人研究的风向标,一卷卷论文成为华侨华人研究的思想火花。相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一定会不断取得新的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第四,90年来,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与华侨华人研究始终胸怀宽广、视野广阔。我们看到,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的90年,也是带动、支持国内华侨华人研究的90年,是与国内相关研究机构不断交流合作的90年。90年来,暨南大学总能尽其所能、毫无保留地以宽广的胸怀、开阔的视野与国内有关方面开展华侨华人研究合作。这不由地让我想起毛泽东主席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90年前,在国内没有专门研究机构的“悬崖百丈冰”之时,暨南大学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成立,凌寒独自开,“犹有花枝俏”。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的华侨华人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呈现出一派“山花烂漫”的景象,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则“俏也不争春”,摒弃门户之见,继续与国内学术同仁精诚合作、不懈耕耘,只“在丛中笑”,这种风格和胸襟,赢得了海内外学界同仁的赞赏和钦佩,更需要学界同仁共同发扬。
各位来宾、各位同仁,现在,国内华侨华人研究面临着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在经费保障上,相对于很多社会学科,支持保障还不够;在顶层设计上,华侨华人研究的总体规划协调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成果转化上,还缺乏更多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等等。作为中国侨联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正式改组为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名称变了,不忘初心,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希望能够继续得到包括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在内的全国学界同仁的支持,并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合作,共同推进华侨华人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
最后,祝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与华侨华人研究90周年纪念大会暨国际研讨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