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2月1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九十六个典故,讲完整个中国古代史:一眼看穿五千年

2017-02-01 何志浩 墙外那些事儿




编辑原创:何志浩

微信公众号「掌上历史」兼「煮酒论史」主笔,著有《战匈奴》《大唐文青》等。


 

1、炎黄二帝:


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本部落人被称之为“百姓”。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陶寺古城遗址:

 

该古城遗址陕西省襄汾县,建成时间大约距今四千七百年。该遗址属于龙山文化,曾一度是国内发现的最大史前古城遗址。

 

该遗址还发现了大量墓葬,墓中骸骨的DNA检测结果显示其父系Y染色体snp单倍型几乎全部为O3基因,与今天汉族主体的父系基因高度一致。可以说,基因证据证明了陶寺遗址的居民就是当代中国人的祖先,是中国文化的起源地。


各地遗址y染色体snp单倍型比例


该遗址还发现了最早的天文观测系统,与古籍《尚书-尧典》所载尧帝“乃命羲和,钦若昊天”的记载相符,故而猜测为尧帝的都城。


3、尧舜禅让:

 

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4、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是中国上古时代的“大洪水”传说,大约发生在四千多年前。目前,能够发现的最早的记载是周代早期的青铜器“遂公盨”的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与《尚书-禹贡》记载相符。


记载大禹治水的西周遂公盨


传说大禹治水之后,舜禅位给了大禹,大禹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

 

5、夏朝:

 

约前21世纪—约前1600年,夏朝的统治者称“后”,死后称“帝”,地方上的部落通常称为“有某氏”。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为商所灭。

 

因为至今在商朝的甲骨文中没有出现“夏”字,所以商朝之前是否存在一个叫“夏”的王朝存在争议。但是,各种证据证明,商朝之前有一个王朝存在。

 

6、石峁古城:

 

该古遗址大约相当于舜帝时期到夏朝早期,距今约四千年,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有猜测认为该遗址是黄帝的都城(但是年代对不上),应该是夏朝早期都城。该遗址出土了鳄鱼的骨骼,与夏朝王室喜爱养龙的传说似乎有所联系。


石峁古城遗址


7、成汤革命:

 

夏朝最后一任君主桀残暴无道,引起各个部落的不满,“桀骜不驯”骂的就是他。商部落首领汤王在贤人伊尹的福坐下吗,率领天下臣民反抗夏朝,在鸣条之战中打败了夏朝,并俘虏了夏桀。随后,汤王将夏桀流放到南巢,夏后降为诸侯(周代的杞国就是夏后的后裔),商朝建立。

 

8、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统治者称“王”。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商代在各个领域比之前代都有长足进步,中国正式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9、贤人伊尹:

 

中国有确切历史记载的第一位贤相,辅佐商汤王取代了夏朝,成就了天下霸业。据记载,伊尹出身卑微,只是个厨师,所以后世也把他当做厨师的祖师爷。根据出土的商朝甲骨文的记载,伊尹终商一世都受到历代商王的隆重祭祀,甚至有时与汤王一起享受祭祀,可谓一段“一体君臣祭祀同”的佳话。

 

10、盘庚迁都:

 

汤王死后,伊尹又辅佐了五代商王,但是在第十代商王中丁之后,商朝屡次迁都,连续九代发生动乱,进入“九世之乱”时代。后来商世祖盘庚大约在公元前1320年迁都到了殷,结束了“九世之乱”,商朝再次进入平稳发展期,中国开始成为真正的大国。

 

11、武丁盛世:

 

武丁王于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在位,在位期间任用贤人傅说(可能是甲骨文中的“父乙”)、甘盘(甲骨文称“师般”),创造了一代盛世,将商朝的国力推上了巅峰。武丁王的妻子妇好,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女将,多次和武丁王一起带军出征,击败了周边的各个蛮族,征服了“鬼方”、“土方”、“夷方”等各个蛮族,扩大了华夏族的疆域和影响力。商朝在青铜器铸造上的成就更是首屈一指。

 

武丁王死后,庙号商高宗,谥号襄王。


妇好墓出土武丁时期的青铜钺。青铜钺在当时起到类似指挥刀的作用


12、武王伐纣:

 

武丁之后,商朝王室开始奢侈,朝政走下坡路,后来的纣王穷兵黩武,实行暴政。给了周国(甲骨文称“周方”)发展的机遇。周国开创了更加完善的制度,周王古公亶父、文王两代君王励精图治,尤其是文王得到姜太公的辅佐之后,周国很快取得西部各个部落的支持。

 

同时,周文王还是《周易》的作者。

 

周武王即位之后,于公元前1046年带兵伐纣,于牧野之战中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商王的后裔成为诸侯,被封在宋国。

 

13、周朝: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周朝完善了夏商以来的分封制度,诸侯因身份、功劳不同而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下面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士以下为平民。诸侯统治区域称之为“国”、“邦”,卿大夫统治区域称之为“家”,这便是国家一词的来历。

 

周朝这种制度在古代被称之为“封疆建国制”简称“封建”。

 

14、成康之治:

 

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即位,武王的弟弟周公辅政,周代进入了四十多年的平稳发展期。这个阶段,周彻底安抚、平定了殷商的残余势力,而且征服了东夷,让华夏族拓张到了今天的长江中下游,统治区域相比于商代大了很多。


西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记录了成康之治的一些盛举

 

15、国人暴动:

 

周康王后期,周朝已经呈现腐败迹象。随后的周穆王好大喜功,四处巡游,消耗了国力。随后,西北游牧民族崛起,“侵暴中国”。到了周厉王时代,社会矛盾十分突出。此时的周朝实行国野分治,城邦居民称之为“国人”,城邦之外的人称之为“野人”,国人有参政、议政的权利。

 

周厉王即位后,垄断了各项经济来源,让国人不满。随后,他又设立监察机构,不允许国人议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公元前842年,国人发生暴动,将周厉王流放,朝政由“共伯和”主持,史称“共和执政”。

 

16、烽火戏诸侯:

 

周厉王死后,共和时期结束,周宣王即位。周宣王初年,周朝尚能稳定局势,大有中兴之势。但是因为周天子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导致了诸侯和中央的关系紧张。宣王后期,周朝屡次对外作战失利,朝廷岌岌可危。

 

周幽王即位时,已经是内忧外患。随后,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点燃烽火让诸侯勤王,导致了天下对周朝的不满。太子的外公联合西北的犬戎族打败了周幽王,太子即位,是为周平王。此时,西周的国都“丰镐”(今西安一带)已经因为犬戎的洗劫残破不堪,周平王迁都到了洛阳。西周结束,东周开始。中国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



17、齐桓公称霸:

 

齐国公子小白与公子纠在君位争夺中胜出,是为齐桓公,他不计前嫌任用公子纠的属下管仲为相国,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会盟天下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18、宋襄公称霸:

 

齐桓公死后,齐国因为公子夺位而内乱。此时,楚国自称“蛮夷”,其国君自立为王,等于宣布脱离周朝而独立。宋襄公效仿齐桓公会盟诸侯,发动宋楚泓之战,因为死守“仁义”被楚国击败。

 

19、晋文公称霸:

 

公元前636年,晋国公子重耳在流亡十九年之后终得即位。他内修政务,外结交“潜力股”秦国,晋国迅速崛起。公元前633年,楚国进攻宋国,晋文公率军与楚国发动城濮之战,大败楚君。随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境内)会盟诸侯,成为新一代霸主。

 

20、秦穆公称霸:

 

晋文公死后,晋国之前的盟友秦国开始积极扩张,但是进军中原的步伐被晋国所阻碍,秦晋肴之战中,秦军全军覆没。秦国转向西部边疆开拓,灭掉异族小国二十多个,开拓千里,受到周襄王的嘉奖。

 

21、楚庄王称霸:

 

楚国在城濮之战后,积极转变“国际形象”,意识到自己自绝于“中国”的做法不可取,开始积极学习中原,试图回归“正统”,并且向东、南方向扩张。到了楚庄王时期,“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楚国已经今非昔比。

 

前606年,楚庄王陈兵中原,问周王室“九鼎”的轻重,意欲灭周自立,史称“问鼎中原”。前597年,楚国在邲之战中击败了晋国,一雪前耻,得到不少小国的支持,成为霸主,与晋国抗衡、争霸。

 

后来,小国吴国的军队在孙武(《孙子兵法》作者)的指挥下攻陷楚国国都,一度称霸,并击败了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使用“美人计”腐化吴王夫差,灭了吴国。

 

22、子产改革:

 

春秋时期,原有的社会体系在战争中瓦解,各项制度名存实亡,各国政府也需要新的制度。春秋后期,郑国贤人子产进行改革,进行了打破井田制、取消国人野人之分、颁布成文法、保障言论自由等多项措施,开改革之先例。

 

后来的孔子,对子产评价极高。


春秋中后期形势图


23、百家争鸣:

 

春秋后期,老子建立了道家,孔子建立了儒家,孙子建立了兵家,学术开始繁荣,中国进入了百家争鸣时代。到了战国时代,庄子、列子继承了老子,孟子、荀子继承了孔子,各国的变法中又涌现出了李悝、商鞅、申不害等法家学者,外交界出现了纵横家、学术界出现了阴阳家等等,史称诸子百家争鸣。

 

24、三家分晋、战国七雄:

 

晋文公称霸之后,晋国实力大增,但是朝政渐渐由内部的卿大夫把持。前455年,晋国贵族智氏胁迫韩魏两家进攻赵家,赵家游说韩魏两家倒戈,智家失败。晋国实际上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中国进入战国时代。此时,中国大的诸侯国有七个,齐楚燕秦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雄先后称王,周王朝实际上已经沦为一个割据小国。

 

25、各国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赵国公仲连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齐国邹忌变法(齐国还经历了田氏代齐,陈国君主后裔田和成为齐国国君),韩国申不害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最为成功,秦国迅速从偏僻小国崛起为称雄的霸主。



26、合纵连横:

 

当时,齐国和秦国东西对峙,展开了争取其它诸侯国、孤立对方的斗争,而韩、魏、赵、楚、燕等国,则在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中摇摆。这时,出现了两个著名的外交家——张仪和公孙衍,他们分别连横(分化六国)和合纵(联合抗秦)。

 

在这个过程中,秦国吞并巴蜀,东攻韩、赵、魏,愈发强大。老牌大国楚国不听忠臣屈原的劝说,秦国的外交攻势和军事打击下,走向了衰落。

 

赵武灵王学习胡人的骑射战术,建立了骑兵部队,成为秦国东进的新阻碍。秦国约齐国,打算同时称帝,联合其他国家进攻赵国。外交家苏秦继承了公孙衍的合纵抗秦,游说齐国抗秦,秦国暂时停止了扩张的步伐。

 

27、五国伐齐:

 

燕国虽然是个小国,但是燕昭王即位之后,任贤用能,发愤图强。他任用乐毅改革内政,主持军务。前286年齐国灭宋,引起诸国不安。燕昭王趁势联合秦、韩、赵、魏进攻齐国,乐毅为联军主帅,齐国战败,齐襄王退缩在莒城,田单退缩在即墨,岌岌可危。

 

之后燕国内部出现矛盾,乐毅出逃赵国,齐国在贵族田单的指挥下复国,但是已经无法和秦国抗衡。

 

28、长平之战:

 

前278年,秦将白起攻陷楚国都城,楚国迁都,屈原投江。范睢向秦国提出“远交近攻”,秦国开始了统一的步伐。

 

前265年,秦军伐韩,赵国卷入,由此爆发了长平之战,双方展开消耗战,最终赵国临阵换将吗,让赵括替代廉颇,战国战败,损失四十万大军。至此,六国再无可以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长平之战前,东方出现了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即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食客三千),关心国事,谋取权势,采取各种手段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该国的灭亡。长平之战后,秦军乘势包围赵都邯郸。在危急存亡面前,楚春申君、魏信陵君率军与赵军内外夹攻,大败秦军,秦国因在长平之战损失严重亦自感力量不足而撤兵。


 

29、秦王扫六合:

 

前256年,秦灭周,周赧王去世,周朝正式灭亡。前246年,秦王政即位,前230年,韩国首先被秦国灭亡。前228年赵国被灭,前227年,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燕国的太子丹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而是找到刺客荆轲去刺杀秦王,结果未能成功。

 

前225年,魏国被灭。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灭越。前221年,灭齐,统一中原。秦朝建立。

 

30、秦始皇:

 

前221年,秦王政正式称皇帝,中国进入帝国时代。秦国灭六国之后,继续积极扩张,北逐匈奴攻陷河套,南下百越夺取岭南各地。

 

政治上,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也颇有政绩。但是为人残暴,焚书坑儒,大兴土木,为秦朝灭亡埋下伏笔。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

 

31、陈胜吴广起义:

 

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带领新兵的下级军官陈胜、吴广率众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32、西楚霸王项羽:

 

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英布、吕臣等人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但是他杀害义军将领卿子冠军,坑杀秦降卒,并且喜欢屠城,引起天下不满。

 

33、鸿门宴:

 

反秦义军刘邦率先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随后进入咸阳,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以暗杀刘邦。刘邦携张良、樊哙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刘邦在项伯、樊哙的养护下得以逃脱。

 

之后,项羽焚毁咸阳城,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其他各路义军也都封了王位。


汉代壁画《鸿门宴》

 

34、楚汉相争:

 

刘邦封汉王之后,任用韩信、张良、萧何,积极展开统一战争。

 

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讨伐燕赵之地,又趁项羽出兵之际,亲自从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擒获了刘太公和吕雉,刘邦求和,范增未允,刘邦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诱救回老小,后采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在垓下,项羽杀了爱妾虞姬,带兵突围。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其退回江东称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拔剑自刎。

 

前202年,刘邦称帝,汉王朝正式成立。

 

35、吕后之乱:

 

刘邦称帝后,将异姓王爵除长沙王外,一一铲除,并表示不再封异姓王。在征讨异姓王英布的过程中,刘邦中箭,回到长安后病逝。刘邦死后,吕太后掌权,迫害刘邦的小妾和其他儿子,刘姓诸侯苦不堪言。前180年,吕后逝世,吕氏家族和刘氏家族发生冲突,功臣周勃等支持刘氏,吕氏被铲除,刘邦之子代王刘恒即位称帝。

 

36、文景之治:

 

在皇后窦氏的影响下,文帝和儿子汉景帝即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

 

虽然汉景帝时期发生了此时期唯一的动乱“七国之乱”,但是仅经历三个月便为周亚夫、栾布、窦婴等人平定,并未对汉朝带来实质影响。

 

这数十年间,汉朝继续汉高祖刘邦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匈奴和亲。但是在汉景帝时期,汉朝已经在积蓄力量,准备反攻。在与匈奴的小规模冲突中,涌现了李广、程不识等名将。


西汉彩绘兵马俑

 

37、汉武盛世:

 

在政治上,汉武帝加强皇权,首创年号,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中央集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文化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开始重用儒术。尽管刘彻时期兼用儒、法、道、阴阳、纵横等各家人才,一直采取集合霸道、王道的治国方针,但儒家思想成为学术界的超级“显学”。

 

军事上,汉武帝正式对匈奴宣战。在卫青和霍去病等名将的率领下,汉军捣毁匈奴圣地龙城、收复河套、占领河西走廊,并在漠北之战中深入匈奴后方,击败了匈奴最后的主力。于此同时,汉朝积极对外拓张,征服了闽越、南越、朝鲜等小国。

 

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先后以两位翁主刘细君,刘解忧和亲西域乌孙,让乌孙在汉匈之战中成为汉朝盟友。并且通过和平手段征服了西南地区,让夜郎等国纳入中国版图。


 

38、昭宣中兴:

 

汉武帝统治后期,霍去病、卫青已经去世,李广利数次征伐失利,导致财政吃紧,很多人为避免徭役成为黑户,国家“户口减半”。之后,又发生巫蛊之祸,导致高层动荡,太子都被诛杀。于是,晚年的汉武帝颁布轮胎罪己诏,执行相对平和的政策,以恢复经济。

 

前87年,汉昭帝即位,霍光辅政,继续进行恢复经济为目的的改革。前74年,来自民间的汉武帝曾孙刘病已即位,是为汉宣帝。汉宣帝时期,汉朝达到鼎盛,设立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中国版图,匈奴单于呼韩邪亲自到长安称臣,蒙古高原臣服。

 

39、王莽篡汉:

 

汉宣帝之后,“元、成、哀、平”四代帝王“一代不如一代”,臣民对汉朝失去信心,外戚王莽得到广泛支持,乘势篡汉自立,建立“新”朝。可惜王莽的一系列改革均告失败,引起大规模的“绿林赤眉”起义。最终,汉朝宗室刘秀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取得胜利,建立了东汉王朝。

 

40、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永元之隆:

 

公元三十六年,刘秀统一天下后,政治清明,学风大盛,史称光武中兴。在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四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下,汉朝击败了匈奴,重新纳西域于版图,恢复了西汉的疆域,经济和政治都得到了发展。汉明帝、汉章帝时期史称“明章之治”,汉和帝时期史称“永元之隆”。


打虎亭东汉墓中的壁画

 

41、戚宦之争:

 

汉和帝时期,外戚与皇帝的矛盾已经凸显。之后,即位的皇帝越来越年幼,大多不成年就死了,外戚和宦官轮番争权,史称戚宦之争。

42、党锢之祸:

 

汉桓帝即位后,贵族和士大夫猛烈抨击时政,遭到了朝廷尤其是宦官势力的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此时的民间瘟疫横行,土地兼并严重,东汉王朝逐渐崩坏,风雨飘摇,于184年爆发了黄巾军起义。

 

43、董卓专权:

 

189年,汉灵帝去世。外戚大将军何进与宦官火拼,导致内乱,西北军阀董卓进京,扶持汉献帝登基,自封丞相。戚宦之争正式结束,但是董卓又成了东汉王朝的威胁。全国各地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各路军阀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后因内部不稳而告失败。


西北地区出土的东汉铜奔马

 

随后,司徒王允挑唆吕布杀了董卓,把持朝政。但是没多久,董卓余部反扑,王允被杀,吕布出逃,汉献帝流亡,中国彻底陷入军阀割据。

 

44、三国鼎立:

 

196年,军阀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开始了“奉天子令不臣”,先后破袁术、灭吕布、降张绣、逐刘备。势力发展成兖、豫、徐三州、部分司隶、雍州等地区。由于袁曹双方的势力持续壮大,最后发生了决战。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同年,孙策已经在江东地区站稳脚跟。

 

208年,荆州的军阀刘表去世,曹操南下。刘备出逃,派遣诸葛亮游说江东孙权(孙策之弟,江东军阀继承人)联合抗击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联军火烧连船,战胜曹操。此后曹操无力南下,出兵西北,打败了韩遂、马超。刘备进军巴蜀,后关羽北伐,败走麦城,孙、刘联盟破裂。

 

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代汉自立建立魏朝,孙权、刘备也纷纷称帝,三国开始。


三国朱然墓壁画中的东吴弓箭手

 

45、蜀汉北伐:

 

蜀汉以汉室宗亲自居,不忘恢复汉朝。刘备在与东吴的作战中去世,刘禅即位,诸葛亮执政。吴蜀重新结盟,诸葛亮南征孟获,取得胜利。之后,诸葛亮鞠躬尽瘁,为了北伐六出祁山,最后在五丈原积劳成疾而亡。虽然没有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但他的智慧和品格万古流芳。

 

在北伐中,魏国司马家族因为屡次对抗诸葛亮有功,逐步掌握了魏国的朝政。


成都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

 

46、三家归晋:

 

司马昭立了魏元帝后举兵进攻蜀汉,蜀汉后主刘禅昏庸透顶,是扶不起来的天子,在奸佞宦官黄皓的唆使下负荆而降,刘备、诸葛亮千辛万苦开创的蜀汉政权从此灭亡。蜀汉灭亡不久,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为晋武帝,建立了晋朝,公元279年,起兵灭吴,三国归晋,全国统一。

 

47、八王之乱:

 

公元290年,晋武帝病重,弱智太子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晋惠帝皇后贾南风(贾后)阴险毒辣,先后除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废太子(后毒杀),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囧废除贾后,司马伦称帝,之后各诸侯为争夺皇位展开了厮杀,史上称“八王之乱”,持续16年,独剩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司马炽为帝,即晋怀帝,西晋王朝从此衰落。

 

48、五胡乱华:

 

八王之乱中,三国以来内迁的胡人得到了武装,很快便走向了叛变,史称五胡乱华。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国号汉,十六国开始,公元316年汉军大举进攻西晋都城长安,晋愍帝出城请降,西晋灭亡。次年东海王司马越侄司马睿在南方建业正式称帝,为晋元帝。

 

至此北方陷入长期的混战,汉人百姓民不聊生,胡人甚至将汉人当成食物。胡人的残暴也引起了汉人的反抗,其中冉闵的报复几乎让一些胡人灭族。同时,东晋也试图北伐,取得了一些战绩,一度收复黄河以南。


晋朝画像砖中的武士形象

 

49、淝水之战:

 

前秦苻坚逐步统一北方,在丞相王猛死后,不顾其遗言,在试探性进攻失败的情况下,依然于383年执意率领八十万大军讨伐东晋。东晋王朝震动,谢安“东山再起”,主持军务,其侄子谢玄担任前线总指挥,领兵八万。

 

前秦先锋部队被晋军击溃,晋将桓冲自荆州出击,牵制一部分秦军。秦军主力与晋军夹淝水对阵。秦军士气低落,看着对岸的草木都以为是晋军。


晋军要求秦军后撤,以便渡河一决胜负,秦军允诺。在秦军撤退之际,秦军中的汉人内应疾呼:秦军败了!秦军大乱,晋军乘胜出击,大获全胜。侥幸逃脱者丢盔弃甲,连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晋军到了。这就是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


50、刘裕北伐:

 

404年,刘裕灭掉了妄图取代晋朝的恒玄,掌握了朝政。随后,刘裕率领两万精兵两次北伐,前后灭南燕,破北魏,亡后秦,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后长安虽在一年多后得而复失,但黄河以南已尽入南朝版图。

 

公元420年,刘裕称帝,国号宋朝,南北朝开始。

 

51、宋齐梁陈:

 

南朝宋在刘裕死后,一蹶不振,疆域日渐猥琐。宋文帝自毁长城,诛杀名将檀道济,致使北魏趁机崛起,南朝无力收复中原。479年,权臣萧道成代宋自立,建立齐朝。

 

齐朝统治仅二十四年,亡国之君萧宝卷残害忠良萧懿,引起将领萧衍不满。萧衍起兵,很快带齐自立,建立梁朝,萧衍是为梁武帝。梁武帝初期政局相对稳定,太子萧统编纂了《昭明文选》,名将陈庆之北伐颇有斩获,率领七千白袍军击溃数十万北军,并一度进军洛阳,时称“名军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


南朝持盾武士俑


但是,萧统死后,梁武帝开始迷信佛教,信任异族将军侯景,并引发了侯景之乱。

 

557年,平定侯景之乱的功臣陈霸先废梁自立,建立陈朝。此时的南朝,已经仅剩东南一隅,失去了巴蜀、襄樊,天下大势已定。


52、隋朝光复:

 

公元581年,杨坚灭北周,称帝,国号隋,为隋文帝,建都长安,北方重新回归到汉人手中。杨坚登基后以“节俭”、“杀贪官污吏”稳定了政权,后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绩是,废除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并且积极复兴中国文化,力图恢复汉朝的盛世。公元587年,隋文帝举兵南下,消灭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270年(东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53、隋炀帝:

 

604年,隋文帝去世,隋炀帝即位。隋炀帝一改休养生息的作风,大兴土木,横征暴敛,穷兵黩武,修筑超级庞大的运河,妄图短期内就建立起不世之功,引起各个阶层不满,民间纷纷揭竿而起。这其中,李渊在山西起兵,夺取长安,于618年建立了唐朝,并逐步统一全国。



54、贞观之治、永徽之治:

 

626年,唐朝皇子李世民发动政变,杀了太子李建成,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在位时,对内修德政,选贤任能,从谏如流;对外,唐军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史称“贞观之治”。


《步辇图》中的唐太宗(画中乘轿者)

 

649年,唐太宗去世,唐高宗即位,唐朝进一步发展,疆域达到鼎盛,往北到西伯利亚,往西直到今天的中亚里海,往南包括了今天的越南。史称“永徽之治”。


55、武则天:

 

660年,因高宗患风眩,目不能视,下诏委托皇后武则天协理政事,武则天步入执政;674年武则天与高宗同殿听政,共受朝拜,天下称“二圣”,公元683年,高宗卒,武则天立三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自为皇太后临朝听政。

 

次年,武后废中宗,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睿宗。公元690年,武则天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下,登临大宝,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在其掌理朝政的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但武则天在位时期,唐朝所依赖的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瓦解,疆域迅速猥琐,边疆战乱四起,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

 

56、开元盛世:

 

712年,李隆基登基,是为唐玄宗,次年改元开元。在开元时期,唐军一度稳定了武则天时期混乱不堪的边疆形式,降服了周边的各个异族。对内开展改革,对军政、地方、经济、宗教多有改革,中国再度进入一个鼎盛时期。

 

后世认为,开元盛世是中国继汉宣帝之后的第二个超级盛世。


华丽的唐代金银器

 

57、李白杜甫:

 

唐朝,诗极为兴盛。近体诗等诗体均在唐朝成型。初唐,有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

 

在唐玄宗时期,出现了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李白,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杜甫,字子美,后人称为:“诗圣”。公元744年,两位文学巨匠在洛阳相遇,成为历史佳话,闻一多曾把二人的相遇比喻成太阳和月亮的相碰。

 

58、安史之乱:

 

唐玄宗统治后期,宠幸杨贵妃,开始怠政,致使边疆的异族将领安禄山有了异心。755年,安禄山连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前后八年,安史之乱才得以平息,从此唐朝国力再无恢复到之前水平,中国进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代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59、元和中兴:

 

805年,唐宪宗即位,他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比较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能臣为宰相。唐宪宗在位15年间,政绩诸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任命名将李愬雪夜入蔡州,击败了当时最大的军阀吴元济,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使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再次统一。

 

60、会昌中兴和大中之治:

 

唐宪宗后期,党争日趋激烈,宦官开始把持朝政。840年,强势的唐武宗即位,年号会昌。唐武宗内抑制党争,合理利用宦官,外击溃回鹘。于是藩镇归附,唐朝再度中兴。

 

846年,唐武宗去世,其叔唐宣宗即位。唐宣宗在位十三年,唐朝局势稳定,边疆取得了一系列胜利,这十三年,成为唐朝最后一个治世,唐宣宗也被称为“小唐太宗”。


唐代壁画中身穿便装、腰配弓箭的武士(弓在豹纹袋子中,箭在皮质箭囊中)

 

61、五代十国

 

唐宣宗死后,唐朝很快便陷入了农民起义的漩涡,经济命脉荡然无存,朝廷名存实亡。907年,朱温代唐自立,建立梁朝,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之后的53年中(公元907年至960年),中国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而南方有十多个称王的割据政权,故称五代十国。其中后周皇帝柴荣雄才大略,屡次击败契丹,颇有一统天下的势头,可惜早死。

 

公元959年,柴荣去世。960年,后周“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拜呼万岁”,夺取周政权,即位皇帝,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建都开封。


上图:反应五代时期豪门生活的《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62、宋朝统一战争:

 

宋太祖即位之后,为了防止军阀混战的发生,“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的兵权,不久用同样的方式罢免了个藩镇的节度使,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祖用了13年的时间,把南方五国灭掉,又出兵北汉未果,不久病逝,其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公元979年,亲帅军队攻至北汉都城太原,北汉国主刘继元投降,其手下名将杨业(杨继业)也随住归宋,北汉亡,五代十国割据时代结束。

 

但是,北方的幽云十六州尚在契丹手中。宋太宗屡次试图收复,均告失败。此后宋辽之间陆续作战,虽然宋军略占上风,但是进展有限。

北宋与辽等政权形势图


63、檀渊之盟:

 

公元1004年,契丹大举南下攻宋,兵至澶州,名相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之后,宋军挫败契丹前锋,契丹自知无法取胜,双方议和,订立“澶州之盟”。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给辽岁币。

 

战后,宋真宗趋于消沉,无心趁胜追击,失去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机会。此后,宋朝因为重文抑武,“强干弱枝”、机构臃肿,尽管国民富庶,但是国家积弊积弱。


精美的宋朝瓷器

 

64、范仲淹变法:

 

范仲淹在宋仁宗时期任职,公元1043年开始改革,终因反对派势力强大,改革失败,历时1年4个月,史称“庆历新法”,范仲淹被贬至邓州后,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

 

65、王安石变法:

 

宋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给宋仁宗,名为《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主张变法,未被仁宗采纳;宋神宗即位,任参知政事开始变法,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公元1085年神宗病逝,守旧派执政,新法全部被废除。王安石一生著述颇多,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66、靖康之耻:

 

宋哲宗于1085年即位,启用新党,让朝局为之一新,宋朝达到鼎盛。宋哲宗时,宋军开拓了河西走廊地区,收复青海河湟等地,宋军先锋进军到西域,使宋朝疆域达到顶峰。并击败西夏军主力,让西夏臣服。可惜,1100年,宋哲宗去世,昏君宋徽宗即位。


上图:北宋开边


宋徽宗后期,女真崛起,宋徽宗联金灭辽,导致金兵南下,宋朝皇室受辱,北方沦入异族之手,史称“靖康之耻”。

 

67、南宋抗金:

 

宋徽宗之子赵构在宋皇室几乎全部被俘虏的时候得以幸免,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之后,宋朝军民开展了抗金斗争。

 

东部战场,韩世忠在黄天荡大破金兵,岳飞率军收复金陵。西部战场,宋军在和尚原之战大败金兵。女真人在中原扶持伪齐政权,但是很快伪齐军便被宋军击溃。1140年,岳飞北伐,全歼金兵主力,女真人已经考虑撤回塞北,宋朝收复失地有望。


可惜,南宋政府一心求和,强令岳飞撤军。1142年,岳飞被冤杀,韩世忠隐居西湖。


宋人绘《中兴四将图》中的岳飞及其随从

 

68、灭金雪耻:

 

岳飞被杀之后,宋金之间时有战争,互有胜负。之后,北方的蒙古部落崛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金国开始衰落。1232年,蒙古与宋朝商议联合灭金,双方达成共识。宋军在孟珙的指挥下,愈战愈勇,接连收复失地。金哀宗苦苦哀求,宋朝置之不理。

 

1234年,金国都城蔡州被孟珙攻破,金国灭亡,宋朝一雪前耻。之后,宋蒙双方按照约定,各自退回淮河以南和黄河以北,河南成为争议地区,为宋蒙之战埋下了伏笔。

 

69、端平入洛:

 

金国灭亡后,宋理宗急于求成,四个月内,三次派遣使团祭拜位于河南的中原陵寝。朝廷青壮派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极力主张进军河南。

 

1234年六月,宋军孤军深入河南地区,很快进入汴京,七月,宋军进入洛阳。但是,此时的洛阳等地早已经被蒙古人洗劫、屠杀成了空城,宋军就地取粮的计划无法施展,宋军粮草告急进退两难。

 

之后,蒙古人发动攻势,宋军一度取胜,最终因粮草不继,只得撤军,损失惨重。宋蒙战争开始。


人马皆披重甲,手持三尖两刃刀的宋朝武将形象

 

70、崖山之战:

 

宋蒙战争中,孟珙采用机动防御战术,屡次击败蒙古大军。孟珙独立支撑宋朝三分之二的防线十多年,于1246年病逝。之后的战役中,宋朝渐渐呈现颓势。

 

1271年,蒙古颁布汉语国号“大元”,发动统一中国的舆论攻势。1275年,蒙古占领安庆和池州,长江防线宣告崩溃,常州、平江接连被攻克,临安岌岌可危。1276年,宋恭宗投降。

 

1279年,汉奸张弘范率军与宋朝最后的抵抗力量决战于崖山。宋军十万官兵全部殉国,丞相陆秀夫背着皇帝跳海自尽。南宋灭亡,中国第一次全境沦亡于少数民族。


71、元朝中衰:

 

元世祖死后,其孙铁穆耳即位,是为元成宗。元成宗时期,贪赃枉法日益严重,贪官污吏数不胜数,冤案层出不穷,一些文人采用当时流行的杂剧形式揭露对社会的不满,于是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元曲诞生了,其中关汉卿所著《窦娥冤》是最为鲜明的代表,广受民众喜爱。

 

72、至顺文治:

 

元文宗于1328年到1332年在位,是蒙元汉文化修养最高的一位皇帝,也是少数可以不依赖翻译就可以与汉人对话的元朝皇帝。他在位虽然只有四年,中间还中断了一段时间,但是因为他崇尚文治,让元朝政局为之一新,史称“至顺文治”。

 

73、元末大起义:

 

在蒙古人的民族压迫下,汉人发起了反抗。1351年,韩山童等发动了红巾军起义,之后群雄并起。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最终剩下三个大的割据政权,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中,击败了陈友谅,之后又吞并了张士诚,雄踞一方。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是为明太祖。同年,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进行北伐,光复华北,驱逐蒙元。中国回归汉族王朝的统治之下。


朱元璋画像


74、洪武盛世:

 

明太祖即位之后,北逐蒙元,并逐步统一中国。在战争进行的同时,明太祖致力于恢复汉人传统,效仿唐宋,制定了官方语言、衣冠制度,华夏大地重见汉官威仪。在强大的文化感召力下,周边各国纷纷臣服,建立了东亚历史上最完善的朝贡体系,东亚汉字文化圈正式成型。

 

明太祖出身低微,所以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不允许功臣出现前代“自污自保”的情况,严厉惩贪,诛杀官员数以万计,使得明朝前期吏治清明。并且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养老院,孤儿院,公共墓地等福利措施。中国迅速再次崛起,史称“洪武盛世”,后世评价“治隆唐宋”。

 

75、靖难之役:

 

明太祖开国后,将自己的子孙加封为王,镇守边疆。藩王权力很大,最受器重的是燕王朱棣。公元1398年,明太祖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帝,是为惠帝,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为保护自己的皇权,决定削藩,各藩王先后被革去兵权。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以“清君侧”为名,北平起兵,其部队称为“靖难军”,此次内战史称“靖难之变”。三年后,燕军攻陷京都,建文帝失踪,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成为明代第三个皇帝。

 

76、永宣盛世:

 

明成祖即位之后,年号永乐。这期间虽然残酷镇压政敌,但是颇有政绩。对内,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文官制度、内阁制度得以完善,并且编纂了《永乐大典》,修建了北京城。对外,明成祖御驾亲征漠北,扫荡了蒙元残余势力,明军也一度南下征服了安南(越南),并且派遣郑和带领水师远下西洋,开拓朝贡贸易,并且在今天的印尼设立了旧港宣慰司,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在赤道附近设立行政机构。

 

之后即位的明仁宗、明宣宗继承了明成祖积极开拓的政策。这一时期,明朝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疆域辽阔,史称“永宣盛世”。


《明宣宗》射猎图局部


77、土木堡之变:

 

1435年,明宣宗英年早逝,即位的明英宗年幼,朝政由内阁和太后把持,政局相对稳定。1446年,内阁首辅杨溥去世,宦官王振进入政坛。1449年,归顺的蒙古瓦剌部落与明廷交恶,明英宗执意亲征北伐,结果在土木堡惨遭失败,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之后,朝中的于谦拥立英宗之弟即位,是为明代宗,年号景泰。于谦组织明军战斗,多次击败也先,蒙古将明英宗送还明朝,也先退居大漠。1457年,明代宗病逝,英宗发动政变复辟,诛杀于谦,史称“夺门之变”。


78、明宪宗、明孝宗:


1446年,明英宗病逝,明宪宗即位,年号成化。明宪宗即位之后,不计前嫌平反于谦,任用李贤、商辂等贤相,王越、朱永等名将,宠幸的宦官汪直也是颇有度量的贤宦。此时政治清明,朝廷多俊杰,经济也得到发展,对内对外都颇有政绩,一改英宗以来恶化的政治风气。

 

之后即位的明孝宗为人软弱,文官势力做大,但是继承了明宪宗的多项措施,号称“弘治中兴”。


79、应州大捷,宸濠之乱:

 

1517年,一直锐意扶持武将、打压文官势力的明武宗御驾亲征,在应州大战中击败了蒙古鞑靼部落,歼敌约四万人,致使蒙古多年不敢南下。1519年,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巡抚王守仁(王阳明)迅速做出反应,平定该叛乱。

 

1521年,明武宗离奇病逝,没有留下子嗣,朝中文官疯狂抓捕在武宗朝得势的武将,并且将明武宗的行宫、君府等等全部付之一炬。所以尽管当时明朝对明武宗评价颇高,但是后世文官书写的历史中,明武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


明朝《平番得胜图》局部,正在作战的明朝骑兵

 

80、南倭北虏:

 

武宗去世后,堂弟朱厚熜即位,是为明世宗,年号嘉靖。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朝贡使团在宁波与中方发生矛盾,明廷裁撤福建、浙江的市舶司,断绝与日本来往。这种消极的应对,致使东南出现倭寇之患。到嘉靖中期,南有倭寇,北有蒙古肆虐,史称“南倭北虏”。

 

之后,戚继光主持东南防务,组建了戚家军,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近代化军队之一,倭寇很快被平定。之后戚继光奉命北上,使长城防线固若金汤。1567年,倭寇已定,明穆宗下令全面开关,允许民间发展海贸;1571年,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降明,南倭北虏彻底宣告平定。


明中后期普遍使用的弗朗机大炮,是一种早期的后膛炮。


81、万历中兴:


1572年,年幼的明神宗(万历皇帝)即位,顾命大臣张居正主持政务。1582年,明神宗亲政。万历时期史称万历中兴。


这一阶段尤其是亲政之后,明神宗主持了针对矿业、工商业的赋税,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这些收入大多用在了边疆战事、赈灾等国家事务上。在经济上,此时的明朝的商品经济已经异常发达,出现了很多大型的工厂、矿场,大量来自美洲、日本的白银流入中国。在文化上,小说《西游记》,戏曲《牡丹亭》,科学巨著《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皆在这一时代问世。


但是,此时的文官势力过大,万历力不从心,只能通过扶持亲信、不与敌对文官见面的方式进行对抗,以维持国家尤其是财政的运转。这为党争埋下了伏笔。


明代《南都繁会图》中戴眼镜的老者。

随着明朝的对外开放,眼镜等舶来品已经可以在国内大量生产。

明朝眼镜商人还发明了近视远视“度数”的概念。


82、万历三大征:


万历期间,边疆发生了三次大的战争,史称万历三大征。


1592年(万历二十年),明军在李如松、叶梦熊的指挥下,仅七个月就平定了蒙古族将领哱拜的叛乱,史称宁夏之役。

 

同年,已经统一日本的军阀丰臣秀吉不宣而战,发水路十六万大军进攻朝鲜,朝鲜国王逃到中国边境,向明廷求援。明神宗决定出兵朝鲜,拯救盟国。1593年,明朝出兵四万,收复朝鲜大部分领土,开始与日方谈判。


1597年,谈判破裂,日军十四万陆军,两万水师再攻朝鲜。明军增兵至七万人,日军未能取得进展,1598年,丰臣秀吉抑郁而终,日本开始撤军。随后,中朝联军在露梁海阻击撤退的日军,全歼日军水师500艘战舰,战争结束。史称朝鲜之役、万历朝鲜战争。

 

1599年到1600年,明朝平定了在四川发动叛乱的土司杨应龙,史称播州之役。

 

这三次战争的胜利,巩固了疆域,并维护了大明王朝东亚霸主的地位。朝鲜之役更是彰显了当时明朝“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的强硬外交态度。


明军于1548年批量装备了火绳枪,在三大征中普遍被使用。

火绳枪,明代称鸟铳,有扳机,比之前的火器先进许多。


83、后金崛起: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在赫图阿拉称“汗”,宣布脱离中国明政府独立,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后来改国号为清),努尔哈赤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清太祖”。之后,后金与明朝爆发了萨尔浒之战,明朝失利,加上万历皇帝此时已经年迈病重,党争日益严重,明廷遂采取守势,后金开始崛起。

 

84、明末党争:

 

万历晚期,明神宗病重,代表江南财阀利益的文官组成了东林党,阻挠明朝政府对增加针对东南地区的赋税,明朝陷入了党争。明熹宗时期,东林党人进一步得势,明朝财政系统近乎崩溃。之后,明熹宗有意扶持魏忠贤,组成阉党势力与东林党人进行对抗。魏忠贤主政之后,朝廷局势稳定,后金崛起的势头也被遏制。1627年,明熹宗被文官霍维华毒杀,崇祯帝即位,东林党重新执政,魏忠贤被贬,霍维华被提拔为兵部尚书。

 

东林党上台后,朝政愈发废弛,朝廷财政完全崩溃,还在受灾的北方地区肆意加派三饷,横征暴敛,引发了明末农民起义。

 

85、明末农民起义:

 

明朝后期,全世界环境变冷,中国北方天灾连连。明熹宗后期,已经有零星的民变。崇祯时期,以东林党人为首的各层官员疯狂在北方灾区敛财,激起了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630年,李自成、张献忠等纷纷揭竿而起,明朝岌岌可危。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三月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而死。同年八月,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顺政权。

 

李自成进攻北京之后,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投降满清,引满清入关,中国局势彻底混乱。

 

86、剃发易服:

 

满清入关之后,推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尤其是推行剃发易服,“留发不留头”,强令中国人全部剃满洲发饰,穿满洲服饰,并且大肆屠杀汉族。到康熙年间,清军及其走狗累计屠杀中国军民至少五千万人。中国传承数千年的礼仪、民俗、衣冠制度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87、明朝灭亡:

 

崇祯帝死后,东南的士大夫依然不知悔改,不思抵抗满清,反而任由其发展,并且依旧党争不止,胡乱拥立宗室。1645年,满清占领扬州,屠城十日,明廷震动。随后,东林余孽在钱谦益带领下降清,弘光帝出逃至芜湖,后被俘。

 

1646年,明宗室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登基,是为永历帝。1652年,大西农民军余部归顺大明,抗清形势大好。

 

之后,李定国转战西南,郑成功转战东南。然而郑成功当初曾拥立隆武帝,不敢与李定国会师,遂使抗清出现僵局。然而满清在主战场四川展开屠杀,致使四川成为无人区,击垮了南明的基础。

 

1659年,永历帝出逃缅甸;同年郑成功北伐,惜败于南京城下。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建立新的根据地。同年,永历被俘。1662年,永历被杀,闻讯后郑成功李定国相继去世。1664年,明将李来亨在湖北兵败自焚殉国。1683年,郑成功之孙郑克爽降清,明朝灭亡。

 

88、三藩之乱:

 

清兵入关后,为满清出力最大的汉人将领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永历被杀后,南明故地暂由吴三桂等人镇守,吴三桂镇守云南、尚可喜镇守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镇守福建,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镇守桂林。1673年11月康熙帝下诏削藩,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反清复明,之后吴三桂自立为帝。1678年,吴三桂病逝。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89、文字狱:

 

康熙年间,文字狱大兴。1661年,爆发明史案,千余人受到牵连,其中十四人被凌迟;1666年,爆发了黄培诗案;1680年,爆发朱方旦案;1711年,爆发《南山集》案。康熙时期的一系列文字狱是清朝大规模文字狱的开始。

 

90、枭雄葛尔丹:

 

葛尔丹漠西蒙古首领,明朝敬顺王也先的后裔。他原本是藏传佛教的活佛,因为部族动乱,毅然还俗回家,主持政务。1678年,葛尔丹正式成立准格尔汗国,并且大力发展枪炮等新式兵器。1688年,葛尔丹越过燕然山,准备一统蒙古各部。1690年,葛尔丹已经进军到内蒙,威胁北京,清军组织防御险中取胜。

 

1696年,葛尔丹的侄儿叛乱,准格尔走向衰落。满清十万大军反攻,葛尔丹再败。次年,葛尔丹饮鸩自杀。但是,葛尔丹的侄儿继位后,准格尔一度中兴,令康熙无可奈何。


清朝与准噶尔汗国对峙图


91、雍正改革:

 

康熙后期,满清已经腐败不堪,吏治松弛,民不聊生,皇子之间更是了夺嫡之乱。反清复明的势力也有所抬头。雍正继位之后,整顿吏治,进行了火耗归公、养廉银子等吏治改革。并且创立了密奏制度、设立了军机处,使皇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针对夺嫡问题,开创了秘密立储制度。并且在位时期颁布了《大义觉迷录》,宣扬满清“主中国之事”的合理性,对反清复明进行舆论打压。

 

92、满清平准、平回:

 

1718年,清军进入准格尔控制的西藏,全军覆没。1745年,准格尔内乱。1755年,清军再度进攻,占领伊犁,大获全胜。1757年,清军击溃准格尔残余势力,准格尔首领逃亡沙俄后病亡。1759年,清军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彻底征服准格尔故地,控制了今天的新疆地区。

 

93、《四库全书》和《明史》:

 

1739年,《明史》修订完成,该书体例完备,卷帙浩繁,在清朝得到很高的评价。但是,该史书编修历经康雍乾三朝数十年,时间久远,其间更是伴随着各种与修史本身相关的文字狱和毁书、禁书运动,该史书的可信度堪忧。

 

1773年,清朝开始编修《四库全书》,其实是以编书为名义,进行毁书禁书之实。编纂过程中,各类被销毁的书籍总数,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馀种、8万馀块。满清还系统的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估计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已经全部被销毁了。除了销毁书籍和档案外,大清还系统的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


文字狱


94、康乾盛世:

 

从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到乾隆后期,清朝内部没有爆发大的动乱,清朝学者称这一阶段为“康乾盛世”。其实,这一阶段的满清已经远远的被西方国家甩在了身后,中国的人均收入也在每况愈下,时常都有饥荒发生,所以也被讥讽为“康乾剩世”。到了乾隆时期,满清已经腐朽不堪,清军对付西南数万叛军都有些力不从心,对外战争竟输给了缅甸、尼泊尔等弱国。还闭关锁国,致使明朝繁荣的海外贸易彻底中断,更加导致了中国的愚昧和落后。

 

95、大贪和珅:

 

1799年,太上皇乾隆去世,嘉庆帝得以执政。随后,乾隆宠臣和珅被逮捕下狱,下旨抄家,抄得白银八亿两。乾隆年间清廷每年的税收,不过七千万两。和珅所匿藏的财产相等于当时清政府十五年收入。时人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随后和珅在狱中自尽。

 

按照外国使团的回忆和一些国内记载,和珅因长得像乾隆的小妈而受宠,加上本身也有些才干,所以不仅仕途平步青云,乾隆对他的为非作歹也是熟视无睹。


和珅画像


96、林则徐禁烟:

 

嘉庆以后,中国社会日趋腐化堕落,英国人已经成为世界霸主,对中国大量出口鸦片,以致于鸦片横行。1839年,林则徐有感于满清军队、八旗都已经沾染吸鸦片的陋习,更“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林则徐书信自述),所以林则徐在广东严厉禁烟,责令英商缴烟,共缴获200多万斤,在虎门烧毁。次年英国以此为由发动中英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始。


清末吸食鸦片的民众

小编在此感谢大家的阅读

可是小编原创不易

请大家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

给小编一点赏钱吧

不多不多,今天仍然三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