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吗?

2018-05-03 法制网 法制网

打开尘封的历史,人民英雄纪念碑诞生和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值得回顾的历史瞬间:

1952年8月1日动土兴建;

1958年4月22日正式竣工;

1958年5月1日落成揭幕,历时9年方毕其功;

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列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项,序号为33号。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国家级的公共艺术工程,人民英雄纪念碑汇聚了郑振铎、吴作人、梁思成、刘开渠等一大批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文史专家、建筑家、艺术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耗时最长的大型艺术项目,也是凝聚了无数人智慧、心血的艺术精品。


实际上,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建造中还有很多值得铭记的过往。天安门地区管委会原副主任贾英廷向记者讲述了这座丰碑的一些不为人知的前世今生:


全国各地汇聚240多套设计方案

当年,中央及地方共17个单位组成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北京市长彭真任主任委员,郑振铎、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员。兴建委员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确定纪念碑的整体设计方案。从1949年9月30号奠基开始,到1952年8月1号正式动工,这当中3年时间,负责建造工作的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向全国征选建造方案。到1951年时,就收到了140多件设计方案。最后统计时共收到设计方案240多件。


请“石神”110天剥离300多吨石料

按照设计方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要刻在一块完整的碑心石上,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块大石料。为了保证碑心石不折断,经过对全国各大山脉岩石情况分析考察,认为青岛崂山最西端山峰浮山大金顶上的石料石质均匀,而且耐风化,最后确定采用这里的石材。为保证碑心石料的完整开采,有“石神”之称的老石工李开山被请到采石现场。从1953年4月1日开始,工人们采用打槽的办法,从四边往下挖,到7月下旬,一块长15.3米、宽3.55米、厚2.1米,重达300多吨的碑心石料终于成功地从岩体上剥离下来。


百吨石料30公里路程运送34天

为把这块巨石顺利运到火车站,工人们在工地上对巨石进行了二次加工,重量减为近100吨。青岛市政府从全市抽调精干力量,组成运石突击队。从浮山到青岛火车站,30公里路程,运石队伍整整走了34天。从1953年10月6日下午5时起运,承载着百吨大石料的火车,以直线20公里/小时,弯道及进站10公里/小时的行驶速度开向北京。沿途曾经过3个道路狭窄的小村庄,需拆除民房5间,村民们听说是建纪念碑的石料通过,不等动员就把房屋拆除了。1953年10月13日,火车载着这块碑心石缓缓驶进车站。10月16日,碑心石运抵天安门广场。整块碑心石从开采到运输历时7个半月,先后有7000多名工人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中国唯一坐南朝北的大型纪念碑

按照中国的传统,碑祭性建筑的朝向几乎都是坐北朝南。人民英雄纪念碑最初的设计方案也是坐北朝南。为什么来了个180度大旋转?这是因为当年周恩来在审查纪念碑设计时提出,纪念碑应该面向天安门,面向人民的广场,并作出了一反传统的决定。最终,人民英雄纪念碑坐南朝北。


浮雕172个人无一具体历史人物

雕塑创作在纪念碑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了解,在最初设计的画面上,曾出现洪秀全、林则徐等知名人物,还包括一些当时仍然健在的领袖人物,后来考虑到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历史真正的主人,整个纪念碑的设计思路要突出毛主席提出的人民主题,所以把英雄人物和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去掉,将创作原则改成了“表现群体不表现个体”。




文章来源:法制日报(记者:朱宁宁)


本期编辑 于澄 刘青 宋胜男 陈睿哲 梁成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