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当一个好官?说文解字为官之道,从“官”字说起

2017-05-01 党建全媒体 南方杂志

点击标题下「南方杂志」可快速关注


文丨顾易


编者按

当一个好官,是每一个官员的追求。如何当一个好官?


“字说为官”,从“立身之本、处世之方、用人之道、理政之法、闲适之趣”五个方面,围绕“官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治理能力”话题,以说文解字、故事趣读等形式教你为官之道。


不同于西方的表音文字,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体悟天地之道和自然万物的结晶。感受汉字、领悟汉字,就是同我们的祖先直接对话,与内在传承千年的文化血脉连接。


“字说为官”围绕“德  才  学  敬  谦”等五十个汉字解读为官之道。


善为官者,当“德”“才”“学”并重,“谋”其政,尽其“责”;为官惟“廉”、从政惟“勤”,“宽”“严”相济、“赏”“罚”并举,切勿疏“礼”远“义”、贪赃枉“法”;为官者,应“识”“淡”泊宁“静”之“乐”、应“择”“安”“闲”“文”“雅”之“趣”。


今天开篇,我们“从官字说起”。



字说为官H5带来更多精彩呈现

马上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或复制这个链接进入↓↓↓

http://u3202170.viewer.maka.im/pcviewer/XB4ORA8T


甲骨文①的外部是“山”,即上古的屋形,其内是“弓”。“弓”与“王(斧)”类似。在古代均为有镇压之权的标志。可见屋内挂“弓”,是表示权威之所在,也就是“官府”的意思。②是金文形体,与甲骨文很相似。③是小篆的形体,屋内之“弓”,已经变得不像了。④是楷书的写法。(来源:说文解字)



从“官”字说起

河南省内乡县古县衙是我国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之一。衙内有一副远近闻名的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对联用浅显的语言阐释了官员的作用和官员的立足点:一方面,一个地方的主官,对一个地方的发展、安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官源于民,最后回归于民,为官者虽然是“父母官”,但老百姓又是衣食父母,因此,应将自己视为百姓中的一员,不可谋特权、耍威风,更不能欺压百姓,要为官一任,以民为本,勤政爱民,造福一方。



自从有了社会分工以后,官(仕)作为一个独特的阶层很早就出现了,且处于上层的位置,如士、农、工、商。


官,会意字。



甲骨文

上为

指房屋

下为

 指兵符、权印,表示放兵符的房屋是权力的象征。


(“官”字从上至下:依次为甲骨文、金文、小篆)


金文、小篆承续甲骨文字形。


“官”的造字本义是藏有朝廷所授权印的军政要地、政府,如官府、官署、官价、官司等,借代引申为拥有权力的军政要员、领导者,如官吏、文官、武官、官衔等,《礼记 • 王藻》:“官,谓朝廷治事之处也”,《说文》:“官,吏事君也” ,《礼记·王制》:“任官然后爵之”,《左传·襄公九年》:“举不失选,官不易方”,韩愈《师说》:“位卑则足羞,官盛而近谀”。“官”字又比喻引申为主宰生理组织的关键部位,如器官、感官等,又如《庄子 • 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正而神欲行。” 



含有“官”字的成语很多,如掌管主要机关的官吏为“喉舌之官”;形容贪污腐化的官吏为“滥吏赃官”;比喻有所依恃的恶人为“官仓老鼠”;形容官场尔虞我诈、人情淡薄为“官情纸薄”;形容袭用固定格式而内容空虚的文章为“官样文章”;形容官职很高为“高官显赫”;形容官吏贪暴为“官虎吏狼”。



我国古代很早就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官僚制度。


1

先秦时期

做官是靠“命”的,即世袭制。周公制礼作乐之后,开始推行分封制,诸侯国不是周武王的臣子就是周武王的子孙;

2

战国时期

秦孝公发招贤令,商鞅“立木为信”,实行变法: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

3

秦汉以后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取消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34年)实行察举制,又称“举孝廉”,即由地方长官由下至上向中央推荐人才;

4

汉末之后

虽沿用察举、辟召旧制,但为拉拢世家豪门,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事实上是选官制度的一种倒退;

5

直至隋唐

科举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布衣敞开入仕为官的大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古代官僚制度演变


唐太宗看着新科举子鱼贯而入,感慨道:“天下英雄,入吾壳中矣”。是笼络也罢,是圈套也好,天下读书人可凭学识拼前程、显天下。无论如何,这是一种进步。“官”作为当今社会的精英阶层之一,不但队伍庞大,且是一个社会的示范阶层。“官风”影响着“政风”、“民风”,官员的教养、学养、素养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状况。而为官者如何做一个好官,为官者应是有什么样的素质,有的人不甚了了。其实,一个简单的“官”字已经阐明了为官之道。


官位来自于人民


“官”字,从“宀”( mián),意指官帽。《说文》:“官,吏事君也。”在封建时代,朝廷官员的官帽子是皇帝给的,所以,要事君,为君子服务,君子发号施令,官吏奔忙执行。在今天,为官者头上的帽子则是人民授予的,“官”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官”字首先指出了权力的来源,即权为民所授。


古代官员的权力是皇帝所授的,不论是知县,还是知府、巡抚、总督,直到京城的三部九卿等官员,他们官职有高低,但彼此没有直接隶属关系,都是朝廷命官,都是皇帝授权。而今天我们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先选后任,从根本上说,为官者不论级别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官”字头上的那顶帽子,既是权利的标志,又是义务的象征。


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政府中的每一个官员都应明白权力来自人民,公权必须用在公务上,假如把权力作为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想方设法追逐对公共资源的攫取,捞取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就会走进犯罪的深渊。这个“官”离“棺”就不远了。为官者,就要常想“官”字的“宀”来源,官帽不是自己头上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民赋予的。为官者要深知,官位之源来自于民、植根于民,权力是一种义务,权力是一种责任,要对权力心存敬畏。



召伯,姓姬名奭(shì),文王庶子。召伯在协助周公营造洛邑期间,曾多次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一天来到甘棠村,在一棵甘棠树听讼断狱,处理民间事务。他办事非常认真公正,给老百姓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具体难题。他走了之后,老百姓十分怀念他,就把这棵甘棠树看成是召伯的象征,纷纷歌咏以示怀念,不许任何人动他曾经办公过的那棵甘棠树,甘棠这个村庄也因而得名。召伯倡导“时我”“惟人”。“时我”即依靠自己,“惟人”即相信和依靠老百姓,不要违背人民的意志。召伯勤政爱民、清廉仁爱的执政方式,深得民心而被百姓铭记,被尊为后世清风之源、廉吏之祖、勤政之根、民族之魂。


柳宗元在《送薛存义序》写道:“凡吏于土者, 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大意为:“地方官的职责是百姓的仆役,而不是奴役百姓的。凡是靠种地生活的人,拿出他们收入的十分之一来雇佣官吏,目的是要官吏公平地为自己办事。现在的官吏拿了百姓的钱,不只不好好办事,还要贪污、敲诈百姓的财物。假若家里雇一个仆人,他接受了你的报酬却不好好干活,甚至还盗窃你的财物,那么你必然很恼怒而要赶走他,处罚他。”官员的权力是人民群众给予的,百姓是“衣食父母”,为官者理应心中有人民,理应利用好手中的权力竭力为民服务。为官者只有真正理解“官”字的含义,才能做到为民办好事、办实事、谋福祉。为官者,为民才有为。


官术在于善管


“官”谐音“管”,官既是管理者,同时也要接受百姓的监督和管理。百姓常常把官员称为父母官,寓意当官就是要在自己所属的区域做主,凡事要为百姓着想;同时,“官”也要被“管”。官僚制度是一级管制一级的,下层要服从上级管制,民主制时代,为官者则要接受百姓的监督、人民的监管。


为官者,首先要管好自己,管好身边人。明朝洪熙皇帝的张皇后,曾凭借能力帮自己丈夫保住了太子的位置,为自己儿子取得了皇位,并且还为自己9岁孙子的登基,排除障碍、倾力擘划,时时督促年幼的皇帝勤奋学习管理国家的能力。张太后对于“身边人”——娘家兄弟,管束得相当严格,一切都是按规矩办事,史书称“太后遇外家严”,从不轻易给娘家人升官赏赐,不许他们搞特权,也不许他们接触国家政务大事,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同时,“官”字也要求为官者要讲究管理的方法和策略,要会管、善管、敢管,管出实效、管出水平。孔子在《论语·子路》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意: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统兵十万,开始了第五次北伐。临行前,他向蜀汉后主刘禅递上了一道奏表:“亮自表后主曰:‘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从这份表章看,诸葛亮的全部家产是薄田 15顷,其中包括种有800棵桑树的桑田。按汉代一顷为一百亩计(每亩折合今亩为0.69亩),诸葛亮就拥有1000多亩田产。诸葛亮身居相位,位高权重,后主刘禅都事之以父,可以说是无人能够监管。然而诸葛亮这种主动接受监督的做法非常可贵。


官员的成长和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就如同我们的身体,要经常主动接受医生的指导、进行体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保持肌体的健康。然而,有的为官者一提到“监管”,就产生畏惧和反感情绪,不愿被监管,或排斥监管。总把上级的监督看成是对自己的不放心,把同级的监督视为跟自己过不去,把专门机关的监督视为“整人”,把下级的监督看作是“作对”,把百姓的监督看作是“捣鬼”,进而对监督产生抵触情绪。为官者要正确的对待和接受监督,认识到监督是一种提醒、一种帮助、一种爱护,要虚心地接受人民的监管,注意听取百姓意见,不断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更好地履行职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


官职必须登高远望


“官”从“阜”省,“阜”的甲骨文字形象山崖边的石磴,本义为土山,意为为官者要站得高,看得远,脚踏实地,体察民情。


官员的基本职责可以概括为出点子、用好人、抓落实。所为“出点子”就是做决策。官员作为决策者,要有战略眼光。“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为官者作决策必须顺应民心,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在三国时代,最具有战略眼光的有两个人:他们是诸葛亮和鲁肃。或许用兵打仗,很多人比他们强,但论及对当时时局的总体把握,则无出其右者。“借荆州”这件事,就充分体现了鲁肃的高明。


刘备借荆州


赤壁之战后,在荆州暂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此时,孙刘联盟因为利益与立场的不同也开始出现裂痕。首先是对荆州所有权的争执;其次是双方不约而同,都把益州作为下一个战略目标。但此时,由于曹操的威胁太大,双方仍然维持一种合作的关系。到了周瑜病故之后,继任的鲁肃一向坚持孙刘联合。在其提议下,孙权决定将所占有的南郡大部(主要是战略要地——江陵)转交由刘备驻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借荆州”。


首先,“借荆州”有助于维护孙刘联盟的团结。当时的局势是以孙、刘两家中任何一家单独对抗曹操,均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只有维护两家的团结,才能获得自身生存环境的安全。其次,“借荆州”对于孙、刘两家均有益处。对于孙权一方来说,一方面“借荆州”可以避免战线过长,兵力分散,避免两线作战;另一方面“借荆州”后加强了刘备一方的实力,可以将曹操的注意力引向刘备一方,减轻自身压力,从而使自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发展。据史籍记载,“借荆州”之事传到曹操耳中时,他禁不住将正在写字的笔都掉在地上,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失去在他有生之年统一中国的机会了。


当一个好官,是每一个官员的追求,社会有好官,是百姓之福。为提高官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治理能力,作者萌发了写作“字说为官”的想法,从前年开始断断续续地动笔,终于完成了全书五十个字的写作。我国古代素有“立德、立功、立言”的“官箴”,这个“官箴”亦即从政的规矩。宋人吕本中在他编的《官箴》中开明宗义:“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保禄位、远耻辱,可得上之知、得下之援。”宋至清900年,此乃官场的座右铭。为使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每个字之后附有“官箴”的解读,旨在深化理解,给人以启迪。



不同于西方的表音文字,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体悟天地之道和自然万物的结晶。感受汉字、领悟汉字,就是同我们的祖先直接对话,与内在传承千年的文化血脉连接。善为官者,当“德”“才”“学”并重,“谋”其政,尽其“责”;为官惟“廉”、从政惟“勤”,“宽”“严”相济、“赏”“罚”并举,切勿疏“礼”远“义”、贪赃枉“法”;为官者,应“识”“淡”泊宁“静”之“乐”、应“择”“安”“闲”“文”“雅”之“趣”。



H5 制作丨林琳  整理莫群  漫画黄燕嘉


《南方》杂志订阅电话

(020)87377371


来源丨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编辑丨莫群 林琳

统筹丨戎明迈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看精彩H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