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鍚荼壸”怎么读?能不能当官,一试便知

2017-08-26 党建全媒体 南方杂志

点击标题下「南方杂志」可快速关注


文丨顾易



编者按

任用官员和考核官员都离不开一定的测试与定期检评。今天我们继续“字说为官”,说文解字“试”,学习为官者如何发现人才、使用人才、考核人才。




试:一定范式,听言观行


历史故事

向上滑动阅读


从前,有个粗识文字的富家子弟某甲,想拿银子捐官,过过官瘾。为此,不得不走一走衙门为他安排的“过场”——即面试。所谓面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由大老爷担任主考,提出一些问题,让某甲当面解答。然而主考大人是个耿介之士,十分厌恶买官卖官,对于这位富家子弟的德行也是早有所闻,遂故意考他一考。主考大人问道:“听说你不仅识文断字,还熟读孔孟,满腹经纶。现在我写上三个字,看你认得否?”说罢在纸上写了“鍚荼壸”三字。某甲一看,不假思索道:“认得,认得,这三字不就是‘锡茶壶’嘛!我家就有好几把。”主考官一听,实在哭笑不得,便冷笑道:“我写的是‘鍚荼壸’,你却说是‘锡茶壶’,你把‘鍚荼壸’当成‘锡茶壶’,十足一个白字先生。今后要是让你做官断案,不知要闹出多少笑话,甚至冤假错案来。如此无能之辈,还是回去喝你家‘锡茶壶’的茶吧!”


此“鍚荼壸”非彼“锡茶壶”,这三个字比之各多一笔,读音念“yáng tú kǔn”。“鍚”指古代马额上的金属佩物及盾牌背后的饰物;“荼”是植物的一种,又名苦菜;“壸”是宫中的小路。一个人是否有真才实干,口说无凭,是深是浅,一试即知。


“试”,形声字。

 

篆文。即言,表示提问;即式,表示程序。


《说文解字》:“试,用也。从言,式声。”意思是说:“试,即使用。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式’作声旁。“试”的造字本义是使用,如“刑不试而民咸服”。


“试”在古文中常作考查的意思。如《尚书》曰:“明试以功。”意思是指公开考核他们的业绩。《礼记》曰:“日省月试。”意思是指每天检查,每月考核,形容经常查考。“试”又指尝试,如《广雅》所云:“试,尝也。”苏轼:“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试”用得最多的是指考试:“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乡试”“县试”“会试”“殿试”“试题”“试卷”等。由“试”字构成的成语也大都是此义:如“试才录用”是指根据他人的能力大小给予录用;“小试牛刀”指稍微用一下宰牛的刀,比喻有大才的人在小事上试一下身手;“屡试不爽”指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新硎初试”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色的才干;“跃跃欲试”形容对某事情非常有兴致,急切想试试;“日试万言”意思是一日写上万字的文章,形容富有才华,思路敏捷。

毋庸置疑,任用官员和考核官员都离不开一定的测试与定期检评。一套符合客观标准的测试选拔方式,可以科学地检验一个人是否具备胜任该岗位所需的知识才智与能力;而定期检评考核,则可以检查一个官员是否始终如一地履行自己为官的职责,有没有滥用自己的权力。


反之,如果任用官员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不依章法执行,势必导致许多职位尸位素餐;而不定期进行测评,则可能导致官员产生惰性,严重者甚至可能腐败,犯下损害国家和百姓利益的错误,许多腐败官员刚开始也是优秀的人民父母官,却因缺乏监管评估而走上歪路,酿成大错。“试”是我们发现人才、使用人才、考核人才的一个手段和方法。


选拔人才必须有一套范式


“试”从“式”,“式”的本义是法度、规矩、式样,意指选拔官员的方法和过程必须遵循法度,按正规程序来进行,不得随意按其他标准录用。



严格的考核不仅可以检验其是否具备当官所需的基本才能,为国家筛选掉大部分不符合要求的人,还可以依仗硬性的客观程序,来严格把关政府各部门官员的录用情况,尽可能地预防官员的违规录用,为政府官员的整体素质水平打造良好的基础。而一个不严格、不符合规律的任命制度,则会给社会带来极坏的影响,比如古代的捐官制。


历史故事

向上滑动阅读


捐官制形成于西汉,即允许平民向国家捐纳钱物以取得爵位官职。到清朝时最盛。光和元年,汉灵帝刘宏在董太后和常侍的教唆下尝试卖官。朝廷公开宣布可花钱买到自关内侯以下至光禄勋下属虎贲、羽林等部门职位;卖官的规定是:地方官比朝官价格高一倍,县官则价格不一;官吏的升迁也必须按价纳钱。求官的人可以估价投标,出价最高的人就可中标上任。除固定的价格外,还根据求官人的身价和拥有的财产随时增减。一般来说,官位的标价是以官吏的年俸计算的,如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标价是二千万钱,年俸四百石的官位标价是四百万钱,官位的价格大约是官吏年收入的一万倍。及至后来更变本加厉,官吏的调迁、晋升或新官上任都必须支付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官位标价,也就是说,官员上任要先支付相当他二十五年以上的合法收入。许多官吏都因无法交纳如此高额的“做官费”而吓得弃官而走。而那些当上官的人,为了捞回成本,便结党营私,搜刮民脂民膏,剥削老百姓,以至于朝政腐败,百姓怨声载道,祸乱四起,东汉也渐渐走向灭亡。


由此可见,政府官员若不是通过一种符合客观标准的正规程序来选拔,那就容易导致徇私舞弊,致使有才的人无法得以录用,无才的人却通过走关系而获得提拔。这种极度不公平的现象会导致很多严重的后果:轻则是这些没有才能的官员在任职期间碌碌无为,无法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重则是促使许多有关系的人结党营私,在执政中浑水摸鱼,贪赃枉法,不务正业,一心想着升官发财。这不仅会浪费国家的大量资源,还会使人民百姓对政府官员失去信心,从而不利于政府政策的推动实施,最终破坏的是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中国的科举制度,虽然有些弊病,但延续了几千年,不失为选拔人才的一个办法。通过考试检验一个人的知识面,检验一个人的思辩能力、表达能力。当然,这种考试方式也有局限,未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也是不全面的。但是,这种试是公平竞争,仍然是历史的进步。


今天,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选拔的范式,仍然是一个难题,如何把“伯乐相马”与“百姓相马”有机结合起来,确是有待探索的问题。至于用“德、能、勤、廉”去评价一个官员,也同样需要一套科学的范式,淡至今仍然是一个难题。


选拔人才要注重真本事


“试”音通“事”,也通“实”,这表明用人要注重用政绩事实说话。有些人懂得一些书本的知识,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检验是否是人才,要看德、勤、能、绩,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检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古代,对官员进行定期测评考核。《汉书》中有述:“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意思是说丞相以下的各官员都须奉职奏事,以详细陈述汇报其任职情况与措施,考试检验其政绩与能力。这种对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核的做法,能够督促官员切实做好本职工作任务,不敢轻易惰政,保证了政府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有利于政府官员素质能力水平的提高。


历史故事

向上滑动阅读


北魏孝文帝时期,为改革吏治、整顿朝纲,孝文帝曾下诏说:“三年一次考绩,三次考绩确定其进退升降,是自古以来通常使用的办法。我现在决定三年一次考绩,考完之后便确定升降。要让愚笨呆滞的不能妨碍贤能有作为的,有才能的人不屈居于下级职位。各令当曹官员,考绩时按其优劣定为三等。六品以下的,由尚书重新审查。五品以上的,我将亲自和公卿大臣一起评论其好坏。上上等的晋升,下下等的罢黜,中中等的仍留在原位。”不久后,官员的第一次考绩出来了,孝文帝不仅践行了这种做法,还亲自对官员进行了晋升或罢黜。正是由于孝文帝对吏治的大力整顿,以及对官员考核的改革,才造就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中兴”。


今天,我们考核一个官员是否有真才实学仍然是一个难题。问题在于,绩效难以有一个量化的指标,操作性不强,这可以说是世界难题,涉及考核内容、主体和方法,这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是解决为官不作为的一个途径。


选拔人才要听言观行


“试”,从“言”,从“式”,意为说话的方式、方法,为官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试”中最起码的内容。一个人会不会说话,体现这个人的领导能力和综合气质,有的人说话得体,人际和谐;有的人出口成章,善于鼓动,讲话生动活泼;也有的人很会说话,让上司满意。可见,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很重要的。



历史故事

向上滑动阅读


汉高祖刘邦有一次与淮阴侯韩信对坐,刘邦谓韩信:“若孤将兵,可将几何?”信对曰:“三四万足矣!”帝又问曰:“若卿将兵,可将几何?”信对曰:“多多益善。”帝有愠色厉而问:“然则汝何为我擒?”信惶然而答曰:“大王善将将,臣善将兵,故为大王擒。”帝色喜。

这段对话,可以说是波澜迭起。本来是闲聊,却演变成了剑拔弩张。当韩信说到自己带兵越多越好的时候,话中已让刘邦听出自大的意味,难怪刘邦不高兴。在这危机即将爆发之际,韩信适时自贬:“大王虽然不像我那样善于带兵打仗,但大王您善于领导像我这样的将领,您比我高明多了。”满足了刘邦自尊心的需要,终于把一场祸患消除于无形。


当然,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有的人说一套做一套,也有的只说不做,这就不能仅仅听其言。一个人的能力除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外,还有处理问题的能力,只有言行一致,言行皆能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才。



官  箴


《书》称“明试以功,三考黜陟”,诚帝王之盛制。使有能者当其官,有功者受其禄,譬犹乌获之举千钧,良、乐之选骥足也。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十六》


【译文】 

《尚书》中说“公开考核官员的业绩,三年考察一次,考察三次后,罢免昏庸的官员,提拔贤明的官员”,这才是帝王使国家得以兴盛的法规制度。这样才能让真正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有真正功劳的人享受到爵禄,就像乌获由于能举千钧之重而得到秦王的重用,王良、伯乐因在相马上的才能而得到赏识。


【解读】


所谓的“试”,其实重在考察一个人是否拥有当官所需的基本才能,以及官员在执政期间是否真的有足够的办事能力,能切实为民工作,做出应有的政绩。在考察完毕之后,要对那些有才能的人进行录用或提拔,以嘉奖他们,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执政环境,政府的权力和资源才能被更好运用,为民出力,为社会谋福祉。譬如诸葛亮在北伐之前,为了蜀国的发展,曾特意向刘禅交代许多朝中要事,极力推荐了许多贤臣。他称赞将军向宠:“试用于今日,先帝称之曰能。”并提拔他为中领军。这就是对一个有才能的人的一种赏识,是对他多年的业绩所做的一种肯定。而向宠也不负所托,此后终其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直至战死沙场。



字说为官

第1期:如何当一个好官?说文解字为官之道,从“官”字说起

第2期:今天的官员需要学什么?怎么学?

第3期:官德究竟是什么?

第4期:这样的人才提拔比较快

第5期:做到这点, 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第6期:做人做事做官大智慧,离不开这个字

第7期:领导者的成功之道:吾日三省吾身

第8期:为官的最高境界,你到了第几层?

第9期:要升官就要做好这个事

第10期:怎样才能不为私心利欲所惑?

第11期:为官者如何走得稳、行得远、飞得高?

第12期:为官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第13期:为人为官的根基竟然是这个

第14期:处世之道、为政之根,究竟什么最重要?

第15期:官员们的“交际圈”究竟长什么样

第16期:这个字,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第17期:为官注重这个字,才不会走歪路、做错事

第18期:树立威望?从这4点下手

第19期:这样为官,才能深受百姓爱戴

第20期:如何才能找到共进退的“左右手”?

第21期:为官者,仅仅能干是远远不够的

第22期:为官者如何识人有术?记住这3点就够了


《南方》杂志订阅电话

(020)87377371


统筹丨戎明迈

编辑丨林琳 莫群 李梦醒

校对丨华成民

来源丨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广东最专业的党建传播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