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王阳明的“洋弟子”富兰克林

2017-12-08 党建全媒体 南方杂志
28 26473 28 7548 0 0 2028 0 0:00:13 0:00:03 0:00:10 2027

点击标题下「南方杂志」可快速关注


文丨詹得雄


担当时代重任必先正心,个人道德修养决不是小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世界上有一样东西是没有国界的,那就是思想。如果谁的见识高明,虽有万里之遥,也会有人击节赞叹,追而行之。



王阳明(1472—1529)生活在明朝后期,社会矛盾渐趋激烈,文人士子自觉思索治国济世之道。他继承和阐发了《礼记·大学》的“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实”的思想,提出了“心学”。他的“致良知”的见解是:要把国治理好,必须先从“正人心”入手。每个人的“心”—笔者理解他指的是个人思想品德—好了,就自然而然会去做好事:国有召唤必报国,人有急难必帮助,人人相处必互敬。他要求首先分清善恶,知道了就做,即“知行合一”。当然,古人写书离不开时代背景,后人不能苛求,重要的是取其精华。


今人佩服曾国藩,而曾国藩佩服的就是王阳明。他曾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近代的维新派领袖梁启超也曾说过:“王学绝非独善其身之学。而救时良药,未有切于是者。”


日本也有一大批王学的信徒。明治维新的风云人物西乡隆盛说:“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日本学者高漱式次郎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的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说得夸张一点,美国开国元勋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也是王阳明的“洋弟子”。他之所以成为创建美国的伟人,并不是从年轻时就有这么大的志向。不,可以说一点也没有。读他自己写的《自传》就知道,他年轻时首先想的是谋生,学个手艺,挣口饭吃。但在谋生过程中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越来越相信,人与人的交往中,实在、诚挚和正直是生活幸福的最重要的东西。”这种感悟暗合王阳明说的:“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


富兰克林虽然只读了两年书,10岁就当学徒,但他勤奋好学,读过的许多书中包括1691年在英国出版的《孔子道德规范》一书。他在自己出版的《费城公报》中,曾把该书的第55至56页上介绍孔子思想的段落印在报纸上:“……完善个人道德修养,家庭就会安定有序;家庭关系完美,就能全身心地有效地服务于国家和民众。国家管理有效,便获得秩序和正义,充满快乐和繁荣,人民就会享受久远的和平。”不难看出,这段话就是《礼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译。


富兰克林在写给他的朋友特菲尔德的信中称孔子为“著名的东方改革家”。读点历史就可以知道,美国草创时期,有些先驱是把中国作为榜样的,其中包括孔子的思想。


富兰克林不愧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想到、说到,便要做到,非常虔诚认真。他在自传中写道:“既然我知道,或自认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我就没有理由不循善弃恶。”为督促自己,他在纸上画了一张表格,纵向画了七格,表示从星期一到星期天;横向画了十三格,每一格写了一项美德:


1.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2.缄默:不作无谓交谈;3.秩序:何处放何物,何时干何活,都要有条不紊;4.决心:该做的一定要做,要做的一定做好;5.节俭:决不浪费;6.勤奋:用于有益之事,不做无谓之举;7.真诚:心存良知,为人正直,讲话实在;8.正义:不损人利己;9.中庸:不走极端;10.清洁:身体、衣服、住宅,不容有所不洁;11.宁静:不为区区琐事,自寻烦恼;12.贞洁:少行房事;13.谦逊:效法耶稣和苏格拉底。


他过完一天检查一天,如果某一美德没做到,便在格子里点一个黑点,以示警戒。长期坚持,力争黑点越来越少,直到没有。这种自我修养的功夫,也许王阳明也会赞叹。人一旦有了这等功夫,风潮袭来,时代向富兰克林发出召唤时,一个品德高尚的伟人就出现在美洲大地。同时代的法国学者杜尔哥给他的评价是:“他从苍天那里抓住了雷电(指他第一个发现打雷是放射电),从暴君那里夺取了民权。”


今天社会风气浮躁,有人比喻走得太快,把“心”落下了。既然认识到了,就要纠正,有必要学学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点自我修炼功夫,把“心”快点找回来。


(作者系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南方》杂志订阅电话

(020)87377371


本文责编丨王宏旺

微信统筹丨戎明迈

微信编辑丨莫群 林琳

微信校对丨华成民

来源丨《南方》杂志2017年第23期


更多精彩内容

详见《南方》杂志2017年第23期



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广东最专业的党建传播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