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基层党建做得好,问题村也能焕发新生

2017-12-21 党建全媒体 南方杂志

 点击标题下「南方杂志」可快速关注


广东乡村振兴计


策划丨郭芳    张蓓蕾

执行丨李刚    张亮    温柔    陈健鹏


41 35321 41 14746 0 0 4959 0 0:00:07 0:00:02 0:00:05 4958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着农村的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关乎着广东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省领导密集调研新农村建设问题。广东靠什么补齐短板,蹚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乡村振兴的宏图大略如何依靠基层党组织贯彻执行、落地生根?《南方》杂志记者从乡村活力、人才、规划、资金、可持续发展、党建引领等问题出发,跟踪探访珠三角、粤东西北等地农村,问策广东乡村振兴之道,希望给农村发展以思考和启示。


靠什么激发基层活力?清远市清新区石潭镇水西村在村党支部、村民理事会的带动下,积极化解村内外矛盾、改善村容村貌,整合涉农资金,盘活荒山、荒地等沉睡资源,走出了一条“蝶变”之路。而这一切,是清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缩影。


谁来建设新农村?这是乡村振兴遇到的难题。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梅州蕉岭县开办了全省第一家“广东美丽乡村培训学院”,让农村工作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


农村“有新屋没新村”,怎么破题?农村功能区划不清、产业规划跟不上等导致农村缺乏活力,是当前不少农村发展面临的尴尬。在惠州博罗县,“规划进村”从源头上避免了“新而不活”的问题。


乡村告别“脏乱差”,钱从何来?资金问题是横在眼前的一道坎。作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云浮郁南县在全省率先探索“整县生活污水处理捆绑PPP项目”,实现了社会资本落地乡村,闯出了一条适应山区特色的资金运用模式。


新农村建设靠“输血”,还是靠“造血”?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产业兴旺被排在首位。云浮新兴县探索“一产带动二产,二产带动三产”的发展模式,不仅为乡村振兴“输血”,还让乡村有了“造血”功能。


乡村振兴,党员应有何作为?茂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新搭建联系服务群众新平台,在全市开展“党员联系户”活动,10万名党员联系31万户群众,成功搭起了党和群众联系的“连心桥”,化解难题、温暖人心。


基层治理,党组织如何发挥引领作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党在基层执政基础的巩固、基层和谐稳定局面的实现,都要依靠基层党组织。韶关新丰县打响“云髻红枫”党建品牌,创建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成效明显的基层党建示范点,以生动的探索引领乡村振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层的实现。


…… ……


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东需要更多的乡村振兴之计。


激活内生动力,这个问题村发生“蝶变”——清远的农村综合改革探索

激发基层活力,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水西村在村党支部、村民理事会的带动下,积极化解村内外矛盾,改善村容村貌,整合涉农资金,盘活荒山荒地等沉睡资源,走出了一条“蝶变”之路。而这一切,是清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缩影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李刚  


2017年12月7日,清远市清新区石潭镇联滘村委会水西村与投资商达成协议:由村里先期提供150亩土地,投资商负责种植,打造一片季节性花海,助力乡村旅游。


“秋收过后,村民的稻田空置着也没用。我们趁着这段时间,种植一些花卉,吸引游客过来旅游,对村集体、村民、投资商都是好事情。”水西村村民理事会副会长刘逢明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为了促成这个项目,村党支部、村民理事会已经忙活了一个多月。


近年来,水西村在村党支部、村民理事会的带动下,积极化解村内外矛盾、改善村容村貌,整合涉农资金,盘活荒山、荒地等沉睡资源,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走出了一条“蝶变”之路。


而这一切,是清远2012年底低调启动的农村综合改革的缩影:其中一环就是将行政村的村民自治职能、基层党组织下移到自然村(村民小组),充分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巨大能量。这是一场自我变革,或许也是广东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尝试。


从问题村到美丽村


“几年前,别的村都称水西村是‘垃圾村’,这让我们觉得很没面子。”水西村村民刘师桂说。而今日的水西村,俨然是一个旅游景点。


还未进村,连片种植着芦笋的大棚就映入眼帘。渐近村庄,只见曲曲折折的木栈道、充满异域风情的小风车、蒙古包式的建筑点缀在绿色的田野上。入到村内,村道整洁,新建的村文化广场和文化室活跃着村民的身影,一派美丽祥和乡村景象,令人艳羡。


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昔日的水西村,耕地丢荒较为严重,而且土地细碎情况比较突出,经营效益低。与此同时,村里垃圾乱扔、污水横流,脏乱差的现象非常严重。加上村中事务无人问津,村中矛盾纠纷时常发生,是典型的问题村。”刘逢明说。


“村小组这一级,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也没有人愿意管,自然一盘散沙。”水西村党支部书记禤意财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2011年末开始,清远市委书记葛长伟带队对全市85个镇进行调研,发现当地农村普遍存在组织化水平低的现象,村民自治效果不明显。清远的现象,也是广东农村的一个缩影。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行政村自治为基础的基层治理模式一直是我国乡村治理的主要体系。随着时间推移,当前的乡村发展和社会治理体系需要完善。尤其是在村民小组一级,由于普遍没有设置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难以支撑农村的振兴发展。


“乡村振兴的重点在农民,他们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才能更好地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清新区委农办主任王家文认为。


提升农村组织化水平,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也成为清远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水西村,改革的成效很快有着直观的呈现。


村里有了主心骨


2012年底,清远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正式启动。2013年5月,水西村党支部、村民理事会应时成立,水西村的建设发展真正有了主心骨。


水西村党支部、村民理事会成立后,村容村貌整治计划迅速启动:先清挖村前水塘淤泥,然后清拆破旧泥砖房,再建设村文化广场、文化室。


“趁着晚上大家回来休息的时间,村党支部、村民理事会的成员一家家上门去谈,请他们支持工作。”禤意财告诉《南方》杂志记者,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大部分村民表示了支持。2013年中秋,水西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提出了水西村村容村貌整治及经济发展计划,还是毫无意外地遭遇了少部分人的反对。


“一些人就提出干这些要动用村里的集体收入,这些集体收入应该分给个人,他不需要好的环境,有得吃就可以了。会后,我们支部和理事会成员又分头出击,逐个化解,保证第一件大事清淤工作顺利开工,并于2013年底顺利完工。”禤意财说。


相较于池塘清淤,清拆破旧泥砖房则更为棘手。有90多间旧泥砖房需拆除,牵涉全村近百户,加上拆迁补偿标准低,一间房只象征性补偿120元,村民拆迁意愿低。“支部和理事会成员从自己及亲朋好友先入手,带头拆,以身作则。”禤意财说道,到2014年底,全村完成了清挖村前水塘淤泥,清拆破旧泥砖房,截污管网暗渠等工程,建成了生活污水处理池,实行了雨污分流。


美丽乡村建设中,资金来源往往成为一个不小的考验。水西村党支部和村民理事会,借助当地农村综合改革的契机,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将分散到各家各户的种粮直补款和生态公益林补偿款共11万多元进行整合,用于村中集体公益事业建设,为村庄发展建设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


据了解,截至目前水西村共投入约280万元,其中村集体、群众自筹和个人捐资共130多万元,开展了一系列美化亮化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水西村面貌的变化,让群众得到了实惠,也迅速树立了水西村党支部、村民理事会的威信。


“大家都感受到了村庄环境改善的好,感受到了党支部、村民理事会成员的辛勤付出,自然支持。”水西村村民谭绿生说。


回村发展的人越来越多


水西村村民谭明志原本在外地务工,2015年得知村里发展芦笋种植,就回到家乡种了20亩芦笋。现在,他平均每天能摘100多斤芦笋,在市场和朋友圈就能销售一空。像谭明志这样回村发展的村民,近几年在水西村越来越多。


就在水西村党支部、村民理事会推进村容村貌整治的同时,如何加快水西村发展也提上了议程。很快水西村经济发展路线图规划确定:整合土地资源,发展规模种植,依托规模化种植业打造休闲旅游业。


由于历史原因,水西村土地细碎情况曾经比较突出,村民种植意愿低,致使大量村民外出务工,耕地丢荒较为严重,严重制约了村经济发展。


2015年初,村党支部、村民理事会多番商议,先制定出整合土地效益分配规定,得到全体村民的同意和支持,将全村土地进行整合重新规划分配,规划出自留耕作区、机动耕作区和发展经济种植区。规划连片150亩作为自留耕作区和机动耕作区,便于村民今后耕种和以后灵活分配或作为流转,规划400多亩为发展经济种植区。


同时,村里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发展项目,引进种植效益高的现代农业项目,以“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芦笋种植,种植芦笋300亩。


水西芦笋从2016年9月开始陆续试产,试产期每亩纯利润已达9375元。预计2018年芦笋进入盛产期,每亩芦笋每年纯利润约为32813元,届时村集体收入可达到3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可达到2万元以上。


被芦笋焕发出生机的土地,吸引了一批外出的村民回乡创业,同时也为本村村民创造了不少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村庄整洁了、土地整合了、规模农业也搞起来了,此时原本就景色优美的水西村,发展乡村游变得水到渠成。


“村集体计划利用100多亩耕地发展体验农业、休闲农家乐等乡村生态旅游事项。目前已经建成了初心农庄、‘清新人家’民宿、乡村田园绿道、石板文化街等多个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刘逢明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作为初心农庄的发起人,2016年初,刘逢明结束了外面的生意,一心一意回村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初心农庄实行股份制,全体村民都可以入股。入股形式也很多样,可以现金入股、土地入股、工作入股等。”刘逢明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初心农庄从成立之初的几个股东,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00多个股东,不少村民既是农庄的股东,又是农庄的员工。


2017年国庆期间,水西村举办了清新首届芦笋节,短短8天时间内,共接待游客约1万人,旅游收入10多万元,初心农庄也迎来了开业以来的第一个超高峰期。


眼下,水西村的乡村游项目还在不断丰富。在当地村党支部、村民理事会的带领下,水西村的“蝶变”之路正越走越精彩。


而类似水西村的实践,正在清远市许多乡村悄然发生着,也为广东的乡村振兴实践贡献着自己的答案。



《南方》杂志订阅电话

(020)87377371

本文责编丨郭芳、张蓓蕾

微信统筹丨李焱鑫

微信编辑丨李梦醒  林琳

微信校对丨华成民

来源丨《南方》杂志2017年第24期


更多精彩内容

详见《南方》杂志2017年第24期




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广东最专业的党建传播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