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毛泽东诗词里的冬天:胸怀人民,便不惧凛冽;心系民族,便傲立风雪

2017-12-26 南方杂志

点击标题下「南方杂志」可快速关注


编者按


今天,12月26日,一代伟人毛泽东诞辰124周年。


这个秋冬的广州,地处越秀区恤孤院路的中共“三大”纪念馆,与上海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一样,人流比往常更稠更密。人们在这里重温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遥想30岁的毛泽东曾在这里长衫执笔,于春园畅想春天。


“饮茶粤海未能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三下广东从事革命活动。在那个清冷的寒夜,他用胸中热忱,烛照新中国的曙光。


将初心付与人民,心中便充满暖流。或许,我们更能理解,为何毛泽东在诗词中写下多篇“咏冬”绝唱。那冬之凛冽,澡洗出这位革命家诗人的热烈与豪迈、倔强与浪漫。那雪之洁白,是他一生追求的襟怀。


胸怀人民,便不惧寒冬,心系民族,便傲立风雪。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毛泽东为之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不忘初心是我们的告慰,牢记使命是我们的纪念,新一代人,正继续走在今天的长征路上。



毛泽东亲笔题款的国画:傅抱石、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诗词里的冬天:雪之洁白是他一生追求的襟怀

文丨徐廷华


雪落茫茫,大地焕然一新。每临此景,古人诗词中多有写雪之作,且锦篇迭出,汗牛充栋。而作为一代伟人、诗人的毛泽东,在其诗词中也不乏咏雪的佳构。


临窗奉读主席诗词,跳入眼帘的一首,偏巧就是首冬天写雪景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词曰: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这首词写于1930年2月红军越过武夷山,进入赣南,经广昌进军攻打吉安之时。虽系毛泽东马上即兴之作,然激情澎湃,意涵丰富,构思新奇,笔力劲健。通篇读来,笔随心至,一气呵成,仿佛是一幅雄壮的雪里行军图:画面上漫天风雪中,红旗在翻舞,人马在飞腾,山岳在动摇。上片写行军途中所见,下片写行军目标所向。篇幅虽短,腾挪跌宕,富于变化,波澜无穷。喜见毛泽东写作此词时那种轻松、愉悦、自信、豪放的心境。


“雪里行军情更迫”一句,首次发表时原为“雪里行军无翠柏”。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时,词中“无翠柏”改为“情更迫”。这一改,不仅写雪绘人,更直写人的内心,景、情、事尽在其中了。


如果说,毛泽东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是乘兴之作,那么他的另一首写雪景的词作,则更是大气磅礴,兴会淋漓,被人允为古今之绝唱。


那是1936年2月,中央红军刚刚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两个月后,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把陕北秦晋高原装点成银装素裹的洁白世界。这时,正为军委扩大会议后,红军东征山西的步伐大大加快而兴奋无比的毛泽东,放眼“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山河,遐想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胸中涌起澎湃的诗情,遂欣然命笔,一气吟哦成那为世人称颂不已的词作名篇。这就是后来为南社盟主柳亚子“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未能抗乎”的《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所有诗词中的巅峰之作,压卷之作,传之久远,家喻户晓。这是最早公开发表的一首毛泽东诗词,发表时正值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为国人所津津乐道,且引发轩然大波,是古今任何一首诗词都不能比拟的。

毛泽东《沁园春·雪》手迹


此事起源于1945年,这年的8月时局突变,日本宣布投降,蒋介石不准中共军队受降,毛泽东直面宣布“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全国内战一触即发,举国人心震荡。28日,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举行和平谈判。


在重庆,毛泽东除谈判外,还忙于会客。到重庆的第三天,柳亚子即去拜会毛泽东,呈上七律一首并向主席索句。10月7日,协定即将签订,毛泽东忙里偷闲,将写于近十年前的《沁园春·雪》,重新抄写给了柳亚子作为回赠。


待毛泽东回延安时,重庆《新华日报》同天就发表了柳亚子的和词,而毛泽东的原词却未发表,这极大地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这时曾在重庆被安排接受过毛泽东接见的“二流堂”文化名人黄苗子,获悉了毛泽东的这首传抄的《沁园春·雪》词,便将这首词交给在重庆担任《新民报晚刊》副刊编辑的老友吴祖光,吴随即在11月14日的副刊《西方夜谭》上发表,还特地加了段编者按语,称赞这首词“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词一经发表,轰动山城,迅速传遍全国。重庆《大公报》又将柳亚子的“和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集中在一起,以醒目的版面隆重刊出。人心所向,舆论沸腾,使得国民党当局惊恐万状。因为毛泽东所以回赠柳亚子的这首词,寓意极为深刻。词中所咏之雪,不是一般的雪,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雪;是结束了空前壮举长征,一连粉碎蒋介石国民党三次“围剿”,正欲挥师东征抗日之际,在中国北方所见的雪;是诗人融入自己的情怀、抱负、理想、愿景的雪。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诗刊》1月号,首次发表经毛泽东亲自审订的这首词。直到1958年12月,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刻印的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对这首词的标题注释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毛泽东还有一首写雪的诗,那就是《七律·冬云》。


此诗写于1962年12月26日,当是诗人69岁的生日之际。庆寿之作,本应喜庆,然毛泽东依然是直面现实,坚持斗争,不改革命本色。诗之高明处,是句句写实,却字字隐喻,人人又意会其中。


《七律·冬云》


首联“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冬云压雪,万花凋零是实,暗喻的是当时中国面临的严峻政治、经济形势;颔联“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滚滚寒流,微微暖气是实,所指却是国际上掀起的一股反华恶浪和不断高昂的正义之举;颈联“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虎豹熊罴,庞然大物是实,隐喻的是中国人民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尾联“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梅花喜雪,苍蝇怕冷是实,赞美的却是不惧逆境,勇于迎战的革命者,而鄙夷的、不足为奇的是那些经受不住大风大浪考验的脱逃者。


整首诗托物言志,借景抒怀,感情、景物、哲理融为一体。贴切的比喻,鲜明的形象,生动的对比,蕴含了深广的内容。描写的是冬景,寄托的是时事。从凝视“冬云”的沉重到体察“暖气”的欣慰,诗人的胸怀逐渐开朗,至颈联则转为直抒豪情。他在呼唤着一种威武不屈的英雄精神,一种独立天地的豪杰气质,一种至大至强的阳刚之气,“乱云飞渡仍从容”,这是毛泽东一生的性格使然。


毛泽东一生爱雪,对雪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故而在他的诗词中屡屡见之、咏之。除上述专章之外,还见诸《长征》中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卜算子·咏梅》中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等诗词。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对雪的反复吟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的精神世界,雪者,纯洁之象征也。这是他一生为之追求的襟怀。


冬天来临,万物萧条。只见“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大雪覆盖川原,侵凌花树,虽然“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登高览胜,俯视北国,一幅秀美的雪霁图映入眼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堪称千古以下颂江山、赞关河之绝唱。



延伸阅读


 经典诗词赏析 



《沁园春•长沙》

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采桑子·重阳》

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菩萨蛮·大柏地》

1933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十六字令三首》

1934年-1935年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清平乐·会昌》

1934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忆秦娥·娄山关》

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1965年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统筹丨李焱鑫

编辑丨莫群 林琳

校对丨华成民

来源丨综合光明日报、党建网微平台、央视新闻、光明网微信公众号等


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广东最专业的党建传播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