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榜样力量 | 校长奖获得者宋子蕤:逐光而行,葳蕤生长



 个人简介 




宋子蕤,文化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中共党员。本科期间共获荣誉60余项,其中获国家奖学金2次、牛津大学海外经历校长一等奖学金、特长奖(社会服务类、研究创新类、创业实践类、美育素养类)等各类奖学金15次,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翻译比赛二等奖、《上海文学》品读文学经典大赛二等奖、亚太区校园青年志愿者等国家级奖项11项,获山东省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榜样的力量”年度人物、百优大学生等省市级荣誉7项,校内荣誉近40项。以独立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2篇,参与4项国家级和校级课题。



高考结束,宋子蕤放弃了已经申请到的留学机会和自主招生来到中文专业。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文学的时候,她说:“我想是因为文学能开启人性、鼓舞人心、使人坚定改善世界的信念,并替历史留下永恒的记录。课上的热泪盈眶,读书时的百感交集都让我越来越坚定自己对文学的选择。”

“我始终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文学子要承担的道义。人文精神的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大一时,宋子蕤就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发表了学术论文。三年里,她在国家级刊物、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文学类作品4篇,发表评论类作品2篇,在中国青年网、搜狐网等平台上发表通讯40余篇,并连续3年获得山东大学创新研究类特长奖。她创作的文学批评作品《炬火与萤火》,获得《上海文学》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全国二等奖。她也和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24位获奖者一起,被列入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青年评论人才库,作为评论人才梯队重点培养对象,并被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


大一暑假,宋子蕤曾作为山东大学学生领队赴牛津大学访学。谈起这次经历,她说:“这次访学让我打开了跨学科的视野,也让我明白了钱钟书先生所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人文学科是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重要桥梁,传承经典和放眼未来是人文科研的重心。”此后,她有意识地阅读书籍并关心学术前沿。2021年5月,她的论文入选浙江大学联合英国华威大学、伦敦大学等高校举办的紫金港跨学科国际会议。7月,她参与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暑期学校“文艺学的中国话语与西方前沿”。8月,她又作为正式成员,入选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如何进入文学世界”讲习班。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是鲁迅先生对中国青年的期待,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宋子蕤曾获评全国高校青年抗疫志愿者、“校园青年志愿者”等称号。大学期间,她的志愿服务时长超100小时,她曾加入山东大学“爱的三角”支教团,于陕西省安康市红星村支教,担任语文、心理健康老师。支教期间,她拟写了多篇报道,呼吁各界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连续3年获评省级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累计获国家级荣誉5项。此外,她利用寒暑假,分别于中国经济时报和浙江能源集团实习,发表多篇抗击疫情的报道,最终考核优秀。



求无境之学,养浩然之气


“我一直在想大学的意义是什么,我相信教育的目的是让人认识自己,也认识世界。我十分感恩山大带给我的人文修养和济世情怀,未来,我将带着对文学的热爱,保持严谨扎实的学术精神,逐光而行,做不愧于时代的山大人!也祝愿学弟学妹们都能够忠于自己,披星戴月,奔向理想和自由!


来源丨微信公众号“山东大学学生在线”

编辑丨舒翎

责任编辑丨赵若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