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事必尽善 追求卓越 —— 浙江音乐学院院长王瑞在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事必尽善 追求卓越

在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王瑞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

九月的浙音校园,花好月圆、丹桂飘香。在这美好的季节,我们迎来了浙音大家庭的新成员——750名2019级的同学们。在此,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祝贺!向辛勤培养你们的老师、家长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良好的祝愿!
今天,在同学们即将开启人生新征程的特别时刻,作为师长,我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些思考,以资共勉。


一、坚守初心,为人民而歌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未来的艺术工作者,要做到由衷地为人民歌唱,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准确深入地理解音乐的意义与内涵,这既是艺术的初心问题,也是有关音乐本原的基本问题,更是事关音乐人的艺术观、事业观、价值观以及职业操守和荣誉感的重大问题。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又被称为礼乐文明。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音乐典籍《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谐”(乐的精神),所以万物能化生。“有序”(礼的追求),所以万物能彰显。这里所说的“乐”,既是“宫、商、角、徵、羽”“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五声八音的总名,也是“诗、歌、舞”三者的统称。
《乐记》中还说:“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唯乐不可以为伪”。这是说,德是人性之正,乐是德之光华,音乐是人的气质修养的真实外化。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是指音乐具有敦风化俗,改良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他还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指的是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从而养成健全的精神和优美的人格。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阐述他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思想时说,“音乐之美可以启迪心灵”。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说过:“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教育,对于心灵用音乐。”就是说,音乐能使人获得美的修养和精神的陶冶,引人由美而求真向善。
而事实上,在人类历史的每一个阶段,无论是和平年代和还是国家民族危亡时刻,音乐总是能给人们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如大家熟知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在松花江上》《英雄赞歌》《长征》《红旗颂》,还有法国的《马赛曲》、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等等。
同学们,“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我们只有深刻领会艺术的真谛,坚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才能坚守艺术初心,坚定专业自信,才能够保持艺术的纯粹,自尊、自强,自省、自爱,无愧于时代赋予的责任。


二、崇德尚艺,成就自我

大学生活紧张、充实、累并快乐着。如何尽快转换角色,调整状态,适应大学的节奏和要求,顺利地完成学业并取得进步。为此,我给大家三个建议。
一是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有个理论叫“一万小时定律”,又称为“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其观点是不管你做什么,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就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上世纪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做过调查,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大约从5岁开始练习,9岁前每天平均练琴时间在1小时以内,12岁时每天有1.5小时,14岁时每天2-3小时,20岁时每天5小时以上,累计起来就会超过一万小时,而越是优秀的学生练琴的时间越长。这一理论与“十年寒窗苦”“十年磨一剑”的中国古训如出一辙。
同学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浙音的“琴房指数”“图书馆指数”以及“艺术实践指数”将会记录下同学们走过的足迹、付出的汗水和成功的收获。
二是要勤思敏学,善作善为。浙音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郁。俯瞰602亩校园,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教学楼、音乐厅、大剧院、排练厅、图书馆、体育馆、琴房、录音棚,等等,功能齐备、设施一流;十二个教学系部,学科专业完整,学科资源丰富,传统学科、特色学科、交叉复合型学科相互支撑、互为补益;交响乐团、国乐团、合唱团、舞蹈团以及高水平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一批学养深厚、技艺精深、德艺双馨的老师将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走在校园里,同学们可以时常在萧友梅、聂耳、冼星海、刘天华、施光南、闵惠芬等中国音乐先贤的铜像前执经叩问,也可以徜徉在巴赫、莫扎特、柴可夫斯基、德彪西、勋伯格等世界音乐名家的群雕中感悟大师的艺术精神和经典的辉煌。在这里,同学们只要有梦想,就会有舞台,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三是要主动有为,提升自己。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优化立德树人、英才辈出的育人环境,学校正在着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落实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学改革,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类型,积极构建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将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完善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支持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目标定位选修课程和确定专业方向,允许符合条件的同学转换专业或辅修第二专业,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开展海外游学和学分互换,大力推进艺术实践教学改革,搭建高水平实习实践基地,推进实施毕业生职业见习计划等,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长、成就最好的自我。


三、事必尽善,践行浙音精神

浙江音乐学院是一所诞生于新时代的现代化的音乐艺术大学,她地处长江三角洲和杭州湾的之江板块,自古以来,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艺术璀璨。一百年前,艺术大师李叔同以《送别》《春游》等学堂乐歌,开启了中国音乐教育的新风尚。一百年后的今天,浙江音乐学院沐浴着良渚文明的曙光,浸润着吴越文化的诗兴唯美和从容,植根于中华大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如风华正茂的同学,怀揣梦想,朝气蓬勃,前程远大而光明。
“事必尽善”是浙音的校训,集中凝练了学校的发展理念和办学品格,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思想内涵,是全体浙音人的精神引领和行为指南。概括来说:
“事必尽善”是一种精神,乐和天下,仁善立德;
“事必尽善”是一种品格,精益求精,至臻至善;
“事必尽善”是一种追求,崇德尚艺,明志笃行;
“事必尽善”是一种胸怀,律己涵容,化淳万物;
“事必尽善”是一种作风,久久为功,驰而不息;
“事必尽善”是一种境界: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同学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希望同学们坚持知、情、意、行相统一,不负韶华,砥砺前行,勇敢地奏响新时代前进的号角,做真善美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世界一流音乐大学的浙音梦谱写新的华章。
最后,衷心祝愿同学们学习进步,梦想成真!
谢谢大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