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关青年说】杨晨:美国控制下不彻底的日本民主改造

2017-04-28 杨晨 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学人简介

作者系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国际政治专业学生



国关国政外交学人第五QQ群:598398097

海外国关国政外交学人QQ群:336186649

学术交流 资源共享


【关键词】日本 战后 民主改造不彻底 美国控制  

内容提要

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造是在美国为主导的基础上进行的。日本在美国为首的盟军占领期间,尽管日本的民主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这期间所谓的日本政治民主改造是美国控制下的民主改造。可以说,战后初期日本是不彻底的民主改造。本文旨在探究美国的控制对日本民主化改革不彻底表现以及影响。分析以美国自身的政治体制、国家原则、利益诉求为依据在对日本实行民主改造中民主改造不彻底的表现,原因以及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占领军在日本人民和反法西斯盟国的推动下,按照美国的基本政策,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实行了以下列民主主义性质的改革。以战后改革为标志,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美国的控制下日本的民主改造是不彻底的民主改造。

1美国控制下日本民主改造不彻底的表现

占领军总部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推动日本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种种不彻底性。民主改造的不彻底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美国对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天皇

德国由于战败,民主主义成功地得以复兴,因此与纳粹的斗争取得了彻底胜利。可是,日本却把民主主义挂在口头上,至今未成功地、真正地建立民主主义制度。相反还存在着君主制、封建制的残余——天皇制。


“象征天皇制”是战后美国对日本民主改革之最本质、最根本、最核心的成果。新宪法规定:(1)天皇系日本国及日本国民统一的象征;(2)天皇只进行国事行为。(3)其地位以国民总意志为依据;(4)天皇无权参与国政;(5)天皇行使国事须经内阁的建议及承认[2]如此天皇制得以保存。天皇通过“人间宣言”由神变为了人,通过新宪法由根据神敕而总揽大权的国家元首变为只能行使国事的日本国及日本国民统一的象征。无疑,这一民主改革具有重大意义。至少天皇发表过自己是人不是神的口头讲话,其由战前总揽国家大权变为无权参与国政。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战后国体就完全与战前天皇制分道扬镳而脱胎换骨了。战后的美国式的民主改革决非只拥有那正面的所谓“巨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厄内斯特雷南曾言,国家精神的凝聚由两个要件构成,“其中一项和过去紧密相连,另一项和现在休戚相关。前者是共享丰富传承的历史,后者是今时今日的共识”可见,日本精英保守层是将象征天皇制作为与过去的历史保持“连续性”的视点加以审视的,至于最终接受新宪法,构建“民主型”国家,则是当时日本统治层权衡利弊后达成的某种“共识”。战后初期,日本精英保守层在捍卫天皇制方面不懈努力,是在迫于占领当局的压力而不得不接受“象征性”天皇的方案,暂且将复归天皇战前地位的诉求搁置下来。然而,随着日本国家实力的增强,突出和强化天皇地位的呼声日渐强烈,从而形成以天皇制意识形态为特征的政治右倾化动向,不断地冲击和侵蚀着日本的民主主义体制。依据宪法,天皇所从事的“象征行为”,是超出国事行为以上的在身份上殊于一般的特殊存在,更侧重于精神层面的作用,进而根植于国民意识之中。这种举措显然与民主主义倡导的人人“自主、自立、平等”的理念背道而驰。并且中国学者孙政认为:“战后改革尽管从制度上改变了天皇‘神’的身份,但并未改变、事实上也不可能改变天皇在日本这一特殊的集体系统中所一向具有的巨大的象征意义,而也就很难实质性地改变日本人的价值体系。这阻碍了日本人从自身传统内部产生新的自主批判精神,使战后的民主主义容易流于形式化。”战后象征天皇制因天皇大权被剥夺,的确与战前军国主义天皇制不可同日而语。天皇制的核心与支柱其实并不在于实权,而是在于天皇的神性宗教权威,权力只是其派生附属物而已。由对天皇神性的近千年的崇拜,导致天皇成为日本国及其国民统一的象征。随着日本国家实力的增强,谋求“自我”主体性的意识日趋强烈在日本人看来,对于由外国“强加”而来的宪法势必欲以修改之。“象征天皇制”的保留和存续,导致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在运行过程中保留了诸多“前近代特征”,从而为右翼保守势力的回潮及泛滥提供了绵延不绝的精神资源,民主主义的理念及实践也不时受到来自于天皇复古主义的挑战。


 (二).美国对日本的改革,没有根除军国主义赖以存在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由美国“钦定”的《日本国宪法》第九条规定:放弃战争和武力威胁、不拥有一切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交战权。按照这一宪法规范,战后日本理应是一个放弃包括自卫战争权的非武装国家。然而,作为该部宪法的核心条款——宪法第九条并没有得到真正信守。这一法律规范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宪法的修订历史过程来看,这部“放弃战争”的宪法是日本保守势力与占领军、国际和平势力展开的一次政治力学的较量,是为了维护天皇制、保存国体被迫妥协,是一种政治策略,并非是日本统治阶级真实信念的表达。并且日本国始终存在着极力要求修宪的政治暗流。所谓修宪实际上就是修改宪法第九条,使日本实现国家地位“正常化”并重新建立军队,在武装力量的使用上摆脱原有“弃战条款”的限制。从1950年代起,“修宪派”势力就不断掀起“修宪”浪潮,并同“保宪派”进行了长久的斗争。迄今为止,日本前后共掀起三次修宪浪潮。尤其冷战结束后,日本国内外的形势发展是不断有利于修宪派的。在修宪派的努力推动下,体现和平精神的宪法第九条屡遭动摇,宪法被修改只是时间问题。这不得不引起亚洲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密切关注。


美国占领当局在对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的同时,还进行了“整肃”军国主义分子和审理战犯工作。1946年1月,占领当局发布《关于解除军国主义者公职及解散超国家主义团体的指令》,“整肃”工作由此展开。然而,由于作为被“整肃”对象的日本政府掌握着“整肃”大权,使这场“整肃”工作极不彻底,除对军队上层人物不得不“整肃”外,政界和经济界的垄断财阀大人物受“整肃”的却很少。加之,随着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改变,美国放宽了对日本的限制和控制,于1949年修改了(禁止垄断法》,停止对经济力量过度集中的审查,解除了对财阀的“整肃”。至1950年10月,被“整肃”(即解除公职)者只有21万人。朝鲜战争爆发后,经美国占领当局同意,日本政府相继解除了对所有军国主义者的“整肃”。1946年1月19日,占领当局颁布了《特别通告》,宣布在东京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判。同为战争审判,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却造成了不同的历史结局:纽伦堡审判促成与欧洲各国和解,赢得了世界的尊重。然而东京审判却在历史问题上不顾各受害国国民的感情,一再做出不利于地区稳定的事情。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的宪章虽然在一切重要方面基本相同,设立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公正与迅速审判并惩罚远东之首要战争罪犯。”但是东京审判具有很强的不彻底性。美国从自身战略利益角度,对东京审判采取了较为宽松的处理方式。由于美国当局的干预,审理战犯工作同样以不彻底的结局告终:其一,没有审判天皇,是审理战犯极不彻底的突出表现。对天皇的责任免于处罚。天皇是日本战争责任体制的最高领导者,也是最大责任者,不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就不可能彻底追究整个日本国家的战争责任。众多被处极刑的战犯,致死都不悔过自己的罪行,还为自己效忠天皇二自豪,毫无悔改之心。免于天皇战争责任还给战后的日本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后果——导致右倾化在日本政治上长期存在。对侵略战争进行真心的忏悔和反思的要求一再受到日本右翼势力与政府的拒绝。其二,美国占领当局没有认真执行盟国关于严惩战犯的决定,对日本战犯竭力包庇,甚至大批释放。在美国百般庇护下731部队真相被盖,细菌战犯“犯罪的事实便在东京审判中不为人知地被一笔勾销了”。总之,由于美国占领当局根本没有对军国主义思想及其战争罪行进行彻底的清算,使“整肃”军国主义分子和审理战犯工作极不彻底,大批战犯和军国主义分子逍遥法外,为日本留下了军国主义祸根,成为当今军国主义思潮复活之隐患。

2美国控制下日本民主改造不彻底的原因

(一).美国是基于其自身利益对日本进行的民主化改造

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坦言:“拯救天皇的生命,让天皇协助美国占领军。对于实行占领政策最为有利。麦克阿瑟还做出指示:对日本实行间接统治,只要能“促进满足美利坚合众国之目标,最高司令官将通过日本国政府的机构及包括天皇在内的诸机关行使其权利”。


美国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通过利用日本传统的政治文化资源——天皇制,旨在依托天皇的精神权威,达到保持日本社会秩序稳定进而顺利实现对日占领的目的。同时,美国又将天皇塑造为战后曰本民主主义“引领者”的形象,为其在日本传播美式民主主义理念并付诸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麦克阿瑟在致国务院的书信中进一步解释:“如果废止天皇制,强制日本实行美国式的共和体制,就会招致日本国民的反抗,占领军撤退后日本的军国主义复活会更快些,这从战略目的上而言是不适宜的;从相反的角度来看,把天皇从政治权力中排除出去的新宪法若能被天皇接受,那么利用天皇的权威,新宪法也就能为日本国民所顺利地接受。”麦克阿瑟显然认识到,天皇制蕴藏着巨大的精神资源,是对日占领的关键,寻求占领军的权力与天皇制精神权威的结合是其最为关注和渴望得到的最佳选择。


在战后美国改造日本的过程中,这种表面利他而实质利己突出表现在美国通过发布《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这一文件来指导对日本的改造上。这份文件把美国独占日本之初的政策目标定位为确保日本不会再威胁美国和世界的和平,同时在日本建立一个和平而又负责任的政府,把日本变成支持美国的国家。这是显而易见的,当时美苏已经从同盟走向对抗,世界正在走向冷战,美国希望通过改造日本来彻底消除日本对美国的安全威胁,进而促使日本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成为美国遏制苏联的一环。


(二)美国改造日本的行动受到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相交融的外交思想影响

美国对外政策表面上是利他的,即体现了理想主义的一面,但是实质上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是利己的,所以也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在战后美国改造日本的过程中,这种表面利他而实质利己突出表现在美国通过发布《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这一文件来指导对日本的改造上。这份文件把美国独占日本之初的政策目标定位为确保日本不会再威胁美国和世界的和平,同时在日本建立一个和平而又负责任的政府,把日本变成支持美国的国家。这是显而易见的,当时美苏已经从同盟走向对抗,世界正在走向冷战,美国希望通过改造日本来彻底消除日本对美国的安全威胁,进而促使日本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成为美国遏制苏联的一环。


美国改造日本的行动受到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相交融的外交思想影响。一方面消除日本对美国的军事威胁,另一方面又要把日本变成一个亲美的国家。这就导致了美国一方面努力实现日本的非军事化,摧毁日本的军事能力和战争能力,另一方面又要保护日本,利用日本国内原有的各派势力,包括财阀势力和军国主义势力,共同为自己的战略目标服务。这必然会保留日本国内相当一部分财阀和军国主义分子,从而造成民主化改造的不彻底性。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全面改造,是一个与日本完全不属于同类文化系统的国家对日本进行的全方位变革。美国对日本的改造在促进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主化的同时,由于美国自身的文化背景与日本的有重大差异,美国在执行各项改造措施时也有很多不彻底之处。美国改造日本以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和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交融的外交思想为指导,致使日本国内很多需要改造的地方没能真正改造好,尤其是天皇制、财阀和军国主义势力。因此日本并没有完全消除战争的根源,仍然是世界和平的一个潜在威胁。

3美国控制下日本民主改造不彻底的影响

日本政坛无力摆脱美国的阴影

中国学者徐万胜认为“一党优位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该体制虽为“一党优位”但同时也实行多元体制,在优势政党以外,还存在着作为合法、政党竞存者的其他政党,既一党优位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多党竞存;其次,政权结构型态为优势政党获得绝对多数票单独执政或在联合政权中居于核心地位;再次,优势政党必须一贯的、持续的联合执政,“长期”而的期限应为15年以上。自民党1955年开始执政直至1993年下野,为典型的“一党优位制”这造成这种影响也有着美国因素。五五体制的确立正值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帮助日本复兴经济,欲将日本牢牢的绑在自己的战车上,成为在东亚地区防止苏联和中国等共产主义国家的坚固“防波堤”,因而美国政府自民党“一党独大制”加以宽容,扶植自民党得以成立并获得政权。为实现自民党一党独大奠定了基础。最后使得战后日本出现了一党执政的情况,自民党连续38年持续执政。在日本的民主政治中,政党活动充斥其中,并与其息息相关。日本的政党分别代表着不同的阶级的利益以及不同的思想观念,公民可以选择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政党,政党几乎是当代民主国家普遍共有的特征。而在现代民主政治中,通过选举实现的政权交替被认为是现代民主主义的重要体现,没有政权交替,民主主义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主义,也就是说长期政权存在的本身反对了民主主义。


冷战结束后,美国不用担心社会党的崛起,继续支持自民党意味着美国将在经济上出现与日本巨额贸易逆差,严重损害自身利益。因此美国希望日本实行政治改革以实现真正的多党政治,使日本政府政策具有多变性和可塑性,从而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并且日本的议会内阁制也是战后美军占领日本期间帮助设计的,其目的就算现实日本首相的政治权利过于集中,防止日本执政者走向极端。因此,日本首相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美国政府认为这能使日本有效的贯彻其战略意图,成为美国实施亚太战略的顺从,强大的利器。由于美国仍然驻扎日本本土,日美经济联系密不可分,日本在入常,与欧洲协调的外交仍有求于美国,日本对美国的要求不敢置若罔闻,但满足美国的要求,就与日本民众的利益诉求发生冲突。日本首相面临的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难堪境地。对于美国而言,日本政治家谁上台来执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日本民意与美日同盟的毛寸,不时地冲击着日本政坛。也是民主改造不彻底的重大影响之一。


【参考文献】

书籍:
1.周颂伦 孙志鹏编著 《战后日本转型真相——对36个问题的思考》,新华出版社,2014

2.徐万胜等著 《战后日本政治》,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申险峰著《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4.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

论文:

1.徐万胜 《论日本“一强多弱”的政党格局》,热点透析 2015

2.徐万胜 《政党体制转型与日本对外政策》,日本外交:新议程与新方向(上) 2012

3.徐万胜 《战后曰本选举改革与自民党支配体系变迁》,日本学报,2015

4.罗时光 《论日本战后象征天皇制的实质及其现代意义》,南昌大学学报,2013

5.胡 娜《从文化视角浅析二战后美国改造日本的不彻底性》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

6.项福库 《孙兰兰从战后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看日本军国主义思潮复活之历史原因》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

7.王新生 《评日本战后初期的改革与逆流》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

8.项福库 《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复活的历史根源探析》2007

9.杨秀云 《天皇和天皇制的存续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许昌学院学报,2009

10.史澎海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的心理战略行动研究 》,中南大学学报,2015


小编:lt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平台观点

文章来源:专栏稿件;首发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号平台

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微信号:gggzwj

 打造国际关系学 国际政治学 外交学 区域国别研究学术公益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