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关青年说】于士隽: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造不彻底的根源-从国际体系角度出发

2017-05-08 于士隽 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学人简介

作者系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学生


关键词:日本民主化改造 亚太国际体系态势  “离岸平衡战略” 

内容提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美国的主导下,日本的战后民主化改革呈现不彻底性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各方面改革的短暂性或时效性。本文认为,日本民主化改革不彻底的根源在于国际体系层面,是冷战背景下,亚太地区的国际体系特征和东西方争夺亚太主导权的产物。日本的不彻底的民主化改造的后果一直存在至今,对冷战结束后的亚太地区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探究日本民主化改造不彻底的根源对维护当今亚太地区国际体系稳定和建构和谐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战后,战败国日本国内民生凋敝,百废待兴,而封建因素和军国主义残余仍顽固存在,对日本战后道路的抉择产生负面影响,从1945年8月15日,战败的日本宣布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公告》,到 1951年9月旧金山片面媾和条约签订的6年多的时间里,美国实现了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并欲通过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实行一系列民主化改造措施,使日本摆脱法西斯军国主义体制,彻底消除其对美国的威胁。而从1948年开始美国便逐渐在各方面减轻了对日本民主化改造的程度,或中断了改革,甚至在一些方面逆转改革进程。这直接造成了日本民主化改造的不彻底性,对日本日后的现代化发展和东亚国际体系的稳定都埋下了隐患。然而,是什么最终造成了日本不彻底的民主化改造?换句话说,日本战后民主化改造不彻底性的根源何在?这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基于国际政治学的三种体系理论所主张的“体系特征的变化导致了单位特征的变化”,本文认为,日本民主化改造不彻底的根本原因存在于国际体系层面上,是二战之后,东亚地区冷战格局渐渐形成,美国出于在东亚地区对抗苏联,谋求霸权的战略意图对日本实行改造所最终导致的。


1美国对日本民主化改造不彻底的表现简述

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造的不彻底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方面:为了清除长期存在在日本政治生活中的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美国于1946年初颁布了两个“整肃令”:宣布解散一切鼓励军国主义的极端民族主义政党,列入整肃名单的团体达到147个;其二称为“解除公职令”,规定所有积极参与军国主义活动和团体的公职人员不得继续担任公职。1947年1月,整肃对象扩大到地方官员、经济界和舆论界的头面人物,20多万人受到整肃。可以看到,战后初期日本政治改革力度强劲,卓有成效。


然而好景不长,在1948-1951三年间,美国开始大力扶持保守势力,将1946年1月以来处理的战犯解除整肃,陆续释放大量战犯。1952年4月,原被开除公职的二十余万人———包括政、财、军三界战时各种 人物———纷纷重返社会,以岸信介为代表的战犯公然回到政界,并掌舵“日本丸”,这便成为日本政治改造不彻底的最突出的表现。与此同时,美国开始实行“清共”。1951年9月1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清洗“赤色分子”方针,十二万多名共产主义者和同情者被从政府、民间企业和工会中开除出去。另外,日本天皇与二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美国不仅没有惩治天皇,逐步废除天皇制度,反而保留了这个日本封建主义残余的标志。


2.军事方面:美国为了在战后初期消除日本对世界和平的威胁,曾解散日本589万的部队和大大小小的准军事组;处置战犯;通过修改宪法,使日本放弃战争权利。而后来,为了“使日本在今后对付可能在远东发生的新的极权主义的威胁方面,充分起到强有力的、稳定的防波堤的作用” ,美国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指令日本政府建立一支75万人的警察预备队并增加8000名海上保卫厅人员。这支警备军力用美国装备,是在美国军人指挥下的美军辅助军队。就这样,“在和平宪法生效仅仅三年后,日本就在美国的支持下开始重新武装”,成为了美国实现其亚洲战略的工具。


3.经济方面:美国刚刚占领日本时,曾经解散财阀,实行经济民主化。因为财阀是“日本最大的战争潜在势力,正是这些财阀使日本的一切政府和侵略成为可能”。美国于1945年底组建了“控股公司成立委员会”,先后解散了83家大型财阀企业。


而1948年以后,为了减少自己的经济负担,使日本自身拥有更大的经济力量供养军备重整和自身发展,美国对于解散财阀的改革措施半途而废。原本指定解散的326家企业,按照法案本来目的分割甚至改组的只有18家;金融机关只要改掉了商号就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对工业设施的拆除中止凡是有利于日本经济复兴所需要的工业设施宣布保留1949年初,大部分出口贸易转为私人经营。日本渐渐恢复的私营企业和垄断资本在促进日本经济复兴的同时,也使各大财团逐步恢复了势力,再次成为影响日本政治决策的幕后因素,这是日本民主改造不彻底的又一大表现。


可见,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民主化改造具有短暂性和时效性的特点:短暂性,即较大力度与规模的改造仅仅维持了从1945年末1946年初到1947年末的两年的时间,此后各个领域的改革便陆续在不同程度上放缓,暂停,甚至出现了释放战犯、扶持保守党上台、建立警备军力等等与改革相逆的现象;而时效性是指,改革因为美国急于使日本取得一时的发展成果而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深入而长远的彻底改造,比如始终保留天皇制度,不彻底整顿财阀等等。


2为何从国际体系层面寻找根源?

关于日本民主化改造不彻底的原因,不少学者在单位层次上做出了解释,这些观点主要分为两类分别从日本和美国出发找原因。第一,有学者认为,日本民主化改造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自身没有与美国对其强制性改造这一“外源性”动力形成良性互动,因为日本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考虑、“亚洲优等生定位”封建残留过重等历史性原因,日本没有调动“内源性”动力积极主动地去改造传统社会中不利于现代民主发展的因素,所以才造成了日本不彻底的改造结果;第二类观点认为是美国的文化导致了日本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美国“以“民主、自由、机会均等、强调‘实效’为原则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引发了”对日本改革的“时效性”,而美国现实主义的文化思潮令其致力于建立一个为己所用的日本,所以美国才会在改革中保护日本的军国主义和财阀等旧势力,使其为美国的战略目标服务。


这些观点不无一定道理,但需要注意的是,1945年8月投降之后日本到处呈现颓败、绝望之气,美国吸取了战后德国分区占领导致分裂的教训,早早决定越过苏联对日本实行独占,早在日本投降前罗斯福就在日本投降前宣称:“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划分占领区。”因此当时的日本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中,在美国主导下日本被迫开始走上了全面现代化道路。所以对于美国对其改革与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日本只能选择悉数接受没有任何主动权。所以,即使日本有“内源性”动力,也不可能与美国的意志背道而驰。这样一来,日本民主化改造的不彻底性的根本原因还是要通过“外源性”动力,即美国的偏好去寻找。


按照现实主义的假设,主权国家是理性行为体。那么美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它的对外行为都是立足于其国家利益的。在对日本的战后改造方案上表现出的文化因素,也是在其与美国自身利益相协调的前提下才发挥影响的。由此,我们可引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何这样的改造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由于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造是完全由美国主导的,所以对这一问题的最终回答也将是日本民主化改造不彻底的根本原因。


日本“反越战之父”小田实说:“日本人真正的悲苦,不是战败投降,而是战后美国不给日本机会把自己从过去解脱出来。正是美国人主张保存天皇体制;正是美国人允许同样的官僚和政客——那些把日本引进战争的人——继续统治这个国家;正是美国人让日本人破坏自己的宪法组建军队;也是美国人,他们让日本成为美帝国主义在亚洲的伙伴。”可见,寻找日本民主化改造不彻底的根本原因确实应该从美国入手,以美国的角度审视当时的局势和状况,来分析美国采取其行动的原因。而根据新现实主义的理论核心,体系结构决定了国家行为的选择以及结果。所以,探究一个国家国际行为的根本原因,要上升到比国家层面更宏观的层面——国际体系层面。


3存在于国际体系层面的具体原因

本文认为,战后亚洲的国际体系特点与整体态势决定了美国对亚太格局的认知和规划、美国对于亚太国际体系的操纵和美国对于日本的改造政策等国家行为,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日本战后改造的不彻底性。下面,本文将详细论述存在于亚太地区国际体系的两个具体的原因,本文认为,它们正是战后日本民主化不彻底的根源。


第一,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亚太地区的实施需要战后日本的快速崛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谋求世界霸权,建立一个完全由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所以,美国需要在世界各个地区都建立起主导权。西欧有比较多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这个地区拥有英、法等较多的传统盟友,所以美国通过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一多边安全体系建立起美国的军事力量在欧洲的主导地位。而在亚太地区不少国家刚刚独立,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在选择与建立的过程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无法建立一个体系化的同盟组织以建立并巩固自己在此地区的主导性。所以,美国通过对日本的民主化改造,使日本得到力量的恢复,意在使日本在亚洲发挥其示范作用,以吸引和引导亚洲地区其他正在进行制度道路选择和对外政策决策的其他主权国家成为美国的追随者。


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想要实现日本短时间之内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停止对日本长远深入的改革。为了在当时情形下迅速控制日本,最大限度凝聚日本的国内力量促使其发展,美国便在日本保留天皇,大大缩减所要解散的财阀数量,扶持保守主义,利用日本国内原有的各派势力和各种因素,抓紧为日本的成长建立精神和物质基础,促进日本成为其亚洲地区的“诱饵”。这就为日本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埋下了祸根。


第二,冷战在亚洲的态势决定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的重要盟友和“离岸平衡手”。美国在冷战中与苏联争夺霸权的逻辑有两个:一个是极力限制苏联的势力范围;另一个则是在各重要地区建立美国主导的同盟体系。在战后初期的亚太地区格局构想中,美国试图通过支持蒋介石势力取得对中国局面的控制权,将中国作为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据点”,但随着国民党军队在中国内战中日渐颓势,中国革命加速走向胜利,美国的亚太战略设想被打破。1949年,奉行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中国加入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势力开始向亚洲渗透。亚洲的态势促使美国寻找一个真正属于己方阵营的盟友,以便将自己的势力渗透进亚太地区,并阻止共产主义势力在亚洲的扩展,日本成为了它的不二选择。所以,为了保证日本留在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内,美国改变了其对日本的政治民主化改造政策,对原来被作为军国主义分子及其追随者而受整肃的人逐渐解禁,使他们重返社会,为日本的复兴提供领导力量,并形成保守的社会政治环境,防止出现一个“向左”的日本。


根据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当面对某个陆权大国建立大陆霸权时,现有的异域霸权国首先将遏制进攻者并维持地区均势的责任推给该地区的其他大国,以保存自己的实力。这就是有名的结合了“均势”与“推卸责任”的“离岸平衡战略”。而我们以此为工具便可以解读当时美国对东亚地区国际局势的考量:在战后,尤其是朝鲜战争之后,面对最大的敌手苏联和其盟友中国在亚太地区势力的不断做大,必须在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扶持一个有足够军事实力与苏中形成对抗的“离岸平衡手”,以维持亚太地区的“均势”,这样不仅可以将威胁远远地挡在美国的家门口之外,还可以通过日本的分担减少自己的力量消耗。所以美国才会在朝鲜战争爆发后逆转对日本的军事改造,重新武装日本。


4结 语

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造的不彻底性表现为短暂性和时效性两大特点本文分析其发生的根本原因,从美国国家利益与战略考量入手,将其提升至国际体系分析层面,认为二战之后导致日本民主化改造不彻底的体系原因有二:一是战后亚太地区主要国家多数都未建立稳定的国内政权亚太格局未定,美国无法与其他国家结盟达成霸权目的,转而企图通过时效性的民主改造在短时间内复兴日本来吸引更多的亚太盟友,扩张自身势力范围,以便让自己成为亚太地区的主导;二是冷战在亚太地区发展的态势于美国不利。中国革命胜利,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需要一个拥有一定军事力量的日本成为其盟友,在亚太地区建立一个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离岸平衡手”,形成均势,防止苏联势力的进一步扩张,遂逆对日军事改革而行之,造成日本改革的不彻底性。


总之,日本战后的民主化改造是以冷战体系为背景的,其不彻底的根源在于东西方在亚太地区展开的势力范围争夺。日本是冷战体系下美国为自己争取霸权的重要一环,其充满时效性的短暂改造是美国从亚太地区整体态势出发为自身战略利益考量的结果。


日本不彻底的民主化改造的影响非常深远,其后果甚至至今也未能消除。美国对日本的改造,使日本被牢牢绑上了美国的“战车”。于是,对抗共产主义、牢固“日美基轴”、复兴日本政治军事地位从此成为了日本奉行的头号外交政策。在这种形势的引导下,日本在对外政策制定方面渐渐形成一种“冷战思维”,即以对抗性而非以平等协商的方式处理双边和多边的国际问题,认为任何一个上升的大国必然成为原来主导国家的敌人。 即使在冷战结束之后苏联不复存在,这种冷战思维依然根深蒂固,并成为美国近些年“重返亚太”战略的思想基础,是美国与其亚太地区同盟国的“共同认知”,日本时常以这种思维来针对中国。中国与美日的意识形态不同,且整个国家处于正在崛起的态势,作为美国坚定同盟军的日本便利用散布“中国威胁论”和领土争端等手段,达到遏制中国崛起的目的。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日关系的稳定,更无形中强化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建构起了亚太地区各中小国家虽然在经济上愿意与中国合作,而在安全上仍然选择依赖美国的亚太“二元格局”。


可见,日本不彻底的改造对日本自战后以来的对外政策制定,甚至是当今亚太地区的国际形势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认清日本战后改造不彻底的根源,对于维护当今亚太国际体系的稳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日本战后不彻底的民主化改造是东西方对抗的产物,其所产生的后果可以说是东西方之间在互为敌人的身份认同下,对亚太乃至世界争夺主导权的零和博弈所引发的。由此看来,要在当今亚太避免这种后果的继续存在,首先要做的就是破除以“零和博弈”为主导的冷战思维。各国,尤其是各大国,应注意寻求并维护各方之间的共同利益,围绕共同利益建立起伙伴关系,实现国家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以达成“共赢”的目标。只有以共同利益为基石,各国之间才能拥有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才能真正破除“无政府状态下冲突不可避免”的魔咒国际体系的稳定 与各国的共同发展才能够得到保证。(注释略)


小编:lt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平台观点

文章来源:专栏稿件;首发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号平台

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微信号:gggzwj

 打造国际关系学 国际政治学 外交学 区域国别研究学术公益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