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盟研究】朱陆民 彭琳:东盟成员国间信任缺失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2017-10-29 朱陆民 彭琳 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学人简介

作者分系湘潭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湘潭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国关国政外交学人第六QQ群:307915326

海外国关国政外交学人QQ群:336186649


学术交流 资源共享


关键词:东盟;信任;国家意图;国家身份

内容提要

“信任”是国际合作的基石。在国际无政府社会中,建立国家间的信任是推动国家走向合作的有效路径。文章从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三个不同的视角来解读东盟成员国间的“信任”问题,并指出成员国间存在三种信任缺失的典型表现。通过分析这些现象,发现东盟成员国间信任缺失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一是成员国国家意图的不确定性;第二是地区身份认同感的缺失。并进一步分析指出,建立国际制度和地区身份认同感能够培育成员国间的信任。

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中,虽然国家利益仍是影响国家行为体互动关系的核心因素,但随着全球和地区之间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信任也逐渐成为影响国家行为体互动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的种种猜忌、竞争、合作甚至是冲突对抗现象,很大程度上均与信任有关。缺乏信任,会导致国家行为体在互动时出现猜忌、怀疑、对抗甚至直接冲突的局面.反之,国家之间的信任水平越高,那么它们的合作倾向和合作程度也就越强。在东南亚地区,宗教、民族、种族、价值、政治制度、国情多种多样,差异性明显。东盟作为该地区最大的区域组织,其成员国间的相互猜忌与历史恩怨长期存在,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他们很少彼此信任,猜忌、怀疑、不安全感等种种不信任现象始终存在。这种不信任现象对东盟的宏愿——构建一个凝聚力强、信任水平高、集体认同感强的“东盟共同体”构成严峻的挑战。本文借助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及建构主义相关理论来分析东盟成员国间的信任问题,主要从成员国间国家意图的不确定性和共同规范下的身份认同两个角度来分析东盟成员国间的信任缺失现象。并认为,通过建立能够改善信息不畅、增加透明度的国际制度,及确立成员国对地区的认同能够有效地培育东盟成员国间的信任。

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