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伊斯兰研究】李福泉:英语语境中伊斯兰复兴相关术语的争论

2018-01-14 李福泉 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学人简介

作者系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

关键词:原教旨主义 伊斯兰主义 美国

内容提要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究竟用何种术语指称伊斯兰复兴的相关现象,英语学术界中一直存在极大的争议。在媒体的影响下,学者们最初选用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但由于其基督教新教背景,起源于法语的“伊斯兰主义”自80年代中期逐渐受到青睐。90年代以来,两种术语并存于英语学术界和新闻界,很大程度上成了同义词。随着争论的进行,“政治伊斯兰”和“吉哈德主义”等新称谓不断涌现。不同术语的选择,反映了西方对伊斯兰教的认识、态度和立场的演变。

20世纪以来,以伊斯兰教为旗帜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大规模兴起,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但是,究竟用何种术语指称这一现象,学者们一直存在极大的争议。相较而言,在英语学术界和新闻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Islamic Fundamentalism)和“伊斯兰主义”(Islamism)出现的频率最高,影响也最大。鉴于国内相关研究向来受到英语学术界的直接影响,考察相关术语在英语语境中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无疑将有益于国内的学术研究。

1Islamism首次出现

现在通常翻译为“伊斯兰主义”的Islamism一词早在18世纪便已出现,但其意思与现在相差甚远。17世纪初,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欧洲学者开始普遍承认伊斯兰教是与基督教同等的一种独立宗教。但是,他们错误地认为,穆罕默德在伊斯兰教中的地位就如同耶稣在基督教中的一样,由此把伊斯兰教称为穆罕默德教(Mohammedanism)。在17世纪,这一称谓一度通行于欧洲各地。

 

进入18世纪,欧洲对伊斯兰教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穆罕默德与耶稣角色不同这一事实已被许多学者所了解。为了避免误解,法国哲学家伏尔泰(1694~1778)创造了islamisme一词以指称伊斯兰教。到19世纪,这一用法传遍了整个欧洲,被托克维尔(1805~1859)和欧内斯特·勒南(1823~1892)等著名学者采纳。

 

受此影响,英语中伊斯兰教的称谓也随之发生变化。1859年出版的英文著作《伊斯兰教的自然史及其与基督教的关系》用Islamism指称伊斯兰教。在1900年的《新英语词典》(即《剑桥英语词典》的前身)中,Islamism作为法语islamisme的同义词出现,并被解释为“穆斯林的宗教体系或穆罕默德教”。

 

不过,直到此时,Islamism尚未完全取代穆罕默德教的称谓。后者依然出现于著名东方学家马戈柳思(David Samuel Margoliouth)的《穆罕默德教》(Mohammedanism,1911)和《穆罕默德教的早期发展》(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Mohammedanism,1914)等著作中。

 

实际上,直到20世纪中期,穆罕默德教的用法在西方才完全消失。但是,在世纪之交,Islamism一词也开始被学者抛弃,更加简短的纯阿拉伯语名称Islam逐渐流行。1913年,多国东方学家开始联合编写大型的《伊斯兰教百科全书》,截至1938年完成时,Islamism已被抛弃,并为Islam一词所取代。从此,Islam作为英语中伊斯兰教公认的专称延续至今。

 

总之,从伏尔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Islamism一词第一次出现于英语学术界,但它所指的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伊斯兰复兴,而是穆斯林所信仰的宗教。相比穆罕默德教,当时欧洲开明的学者更乐于使用Islamism。在20世纪上半期,随着伊斯兰教研究的深入,两种术语最终都让位于不带任何偏见的阿拉伯语称谓Islam。70年代以来,现代伊斯兰运动蓬勃兴起,这一全新的现象对国际学术界提出了挑战。这需要欧美学者创造一种新的术语,以把作为现代意识形态的伊斯兰教和作为信仰的伊斯兰教区别开来。

2伊斯兰教与原教旨主义

追根溯源,汉语中的“原教旨主义”来源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当时,面对世俗思想和进化论的传播,美国教会内的保守主义者坚持《圣经》是神的启示的观点,主张对其作字面意义的解释。他们编写了12本小册子,总称《基本要道》(The Fundamentals)。这些保守主义者被称为“基要派”(Fundamentalists)其神学思想被统称为“基要主义”(Fundamentalism)。在美国基督教自由主义者看来,“基要派”和“基要主义”都是贬义词。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Islamic Fundamentalism)一词开始偶尔出现于英美出版物中,但其意思尚不确定,所谓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一般指的不是哈桑·班纳之类的伊斯兰行动主义者,而是穆斯林传统主义者。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伊朗伊斯兰革命的爆发,“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突然间充斥于西方媒体。

 

面对这场史无前 42 41653 42 17569 0 0 6128 0 0:00:06 0:00:02 0:00:04 6128的革命,新闻记者们选定了“原教旨主义”这一产生于基督教新教的贬义词进行描述,以此表明霍梅尼和伊斯兰革命的反现代特性。自此,类似伊朗人是“原教旨主义狂徒”等满含谴责和厌恶的言辞频频出现于西方媒体。作为美式英语,“原教旨主义”一词正式被《韦氏词典》所收录。

 

进入20世纪80年代,“原教旨主义”的用法迅速传播,并进入学术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成为其最主要的类型。但是,随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类似称谓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质疑或反对这一用法。一些学者认为,“原教旨主义”并没有表明伊朗伊斯兰革命和类似穆斯林政治运动的特质。

 

正如著名中东和伊斯兰教专家伯纳德·刘易斯(Benard Lewis)所言,既然这一术语已经确定,就不得不接受,但是,它确实在误导世人。在他看来,“基要派”(Fundamentalists)是一个在20世纪初才开始使用的基督教术语。它指的是那些坚持《圣经》不谬说并按字面意思进行解读的保守主义者。但是,在穆斯林中则不存在以类似的现代方法解读《古兰经》的思想家。他认为,就对《古兰经》文本的态度而言,所有的穆斯林原则上都是原教旨主义者。因此,“原教旨主义”并不能恰当地把以伊斯兰教为旗帜从事政治活动的穆斯林与传统的穆斯林区别开来。

 

其他同情伊斯兰运动的学者则认为,原教旨主义的标签丑化了那些敢于创新、富有远见的伊斯兰思想家。当代美国著名的伊斯兰运动的辩护者约翰·埃斯波西托(John Esposito)坚决反对使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他认为“对于许多自由的或主流的基督徒来说,‘原教旨主义者’是一个充满轻蔑和贬义的词,它总是被不加区别地用于那些主张从字面理解《圣经》的人,这些人古板教条,保守落后,情绪极端。

 

其结果是,在公众的眼里,原教旨主义经常是指那些拘泥成说、渴望返回和重复过去的人。事实上,在中东几乎没有哪个个人和组织与这样的成规俗套相吻合”。而且他指出,原教旨主义“经常被等同于政治行动主义、极端主义、狂热主义、恐怖主义和反美主义”,“充满了基督徒的先入为主和西方人的偏见,同时也暗示着一种不曾存在的整体的威胁”。因此,与伯纳德·刘易斯表示妥协不同,埃斯波西托明确拒绝“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而主张使用“伊斯兰复兴主义”或“伊斯兰行动主义”。

 

被誉为“真正的知识分子”的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向来对西方歪曲报道伊斯兰教的做法义愤填膺。但是,他所反对的首先不是原教旨主义这一术语本身,而是通过使用它来歪曲和诬蔑伊斯兰教的手段。“虽然这个字眼(原教旨主义)与基督教、犹太教和印度教有密切却经常被忽略不提的关系,但它与伊斯兰教如影随形。伊斯兰教与原教旨主义之间人为创造的关联性,使一般读者将伊斯兰教与原教旨主义混为一谈。”

 

确实,正如当代东方学家所认为的那样,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残暴、非理性、难以安抚、绝不妥协”,它“等同于伊斯兰教,等同于我们立即起而对抗的一切事物,就像我们在冷战时期对抗communism一样”。因此,他激烈抨击那些有意地把原教旨主义与伊斯兰教联系起来以丑化后者的行径。

 

不过,术语“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依然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赞同和支持。1987年,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Artsand Sciences)启动了规模浩大的原教旨主义工程(Fundamentalism Project),旨在对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印度教、佛教和锡克教等几乎世界各主要宗教中存在的原教旨主义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其主编马丁·E.马蒂和斯科特·阿普尔比指出,原教旨主义具有普遍性,是“处境艰难的信徒们试图保护自身作为某一民族或群体的独特认同的一种或一系列策略”。

 

经过比较分析,他们一致认为,除了“原教旨主义”,其他术语都不是最佳选择。全球大约150位各宗教的专家应邀撰稿,论文结集成五大册,先后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以《原教旨主义观察》(Fundamentalisms Observed,1991)、《原教旨主义与社会》(Fundamentalisms and Society,1993)、《原教旨主义与国家》(Fun-damentalisms and the State,1993)、《解释原教旨主义》(Accounting for Fun-damentalisms,1994)和《理解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isms Comprehended,1995)之名出版。

 

这一工程试图消除“原教旨主义”的基督教背景,使这一术语合法化,成为宗教间比较研究的有效工具。但就实际效果而言,它并没有完全实现自身的目标。到工程结束的1995年,术语“原教旨主义”依然备受争议,并没有被学术界普遍接受。实际上,即便是参与工程的许多学者也对使用这一术语持保留态度。

 

“原教旨主义”相对流行的事实成为其受到支持的最主要的理由。优素夫和墨海特两位学者尽管知道“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存在极大的争议,但鉴于它是当前最通行的术语,又不得不使用它。在1995年出版的《剑桥现代伊斯兰世界百科全书》(Oxford Encyclopedia of the Modern IslamicWorld)中,历史学家约翰·沃尔(John Voll)在列举了反对这一术语的种种理由以及伊斯兰主义、新传统伊斯兰教、伊斯兰复兴主义、伊斯兰本土主义(Is-lamicNativism)等各种替代词后,指出原教旨主义依然是最常用的术语。但出乎他意料的正是“伊斯兰主义”成为继“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之后产生的又一个重要术语。

3Islamism的重现

20世纪70年代末,与Islamism对等的法语词Islamisme再次出现,但其含义已发生重大变化。伊朗伊斯兰革命后,法语学术界同样面临着如何去描述新兴的伊斯兰运动的问题。经过比较,法国学者最终选用了最初由伏尔泰创造的Islamisme,而拒绝了来自美式英语的借用词“原教旨主义”Fondamentalism。

 

这样,法语中一度被停用的旧词Islamisme被赋予新的含义,再次出现于论著之中。尽管以历史学家马克西姆·罗丁森(MaximeRo-dinson)为代表的部分学者以Islamisme曾是伊斯兰教的同义词为由,反对这一用法,但是,到80年代中期,Islamisme已彻底实现了语义的转换,被专门用来指称伊斯兰教内部兴起的现代意识形态。

 

当Islamisme被赋予新的含义后,便开始向英语国家传播。1983年,美国乔治敦大学当代阿拉伯研究中心组织的年度学术讨论会上,宗教学教授布鲁斯·劳伦斯(Bruce Lawrence)详细分析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以及其他术语的优缺点,却没有提到伊斯兰主义(Islamism)。1985年,法国社会学家吉勒斯·凯佩尔(Gilles Kepel)的著作被翻译为英文《埃及的穆斯林极端主义:先知与法老》时,“伊斯兰主义者”(Islamist)一词开始在书中频频出现。随之,“伊斯兰主义”一词正式进入英文。

 

最初,这一术语遇到了一些学者的抵制。美国学者亨利·曼森(Henry Munson)虽然认为“原教旨主义”有缺陷,但照旧使用,因为他“无法想出另一个恰当的术语指称那些拥护严格伊斯兰政策的穆斯林”,他认为术语“伊斯兰主义者”是一个“糟糕的词语”。尽管如此,自80年代末期,在某些特定语境中,“伊斯兰主义”开始取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冷战结束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被西方视为继communism之后的又一大敌人。正如以色列学者什洛莫·埃韦尼利(Shlomo Avineri)所言:“一个幽灵,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和世界各地游荡。世界所有力量已经结为神圣联盟以驱除这一幽灵。”显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已经被西方媒体妖魔化。在此情况下,“伊斯兰主义”受到那些认为“原教旨主义”含有贬义的学者们的欢迎。

 

美国著名学者格雷厄姆·富勒(Graham Fuller)在1991年写道,原教旨主义“是一个无法令人满意的术语,因为它意味着彻底恢复到中世纪或者早期伊斯兰国家的制度。这一新近出现的现象称为伊斯兰主义更为合适”。1993年,美国政治学家路易斯·坎妥利(Louis Can-tori)在接受《中东事务杂志》(Middle East Affairs Journal)采访时指出,“原教旨主义”带有偏见,饱受争议,已被美国相关机构弃而不用,“伊斯兰主义”由于能够区分极端主义者和主流伊斯兰教,日渐受到青睐。

 

同年,佛朗索瓦·布尔盖特(Franois Burgat)和威廉·道威尔(William Dowell)的名著《北非伊斯兰运动》(The Islamic Movement in North Africa)出版,它抛弃贬义词“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而采用“伊斯兰主义”。但在这时,“伊斯兰主义”在新闻媒体中并没有占据优势,记者们依然无视伊斯兰复兴的主流立场温和这一事实,而喜欢使用“原教旨主义”。

 

在学术界,“伊斯兰主义”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纳。1994年,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约翰·卢迪(JohnRuedy)在其主编的《北非的伊斯兰主义和世俗主义》中,批评了原教旨主义的用法,并追随欧洲学者,采用“伊斯兰主义”。在这一时期,使用术语伊斯兰主义成为同情新兴的伊斯兰运动的学者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伊斯兰主义也成为美国白宫优先使用的官方术语。

 

因此,90年代中期以来,伊斯兰主义后来居上,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一起成为出现最频繁的两个术语。“9·11”事件后,伊斯兰主义运用得更加广泛。英国学者马克利斯(G.P.Makris)在《中东伊斯兰教》一书中,逐一批评了“伊斯兰复兴”“政治伊斯兰”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而认为“伊斯兰主义”是最恰当的术语。

 

2007年,法国著名学者奥利维埃·罗伊(OlivierRoy)和安东尼·斯费尔(AntoineSfeir)编辑的词典被译为英文后,以《哥伦比亚世界伊斯兰主义词典》(The Columbia World Dictionary of Is-lamism)之名出版,这意味着伊斯兰主义已经成为学术界普遍使用的术语。

 

但是,随着“伊斯兰主义”的流行,其含义与那些最初从法语引入这一术语的学者的初衷出现了严重的背离。他们原本希望“伊斯兰主义”替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后,能够消除人们的偏见与误解。然而,事实证明,术语本身的变化没有从根本改变人们的观点和立场。

 

伊斯兰主义的批评者认为,它不过是20世纪出现的挑战西方自由世界的诸多主义(isms)中的一种而已。尤其在“9·11”事件后,伊斯兰主义在西方开始遭到激烈抨击。2001年11月,美国著名评论家丹尼尔·派普斯(Daniel Pipes)在接受沙龙网采访时声称,“伊斯兰主义是法西斯主义”和“一种专制的意识形态。伊斯兰主义者的危险与法西斯主义者毫无二致”。 

4穆斯林的回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相关术语的争论也引起了穆斯林的关注。一般而言,与西方同情伊斯兰运动的学者们一样,中东伊斯兰运动的领袖们也大多拒绝术语“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在他们看来,“原教旨主义”这个发源于基督教新教的术语,根本没有反映出伊斯兰运动的真相。1992年,在伦敦的一次演讲中,突尼斯伊斯兰倾向运动的前任领袖拉什德·安努西(Rashidal-Ghannushi)便明确反对“原教旨主义”,认为在西方语境中,它本身就带有负面的含义。苏丹著名伊斯兰理论家哈桑·图拉比(Hasanal-Turabi)指出,原教旨主义在误导世人,它把追求自由和进步的伊斯兰运动以教条、保守等词汇进行描述。

 

但是,即便“伊斯兰主义”也遭到了一些穆斯林的批评。1993年,法国学者佛朗索瓦·布尔盖特(Franois Burgat)出版了为伊斯兰运动辩护的重要著作《马格里布的伊斯兰主义》。但阿尔及利亚伊斯兰拯救阵线领导人阿拔斯·马达尼(AbbassiMadani)却对其公开予以谴责。他宣称,“你首先必须改变书名!为什么是‘伊斯兰主义’?在阿尔及利亚起作用的只有伊斯兰教。我们是穆斯林!”在他看来,除穆斯林和伊斯兰教以外的任何称谓都是蔑称和偏见。不过,上述拉什德·安努西等人支持“伊斯兰运动”和“伊斯兰主义者”等术语。实际上,穆斯林主办的媒体大多用“伊斯兰主义”和“伊斯兰主义者”指称那些积极寻求执行伊斯兰教法的伊斯兰组织,而后者也乐于接受这一称呼。

 

1992年,一家英文期刊《星期一早晨》(Monday Morning)向黎巴嫩什叶派宗教领袖侯赛因·法德拉拉提出了哪种术语更为恰当的问题。与拉什德·安努西和哈桑·图拉比一样,他也反对原教旨主义者的用法。但与马达尼一样,他宁愿使用穆斯林这样的称谓,认为“伊斯兰主义者”带有偏见不能接受。

 

但是,后来当获悉西方真主党的同情者在使用术语伊斯兰主义者时,他改变了立场。6个月后,在接受同一家杂志采访时,法德拉拉称,“我喜欢术语‘伊斯兰主义运动’,它显示出的不是一味排斥,而是与其他观点相互交流、和平共处的意愿。在西方人看来,‘原教旨主义’意味着暴力,而伊斯兰主义者则从来不选择暴力”。

 

值得注意的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用法得到了一些通晓西方语言、熟悉西方文化的穆斯林学者的赞同。叙利亚哲学家萨迪克·阿兹穆(Sadik J.al-Azm)认为,当代伊斯兰运动中确实存在回归伊斯兰教“基本”和“根基”的现象,阿拉伯语词汇usuliyyah便是原教旨主义恰当的对等词。

 

因此,他完全支持“原教旨主义者”这样的称谓。埃及哲学家哈桑·哈乃菲(Hasan Hanafi)也持相同观点。经过分析,他认为“很难找到比最近在西方使用的‘原教旨主义’更恰当的术语来表达我们所称的伊斯兰觉醒或复兴的意思”。德国穆斯林政治学家巴萨姆·提比(Bassam Tibi)则接受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伊斯兰主义两种术语,并把它们互换使用。

结 语

自20世纪70年代末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西方正式研究伊斯兰运动已近40年,但在术语上至今也没有达成共识。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伊斯兰主义两大术语之间,从事中东和伊斯兰教研究的学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伊斯兰主义”出现较晚,并没有完全取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直到2005年,英国学者米尔顿-爱德华兹(BeverleyMilton-Edwards)还认为:“在西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常常被用作研究当代伊斯兰教和政治的首要分析工具。”

 

面对术语多样性的事实,学者们已经放弃了纠正或统一的努力。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一书中,两位主编详细分析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缺陷,但同时指出“作为标签,这一术语有时要么被学者明确拒绝,要么被暗中抛弃。在其他情况下,它要么被容忍,要么被或宽或窄地重新定义”。当前,在学术界和新闻界,“伊斯兰主义”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两者同时存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同义词。学者们的术语选择,已大多与褒贬无关,仅是个人偏好使然。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者们争论不下的时候,其他新的术语还在不断出现。它们大多已消失不用,只有少数重要的还出现于出版物中。

 

一是“政治伊斯兰”(Political Islam)。1991年,英国著名学者纳兹赫·阿尤比把“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等术语弃而不用,而首度使用“政治伊斯兰”。自此,这一术语出现于英语学术界,并得到了一些学者的青睐。在名为《政治伊斯兰》的论文集中,主编乔尔·贝宁(Joel Beinin)和乔·斯托克(Joe Stork)认为,“原教旨主义”有基督教新教背景,因此主张使用“政治伊斯兰”,以反映伊斯兰复兴的政治特性。

 

但是,这一用法引来了许多学者的质疑。有人认为,伊斯兰教本身就是带有强烈政治性的宗教,加上“政治”二字完全是多此一举。如果用“政治伊斯兰”,那么“是否存在非政治的伊斯兰、世俗的伊斯兰、经济伊斯兰和社会伊斯兰?”自90年代末期以来,政治伊斯兰与伊斯兰主义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成为可以互换的术语。

 

二是“新原教旨主义”(Neo-fundamentalism)和“后伊斯兰主义”(Post-Islamism)。90年代初,法国学者奥利维埃·罗伊率先创造了新词“新原教旨主义”,指放弃暴力而主要通过宣传和教育自下而上实现社会伊斯兰化的思想,以反映后冷战时代伊斯兰运动的新变化。1996年,伊朗裔学者阿塞夫·巴亚特(Asef Bayat)针对1989年后伊朗宗教政治思想的转向,又率先提出“后伊斯兰主义”。自此,这两个术语开始出现于学术界,尤其是后者被一些学者所采纳,并引起了比较广泛的争论。

 

三是“吉哈德主义”(Jihadism)。2000年之前,“吉哈德主义”仅局限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英语媒体,“9·11”事件后,它迅速进入西方新闻界,并被一些学者所采纳。近几年来,在英语学术界,以“吉哈德主义”为标题的著作纷纷出现。“吉哈德主义者”(Jihadist)成为基地和本·拉登等使用恐怖手段的伊斯兰组织和穆斯林的专称,“吉哈德主义”因此被西方视为自由和民主的敌人。由于吉哈德是穆斯林的一项宗教义务,“吉哈德主义”的这种用法遭到了众多穆斯林学者的反对。

 

术语的选择直接反映出西方对伊斯兰教的理解、认识和态度。换言之,问题的实质不在于使用何种术语,而在于西方究竟如何认识伊斯兰运动这一极其复杂的现象。固然,穆斯林的行为与思想直接影响着外界的认识,但西方的利益、立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偏见同样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马丁·克拉默所言:“术语的争论一直与西方和伊斯兰教的关系密切相关,其结果与其说是对伊斯兰教的如是描述,不如说是对西方(利益)需要的直接反映。”[注释略;责编:蒋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