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年跌了90%,德银这次“非死不可”(Facebook)吗?

2016-10-04 Jessie 九个头条网


中国国庆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本周五),德国最大银行德银(Deutsche Bank)在纽交所绝地反弹14%,但这丝毫没有冲淡这家欧洲最大银行9年跌去90%的凄惶与悲凉。

从今年2月份以来,感觉德银时不时地又走到了峭壁边缘,成了大新闻:

德银巨亏68亿欧元!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德银!

英国脱欧,索罗斯做空德银!

IMF称德银是全球系统性风险最大净贡献者!

德银被踢出指数!

美国司法部开出140亿天价罚款!

默克尔排队ZF救援德银的可能性!

德银出售华夏银行的钱汇不出中国!

10家对冲基金转移衍生品头寸并撤走闲置资金!

消息称德银与美国司法部达成54亿和解!

不管德银怎么说,投资者总是喜欢给它贴上雷曼的标签,看看它们的股价走势:

德银是德国第一大银行,德国人在我的眼里总是跟严谨挂上了钩,对它的第一大行表现得这么不German表示相当惊讶。

德银简介

德银是家非常古老的银行,成立于1870年,从一开始它就非常注重海外市场业务。

这个传统在今天也没变过,截止2016年6月30日,德银有101307员工,其中海外员工55563,占比55%。

从1970年开始,德银加快了国际扩张的步伐,德银办公点在各国城市遍地开花。1986年德银收购了美国银行在意大利的一家子公司,这是德银首次在国外收购一家颇有规模的机构。

之后德银就开始不断通过收购让自己变庞大。这个过程产生了一个有意思的东西:商誉。商誉产生于溢价的收购中,打个比方,花12亿买了个账面价值只有10亿的公司,这多出的2亿就算商誉。去年德银巨亏了68亿欧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商誉减值减掉了57亿多。

目前躺在德银资产负债表上的商誉还有99亿欧元,差不多是净资产的15%。考虑到德银的战略目标是瘦身变成一家更好更强的银行(a better and a stronger Deutsche Bank),以后的资产重组是少不了,所以商誉继续发生减值是完全有可能的。对投资者而言,你只要知道那是个数字就好,不代表你的财富,也不会对德银运营产生多少冲击。

德银在多地上市,目前在各个地区的股份份额如下:

我们关注的是法兰克福交易所和纽交所的股价,代码分别是DBK和DB。这周五DBK一度跌到个位数后反弹了13%多,DB反弹了14%。目前德银的市值是177亿美元,距离2007年的最高跌去了90%多。

07年以来跌去了这么多并不是德银独有,基本上那些欧美大行都跌成了渣。不过今年以来德银跌去了50%多是德银自己的问题了。

德银的盈利能力

从2016年起,德银调整了它的业务板块,分成六块,分别是Global Markets (GM), Corporate & Investment Banking(CIB),Private, Wealth and Commercial Clients(PW & CC), Postbank, Deutsche AssetManagement (AM)以及 Non-Core Operations Unit (NCOU)。

简单说来,CIB业务包括了商业银行、公司金融及交易银行服务;GM业务给客户提供全球范围内的股权,债权融资;PW&CC业务提供私人银行服务及财富管理服务;AM业务提供产品帮助客户管理资产;Postbank是德国一家独立的零售银行,德银是打算把它甩掉的;NCOU属于非核心的,它旨在帮助德银降低风险,减少资金需求压力。 

三大核心业务中,GM业务今年上半年下滑了27%,CIB下滑了12%,PW&CC下滑了11%。德银称主要原因有市场波动剧大,IPO减少及低利率环境。

不过这些问题银行都会面临,所以来比较一下它们的表现。投行的收入按性质分为净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目前全球前六大投行分别是JPMorgan、高盛、花旗、美银、小摩及德银,鉴于高盛与小摩几乎都是投行业务,因而将这两家剔除来比较。

先看下过去几年这四家的总净收入的比较。可以看到,在过去5年里,这几家投行业绩基本没有增长,德银的营收规模是最小的同时2016年上半年业绩下滑最多,下滑了21%;花旗上半年业绩也下滑了10%,另外两家比较稳健。

我们把上半年收入拆解成净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来比较下。可以看到,这四家银行的净利息收入表现要好于非利息收入表现,德银与花旗的非利息收入最差,分别下滑了30%与20%。对于德银非利息收入的表现,虽然宏观市场环境可以得到一些解释,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应该是自它2月公布财报以来,市场对它的担忧加重。就像最近的对冲基金撤走它们的头寸一样,当市场开始担心时,客户们也会相应减少在德银上的业务,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德银的利息收入也是表现最差的,下滑了8.6%。这里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德银有相当规模的贷款流向了海运、石油、矿业等行业。这些行业还远没复苏,根据德银2015年财报,它在石油行业的贷款有80亿欧元,海运上近50亿欧元,矿业钢铁上的贷款近60亿欧元。2016年上半年德银将存款损失准备提高了53%至5.64亿,重要原因就是海运业的持续低迷及矿业商品价格的低位。

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它们的净收入时,会发现德银表现更糟糕。尽管德银的总收入水平比其他三家低,它的净利润水平更低。2015年巨亏68亿欧元,即使剔除商誉减值造成的一次性的57亿,它仍然亏了11亿。2015年诉讼费用高达52亿,考虑到目前美国的天价罚款,以及它涉及的其他诉讼,这个费用未来几年都可能是持续的,将继续拉低的它的净利润。


较低的净利润导致非常低的EPS。可以看到,德银的EPS垫底。

因此,相比于美国投行们,德银的盈利能力非常差。德银盈利能力差,并非德银独家的事。德国第二大银行德国商业近期宣布裁员9600人,可以看出它的日子也不好过。从下图可以看出,不仅仅是德国银行,整个欧洲的银行日子都不好过。


德银盈利能力问题体现了欧洲经济区域经济风险的上升,低迷的欧洲经济无法支撑庞大的金融机构。欧元区目前的基准利率是负的,欧洲经济增长几乎是0,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借贷的息差将被压缩。为了弥补下滑的盈利能力,德银必须去拓展其他业务,这或许不难理解,为什么德银账上名义价值高达42万亿欧元的衍生品,即使只算净头寸,也有523亿欧元。也或许是德银越来越不German的根本原因。

对银行而言,长期盈利能力差意味着竞争力不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差。

德银的风险

谈银行的风险时,经常被提到的一个词是资本充足率。来看下德银与它的同行们在资本充足率上的表现。


看上去,德银的资本充足率并没什么问题。不过,请考虑下,大摩、美银、花旗高盛等都是已经在RMBS上达成和解了事的了(大摩130亿刀,美银167亿刀,花旗70亿刀,高盛51亿刀),而德银的这一刀还没落下。

根据德银的16年中报,它的common equity tier 1 capital 是435亿欧元,按照目前传出的可能和解金54亿美元,也要砍掉它common equity tier 1 capital一个不小的比例。

不过,在我看来,美国司法部的天价罚款并不是最要担心的。我觉得更严重的问题来自已经发生的10家对冲基金转移头寸和撤走资金问题。这一行为向市场传递的明确信号是有人开始担心他们在德银的抵押品不安全了。这个担心非常容易传染,逻辑很简单:是的,我并不知道德银会不会倒掉,但看上去现在很危险,而且有人撤了,我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资产放在危险里。

撤资是德银的噩梦,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德银撤资事件发生后,德银CEO发了一封鼓励士气的内部信。撤资会加快德银的流动性枯竭,最终把德银逼到需要救援的角落。

做出救援对德国ZF来说,不是一个容易的决策。而且德国ZF已经慢了。德银的系统性风险非常大,德国ZF应该迅速给一个“bazooka”,打消市场疑虑,这样撤资或许就不会发生,德银也可能并不会被逼到真的需要要救援的地步。

当然,救助德银,哪怕只是表态,对德国政府是政治风险极大的事情。它牵扯到了欧元区整个银行业的救助问题,之前德国已经明确表态反对意大利政府救助意大利银行。

这些政治风险的考虑将会继续拖累德国ZF对德银的救援,一步慢,步步慢,即使最后投进去了真金白银的救援,德银可能也是积重难返。

如果德银倒下了,会发生什么?这个演化路径比较难具体描述。有一组数据或许可以提供些线索,市场一直惦记德银42万亿欧元的衍生品,其实美国几大投行账上衍生品规模发指系数丝毫不亚于德银。大摩50.6万亿美元、高盛52万亿、花旗48万亿、美银42万亿(PS:2015年全球GDP77万亿美元)。

讲清楚它们之间的关联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市场总是把德银跟雷曼联系在一起,2008年雷曼倒下时,第二天卖出大量衍生品的AIG就面临流动性枯竭,最终由美联储出手,给它注入流动性。

银行之间的共生系统,来欣赏一下IMF报告里的一张图(中间是德银):

结语 

尽管德银周五绝地反弹,德银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欧洲持续低迷的经济及负利率政策无法支撑庞大的金融机构,德银表现糟糕的盈利能力将与它的风险系数互相促进积累,恶性循环。

尽管德银可能仅以54亿与美国司法部和解,但德银的恶梦不是天价罚款,而是撤资。市场已经有人开始行动,考虑到德银脆弱的盈利能力、其他诉讼大案在身(德银涉嫌替俄罗斯客户洗钱,交易达100亿美元。法国巴黎银行2015年因涉嫌洗钱数百亿美元被罚款89.7亿),其他投资者也会动摇,从而加速德银的流动性枯竭。在德银的救援上,德国政府已经慢了半拍,让撤资发生了。出于政治风险的考虑,德国政府的行动很可能是一步慢,步步慢。

如果德银这次真的在劫难逃,那对整个欧洲、乃至全球都会是一场噩梦。因为德银不是雷曼,欧洲(德国)也不是美国。德银如果跳崖,欧洲的唯一反应是:YOU jump,I jump.

欧洲跳了,我们能独善其身?

格隆汇声明: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来源“港股那点事”及作者。

加入格隆汇

● 投稿给格隆汇。投稿邮箱:tg@gelonghui.com

● 添加微服妹妹微信号:guruclub_011参加格隆汇三大线下活动:汇说、汇路演、汇调研

● 直接添加格隆个人微信公众号:guru-lama

● 广告投放:0755-86332133-823

商务合作0755-86332133-80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