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科学上网,如何搞学术:我的个人经验

科学史图书馆 科学史图书馆 2022-07-15

说起来惭愧,我一次都没用过科学上网的软件,这在P大还算是少见的。大一大二和同学一起安装,只有我死活也弄不好,就放弃了。后来还有朋友慷慨地跟我分享账号,可是我连相应的下载页面都打不开——就这样度过了红杏从未出墙的五年。

但是我并不觉得自己的学术受到了网络上的限制。我本科时做的几个长期的(10000+words)研究项目,尼采早期的语文学、瓦尔堡研究,以及文艺复兴征象学说都顺利地搞了下去,也搜集到了大量拉丁文、英文、德文以及我看不懂的欧洲语言的文献。除了瓦尔堡研究出国查了一下档案,其余论文都是在国内完成的,现在我做研究也在使用当时积累的目录和文献。因此我想回忆一下自己不科学上网的研究经验,也给大家提供一个alternative。

总的来说,我希望将来网络上可能的限制成为一种反作用力,成为我们比理所当然依赖这一切的人更深刻地理解和推进学术的契机。我最近在读Anton Blok一本观点很锐利的书,Radical innovators: the blessings of adversity in science and art, 1500-2000,讲困境、流亡、边缘化、孤独如何成为人们创新的驱动力,事实上和我们对流亡知识分子的讨论是一个道理。我们并不是被剥夺了什么,而是被赋予了更深切的对美好价值的渴望,以及努力去争取的力量。

祛魅搜索引擎

事实上,讨论不科学上网如何搞学术,不如先讨论没有网络的时候如何搞学术。由于之前的研究经历,我一直是一个学术史爱好者,喜欢看19世纪学者搞学术的过程:泡公共图书馆、买书,一边读期刊文章一边在卡片上记下需要的一手文献,写索书信给国外图书馆,写信向同行要文献和照片、托书商帮忙找书。他们接触的材料不比我们少,反而比我们多了去了,Karl Sudhoff 编的帕拉塞尔苏斯目录和文集我们今天还在用,但是已经没有人像他一样把几千本托名帕拉塞尔苏斯的印刷本都过眼一遍。

即使拿当代学者来说,现在年纪大一些的学者很多也并不依赖网络进行研究。曾经去一位老教授的办公室,他的办公室桌上地上放满了书和纸,几乎挤到电脑屏幕前面,他一边读一本书,一边从脚注里把文献标题抄在便签上,然后敲入电脑搜索,搜索到直接打印出来——完全不像我们这样抱着个电脑做研究,更别提zotero一类的工具。

Karl Sudhoff 的个人图书馆藏书目录,现存于慕尼黑

想一想他们再想一想我们,单论学术上,我们科学上网时在做什么,使用谷歌搜索、google scholar,wikipedia,worldcat,还是internet archive?很多人第一需要的就是谷歌和维基,事实上西方人也是一样的。但是谷歌创办于90年代末,Google scholar上线于2004年,Wikipedia是2001年,在没有这些工具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做学术的?与整个人文学术史相比,它们的历史只有短短十几年,但是这几十年使得以搜索作为界面核心的工具是如此流行,以至于我们对“学术”的概念已经被它们塑造了。因此关于如何在不科学上网的情况下搞学术,我要说的第一条就是:别太依赖搜索引擎

不可否认,上面这些用不了的网站(尤其是谷歌)都是重要的,但是对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而言,它们并不是核心。我们需要开放的网络,并不是为了在专业学术研究上依赖这些东西,而是为了更准确、符合伦理的媒体信息,更包容的发言环境,以及满足自己广泛兴趣的渠道。因此我希望回到学术研究的本质来看待这个问题。

以下列举的网站都属于有非常多alternative的类型,我会列举一些,英国的没了就用德国的,哈佛的没了就用牛津的,我就不信能全军覆没。(如果真的全军覆没了,那也别搞学术了,扔掉书本该上哪去上哪去。)

第一步:建立目录

对我来说,人文研究的资料搜集分为两步:一,建立目录,二,填满目录。

为什么要从目录开始?目录意味着你对研究对象情况的通盘掌握,一手文献有哪些、二手文献有哪些,不管能不能都下载到,先有一个概念很重要,这样才不会老觉得自己在填补空白。很多时候仅看文献标题也能知道哪些主题研究较多,哪些较少。一个好的研究用目录应当至少包括:

1. 研究对象有哪些现存实物、手稿、档案,存在哪里,有没有人编目;

2. 这个对象的学术史如何,最早的研究追溯到何时,经典的研究有哪些,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3. 近十年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哪里,重要的在世学者有谁。

建立目录不一定需要科学上网。有很多种办法,可以用别人给你建好的,也可以自己建。下面首先讲一下使用现成bibliography出版物建立目录。这一节是本期的重点:很多人都不知道bibliography有多好用,甚至不知道那么多年年出版的bibliography的存在,真的很可惜。

使用现成bibliography出版物建立目录

举个例子:我想研究开普勒,我会第一步到谷歌上搜索Kepler,或者看维基百科的页面吗?不,我应该做的至少是上oxford bibliographies查看有没有Kepler的词条——然后我会发现有。词条里包含了以下方面的书目:

General Overviews;Bibliographies(Bibliographia Kepleriana,最新一版是98年);Collections of Papers(二手文献集) ;Kepler’s Collected Works (包括了出版和未出版的);Translations of Kepler’s Works;

Biographies;Intellectual Background;Relations with Tycho Brahe;Astronomy and Celestial Physics;Celestial Harmonies;Optics;Astrology

牛津这个词条给出的也是我们自己搜集目录的结构:一手文献、书目集、论文集、重要主题的二手文献。在oxford bibliographies的页面上选择export to zotero,就可以直接全部书目和annotation导入,然后在zotero里按照结构整理成文件夹。

如果看这些条目两眼一抹黑,就想要一个维基百科式的介绍呢?可以到德国传记数据库 https://www.deutsche-biographie.de/  ,也可以到大英百科 https://www.britannica.com/ (词条是Robert Westman写的,而且今年二月就有更新,比维基香),刚才翻回去试了一下能用,应该也有学校订阅了百科的学术版。总之可用的替代品还是很多。

另外科学史里的Wiley, Cambridge companion也要好好利用,一般学校都会买电子版,我自己是基本靠2016年Wiley的A Companion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来迅速了解科学史里我不熟的领域。再放一下我们系老师写的一系列主题研究导引:https://www.hps.cam.ac.uk/students/research-guide

Bibliography有很多种,针对单个对象的,针对某一类主题的,以及编年式的。第一种,重要的人物例如Kepler,Paracelsus,过几十年都会有一本新的bibliography,例如Bibliographia Kepleriana,我以后也会慢慢更一些。注意积累自己领域的纸本和在线bibliography,是比维基百科或谷歌学术更靠谱的。如果有纸本,就推荐图书馆购买,或者去国图找,拿到打印店扫描下来需要的章节,在里面搜索相关主题,爽不爽。

纸本bibliography的作用是了解以往较为主流的研究,有时候annotated bibliography扫一眼,基本的研究趋势就有数了,大大节省了你一篇一篇归纳提炼的时间。纸质本的bibliography可以参阅一套90年代丛书:Bibliographies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每本都不厚,里面的书目是分主题排列的,可以推荐图书馆买一买。八九十年代出版的分主题bibliography也有很多,天文学史、物理学史等等,可以参考网页 http://hscibib.com/bibliographies ,不过这个网站好像已经更新不是很勤了。

这套丛书在我的zotero里

对于新趋势,科学史里也有大体量的bibliography,最重要的莫过于这个:Isis Current Bibliography (每年出版,开放获取),同时他们每十年还会汇总出一本Isis Cumulative Bibliography。看了一下2019年的,288页,主要是分主题汇总近几年最新的研究成果。前面还附有期刊缩写列表,也很方便。随便截取一页目录和一页正文。

链接: https://www.journals.uchicago.edu/doi/abs/10.1086/707594?mobileUi=0

这套bibliography怎么用?下载下来浏览相应主题,或者pdf内检索是最方便的——这已经属于离线做学术了。都是免费的,下载下来十年的,你就有了一本三千页的紧跟新趋势的文献目录,想搜什么都可以。

使用国外各大图书馆搜索系统建立目录

bibliography算是依靠别人挑选好的文献,但是很多小领域并没有这么幸运——前面举例的开普勒已经是显学了。这个时候就要去搜索,去哪里?没必要用谷歌学术,也不需要用国内高校的图书馆系统,都是与360和百度合作开发的,用过的都知道搜索质量如何。

一般的课题用哈佛图书馆的HOLLIS系统检索就能满足大部分需求,你会发现各个欧洲语种里的文献他这儿都有,不愧是哈佛。链接:https://hollis.harvard.edu/primo-explore/search?vid=HVD2&sortby=rank&lang=en_US 另外牛津的SOLO系统,剑桥的idiscover系统也可以,好像剑桥的书还是没哈佛那么全。

德国的话,包含德语区所有图书馆的Karlsruher Virtueller Katalog http://kvk.bibliothek.kit.edu/?digitalOnly=0&embedFulltitle=0&newTab=0 一般是首选,柏林的stabikat我也经常用,界面比较好看,哈哈。

有一点经验是研究哪个地区,就使用哪个地区的目录,例如我现在找Paracelsus相关的东西就用瑞士的swissbib https://baselbern.swissbib.ch/ ,比仅仅用自己学校的要全很多。国内上不了的worldcat我个人觉得比较适合检索早期近代印刷本,对于检索二手文献来说还是高校的比较好。

使用图书馆系统,一个好处是批量存进zotero比较方便,谷歌学术有时候用zotero的浏览器插件批量存两三页搜索结果,系统就崩坏了,高校图书馆一般不存在这个问题。而且这些学校系统的筛选功能也更强,可以限定检索各种时间、类型的出版物。而且就像我前面说的,一个倒下了还有另一个,这些系统倒下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

第二步:填满目录

制作目录的过程,也是一个了解自己到底需要读什么文献,哪些必须读,哪些可读可不读的过程。了解了之后就可以从最核心的文献开始找,而不是仅仅跟着搜索结果,搜到哪些找哪些——尤其是在国内学校质量不太好的系统上检索,你的视野会极大受限于检索工具的质量以及文献本身的availbility。在国内的话,至少在科学史领域,你即使不科学上网,也可以建成一个包含基础一手文献、经典研究、前沿研究的高质量目录。使用自己学校的系统是第二步的事情:去看那些必须读的文献学校买了没有。

如果是一手文献,对我研究的early modern领域来说,网上的免费数据库已经很多了。除了要学校订阅的Early European Books Online, Early English Books Online 以外,Münchener Digitalisierungszentrum Digitale Bibliothek,Herzog August Bibliothek,Herzogin Anna Amalia Bibliothek,Wellcome Library,British Library 等等,都有不需要科学上网也能看的手稿、早期印刷本等等,以及部分档案。而且如果想要的文献在他们馆里但是还没电子化,一般都可以花钱order一个digital copy,这和身在国外的操作是一样的。

在建立目录的这一步,国内国外资源基本是平等的。差距体现在第二步,也就是目录里重要的文献你是不是能获取到,或者要耗费多大精力获取到。一般的印刷书籍,尤其是英文文献,国内找到还是相对容易的,如果自己学校图书馆没有,首先检索国图。国图虽然借外文书相对麻烦,递交请求后要等半天,取过来如果没交一千块押金还不能带走,复印也要等半天,但是书之齐全还是让人有时候很佩服的。如果使用学校的馆际互借会更方便。我不科学上网,所以没有internet archive可用,只能用libgen,不过多数需求也能满足——对我来说internet archive上的当代学术书也不是很多,我现在主要用它搜19世纪或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书,很多都有。

说实话,文献能不能找到,有时候跟科学上网与否真没多大关系。文献有没有主要看你的机构买没买,国内其他机构买没买。如果找遍了学校、国图,其他图书馆、libgen、sci-hub,都找不到想要的文献,推荐图书馆购买也要等到猴年马月,怎么办?这里介绍几个我不需要科学上网的办法。

国外图书馆的Remote Access Membership

可以远程访问电子资源的membership大概分两种,一种是你在图书馆当地办了,回去可以接着用,这种比较常见。假如你来伦敦旅游,为什么不顺手办一个大英图书馆的读者卡呢?办理是免费的(需要证件以及proof of address),具体可见他们的公众号。去欧洲短期交流的同学也可以留意一下当地图书馆是否有这种服务,一般大的图书馆都有。这种比交换时候学校给的网关账号要持久一些,很多交换时给的账号过一阵就过期了。下面是大英图书馆的remote资源列表。

大英图书馆是必须要肉身去办的,不过有些图书馆可以远程购买这项服务,允许你使用他们的电子资源,价格一般是full access的一半。在购买之前,你要看好自己需要的电子资源这里是不是有,是不是值得花这个钱购买。例如下面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图书馆,卡西尔创办的London Library Remote Access Membership的链接:https://www.londonlibrary.co.uk/remote-access-membership

这个membership还是有点贵的,一个月24镑(学生的full access22镑,其实可以直接买学生版),所以只有土豪会直接订一年。那么什么时候订?比如你写毕业论文的最关键一个月,学校的数据库不能支撑你,这个图书馆又恰好有,这个时候花二百块钱还是很值的。这种服务也很适合不属于研究机构的独立学者。

文献传递:Subito以及各大图书馆自己的传递系统

作为一个页面土得不行的网站,Subito还是有它的靠谱之处的:可以order扫描的期刊文章、书籍章节,可以借书,据说还和北大图书馆有合作。但可惜的是大家都说好,但我自己还没用成功过,英国和美国是没法注册的,试了国内地址也没搞成。大家可以自己探索:https://www.subito-doc.de/

另外上面提到的各大图书馆一般都有这项服务,可以去官网查看。有时候只有会员才能索取文献,所以我强烈推荐出国旅游顺便办几张图书馆卡,是非常值的。

纯靠友谊

下面就是考验友情的时刻了。在找文献这方面,我在北大得到过不少海外朋友伸出的援手,现在想来还是很感动,有人帮我在千里之外的伦敦扫描,有人借我用过美国图书馆的免费文献传递,有人帮我点开下载我发来的internet archive链接......在我麻烦朋友的不计其数的记忆里,少数事情是科学上网能解决的,更多的并不能:要真正解决在国内研究西学的诸多不便,还是需要机构层面购买数据库、扩充图书馆馆藏,像哈佛一样自主开发(而不是买什么百度的服务)好的检索系统。

我希望介绍的方法更多在建立个人目录和数据库的层面:即使暂时看不到,我们也应该知道什么东西是应该看的,知道自己还缺什么。这样的话,资源的匮乏才不至于使我们变得自满和目光短浅,当身边真的有了更好的资源,我们也知道如何利用。这里也鼓励大家多出来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