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4种行为迟早把孩子养废,看看你用了哪一种

成长公社 2021-04-14

以下文章来源于教育 ,作者教育编辑部

作者:教育编辑部来源:教育(ID:edu618)


最近,14岁少年被家长扇耳光后跳楼身亡的惨剧刺痛了无数人的神经,


也将青少年自杀这个话题推到公众面前。

 

据统计,中国的儿童自杀率居世界第一,自杀已经成为18岁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

 

我们先来看两组数据:

 

第一组: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第二组:一项针对上海地区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


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过自杀的想法,


认真考虑过这个想法的占15.23%,


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


1.71%的孩子自杀未遂。


触目惊心。

 

在外人看来花一样的年纪,内心却装着不可承受之重。

 

孩子们的压力可能来自四面八方,可是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却深刻地决定着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

 

每一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真的会毁掉一个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一定不要做这几件事。

 


01

当众批评孩子

 

在众目睽睽下,被扒光衣服是一种什么感受?

 

对小文来说,是无地自容。

 

11岁的重庆男孩小文,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老师投诉,妈妈很恼火。

 

从走出校门到上公交车,妈妈一路都在不停地训斥,


烦不胜烦的他顶了一句嘴,结果妈妈的情绪直接崩溃。

 

她当着一车人的面,把小文身上的衣物都扒下来,只留一条内裤和一双袜子后,愤然离开。

 

车上的人一片哗然,有的捂嘴偷笑,有的低声议论,还有的拿出手机拍照。

 

唯独没有人给他一件“遮羞”的衣物。


深深地心疼那个孩子。



可想而知,这对一个11岁的男孩来说是何等羞辱。

 

无助的他只能用双手尽量遮挡自己,沉默地坐到了终点站。

 

这个新闻引起了很多网友的评论,其中一个高赞评论是:

 

“父母总以为孩子年纪小,就不用顾及面子。”

 

生活中,不少父母会不分场合教育孩子,完全不把孩子的自尊当回事。

 

他们认为,越是让孩子没面子,越能起到震慑的作用,以便杜绝后患。

 

可是,被自己最信任的人背叛,孩子丧失的安全感又该如何挽回。




有教育专家曾说:

 

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会成长,而不是敲锣打鼓宣扬孩子的隐私,践踏孩子的自尊。

 

当父母学会温和且坚定地保护孩子的自尊时,他们也会更加珍惜自己的面子,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

 

父母的爱与宽容,永远是孩子敢于探索世界的底气。

 

02

打击贬低孩子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里的齐明月,是一个从小到大一直被妈妈否定的孩子。

 

考试得第二,妈妈嘲笑她“万年老二”。

 

买衣服,不管齐明月怎么选,妈妈都有意见,要么批评她不爱干净,要么嫌弃她没品味,


最后按照妈妈的喜好选了粉色,还要被骂没主见。

 

吃饭时,她说了几样菜名,妈妈却一把抢回菜单:每次让你点菜,都是老三样。




在妈妈一味的打压下,齐明月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只要遇到问题,就下意识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甚至长大后面对异性的追求,她都不敢接受,觉得自己“不配”。

 

父母总是心里藏着最深的爱,嘴上却抹着最毒的药,还妄想孩子能百毒不侵。

 

父母的打击式教育,初衷上是为孩子好,但却挫伤了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评价就是他们对自身行为及价值的判断来源。

 

而一味的否定,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我认同,继而就失去了向更好方向发展的内动力。

 

即使以后获得再大成就,他们也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自我怀疑。

 

想让孩子成材的方法很多,而鼓励无疑最有效。


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让孩子充满信心。

 

03

无处不在控制孩子

 

《超级育儿师》里有这样一个妈妈。

 

这个妈妈家里有个读初三的孩子,整天不想学习,只想玩游戏,这让她很急躁。

 

在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劝说得不到回应后,她的情绪开始激动,直接动手掐了孩子的网络。

 



被激怒的孩子,在家里走来走去,可不管走到哪,妈妈都如影随形,喋喋不休不绝于耳。

 

被逼无奈,孩子躲进了卫生间,用力甩上门。

 

他的举动,彻底激怒了妈妈。

 

她开始失去理智,愤怒的捶打着门,想让孩子出来。

 

门外暴跳如雷,门内默然无声,母子间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墙,不可摧毁,不可逾越。

 

后来在育儿师的耐心引导下,孩子表露了心声,他说:


“生活中,无论什么事情,都是妈妈说了算,我根本没有话语权。只有在游戏里,才能体现自己的成就感。”

 

孩子的话让人心酸!

 

父母明明是最爱孩子的人,却逼得孩子逃离现实,在虚拟世界里找存在感,可见这份爱有多窒息。


父母越强势,孩子越叛逆,越想逃脱控制,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甚至容易产生极端的行为。

 

发表在《积极心理学期刊》的一项研究发现:

 

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以后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关联,家长控制欲过强,


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竟然与痛失至亲对人们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近!

 

孩子生而为人,却无法掌握自己的人生,这等于被剥离了灵魂,只剩躯壳,又怎能幸福呢?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参与者,而非主导者。

 

只有将选择权还给孩子,他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不被他人左右的人,以后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父母的放手,是对孩子最大的成全。

 

03

暴力对待孩子

 

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


被父母暴力对待过的中国孩子也会在成年后出现大规模的心理创伤吗?




其中一个答主是这样说的:

 

“我是比较抗揍的,在这里要感谢家长的不杀之恩。


我长大后还算是个好人,但用我老婆的话说:‘你本可以变得更好。’

 

我胆怯,在游戏里pk都紧张得发抖;


我敏感,别人无心的举动会让我如临大敌,甚至反击;


我刻薄,说话总是带着鄙夷且对人不对事,还会长时间记仇,算后账。

 

我厌恶自己的做派,因为总能从其中找到父母的影子,但是我改不掉,都是从小熟悉的,下意识的行为模式。


等事情过去后,自己冷静下来反思,又觉得后悔。”


这番深刻的自我剖析,带着满满的无奈和苦涩。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父母粗暴的教育,就像一道去不掉的枷锁,捆绑了孩子的一生。

 

曾经迎接孩子到来的这双手,如今却成了扼杀孩子生命力的武器,何等悲哀。

 

那些暴力对待孩子的父母,通常是因为自己没有耐心也没有能力正确地教导孩子,


所以粗暴地利用力量上的悬殊和家长的威权压制孩子。

 

于是,孩子的生命力被最亲的人压制在黑暗的角落。

 

主持人汪涵曾说过:


“父母的双手是用来拥抱孩子的,而不是用来打孩子的。”

 

身为父母,学会耐心和包容,才能陪孩子走向更好的未来。


共勉。


喜欢今天的文章,请点“在看”。


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笔芯~


*作者:清月&夕颜源:教育致力于为0~15岁儿童打造前沿、权威的家庭亲子教育平台,通过解读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跟进教育部政策,为家长提供有指导价值和意义的内容。本文由教育编辑部原创,转载请联系微信号(ID:judushu)授权。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亲子 / 教育

中年妈妈减肥图鉴,太真实了,哈哈哈哈哈

家庭 / 教育
8岁女孩假期玩这个不幸瘫痪!却还有很多家长带孩子玩

家庭 / 婚姻
一个真实故事:不被爸妈相信的孩子,肚子有多痛?

做个合格的父母

长按识别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