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完这组30年前的新年偷拍照,才明白为什么如今的孩子不愿意过春节

成长公社 2022-03-21

以下文章来源于妈妈抱团 ,作者妈妈抱团

本文转载自:妈妈抱团(ID:mmbaotuan)

作者:妈妈抱团

马上要到春节了。

谁知前两天,儿子却突然对我说:“妈妈,我其实一点也不爱过年。”

我觉得有点诧异,便问他:“为什么呀?我还以为你很喜欢过节呢。之前过万圣节、圣诞节的时候,你不是都玩得很开心吗?”

儿子却摇了摇头:“万圣节可以在家cosplay(角色扮演),圣诞节你和爸爸会送我礼物。可过年呢,一点意思都没有。”

听了儿子的话,我陷入了沉思。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年味变得越来越淡,春节也渐渐成了日历上沉闷而面目模糊的某一天……


01
不禁回想起了我们小时候的新年,那是独属于70后、80后这一代的记忆。

以前,腊月一到,就要开始置办着过年了。


就像有一首童谣里唱的: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炖猪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那时候,没有网络购物,也没有送货上门,每一样年货,都需要在自己去集市上挑选。


在人山人海的集市上,爸爸买了不少瓜子、花生、榛子之类的炒货。


妈妈在卖春联、挂历的摊位前挑了半天,比了又比。最终,还是选了那本她一开始就看上的,画着胖娃娃的挂历。


连一贯节俭的奶奶,也难得大方了一回,足足秤了两斤的什锦糖。付完钱,又向小贩多讨了一块,转身递给了眼巴巴的我。


赶完集,就要开始准备各种吃食了。

那时候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大人杀猪。只需一声吆喝,小小的院子立刻就站满了人。

主人家忙着招呼,帮忙的商量着怎么抓,而像我这样看热闹的小孩,则个个都踮着脚、用力抻着脖子。


随后,一道道平日里吃不到的美食就被端上了桌:猪头肉、炸丸子、猪血肠……

其中最让我怀念的,还是炼猪油剩下的猪油渣。


小孩子们围着锅边打转时,看着油渣随着起泡翻滚,袅袅的油香盘旋升起。

只盼望着火大一点,再大一点;油出得快一些,再快一些。

等猪油渣出锅后,更是顾不得烫,便匆匆塞到嘴里,感受瞬间爆开的油花。


除此之外,还要准备些鸡、鸭、鱼。再蒸上一大锅白白胖胖的馒头。

出锅前,有的人家里还会把一小块儿红纸蘸上水,再将五根高粱秸秆儿捆在一起,蘸上被水浸湿了的红纸,给馒头点五个红点,以示“鸿运当头”。


那时的新年,是赶集时爸爸妈妈牢牢抓住我的手,是寒风里裹着肉香的炊烟。

尽管忙忙碌碌,一想起却满是充实与幸福。


02
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大人也愈发忙碌起来。

那时候没有繁华的大商场,只能靠妈妈嘎吱嘎吱地踩着缝纫机,为孩子们赶制新衣服。

爷爷一边嘬着小酒,一边用蘸满墨水的毛笔写春联。

那笔酣墨饱的字迹,邻居见了,也想讨要一副。


奶奶盘着腿,坐在炕上剪窗花。

上下翻飞的小剪刀,一会儿剪出个大蝴蝶,一会儿又剪出个小喜鹊。


爸爸的理发店,也到了一年当中最忙的时候。

男人们多半要剪个干净利落的平头,女人们则想着烫一个时髦新潮的卷发。


有句谚语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妈妈告诉我们,因为“尘”与“陈”谐音,只有从腊月二十四开始,扫除陈旧,把晦气扫出门,新的一年才能迎接福气。


最让人难忘的,还是大人们熬的浆糊。

熬好的浆糊闻起来香喷喷的,稠的话,还能拉出半人高的丝儿。


等猪圈鸡窝旁贴好了“六畜兴旺”,米缸面缸旁贴满了“五谷丰登”,院子里的水井都贴上了“川流不息”时,我就知道:

真的要过年了。


那时候的新年,是花棉袄,是手写的春联,是随处可见的红色。

那段时间,每天睁开眼睛的第一句话,就是“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过年”。

妈妈也总是笑眯眯地回答我,快了快了。


03
那时候没有手机、游戏,孩子们却总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快乐。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

没一会儿,就留下满地的纸屑,和难以消散的白烟。


孩子们闻声赶来,捡起未能爆炸的散炮,揣进兜里。

直到口袋都装不下了,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拉着小伙伴们一起打雪仗,等妈妈要不耐烦了,才拍拍裤子,急匆匆地跑回家。

正好看见第一锅饺子,在盘子里冒着热气。

饺子的香气,一下子勾起了肚里的馋虫。

和大人们围坐在一起,吃到肚子溜儿圆才依依不舍地放下手中的筷子。


吃完年夜饭,孩子们还是兴奋不已。

每个人都瞪大了双眼,一直熬到大年初一的零点。

向家里的老人磕个头,说句吉祥话,眼睛却一直盯着长辈手里的红包。


有一回,我兜里揣着“巨额”压岁钱,几个一元钱的钢镚儿,和小伙伴们出去疯跑。

回家以后,才发现不小心丢了一个。

一连好几天,只要想起这件事,就忍不住心疼,也不出去玩了。

爷爷得知后,没有说什么,而是默默掏出了一张布满折痕的一元钱,又抓了一大把什锦糖一并递给我。

连吃了七、八个高粱饴后,我才又好了起来,蹦蹦跳跳地出门了。


那时候,我们企盼过年。

总觉得,过年就意味着自己又长大了一岁。

却未曾想过,那些疼爱我们的人也在这年复一年中,渐渐老去了。


04
可如今,一转眼30年过去了,现在的孩子又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他们不再期盼枕头底下的新衣服。

毕竟,新衣服想穿什么时候都能穿,不用再等到大年三十。


他们也不再期待年夜饭。

那些寻常的鸡、鸭、鱼、肉在饭馆、超市随处可见,早都吃厌了。


他们甚至不再期盼过年。

对他们而言,那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聊天守岁,窗外烟花爆竹噼啪作响,狼吞虎咽吃着年夜饭的场景,真的很难想象了。

他们的新年过得比我们那一代要便捷、丰盛得多。

但同时,也比我们空虚、无聊不少。

去年,我和孩子爸爸带着儿子一起回老家过年。

有了全年无休的超市,我们再也不用人挤人地去赶集、囤年货了;

家里也不再熬浆糊了,透明胶一贴就完事;

年夜饭越来越丰盛,但和春晚一样,在一家人眼中只剩下索然无味……

整个新年,儿子一直在抱怨农村没有wifi,屋里没有厕所,问了一遍又一遍“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啊?”

这一刻,我才意识到:

到了这一代,关于新年的仪式越来越精简,以至于孩子们对春节的期许都被精简掉了。

没了仪式感,节日变得不再像节日,年味也变得越来越淡了。



05

作家小麦芃芃说: 
“你给孩子什么样的仪式感,他就会从中获得怎样的价值观。”

美国亚特兰大日报社曾做过一项研究,结果发现:

在家里“gathering stories and memories(收集故事和回忆)”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甚至超过了学业、事业上的成功。

尤其是家庭传统。

它给所有家庭成员留下的回忆和带来的幸福感是源源不断的,不会因生活的变化而改变。

所以,如今与其费尽心思地考虑过年吃什么、穿什么。

不如营造一些适合当代孩子的仪式感,为这个节日赋予特殊的意义,比如:

  • 给孩子准备一份新年礼物

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能让孩子感知到父母的爱,也能赋予他们爱人的能力。

这件礼物不一定贵重,可以是一支花,可以是一张贺卡,也可以是孩子一直想要的那一件玩具。

重要的是,通过送礼物,让孩子明白背后的意义:

无论如何,我们始终爱着、珍惜着彼此。

  • 全家一起大扫除

今天,一起大扫除不再仅仅是为了清洗器具、拆洗被褥、掸拂尘垢。

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整理和收纳的能力。

让他们明白: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拥有了多少的物质,而在于拥有独立的能力和告别过去的勇气。


  • 邀请孩子一起制作年夜饭

拿出我们珍藏已久的餐具,给孩子布置一些小任务,问问孩子食物应该如何摆盘。
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气里,寻找家的温度和爱的踪迹。

  • 每年拍一张全家福

每年春节都在固定的时间、地点拍一张全家福。

即便有一天,孩子长大成人,也不会忘记:家是他们的退路和后盾,家人之间的爱和亲密也永远都不会消失。

  • 计划一次全家出游

新年假期,与其三个人在家各自捧着手机,倒不如计划一次出行。

目的地不一定很远,可能只是家附近的景点或是公园。

让孩子穿着新衣,怀着期待,和父母商量着目的地,相信这一定会成为他们童年中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实际上,仪式感不需要那么多的繁文缛节,也不必大费周章。

可能只是花了一点小心思,多了一点小用心。

但至少,日后我们的孩子提起新年,想到的不再只是抢红包和玩手机;

未来某一天,当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时,也能从冬日里的那一抹红色,和家庭中那吹不散的温度中汲取力量。

本文来源于妈妈抱团 (ID:mmbaotuan),关于养育孩子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经营家庭的苦甜,我们都懂。妈妈抱团,一起成长,欢迎关注。


亲子 / 教育
“妈妈,救我”女儿刚出门就出事,一位妈妈哭诉:如果能重来,打死我也不晒这条朋友圈

亲子 / 教育
为什么现在大学里的男生越来越少?背后真相警醒所有男孩家庭

亲子 / 教育
激励孩子常说这5句话,让孩子受益一生

做个合格的父母

长按识别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