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6港百:迷人的未知

2016-02-01 王乐 黑跑团
在这场注定惨烈中带有温情的港百之后,我结束了羊年最后一次比赛,过程让我这种老江湖都感到夸张,然而,这种惨烈背后又带着一种豁然开朗,他为你打开了新的一扇门。港百,或者说越野赛,最迷人的部分竟然是那永远的未知。


港百情结——第一次退赛


这是我第四次参加港百,人生第一次退赛是2012年的港百,至今还会在脑海中浮现——我在CP6与赛会工作人员对话的情形:他问我,你确定放弃比赛吗?我犹豫了很久,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一样,艰难的说:是的。其后他收走了我的号码簿,我久久凝视着那个沾满汗水的号码布。M219号,上面印有五星红旗,还有我的名字……


自那之后,退赛二字从我的字典里消失了,我再也没有主动退赛过,只有完赛或者被关门。然而,这次的港百,我又收获了一个新的经历,赛会因为天气原因终止。


2016年香港100公里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寒潮,完全颠覆了人们对香港比赛的既往印象:潮湿,闷热,阳光充足,汗涔涔黏糊糊。这次伴随选手的是狂风,低温,大雨,冰冻,一切都是潮湿冰凉的,整个人在跑动中都在经历无法估量的未知考验,山上的风可以把人吹倒,冰冷的雨落在身上即冻成冰盔甲,在这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动起来,不停地奔跑,因为只要一停下来,寒冷就会迅速侵入身体,让你除了瑟瑟发抖什么都干不了。而我这种瘦子,感受尤为强烈。


今年的香港100公里越野赛是第六届,我从第二届开始参加,去年因为港澳通行证过期错过一次,其他几年我都有参加。我的港百情结源于第一次退赛,源于特别特别好的志愿者,源于鸡公山、狮子山、笔架山、针山、草山、大帽山毫不留情的垂直上升和垂直下降,耗尽每个人急功近利的想法,源于每一段真真切切的考验。越野跑,不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无法退缩的环境中,试炼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吗?


前所未有的港百挑战


很多人说港百容易,那只是从关门时间长或者海拔上升不到5000米的表象来说,殊不知港百的上升下降都颇为集中,很多连续上升下降之后,耗尽能量,在平路也跑不起来。越野的难度,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距离,累计上升下降,海拔,持续路段,路况,天气环境,补给设置……综合评价下来,在好天气下,港百属于有强度没难度的比赛,但是今年,港百给了所有人一个大大的惊叹号,忽然的寒潮冻雨,无限制提升了港百的难度。


作为世界超马大满贯UTWT的首站,香港100确实备受关注,今年世界顶级选手纷沓而至,连UTWT总冠军“庄主”弗朗西斯戴恩也来了,他和闫龙飞的巅峰对决精彩纷呈,双双打破赛会纪录,女子冠军仍是中国越野现任一姐东丽。



普通人的港百


我对越野跑的认识来自于2011年北京TNF,那是我第一次参加越野赛,还非常不靠谱地撞到树上——光顾着看脚下,被一个横出来的树枝撞倒——这个惨痛教训让我知道了越野跑和路跑完全是两个领域。路跑更多的是按照计划去训练,巩固自己的各种能力,然后正常发挥即可。而越野跑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每一步都要集中精力,都要做判断,这是在日常训练中无法模拟的,实战,并且不断思考自己在赛事中的反应,可以极大地增强对于突发事件的适应力。越野跑,适合每一个内心火热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的人。


本届港百真真的是一场“无准备之战”,最近几个月都没有时间去跑山或者做专门训练,但是又是一场“认真对待的比赛”,我在一月份为了备战港百,跑了4场马拉松,在寒冷的北京冬天骑车23公里上下班,背着20斤重的双肩包,明知道准备时间不足,但是能够挤出时间来做的稍微好一点,这就是在不完美中追求更加,也是我自己“黑跑团”的精神。明知道不是一个好的状态,但是抓一手烂牌也要打下去,此谓情怀。


一场准备完善顺风顺水的越野赛往往获得的是荣耀和对于科学训练认可的欣喜,而一场准备不充分的赛事则更多收获一些胡思乱想。那些伴随着疼痛,不适,惊讶,纠结甚至愤恨的感情,激发的往往是智慧。人就是这个样子,成长都是伴随着疼痛。看到很多被困大帽山的选手的文章,多有重新思考人生的经历,难道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1月23日香港100公里比赛,我提前一天晚上抵达香港,在铜锣湾一家熟悉的酒店住下,收拾行装到大半夜,早早4点就起床,奔赴战场。港百组委会赛前不断通过邮件和官网信息提示比赛当天可能会遇到阵雨大风等恶劣天气,提醒选手增加防范措施。我反复估量着要带多少衣服,哪件放在换装点儿,之后咬咬牙把羽绒服和一次性雨衣都塞进存衣包。

 

早期港百只有一两百人参赛,现在规模已经扩大到了1600人,场面蔚为壮观。创始人Steve、Janet夫妇用英语、粤语、普通话不断给大家解释着现场的情况,并提醒大家今天低温一定要做好防寒准备:如果没有带够衣服,可以在起点处跟工作人员借用防寒冲锋衣。——这个应急预案我给99个赞!


比赛按照预计完赛的顺序出发,精英选手在前面,紧接着是16小时、20小时和24小时预计完赛选手的队列。港百出去几百米,是一段特别拥堵的山路,即使有了分区,依然有很长时间的拥堵,这也是限制港百更大规模的因素,或许下一次可以考虑分批次出发,先后间隔10分钟就够了。


刚开始跑步,很多人都带着不可掩饰的兴奋,有人在狭窄的小路上往前挤,我知道这是很不明智的,因为在这段基本上只能独行的路上超过前面的人要耗费大量体力,果不其然,一些开始飞快的选手很快在宽广的大坝路段被我超过了。



百公里越野,长夜漫漫,心理上必须有个持久战的准备,我和那些一同前进、速度相似、神情也相似的人一同奔跑着,大风呼啸,无人言语,无人止步,即使遇到缓坡,大家依然是跑的姿态而不是走。




百公里一开始,不是谁超过了谁,而是谁最先被淘汰了。


路上的风很大,这确实是我遇到过最大风的比赛了,在水坝上,登山杖几乎都拿不住,只能将它贴在身体旁侧,减少受风面积,如果试图用登山杖支撑地面,很可能想落得地点都会被风吹到偏离,我几次差点把登山杖扎到脚面上。在一段风口,呼吸都变得困难,我不得不用手挡住口鼻,才能顺畅呼吸,大风飞速带走了氧气和体温。每个人都知道,等在前方的是一场硬仗。


港百开赛的时候,创始人吴秀华女士特别感谢志愿者,并号召大家在路上和志愿者互动和致意。从港百的第一天开始,就是组织者和志愿者共同撑起了这片赛道,港百的口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完善的赛会组织和周到的无以复加的志愿者。


我也清晰地记得前年港百,在深夜,78公里处,一个童子军小志愿者在黑暗中为大家吹响号角,给每个被黑夜、困倦、疲惫即将吞噬的选手以动力,还记得在存包处,那些小朋友帮你领取装备包,都是好远就把号码报给后面的志愿者,后面的小朋友用跑的速度来帮你领取装备,递到你的面前……





很快抵达第一个补给站,水坝旁边巨大的帐篷被风刮得呼呼作响,所有的水都是冰冷的,志愿者为选手把香蕉皮剥开递过来,用面包抹上果酱或者芝麻酱,来帮助每一个征程漫漫的跑者。我的跑山训练几乎为零,但是我的路跑能力很强,水坝上遇见北黑,他受伤很久没训练了,我们同行聊了一会,他说你先跑吧,这块儿是你的强项。这就是知音,一句话就在点子上。有时候我也在想,缺少训练到底要不要来港百?但是总有一个声音告诉我,既然选择了,就应该玩儿到底,这就是抓一手烂牌也要玩儿下去的情怀。


港百前50公里其实是不算难,只有一座鸡公山比较考验上坡能力,我因为脚比较宽的关系,不能穿萨洛蒙或者泰尼卡等越野鞋,只能适合亚洲款如亚瑟士的越野鞋,但是亚瑟士的鞋子减震效果都很一般,更适合竞速,对于香港多台阶和石头的路况来说,不是个好的选择,这次我特意改装了一双越野鞋,在亚瑟士越野鞋里面加了个远沃的减震鞋垫,效果相当不错,经过改装的鞋子,下坡狂奔的时候基本上也没什么感觉。


我在换装点没敢做过多时间停留,把前半段的湿衣服都脱下来换成干的,也穿上了我的羽绒坎肩,匆匆吃了两块儿面包。后半夜的寒冷已经初见端倪,在换装点坐下来就感到温度的流失,即使只有下午4点,天也变得黢黑,不少人在烤火,吃热汤面,也有一些选手退赛了。


这在我的意料之中,温柔乡是英雄冢,只要稍微停下来感受到温暖、温柔,、舒适,就可能打掉你继续前进的念头,在这上面我有充分的经验,我知道,不能停下来,超长的比赛中奔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停下来。





再次启动还是带着些许悲壮,刚启动的每一步都艰辛无比,刚刚换上新衣服的身体还有些不适应,我打着寒战用不太灵活的双腿走上山坡,那是一段一直上升不太陡的公路,小跑太累,走又嫌慢,但这就是港百,给你的历练绝不仅仅是距离、上升下降和时间,还包括了在不合时宜的时间出现不舒服的情况。总算走到这个坡顶,是一段超级长的下坡公路,我一路狂奔,腿也跑开了,我知道我的下半程就此开始了。


从cp5换装点到cp6大概有15公里,是港百两个补给站之间最长的一段,我装满我的水袋,带了两个头灯,走入黑夜。无尽的山路和无尽的碎石,眼睛渐渐变得不太适应,分辨石头需要精准,而快速奔跑加上缺少亮光,让这一切变得困难起来。好在,我的脚感还好,十几场百公里越野赛练就了对不同地形落地的熟识度。其实看看那些越野跑高手就知道,他们在上山没有太大优势,但是下山和不同路况却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捷度。

 

有一段路,我自己也做到了这种流淌下来的状态,脚步飞快,好像无人驾驶,耳边只有呼呼风声,超过了非常多的人,从山顶一口气跑到山脚下,不过跑完之后腿酸的厉害,一时纵情给后面上山无力埋下了伏笔。


越野赛的迷人之处还在于不进则退,一个人面对大山的时候往往是心存恐惧和敬畏,但是被一群人裹挟着向前则是另一番体验,记得爬狮子山的时候,一群选手拉着长长的队伍,一直蜿蜒到天际,每个人都用与呼吸节奏相称的步伐向前,谁都不说话,也没有力气说话。


香港的台阶耗尽了每个人股四头肌上最后一丝能量,但是每个人都在硬撑,不肯停歇,谁都不愿意做那个被后面人超过的那一个,更夸张的是,如果一个人被后面的超过,接下来的人都会加快脚步试图超过他,就像狼群在追赶一只受伤的小鹿。在比赛的模式下,每个人的潜力都被调动出来,既有内在的自我认可,又是外在的压力使然。


这就是我特别喜欢比赛的原因,你永远无法在一次模拟训练中做到倾尽全力,也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够迸发怎样的力量和想法。


雨下起来了,我穿上一次性雨衣,被大风撕扯得不成样子,但总算暖和了一些,天已全黑,路边的一切都在摇曳,分不清是一株植物,一颗小树还是一些未知的动物。在港百的路线上,组委会告知大家会遇到野猪、猴子,但我却分明地遇到了几条狗,他们的眼睛在头灯的照耀下极其明亮,见到我就绕到一旁,我刚有一些困意,这下全精神了。


恍惚中就到了CP7,号称服务最好的一个补给站,每年都会有篝火,各种热食,还有节奏感强烈的音乐,最棒的是志愿者都极其热情,会为你提供各种你需要的服务。我坐在篝火旁,贪婪地吃着一块儿果酱面包,如果不是有些干,我真的可能没有咀嚼就咽下去了,漫长的奔跑让我饥寒交迫,此刻的篝火旁简直如在天堂,志愿者给我毛毯,还给我一个暖宝宝,耳畔是热闹的摇滚乐,响声震天,身边是同样已经跑了70多公里选手们,我恍惚瞥见了几个熟人,但是温暖让人很困,我打算闭上眼睛小休息一下。





结果,秒睡。


眼睛再睁开的时候,已经过了2个小时。我挣扎着站起来,身边的人可能早已换了一茬又一茬,这两个小时的休息,让我的乳酸彻底涌了上来,每挪一步都酸痛无比。我蹲下去做大腿拉伸,感觉到整条腿都要被撑爆了。但我还是上路了。


CP7的补给站,贴心的服务,不知道要留下多少英雄未果的梦想,从这个角度讲,拒绝诱惑比持续艰苦似乎更难。我忽然想起一句话:“爱让人突然有了铠甲,也有了软肋。”


接下来的路段感觉就是不温不火的重复,冷的雨水,大的山峰,陡峭的石头,无尽的台阶。我历来最大的弱项在于不能熬夜,一到晚上就困得不行,过往我都会在CP9大帽山之前睡上一两个小时,这次因为烤篝火提前到了CP7。


接着,到了CP8。这个装备点有强制装备检查,选手必须携带救生毯和有充足电量的手机(事后证明这个检查点是极为正确的,被困山上的选手要不是有救生毯,真的要出大危险)。


风雨交加,我在休息的帐篷里打算稍作休整,结果,外面的雨却越下越大。没几分钟,在我打算出发,忽然接到组委会的通知,因为前方大雨加上寒冷,路面结冰,出于安全考虑,比赛就此终止,所有选手都不要在前进了,等待组委会的车辆撤离。



寒冷的天气,温暖的港百

 

就这样结束了?

 

不知道是该高兴合适沮丧,“翻过大帽山就有大帽衫。”这个已经成为大家口头传诵的slogan,完整的港百怎么能不翻过大帽山呢。

 

后来的情形大家也都知道,山上带有坡度的柏油路结冰,整个山成了大的溜冰场,很多选手被困。香港难得一遇的雪景,吸引了大批市民去观雪,也一定程度造成了山路拥堵,影响了救援。不过,总的来看,港百依然是非常完善的赛事。

 

后来我回到深圳,凌晨4点钟接到香港警察局的电话,询问我是否平安,他们在联系名单上的人一个个确认是否安全。新加坡华人越野跑一姐蔡晶晶也通过微信,询问每个人认识的人是否平安。让寒冷的2016年港百充满暖意。

 


我们每个人都是穿着单衣在冬雨寒风中奔跑的港百选手,一刻不能停,停下来就会失温甚至消亡,而其他选手也是这么想的于是你看到了你追我赶的一群人,在冰天冬雨的山林里,艰难前行,那场面似乎只在电影里看过,都说时势造英雄,如果不把自己放在那个环境里,很难体会。寒风中,绝不改变前进的节奏,可以换挡,但无人止步。比赛的路上没有温柔,生活的路上没有怜悯。港百最迷人的部分,是它带给你永远的未知。

 


注:部分图片来自赛事官方摄影师风11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看到请联系

本文为悦跑圈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及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