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岁月·记忆:赶集

王印明 读书村 2018-08-06

寻找质朴生活,回到安静阅读:点击上方"读书村"↑订阅




赶集

  文 | 王印明


小时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去赶集。

那时,天总是很蓝,日子过的太淡。但在我的眼里,农村的集市是一个十分充满诱惑的地方。没钱的可以拿东西变卖到钱,有了钱又可以买到需要的东西。因此,赶集的人多,集上也最热闹。

我家离集市有八里路,沿途经过几个村庄,清一色泥墙草顶土房子,让出了一条有树掩护的土路。每逢集日,方圆一二十里甚至更远的人们,从平坝里、山沟里、大山里,穿着草鞋、布鞋,从四面八方涌向集市。有挑担的、推车的,也有牵牛羊的,更多的则背着搭敛或挎着筐篮,结伴而行,又说又笑,互相开一些粗俗的玩笑,不知不觉忘了负重赶路的辛劳。要是远远听见树上高音喇叭唱歌,看到一排青砖瓦房,集市就快到了。

集市呈“工”字型,这是它的骨骼,两边一溜机关、商店和居民住户,成了它的丰满肌肤,确有独特的风韵。徜徉在老街,五花八门的商铺,密密麻麻的人流,好像集市上涌动着一条不大不小的河流,饱和了狭窄的小街,成为这个古老小镇的亮丽风景。

两边有卖凉粉的,炸油条的、卖山货的、修钟表的、补鞋子的,一家挨着一家,中间夹着一股人流,赶集的人走走停停,看看问问,杂声四起,好不热闹,尤其是那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声,似吵架,又满脸堆笑,双方唾沫星子乱溅,谁也无暇顾及了。而高台处的供销社却大不一样了,因为供销社平时凭票供应,似乎和它的地理位置一样显耀,要高人一筹,把人拒之门外。只有等到供应时节,才自然地消除了差距和隔阂,与不远处平日里人气越来越旺的茶馆似的一片祥和的气氛。

那时,乡村集市传统文化十分盛行。在开阔的地方,随意搭建个舞台,有县里文工团表演节目,锣鼓震天,热闹非凡,真正成为情感交流的平台,缩小了城乡差别,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要是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碰上玩猴把戏的,听到铜锣一响,便赶紧围过去,看那几只脏兮兮黄毛小猴骑车翻跟斗作揖磕头,四周有人把零钱扔到自然形成的人墙里,作为耍猴人的劳务费,而大部分人会讪笑着散去。

即使在这种场合,也会有临时饭馆。闻见馆子里的水饺飘香,我不断地舔着嘴皮,怎么也不好开口,就不停地拉扯母亲的衣角,示意让我解解馋。可母亲似乎没感觉,拉着我的小手不停地走。后来才知道,那是公家人吃的,咱农村人哪来的粮票买呀。但即使如此,母亲还是尽量满足我嘴馋的愿望。走了好远,母亲掏出两个硬币,给我买了一串红艳艳的糖葫芦,只尝一口,就甜到心里去了。印象中,母亲赶集,是从来不空手回家的,除了家用灶具,还要给弟妹买些糖果或用泥巴烧成的口哨、青蛙等耍把戏,似乎连同集市的快乐都带回了家。

在我眼里,父亲就是干大事的人。他赶集时推一车萝筐,回去又换回了犁头、锄头、簸箕、筛子、扫帚,甚至还有庄稼种子,就像是集市的本意和愿望,可以满足一季农忙所需。

时至中午,除了集市上有亲戚的或个别喝酒划拳的,都陆续往回赶。这时,我转的筋疲力尽,实在走不动了,便躺在父亲装有农具的车子上,母亲在侧面也牵着拉绳助力,一路兴高采烈又说又笑,就像打了胜仗似的凯旋而归。我嘴里含着酥软甘甜的糖葫芦,满心欢喜,仰望着瓦蓝的天空,看见一群大雁盘旋,唱着清脆的歌谣,不停地展翅翱翔,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那大雁连同我的希望带到了远方。

长大了,我果然如愿以偿,来到了繁华的都市。城里的超市琳琅满目,要啥有啥,尽量地满足着购买者的欲望。然而,小时候赶集的那种气氛和快乐,还有那软绵绵的富有弹性的土路,只能结伴走进风情万种的诗歌,成为诗人的工具,去解冻记忆,发掘乡愁,不过,它们至少将成为怀旧的标本,故乡的象征和救赎。


王印明,发表有散文作品多种,陕西作协会员。现居陕西勉县。

点下边标题阅读作者最新文章:

·乡间,听雨

·乡间,听雨

·与自然为邻:乡村四季

·野趣:素净的乡土


读书村dushucun2015—鲜活·有质地·接地气

主持人:丁小村

联系QQ及邮箱:12545194@qq.com

微信交流群:读书村·微写作/QQ群:281290150

微信扫描或者长按下边二维码订阅丁小村言

有趣、有质、有味儿:文艺的、思想的、感性的

点击下面“原文阅读”可以查阅订阅丁小村言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