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搅团,那些人那些事

千凤伊人 读书村 2018-08-06

寻找质朴生活,回到安静阅读:点击上方"读书村"↑订阅


那些和搅团有关的人和事

文 | 千凤伊人


又是一年三月三,苜蓿芽儿缠搅团。这熟悉的民谣,勾起尘封的往事。 

小时,队里有一户人家,家里的男人被称作嗲老汉。不管大人小孩说起他,都会念一段口诀出来:嗲老汉,打搅团,打了一锅黏搅团。老汉吃了老婆吃,吃不完了儿子吃,儿子吃了孙子吃……。我也跟着学说,只是不知原因。长大些了才懂得,是说这家人麻糜不分,不讲理。用关中话讲就是黏头。

黏(ran)头经常会做一些黏头事来,比如队上分地,他一家人就胡搅蛮缠,说给他家的地不好,或者分量不足。和队长吵吵,总要争个眉高眼低。菜地要灌水了,人人都按规矩排队等候,但他家不行,我到了就是时间,想什么时候浇就什么时候浇,你天王老子下凡也不行。谁家地和他家相邻就倒了八辈子霉,地里的蔬菜瓜果总会长腿跑得无影无踪,你气个肚子疼,干瞪眼!人家孩子多,有力气和别人争,有力气拿,你想和别人争,想拿别人的,没劳力呢。自己家的拿回家都吃力呢!哪有力气想别人的!

 

经常因小事和同院的邻居骂架。每次嗲老汉鼓着一双牛眼睛像要吃人似地,本来还白皙的脸涨得通红,几缕山羊胡一抖一抖,嘴里喯出来的全是乡村污言秽语,和《九品芝麻官》里周星星的角色有的一拼。他家婆娘呢,双手袖管挽上去,露出白花花的胳膊,往腰里一插,肥大的身躯剧烈地颤动,一副河东狮吼模样。大而阔的嘴巴露出红红的牙龈,龅齿牙外翻,两唇反张。一双本来就小的眼睛眯成一条缝,恨不得把邻居瘦弱胆小的妇人挤进眼睛夹死。

其实,这都不算精彩。老汉老婆追打儿子女儿时的场景,那才叫精彩绝伦。老俩口一人拿一个家具,啥乘手就拿啥,有时笤帚,有时竹竿,把娃娃追得整个村子跑,嘴里不干不净的骂着。有时混蛋的小儿子回过头来:“你把我个你爷做啥呀?”老头子更气急败坏地追上去,嘴里还不饶人:“爷,爷你看我把你个爷怎么样?”儿子呢,撒开脚丫子早跑远了。老俩口眼看着儿子跑远,就相互埋怨起来,你怪我,我怨你,反正俩人没一句好话给对方。

哎,想想也可怜,大小八张嘴等着吃饭哩,土中刨食的他们哪有时间和精力教育娃娃走正道?哪来的慈爱撒播给孩子?哪来的温情笑对生活?哪来的笑脸面对邻人?

众邻居同情地看过一场场闹剧后就再也不惹这家人了。就连我们一伙娃伙看见这家人都躲着。

后来,到了四个儿子依次该找媳妇时候了,但困难重重。好心人好不容易给说个媳妇,人家一打听诨号“打搅团”,就没下文了。老大不知从哪找了个来,却应了那句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老二呢撇白道谎骗了个来,老俩口又嫌弃人家姑娘吃得多离了。老三学奸了,娶了个山里实诚姑娘早早分家过小日子去啦。老小远走他乡当了上门女婿。

瞧,这狗日的穷光景,煎熬人的生活把人都逼疯了。如果不缺吃少穿,谁家的老人愿意自己的儿子离婚当光棍?谁愿意自己的儿子当倒插门女婿?

今年寒假我回娘家,碰见老大领孙子玩。回家一问爹娘,原来,老大的大儿子出外打工领了个外地山里妹子回来。小儿子

也已成家,媳妇是本乡本土的。老三的女子大学毕业,招了个上门女婿,他们结婚时村子里大多数人都去帮忙送礼了,因为大家理解几十年前他们家的苦衷,大小六个孩子吃饭都成问题,更别说教育了。至于俩口子不顾体面做出的失格之事,仁义的乡亲们早已忘记了,谁还会给被生活逼得无奈的人记仇。现在孙子辈们都出息了,众乡邻早就不叫他们“打搅团”了。

他们也终于可以在乡亲们面前扬眉吐气,钢巴硬正的活人过日子了。 



上高中时,语文老师魏一最经典的一句话是:洋洋洒洒数千言,打了一锅绵(ran)搅团。这也是魏老师教过的学生之间的接头暗号,在我们心里,凡知道这句话的人就是魏老师的嫡系弟子,可以朋友的干活了。

魏老师是个瘦而矮的中年人,一副近视镜搭在鼻头,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一身棕色的中山装装点了我整个高中的记忆。

他授课用千阳方言,最得意的莫过于给我们卖弄:“不要看我不会说普通话,我可会说普通字。也是,高中课本后面须掌握的汉字,他会一个一个念着拼音让我们注上,还准确无误。尤其作文课,谁的文章里面出了错别字,他会幽默下,摇头晃脑一首打油诗脱口而出:“山外青山楼外楼,错字大王争上游。争得上游莫高兴,高考落榜双泪流。”谁的作文写得层次混乱,表述不清,他就走近你,从镜片上面瞅着你,悠悠地来一句:“可惜,洋洋洒洒数千言,打了一锅绵搅团”。然后告诉我们,这个“绵”在这读“然”的音。庆幸地是,我从未得过这种评语,魏老师一直把我的作文当范文读。但我也有让他头疼的地方,他经常说我作文写得好,但那字就是梦张飞划下地么,字太大,不漂亮,不像女孩子的字。每当这时,我就羞愧地低下头,恨不得找个洞钻进去。

最经典的事情是他上课那一套,我一辈子也学不来。在我的记忆中从未见他拿过教师用书教案书之类的。上课时,一个发黄的教案本加一本语文书及几根粉笔。但那课上得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无与伦比。可以这么描述:每节课都无废话,每句话都和所上内容紧密相连。这些当然得归功于魏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了。

他那个发黄的宝贝教案本,我曾在课间偷偷地翻过,每张纸正反两面都贴满了大小不一的纸片,纸片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知识点,内容五花八门,凡是和课文有关的各种知识都补充在上面了。根本不像我当了老师后要求的那样,每年都领簇新的教案本来,一字一划的年年写新的。正是由于这样,他的课永远充满了乐趣,只要用心听,在他的嬉笑怒骂中,举手投足间可学得好多知识,除过语文,还囊括了数理化史地生及社会人文知识。

一次上课后,他给我们讲写作,要求我们塑造的人物所言所行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青楼女子跳楼后,四个座上宾来祭奠,四人分别说一句:一点魂香坠玉楼,万两黄金何处求?阿弥陀佛西天去,我的心肝我的肉。然后让我们根据四句话猜这四人身份职业。当然难不倒我们了,是书生、商人、和尚、屠夫了。看看,这课上的,快三十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清清楚楚。也使我这辈子都铭记:写作时人物的一言一行要符合人物身份和职业。

另外一次,是讲写作语言要雅致,说是一老师上课,要求学生写作需用雅言,然后老师就告诉学生:结婚雅言叫喜相逢,乌龟叫卧泥龙,打架叫叮当会,失火叫火蹿红。学生就赋诗一首:师傅师母喜相逢,生了一个卧泥龙。三天一个叮当会,五天一个火蹿红。听完大家哄堂大笑,笑后又心领神会,哦,写作原来这么有意思啊,并且牢牢记住了写作要领,语言要雅致。

至于其他的就更多了,像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王国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都是我从魏老师那学来的。后来我当了老师,就继承魏老师的这一套,把它传给了我的弟子们。

其实,魏老师最可爱的一点是个小肚量大。

高二时,隔壁班郝满强同学写了一文,有如下几句话:我打了个报告,门开了,出来了一牛高马大的妇人,原来她就是魏老师的压寨夫人。魏老师看了竟然一点都不生气,反而喜气洋洋地拿着他的作文本到两个班,眉飞色舞读给大家听。兴高采烈地竖起大拇指曰:“用词准确,孺子可教”。

因而魏老师上课说谁——洋洋洒洒数千言,打了一锅绵搅团。没有一个人生气,竟还有些洋洋得意。

几年前,我曾在千阳火车站偶遇魏老师,激动地上前问候了几句。说我挺想他的,还想听听他讲得课时,这个愈发瘦小的老人竟然羞赧地低下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现在想来,好像这也不管搅团啥事啊!

当了几年老师后,看多了老教师讽刺学生时的用词:“哎,你看你黏的像搅团”。或者:“你头里就是一锅糨子”。学生翻翻白眼,也就完了。因为凡吃搅团的地方,说人脑子混都用这话。学生自小听父母这样说,早就习惯了。 

一日课后,和学生杨艳妮说起了吃搅团,没想到这个以模仿宋丹丹出名的女孩义愤填膺地告诉我:“我村有个外地人,最见不得我们吃搅团,说什么拿个杈杈子(平木人搅搅团用一有丫杈的木棒。)在玉米面糊糊里搅啊搅,像给猪搅食哩。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端在手里是一碗浆糊,吃在嘴里一口糨子,有啥好吃的”。手上还形象地模仿那个外地人边说边搅的动作,上演了一场宋丹丹模仿秀。我想,这恐怕是我这辈子听过的关于搅团的最难听的话了。 

但是,想想也能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西的黄土高原长出的玉米做的搅团对外地人来说,不就是这样的么?就像陕西人吃不惯其他地方的食物一样。

有年回家省亲,和表兄表弟们坐一块闲聊。一个表兄就问:“妹子,人家说你当老师的人都俭省的很,吃搅团时,数学老师拿直尺三角板量着分哩。想你们这些语文老师是不是比赛背诗歌哩,谁背得多,谁就吃得多?”我还未答话,一个表弟乘机就接上了:“姐,那政治老师就比谁的新闻记得多,历史老师看谁能把历史大事年表背下来?地理老师肯定比赛徒手画世界地图了。理化生不用说,先分析搅团的物理成分,写出化学方程式,再拿量杯量筒分搅团吃”。这个鬼精灵,往年他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搅团打汤哩,啥卖派!”

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我竟然无言以对了,我不知道一个搅团竟然衍生出了这么多话题,还成了嘲笑老师的载体了。

真是狗血,当老师的拿搅团讽刺学生,社会上人拿搅团挖苦老师,相生相克,也正常。

后来,出了校门。和一些常吃搅团的人,或者自小吃搅团长大的人闲谝,他们口口声声说某男某女鬼缠经,在一块打搅团哩。我一时愚钝,不懂何意。她们竟然相互使个眼色,异口同声说:“她老师,你懂的。”于是苦思冥想半天,回过神来。哦,原来指男女暧昧啊!把他的哩,咋叫一伙乡野村妇给涮了!

其实,又关搅团何事? 

这让人爱恨交加的搅团啊,不仅在穷苦岁月里哄饱了饥饿的人的肚皮,还在温饱的生活里成了干柴烈火们的代名词!

搅团何其无辜啊?


 (图片来自网络)

千凤伊人,发表有散文作品等,现居陕西凤县。

点下边标题阅读作者最新文章:

·乡土的滋味:驴耳朵面

·我的黄里铺:舅家在那,曾祖母家也在那……

·秦岭深处的平木:我的小山村


读书村dushucun2015—鲜活·有质地·接地气

主持人:丁小村

联系QQ及邮箱:12545194@qq.com

微信交流群:读书村·微写作/QQ群:281290150

微信扫描或者长按下边二维码订阅丁小村言

有趣、有质、有味儿:文艺的、思想的、感性的

点击下面“原文阅读”可以查阅订阅丁小村言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